导热油锅炉与热使用设备的热源传递技术探索

2009-10-19 09:07童志良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09年15期

摘要:文章介绍导热油锅炉与热使用设备间的热源传递所存在的普遍现象。从节能和加大产量的角度出发,运用科学的技术改造,降低能耗,以此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企业竞争力。

关键词:热源传递;导热油锅炉;热使用设备

中图分类号:TK2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23-0130-01

一、导热油锅炉与热源使用设备间的传递状况

进口的设备其一般都会突出体现它的精确度,所以它往往会将供热系统的关键部件——热源的流量阀配成比整个循环系统略小的情况存在,如图1,一次循环系统管道用的是ND67mm的管径,其有效截面积是2826mm2,而执行阀的公称直径是50mm,但往往阀门的实际截面只有公称直径的70%左右。为此,直径是50mm的执行阀实际截面只有1962.5 mm2,那么它只有管子截面的69%。从设备本身来讲,它能满足生产和工艺要求,但从节能降耗的角度出发,它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与我们倡导的节约型企业是相悖的。

注:(1)改造前,锅炉运行温度在240℃~255℃之间;

(2)1#路径为加热时一、二次循环系统的流向;2#路径为非加热的走向。

二、导热油锅炉与热源使用设备间的传递不足分析

由于受一、二次循环系统的截面限制,使产能所需单位时间内的热量只能通过提高热源的温度来实现。为此,只有将导热油锅炉的运行温度提高。一旦等导热油锅炉的运行温度稍低,生产就跟不上,使用热设备的设定温度值和实现温度值的差距变大,烘干程度不一,保证不了产品的质量要求。如果提高锅炉的运行温度,就必须将增加能源的消耗,同时增加了污染物的排放。锅炉的运行温度越高,与环境温度的差距越大,损耗就越大。其次是导热油锅炉的耗煤,当运行在230℃与250℃的不同两个频段,所消耗的能源也不仅仅是20℃的比例。

三、对供热系统的技术改造

对于耗能的供热系统,企业一般很难一下子发现其弊端,这种情况行业内称它是“无形的煤老虎”,要改变这种现状,企业只有进行技改创新。通过实践摸索,多方论证,笔者找到了新方法,技改方案详见图2。

注:(1)改造后,锅炉运行温度在225℃~240℃之间。

(2)1#途径为加热时的热油一、二次循环系统的流向,加1为技术改造后的增加部分热油循环系统;2#途径为非加热时的热油流向,泵的循环量从原来的40 m3/h 增加到60m3/h,扬程从40m增加到45m。

(3)2#阀的开启,是受1#阀的控制,在只开启1#阀时,温度仍跟不上时,自动开启2#阀,但关时也是2#阀先关。

上述方案已得到了实践的检验,在没有影响设备本身效力和性能的基础上,该方案完全符合纺织品的生产工艺要求,但改造前与改造后,供热的温度下降了约15℃,这确确实实地起到了节能的效果。

四、技改的结论

对上述技改,统计部门专门对此进行了技术统计,据数据分析显示:300万大卡锅炉原设定温度在240℃~235℃时,每天用煤量在8.5~10.5吨之间,当设定温度在225℃~210℃之间,每天用煤量在6.5~9吨之间。按市场价800元/吨计,每年可节约生产成本50万元左右。同时经过技改后的热源传递,根本没有影响到产品质量。本次技改相当成功,也让我们深切体会到,国外先进设备技术确实很先进、节能方面也做到相当精确,但最完好的事物在现实操作中,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只要我们肯下工夫去摸索,还是有很多地方可以去改进、创新。

作者简介:童志良(1965- ),男,供职于杭州萧山航民非织造布有限公司,研究方向:设备引进、安装、调试及设备的技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