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训练 展示自我

2009-10-22 09:12刘兰艳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09年9期
关键词:自我科学作文

刘兰艳

【摘要】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着重要的地位。本文针对农村中学作文教学不容乐观的现状,探寻作文教学的方法,提出作文训练的五种新思路。

【关键词】作文 学生 科学 自我

如何让学生写出文质兼美、富有个性、具有创意表达的文章,是语文教师探索的重要课题,同时也是语文教育中的一个难题。作文既是一种技能,需经过不断的训练才能形成,教师必须采取既开放又科学的教学方法,既放飞学生的翅膀,让他们翱翔于创新的天空,又要让学生开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训练。教师要善于立足现实,优化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写作情结,扬起写作风帆,让学生勤于写作,乐于写作。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引导学生学会发现

要写好作文,观察是第一步。观察是否深刻、细致,直接关系到文章质量的高低。观察深刻,感受、体验就深,就能触发写作动机,发现题材价值。我告诉学生说,只要平时留心观察,认真思考,便会发现,乡土题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攀登高山,你会领略到“一览众山小”的愉悦;拥抱大海,你可感受“海纳百川”的胸怀;走进大山,你能体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宁静……农村成群的鸡鸭鹅,又肥又壮的牛羊,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房前花果香,屋后树成行,大片大片的庄稼绿油油,天然的动物园、植物园,辛勤的农民,不都是写景状物、写人绘事的好材料吗?

二、蓄积大量素材,触发激情,为写作做准备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生才能走进生活去品其情趣,才会有写作的欲望,从而逐步养成动笔的习惯。但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师习惯将作文题一出,然后简单地谈谈写作的思路,剩余的时间让学生去写。写什么呢?很多学生搜肠刮肚,东拼西凑,应付了事。硬着头皮写成的文字往往也是言之无物,内容空洞,没有时代感。其根本原因是学生没有走进生活,远离生活,甚至可以说是没有机会呼吸社会人生的新鲜空气和时代气息。因此,一定要让学生养成观察生活、积累材料的习惯,从根本上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1.鼓励学生写随笔、日记

写随笔、日记是观察生活的练习。学生把自己日常生活中耳闻目睹的事用文字记录下来,把自己思想感情的历程记录下来,这是学生形成感情的沉淀、积累时代信息的方法。对中学生来说,应当提倡写随笔、日记,至少应该坚持写周记,把自己每天或每天感触最深的事记下来,保存好。这样日积月累,就能获得许多自己亲身经历的材料,写起作文来,大脑就不会空白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2.鼓励学生博览群书,重视阅读

博览群书是间接积累,是通过阅读、摘抄、背诵等手段,间接地从书籍、报纸、杂志、音像等制品、互联网等媒体上获得写作材料,其中以阅读书籍最为常见。农村中学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地理环境的隔绝,交通不方便,网络技术还没有普及,致使信息不灵通,学生见识不多,知识较为贫乏,又由于平时用本地方言交流思想,本地方言和汉语的语法正好相反,所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要求学生博览群书,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

首先,教师要向学生推荐高质量的报刊和名著,如《中学生学习报》、《语文报》、《语文周刊》和《读者》、《演讲与口才》、《青年文摘》、《小小说》、《写作素材》以及《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并让学生订阅一份《语文报》或《语文周刊》。学生经常阅读这些好的读物,从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

其次,教师要拟订积累材料的实施方案:A.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本笔记,专门摘抄课内外优美的词句。B.每周腾出一节课,让学生到图书馆去饱览书籍,享受读书的乐趣,记下有价值的材料。课前三分钟,检查学生前一天搜集材料的情况。C.定期检查摘抄本,并在学生的抄写本上写一句名言警句,以示鼓励。D.举行积累材料评比活动与展览会,根据材料积累登记本,进行评比并给予奖励。通过开展这项活动,学生之间能够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在短短的一年里,学生的写作能力大大提高。

三、科学训练是写好作文的必经之路

如果说积累材料是为了解决“写什么”的问题,那么,“科学训练”就是为了解决“怎么写”的问题。如何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训练,从而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尝试:

1.结合课堂教学,提高遣词造句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也有很多“作文”的机会:对老师的提问回答是一种口头作文;对课后题的书面回答,也是一种作文;如果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仿写、缩写、续写,那更是很好的作文练习。如:有位教师在教授《济南的冬天》时,要求学生用“山上、山尖、山坡、山腰”写一段描写大山风光的文字;有位教师以优美的无联系的词语,让学生想象连词成文,这就很好地训练了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2.提倡模仿,培养文风

“学习”一词在《礼记·月令》里解释为:“学,效;习,鸟频起飞。”学是使人获得知识,有所启示的认识过程;习是反复不断地效法或模仿他人的行为,是使知识得到巩固、技能达到熟练程度的过程。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它是以一篇文章为范文来进行阅读分析,从中学到一些写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它与照抄有着本质的区别。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讲,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培养好文风。即使刚模仿时比较机械,也应加以肯定。特别是学生对说明文、议论文比较陌生,更适合用仿写来达到学会写作这些文体的目的。吴增祺说:“文章之体,往往古有是作,而后人则仿而为之,虽通人不以为病。”这是指文章体式上要加以模仿学习。在对学生进行仿写训练时要强调创新。

3.片段训练

要在短时间里有效地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教师要破除“作文必须成篇”的观念,要把作文的各种要素分解落实到练习中。教师可对学生进行分项练习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那就要让学生平时多练笔,多写片段。片段训练则比写一篇文章更具可操作性。中学生生活积累有限,而让学生进行环境、场面、四季、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片段训练比较现实,也可增强他们写好作文的信心。这些片段训练是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如学生学了朱自清的《春》,可让学生选择夏、秋、冬三个季节中的一个进行片段描写;学了《祝福》祥林嫂的外貌之后,可让学生练写人物外貌的片段等。片段训练确实是分解训练,先分解后综合,才能得心应手,才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

4.以说促写,下笔成文

从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来看,是先学会说话,后学会识字,进而用文字来表情达意。在写作训练时,让学生多说,以说促写的办法确有实效。具体训练的方法是: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就是在作文时,学生构思好后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再写,也可以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进行演讲,培养口头作文能力,并引导学生把“说”和“写”联系起来,这样说说写写,写写说说,不仅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而且通过说话过程中对口头语言的叙述,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写作能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如《我喜欢上课外阅读》这个作文题,采用先说后写的办法,学生能写出较为成功的文章。

四、留下自由空间,让学生尽情发挥

科学训练已经教给学生写作技能,教师还应该给学生写作的自由空间。因为传统的作文教学的整个过程就是教师控制下的写作技能的训练,完全漠视了学生活生生的主体特征,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和创造的机会。长此以往,学生便没有了自主意识,失去了写作的兴趣。新课标强调写作是一种个体行为,是一种心灵的倾诉,让学生自己去体悟,去酝酿,去有创意有个性地表达。为此,教师要转变角色,变作文教学的主宰者为学生情感的激发者和反应者,不仅要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感受力,更要有开放作文教学的举措。又因为学生各自的基础不同,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喜欢的文体,运用自己喜欢的表现手法等写作,并且自定所达到的写作目标,不搞统一要求,也不提统一标准。这样,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写作欲望。即使就是针对同一事件,学生往往也会因为手脚的放开、运用不同的技巧进行表达,五彩纷呈取代了千人一面,自然会提高写作兴趣,启发创新。

五、评价作文要“因材施评”,应用弹性的评价指导

教师对学生的作文,首先要做忠实的读者——认真阅读;其次做客观的评论者——评论具体中肯,使学生既看到长处又知道存在的问题及怎样修改;最后做有心的教育家——努力发现学生习作的闪光点,适时及时地给予肯定。即使有些学生的习作并不佳,但在用词、组句等方面有一点值得肯定的都应给予赞美,使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感,让评语更具有激发写作动机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

综上所述,学生在平时养成了观察的习惯,学会了发现美,并积累了大量的材料,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的训练,以及努力培养写作兴趣和习惯,熟练掌握写作方法让那些貌似“老大难”的作文都成为“小儿科”。这样,中学生的作文水平就一定能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程翔.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语文出版社,1999

[2]周庆元.语文教学现代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责编 庞丹丹)

猜你喜欢
自我科学作文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真实的人生,完整的人性
探讨私小说中的“自我”
科幻中的美与自我
成长中的“自我”
科学拔牙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