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之思考

2009-10-19 09:07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09年15期
关键词:教育国际化远程教育双语教学

张 平

摘要: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中国高等教育也开始了“国际化”的进程,主要表现为语言的、教育资源的和教育思想的国际化。文章着重对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教育国际化;远程教育;双语教学;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23-0192-02

在21世纪的今天,“全球化”已不再单单应用于经济领域,“全球政治”、“全球文化”、“全球战略”、“全球主义”、“全球问题”等名词对全社会来说也不再陌生。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是顺应全球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概括起来,共有三种基本表现形式:第一种是语言的国际化;第二种形式是教育资源的国际化;第三种则是教育思想的国际化。在此本文将不再对其宏观历史进程和长期战略作过多的冗诉,而主要对在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出现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探讨。

一、语言的国际化

在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思想提出的初期,运用英语这一“国际化”的语言似乎成为了整个进程必不可少的第一步。然而,正如韩国一所大学商学院的院长Sung?Joo?PARK在清华大学举办的经济管理教育论坛上表达的观点那样“说英语不是国际化的标准”。实际上,国内高校在介绍自己的国际化经验时,依然把这当作自己学校国际化的一个标签,但这个标签正在遭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首先,过分地强调英语会影响教学的效果。第一,虽然现在情况有所改观,在中国传统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大多数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仍然比较薄弱。在课堂上过多地运用英语必然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学生花了大量的精力和注意力将英语翻译成中文,且不说翻译是否准确,当学生们准确地翻译出第一个知识点时,老师也许已经讲到了第七、第八点甚至更多。更何况在翻译出来后,学生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去消化。假如,同学们经过努力实在无法掌握相关的知识,长此以往,他们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挫败感直至放弃。第二,教学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正所谓“教学相长”,课堂上学生们忙于查字典,几乎无暇顾及老师的提问更别提积极参与各种老师精心设计的课堂讨论或其他项目。没有良好的反馈,教师也将失去设计多样化课堂参与项目的积极性,进而使课堂显得枯燥无味,这样极可能导致学生失去学习这门学科的兴趣和信心。如此恶性循环下去,积少成多,后果将不堪设想。

其次,英语教学并不是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须”条件。“国际化”并不等于“只用英语”。挪威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经济系主任RolfBRUNSTAD说,英文的作用只是国际语言而已。他所在的学校,至少一半的学生用一个学期的时间来解决语言方面的问题。使用英语有利于拉近与世界的距离,然而仍有许多中国学者对全球教育事业有卓越贡献。他们的成果则更适合用我们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字来学习。

当然,有人会驳斥说学好英文也是当代中国大学生应该掌握的一项必不可少的技能,大力推行双语教学则是两全其美。即使学生们没有掌握好专业知识,至少他们多多少少提高了其英语水平,更何况就算使用中文授课同学们也未必能学“好”。这种观点不无道理,然而如果只为了提高英语水平,专门进行语言学习的效果会更好,而没必要以牺牲应有的教学效果为代价。

二、教育资源的国际化

教育资源的国际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在全球聘请优秀教师;接受国外教育机构基于互联网的远程教育,以及利用国外教材等等。

(一)师资队伍的多元化国际化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意味着高等教育学校将更加开放,不同国家、地区,不同社会制度的文化、思想、观点和信息将大量增加,从事高等教育的人们不仅要在这种交流、交汇中具备鉴赏和鉴别的能力,而且要有信心承担起维护本民族文化和其他个性特征的责任。邀请高水平的境外专家和学者来学校讲学或从事合作研究,师资队伍的多元化,外籍教师的比例也是一流大学面向世界的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如东南亚地区就有相当一批国际化程度很高,又具有民族特色的大学,从那里我们同样可以了解到很多国际高等教育的最新动态和趋向;要有选择地参与国际上的交流活动,善于利用国际资源,发挥中国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作用,充分合理地利用这部分资源(成本相对较低)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将是一种可行的方案。

(二)接受远程教育,利用国外教材

“远程教育”这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而产生的一种新型全球教育类型日显其重要性。许多国内外的高等院校已经开始推行此种教学方式。澳大利亚的查尔斯杜大学(Charles Sturt University)80%的学生都是在世界各地如英国、中国及马来西亚等国接受远程教育。

合理地利用国外教材对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水平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然而,这并不代表可以过分夸大,从而简单地将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等同于利用几本国外教材进行教学。不少商学院直接引用美国教材,并认为其中的理论和案例都是商业成功的典范。一方面,“国际化”并不等于“美国化”或“西方化”,不少商业理念在美国就可以取得成功,可是其中多数照搬到中国结果就很可能是失败,企业和社会都将为此付出巨大代价。另一方面,中国现有的及大多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引进并发行的国外教材影印本并不完全适合用于本科教育。这些“原版教材”多数是适用于研究生(如:MBA)的教学。假如一味地追求运用原版国外教材而不考虑其适用性及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都将导致不良结果。本科生用研究生的教材,无论是在语言上还是在理论深度上都是难以跨越的障碍。正如“拔苗助长”,这既不利于学生建立学习的兴趣及信心,也不利于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教育思想的国际化

中国高等教育正处于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过渡阶段,有辨别力地借鉴国外的先进教育思想和理念是非常必要的。当然,诸如鼓励多元化思想的存在,在上课学习中的“案例讨论教学”等都是值得学习的。然而,只是一味地“拿来”而不“筛选”只会走入死胡同。正如鲁迅先生解释的“拿来主义”,不是简单地引进而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且不评价国外的教育思想本身合理与否,至少在效仿之前应该考虑到我们民族和国家具有的特征,衡量一下这些思想是否适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唐纳德·拉塞德则说,他所在的商学院被认为是世界顶尖商学院之一,可他表示,美国教师到中国授课并不代表国际化。在与清华大学的合作项目中,往往是麻省理工学院制订教学计划,请中国学生进行评论。过去中国学生都表示,麻理的课程安排得很好。而现在中国学生的回答是:麻理的课程安排得很好,但跟中国的实际联系得并不是很好。唐纳德·拉塞德认为“商学院应该在本土化背景下考虑国际化的概念”。

又如,部分商学院在引进“案例讨论教学”的教学方法时没有真正深刻体会到其实质,尚停留在生搬硬套的层次上而忽略了实际情况。包括:第一,多数当代中国本科生对由国外知名商学院总结整理出来的案例并不太熟悉,讨论起来则比较难以理解;第二,许多国外非常经典的成功或失败的案例在中国也许会出现截然相反的结果;第三,中国许多高校的现状还无法真正达到小班上课(每班少于20人),这样把国外的方法照搬过来将会影响讨论效果。鉴于上述原因,如果在推行“案例讨论教学”的同时针对具体情况作一些调整,如多收集一些国内的知名企业的案例,这样也许效果会好一些。

四、结论

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一个必然趋势,诚然在实际过程中会面临许多的挑战和考验,只要坚持“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原则,结果将必定令人满意。

当然,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绝不单单是我们不停地索取,同样的我们也会将本国的教育资源如留学生和优秀教师等与全世界分享,以各种方式加强与世界的交流,为全球教育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杨明.教育全球化对中国意味着什么[J].教育发展研究,2003,(2).

[2]王为正.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表现与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06,(3).

[3]宋宏.高等教育国际化前沿问题审视与回应[J].学术界,2008,(6).

[4]张基得,刘晓琴.浅析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可持续发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2).

作者简介:张平(1978- ),男,西华大学人南校区助教,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猜你喜欢
教育国际化远程教育双语教学
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定位研究
面向不同对象的双语教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