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邻近的国家与地区——“印度”》导学教案

2009-10-23 05:27周建琼
新课程·中旬 2009年13期
关键词:泰姬陵南亚板书

周建琼

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说出印度的位置、地形特点。2.运用地图、文字、数字资料,了解印度的人口压力。3.读图分析印度气候特点,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4.借助阅读材料及地图,了解"绿色革命"给印度的粮食生产带来的新契机。5.从印度的基本国情与工业部门今昔的变化中,简述其工业发展的过程及原因,初步使学生树立一分为二的评价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1.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自然条件、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等方面的地理特点是与我国具有可比性,极具借鉴意义。2.人口的过度增长、水旱灾害的频繁、粮食产量的巨大变化、工业部门的调整及迅速发展,反映了当今印度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突出了印度的现代人文地理特征。

教学重点:1.印度的人口情况;2.水旱灾害频繁发生及原因;3.工农业发展的最新特点。

教学难点: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教学方法:讲读练综合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印度歌舞片段、泰姬陵彩图及介绍、南亚地形图、政区图、矿产资源、棉花、黄麻和工业的分布图。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播放一段典型的印度歌舞,欢快、悠扬、激情。

2.泰姬陵图及介绍。

3.请判断这是哪个国家,这节课就带领大家去印度!

二、新课讲授

1.板书:世界文明古国

展示世界地形图、印度地形图、南亚政区图

提问:印度在亚洲的位置?南部濒临的海洋?大部分领土所处的印度?南亚的主要国家?地形分布特点?

师生总结:印度位于南亚,南临印度洋,低纬度地区,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师生绘出南亚地形图,并填图

总结:北部山地——喜马拉雅山;中部平原——恒河平原;南部高原——德干高原。

2.板书: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教师: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生活着多少印度人呢?

展示:印度人口增长图,阅读教材P34。

将学生分组并讨论:

目前印度人口已经超过了多少亿?50年印度人口增加了多少亿?从1951年起,每隔10年印度净增人口数的变化趋势如何等等?

总结: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人口总数超过10亿。

3.板书:水旱灾害频繁

展示:P37印度的洪灾旱灾图

提问:是什么原因造成印度多水旱灾害呢?

展示:书P7亚洲气候分布图

提问:印度是什么气候类型,其特点是什么?

展示:P37南亚一月风向,南亚七月风向图,填表:(师生共同完成)

分组讨论:西南季风的变化情况并填表

总结: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主要是西南季风的影响。

三、作业:说说对印度的初步印象

四、板书: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请同学们说说对印度的初步印象

二、导入新课

1.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拥有辉煌灿烂的文化,今天是否延续着昔日的辉煌呢?这里的工农业发展有什么特征呢?今天我们再次走进印度。

2.提问:印度人口超过10亿,水旱灾害多发,人民解决温饱了吗?

三、新课讲授

1.板书:自经有余的粮食生产。展示:P38图:印度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绿色革命”的含义?主要粮食作物?印度人民饮食的习惯?主要经济作物?

2.板书:发展中的工业

展示:P40印度矿产资源、棉花、黄麻和工业的分布图

讨论:工业分布与原料产地的关系。(播放关于印度核电站、计算机软件研制与生产过程及卫星发射过程的录像)

讨论:核工业、计算机软件工业及航天工业是传统工业还是高新科技产业?贫穷落后的国家就永远贫穷落后吗?

本节课总结:印度是一个特别的国家,到了这里你会发现不仅越过地理上的境界,也经过了时光的隧道,就像进入了过去,但又回到了现在,展望了未来,希望同学们有机会踏上这块神奇的土地,去瞻仰泰姬陵,去瓦纳拉质洗浴,去喜马拉雅山探险。

四、板书:

五、作业:

比较中国与印度:自然地理特征、人口问题、经济发展情况。

作者单位:四川省天全县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泰姬陵南亚板书
南亚磷肥市场需东继续提升
中国热科院南亚所 研发成功菠萝机械化种植机
泰姬陵“受伤”
泰姬陵
硬笔书法教学板书实录(二)
南亚炼油化工市场一览
好的板书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南亚高压对西藏夏季降水的影响
语文课堂中的神来之笔——板书
新闻浮世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