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代着冬短篇三题

2009-10-24 00:59第代着冬
红岩 2009年1期
关键词:一夫郭子仪木匠

空 巢

茶峒镇人把我们这条石板小巷叫后街,是相对前街而言。

前街是茶峒镇的繁闹之地,也是全镇中心。修长的川湘公路蜿蜒其间,公路两旁,不仅汇聚了所有新盖的楼房,也聚集了全镇有头有脸的单位和举足轻重的人物。镇政府,供电所,邮电所,工商所,派出所,税务所,镇医院,小学校,电影院,以及农贸市场。与前街相比,我们后街则落寞冷清,一例瓦屋石巷,木楼四合,寥寂之下,有时光像风一样走,有青瓦像墨一样黑。风化百年的砖瓦之中,几十户人家像水中的游鱼,悄然奔忙自己平静的生活。老中医成一夫说:“后街这地方,稳当!”

稳当在这里有多种解读,历史悠久,变化不大,或者曾经风光。

后街确也曾经风光过。那时还没有前街,南来北往的贩夫走卒只能乘坐一种高头方腹的木船,沿郁江来到茶峒镇。每当木船在后街下面那个小小码头上靠岸,沉静的石巷喧嚣起来。人们捅开封闭的炉火,亮出雪白的米粑,烫热酽醇的老酒,端出心肺米粉,扫净客栈床铺,让外地人大把花钱,吃老酒,听川戏,打长牌,喝浓茶,吹南腔北调的龙门阵,很牛皮的样子。

近二十年,郁江上行船走浪跑四方的人物越来越少,冷清的川湘公路却越来越热闹,不断有机关事业单位在路边置业,一些新的商铺也像春笋钻出公路边的菜地,轰轰烈烈地开业。茶峒镇从后街发端,年复一年地扩展开去,经过20年的繁衍生息,沿川湘公路两侧凸起,高楼簇拥,马达轰隆,人声喧喧,街道整日尘土飞扬。

相形之下,后街日益冷清和落魄。石巷两侧,依然保留着旧时风貌。黑瓦袭地的屋脊上,长有荒草,瓦藓,菌子,墙根下的柱础,则呈现出一片灰白的零星藓迹。弯曲如弓的街巷阴暗,潮湿,幽邃,偶尔有一只老态龙钟的蟾蜍从阴沟里爬出,步履蹒跚地行走于街石,前街居民见了,说:“狗日的,连你也老了。”嘴里充满了对后街的不敬。

后街虽然冷清,但人们相信,生活还要继续。

后街居民中,多数拥有祖传房产,他们白天像出巢的鸟群,模模糊糊地生活在别处,只有到了黄昏,人们才倦意连连地穿过衔接前街与后街的小巷,回到老屋弄出几缕炊烟,把累累叠叠的日子熏旧。

与生活在别处的人相比,后街还有一些整日晃荡于街面上的人物。这些人多半有一点适应生存的手艺,或者开有一两间店铺,他们亮出老匾,像模像样地经营自己的生活。

随着前街日益昌隆,固守后街的人日渐稀少。从小码头进入石板老街,由西往东数,依次有“郭氏牙科”、“天堂茶馆”、“陆剃头”、“甲虫庄稼医院”和“一夫中医”。在这些陈旧的门脸中,“郭氏牙科”虽然处于最西头,一天的日子却往往从那里开始。

早晨,太阳跃出山脊,将茶峒镇背后的山冈照亮。灿烂的阳光迈着细密的步伐,一点点地移下来,依次照亮高楼的顶部、树梢和黝黑的瓦脊。阳光漫漶中,石板露出钢蓝与潮湿,把一个疾步走过的人影衬托得空灵而漂浮。

早起的后街居民知道,那是邮电所的邮递员。

邮递员走到“郭氏牙科”,阳光刚好把高悬屋檐的四个大字镀亮。

邮递员拍了拍紧闭的门板,高声说:“郭牙医,报纸。”

邮递员为什么坚持把郭子仪叫郭牙医,而不直呼其名,一直是后街一件比较神秘的事情。人们猜测,邮递员坚持不懈地喊他郭牙医,一定与郭子仪到县城告状有关。

郭子仪是我们后街令人敬畏的人物之一。

后街有几个令人敬畏的人物。比如,“一夫中医”诊所的成一夫,“天堂茶馆”的老板娘张美丽,“陆剃头”铺子里的剃头匠陆弼强,要么善骂大街,要么漂浮神秘,而郭子仪令人敬畏的原因与他们不一样,郭子仪是一个学者,一个除了研究牙齿,还研究其他稀奇古怪问题的家伙。

在茶峒镇,除了镇长、所长、校长和其他领导,郭子仪是唯一一个订阅《人民日报》和《参考消息》的人。“甲虫庄稼医院”的麻三说:“读报纸有什么用?读报纸能把人的牙齿补好?”

郭子仪说:“麻三,你懂啥子?你只知道卖假农药。如果不读报纸,我怎么知道伊拉克的事情?怎么知道地球为什么是圆的?”

麻三说:“我不读报纸,也知道地球是圆的。”

郭子仪说:“那你知道为什么是圆的吗?”

麻三说:“不知道为什么是圆的。”

郭子仪说:“地球要转动,把轮廓磨平了,所以是圆的。”

郭子仪知道的事情让麻三肃然起敬。邮递员不这么想,他认为一个牙医不研究牙齿,专门和领导订一样的报纸,有冒充领导之嫌。邮递员给郭子仪送报纸不太积极,有时早晨送,有时晚上送,有时天天送,有时隔上三五天才送一次。这让郭子仪十分恼火,终于忍无可忍,跑到县城把邮递员给告了。

郭子仪从县城回来,样子依然牛皮。据不太可靠的消息说,郭子仪去县城见到了宣传部长,宣传部长对他自费订报的行为十分赞赏,认为在报纸发行相当困难的今天,郭子仪无疑是一个值得宣传的典型,部长明确指示,茶峒镇邮电所一定要保证及时、准确、无误地给郭子仪投送报纸,以满足他的学习需要。另一种说法是,郭子仪没有见到宣传部长,他见到的是邮电局长,局长非常生气,认为这是垄断经营带来的不正之风,他要求茶峒镇邮电所要加大改革力度,如果再接到这样的投诉,直接责任人必须下岗。

这些说法让后街居民兴奋了很久。人们认为,后街敢向前街讨说法,并能顺利地见到县上领导,说明后街还有举足轻重的份量。

为了证实消息的真伪,我曾当面向郭子仪请教过这个问题。

一天黄昏,我遇见郭子仪从家里出来,大约晚上吃得比较好,他正用一枚拉直的曲形针当牙签剔牙。我说:“你是不是真的见到了县上领导?”

郭子仪想躲开我,侧了一下身子,含混不清地说:“别挡路。你又犯病了?”

后街的人老认为我有精神病。你他妈的才有精神病。

我说:“我没病。”

郭子仪把曲形针从嘴里掏出来,抹了抹上面的污垢,眼睛继续看着远处的黑色屋顶,说:“这些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只要我们坚持改革,这些问题都能得到妥善解决。”

郭子仪的回答让人不得要领。但我不能不暗自揣度,他的话很像领导给一个上访者说的话,从这个角度看,郭子仪可能真的见到了领导。

郭子仪告状的真伪最终没能得到证实,但我们亲眼见证了邮递员态度的变化。他再也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像一个机械的钟摆,准时出现在“郭氏牙科”门前。

邮递员说:“郭牙医,报纸。”

随着邮递员的喊声,“郭氏牙科”陈旧的木门懒洋洋地“吱呀”一声,露出一个豁然开朗的黑洞,一抹阳光扑下来,像流水漫过瓦檐和房门,把门框里的郭子仪照亮。

阳光下,人们可以清楚地见到后街这个令人敬畏的人物。

下移的阳光里,郭子仪露出宽大的额头,上面泛起一片智慧的光斑。额头上,稀薄柔软的头发被他整齐地梳往脑后,凸现出鼻梁上那架金属眼镜,像铁丝一样闪闪烁烁。眼镜下,五官挺拔而清瘦。从邮递员所站的角度看去,郭子仪是一个典型的瘦长条,大约因为长期伏案,四十多岁的年纪,身体已露出明显的佝偻,尤其当他伸手接报纸时,后背愈发隆起,腰椎愈发弯曲。

郭子仪以外交家的风度接过报纸,邮递员迫不及待地从阳光下撤出来,退回到后街的阴影之中,接着他走过一块积水的洼地,沿路往回走。

邮递员十分看不惯郭牙医牛皮的样子,一个牙医,成天把自己装成一个大学问家,干什么事都他妈慢吞吞的,只有拔人牙齿的时候搞得飞快。邮递员愤愤不平的身影还没走出牙医的视野,郭子仪身后出现一张漂亮女人的面孔,那是郭子仪的老婆晏小燕,她因为常去前街“巧巧美容室”做面膜,使得她的脸与实际年龄不相称,看上去年轻而漂亮。

晏小燕说:“晚上我不回来吃饭,雷老板约我晚饭后去美容。”

雷老板叫雷天甫。在郭子仪眼里,雷天甫其实不是什么老板,只是一个皮货贩子,一个外地人。雷天甫隔三岔五来到茶峒镇,把牛皮、羊皮、兔皮、麂子皮和狗皮收集起来,贩到别处去赚钱。

晏小燕说话时,郭子仪假装看报纸,没有吭声。其实,郭子仪一边看报纸一边在想,应该下一个文件,规定人们除了请看报纸之外,不得请客吃饭,更不得邀请人做其他事情。

晏小燕见郭子仪没有反应,自顾哼着小调,轻灵地跨出房门,准备到前街上班。晏小燕的身影一旦在街石上呈现,说明后街一天的新生活即将开始。街边的房门陆续打开,人们走出门洞的阴影,投入沸腾的生活。

邮递员喊醒后街,后街的一天从“郭氏牙科”开始。

当人们陆续离开后街,从各个小巷消失并汇入前街,郭子仪才将一把老式竹椅拖到大门边,半躺下来看报纸。

这是一座四合小院。四合小院用砖从中线隔开,形成两块独立的“凹”形房屋,各有一扇临街的大门。右门进去,归郭子仪所有;左门进去,归他弟弟郭子栋所有。郭子栋一家出远门做生意之后,房屋空空荡荡的,没有人影,也没有声音。有时有老鼠跑过,发出几声零碎的“叽叽”声,多数时候,连老鼠也懒得跑,那边静悄悄的,像湖水一样沉默。

右边临街一面,是郭子仪的牙科诊所,门上悬着一块发黄的白布,布上画有一个大红十字。掀开白布,里面有一排搁放补牙材料的木架,一张开处方和收钱的木桌,以及一台老式治疗仪。

问题就出在这台老式治疗仪上。

镇医院也有一台治疗仪,白色,电动,钻头的转速很快;郭子仪的治疗仪也是白色,手动,依靠脚力带动钻头,转速很慢。开始,乡下人贪图便宜,偶尔有人来“郭氏牙科”补虫牙,整条后街便不时响起杀猪般的叫声,其声凄惨骇人,撕心裂肺,吓得那些牙齿不好的乡下人也不敢来“郭氏牙科”就诊,间或有人寻医,最多镶几颗铜皮金牙,动静不大,听不见喊叫,价格真的比镇医院便宜。

如果据此认为郭子仪的医术不好,那肯定错了。

有一件事情可以证明郭子仪的牙医水平。

那一年,“天堂茶馆”的张美丽还没死。张美丽有一块玉米地,上面经常长一种黑底红斑的甲虫。为了消灭玉米叶上的甲虫,她去“甲虫庄稼医院”麻三那里买了一瓶叫“飞魂散”的农药。我们知道,麻三卖的假农药,一点作用也没有,弄得张美丽的玉米地颗粒无收,气得她站在茶馆外面骂了三天大街。骂大街也是体力活,累得张美丽气喘吁吁。三天之后,再也骂不下去了,又觉得不解气,只好让自己的男人杨木匠在她左乳房边咬了一口,留下四个牙印,然后哭哭啼啼地跑到茶峒派出所,告麻三耍流氓,猥亵自己。

接待张美丽的是派出所警官武志刚。武志刚也住后街,擅长破案,被人们叫做神探。这个案子有点让他犯难,武警官把麻三找来,麻三又急又气,大声喊冤,审了一天,武警官也没能断定是不是麻三把张美丽咬了。

那天黄昏,张美丽和杨木匠跑到武志刚家里,又哭又闹,武警官说:“像什么样子,明天到派出所,到派出所解决。”

张美丽说:“不行,你得把麻三抓起来。”

武志刚说:“我凭什么抓他?办案得讲证据。”

张美丽掀开左胸的衣襟,拍了拍上面的牙印说:“这就是依据。”

这时,散步回家的郭子仪正好从门口路过,他停了一下,看了看张美丽左胸上的牙印,又掰开杨木匠的嘴巴,看了看里面的牙口,说:“武警官,不用查了,麻三的牙齿我知道,我给他补过虫牙,这是杨木匠咬的。”说着,继续弯着他那个瘦长条身子,旁若无人地飘出门去。

武警官说:“牙医啊,狗日的眼睛真毒。”

眼毒不能招徕生意,生意不好,郭子仪有大量时间读报。他一般从《人民日报》第一版看起,像研究牙齿一样细密而谨慎地研究每一句话。他的背越来越驼,表情越来越僵硬,整个脸深埋进宽大的报纸中间,似乎他已经被那些遥远的重大问题搞昏了头。从街上看去,只见一张报纸挡住阳光,一撮黑发从白纸上端浮现,有风,头发像草一样摇摇晃晃。

差不多用掉整个上午,郭子仪才看到第十六版。研究完国内问题,他开始读《参考消息》。一般情况下,牙医要用掉整个下午,才能研究完重大的国际问题。后街静悄悄的,郭子仪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认真把报纸研究完。

整个白天,陪在郭子仪身边的,只有一条狗。

好了,下面我说到郭子仪的狗。

在说郭子仪的狗之前,我先说一下郭子仪的儿子。他的儿子叫郭松,在县城中学寄读,只要不是假期,后街一般看不到郭松的影子,当白天晏小燕去前街上班之后,郭子仪的身边就只有一条狗。

郭子仪的狗是一条狼狗,叫大牙巴。大牙巴皮毛整洁,色泽黑黄,样子凶猛,见人就下嘴。后街居民不喜欢大牙巴,觉得很危险。人们说:“老郭,你成天在家,又不需要一条狗把门,养那么大一条狗干啥?我看你还是把大牙巴卖掉算了,你知道,有身份的人都喜欢哈叭狗。”

郭子仪说:“这是一条小狗,它只咬不认识的人。”

大牙巴很幽默,郭子仪的话音刚落,它便像疯狗一样狂吠。仿佛后街没有一个它认识的人,或者记性不好,见过一面又搞忘了,搞得后街经常能听见大牙巴乱叫的声音。

一般情况下,后街人影稀落,加上人们知道大牙巴的脾气,一般不去“郭氏牙科”门前晃动。多数时候,大牙巴静静地守着郭子仪,样子无精打采。偶尔有不知道厉害的乡下人背着背篼从门前路过,大牙巴好不容易逮到下嘴的机会,当然不肯放过。它兴奋地将头扬起来,对着行人“汪汪”乱叫,一时声如洪钟,口水四溅,吓得那些乡下人像鸟一样乱飞。

大牙巴愉快地看着逃跑的人,一时半会收不住声音,趁机过足嘴瘾。

大牙巴喜欢乱叫,并不真下嘴,很多年来,后街从没发生过恶狗伤人的事故。唯一一次下嘴,咬的也是外地人,大牙巴把雷天甫给咬了。

雷天甫很少来后街,后街没有他需要的皮毛。

张美丽说:“我敢肯定,雷天甫没安什么好心,一定嘴馋,想偷腥。”

她的男人杨木匠说:“莫乱说,牙医白天一直在家里。”

人们不知道,大牙巴下嘴那次,牙医恰恰不在诊所,他去了什么地方,没人能说清楚。我看见雷天甫从“郭氏牙科”的匾额下出来,大牙巴像一条虚拟的影子扑上去,对准他的小腿咬了一口。

人们以为老子有精神病,没人向我请教那天的事情。

大牙巴下嘴的事很快成为后街的新闻,人们围绕这条新闻琢磨了很久,最后得出结论,一致认为,大牙巴有灵性,别人不咬,专咬雷天甫,说明雷天甫身上有值得一咬的事情。

后街居民认定,雷天甫与晏小燕的关系值得一咬。

沿着这个思路,我说说郭子仪的老婆晏小燕。

晏小燕在前街电影院工作,负责检票。听说外地电影院不景气,茶峒镇还好,赶场的乡下人卖完蔬菜、花生、洋芋、烤烟、棕夹板和金银花,喜欢花上2元钱,到那个有条形木椅的大屋子里享受一下。由于乡下人卖完东西的时间没个准点,电影院为了招徕生意,坚持播放循环电影,一部片子从早到晚,来回播放,随到随看。很多时候,茶峒镇居民往往先看一部片子的结果,才回过头来看故事的开头,久而久之,搞得我们也喜欢东拉西扯,写小说更不用说,尤其喜欢东拉西扯。

雷天甫到了茶峒镇,成天泡在电影院,或者坐在门口,替晏小燕检票。茶峒镇的人再傻,也看得出他们两个眉来眼去。后街居民想提醒一下郭子仪,又不好开口,只得假装关切地问:“老郭,你们俩口子还好吗?”

郭子仪说:“还好。”

人们说:“你们俩口子还像过去那么亲热吗?”

郭子仪说:“没办法,都长成一只老鸟了,还那么依人。”

我呸,老婆都让人裹跑了,还有心情研究形势,真他妈的是只老鸟。

这句话,后街居民一直藏在心里,没说。

我憋不住,见人就说:“郭子仪的老婆丢了。”

人们说:“神经病,乱嚼舌根,老子打你个杂种。”

到了暑假,郭松回到后街,日子继续进行。邮递员按时来拍门,把后街喊醒。我发现,郭子仪从邮递员手里接过报纸之后,晏小燕并没出现,郭松从他爸爸的阴影里钻出来,端一个陈旧的筲箕,到后街东头买麦粑。

令人心痛的消息终于被证实,晏小燕丢下郭子仪,跟雷天甫跑了。

后街居民怀着同情的心情,偷偷打量“郭氏牙科”那个门洞,有人甚至想进去安慰几句,又很快打消了这个念头。整个夏天,郭子仪端坐那里,仿佛丢掉的是别人的媳妇。

麻三说:“狗日的,真教人佩服。”

暑假很快过去,郭松进城上学那天,郭子仪出事了。事情有点匪夷所思。

郭子仪送走郭松之后,没有回家,他径直来到“巧巧美容院”,扳断了“巧巧美容院”女老板王巧巧的手指。

龟儿子,他为什么要扳断一个女人的手指呢?后街居民百思不得其解。

那天我从派出所路过,听见武志刚审问郭子仪。

武警官说:“你为什么要扳断王巧巧的手指?”

郭子仪说:“她让我丢掉了老婆。”

武警官说:“牙医,你搞清楚,你老婆是跟雷天甫跑的,不是王巧巧。”

郭子仪说:“你分不清现象和本质。”

武警官说:“笑话。你知道什么是现象,什么又是本质?”

郭子仪说:“雷天甫裹走我老婆是现象。王巧巧成天打扮我老婆,终于让雷天甫看上她,把她裹跑了,这才是本质。”

武警官说:“疯子,疯子,我看你比写小说的那个家伙还疯。”

经侦察,郭子仪犯故意伤害罪成立,暂时羁押在派出所。据“陆剃头”铺子的陆弼强说,隔两天,派出所要派专车把郭子仪送到县城的拘留所去,他往剃刀上吐了一口口水,说:“郭子仪是后街第一个坐专车的人。”

从那以后,“郭氏牙科”空落下来,大牙巴为了找几根骨头填饱肚子,白天也不知道去了哪里。邮递员从压迫中解放出来,再也不来后街拍门。早晨,后街缺乏统一号令,醒过来的时间七零八落。

当人们再次路过“郭氏牙科”空空荡荡的门洞,想起郭子仪关于老鸟的言论,禁不住叹息一声,说:“看看,两只老鸟都飞走了,只留下一个空巢。郭牙医啊,郭牙医,你他妈的跟过去一样,走得真是牛皮。”

天堂茶馆

天气很好,无雨无风,一缕亮光撕开山头上的深蓝,将一大把鹅黄泻入茶峒。阳光奔泻,镇街苏醒,人们走上街头,开始一天的奔忙。

当后街居民陆续离开街巷,到前街上班,“天堂茶馆”也在一片氤氲的薄白中打开两扇宽大的朝门,零零碎碎的“吱呀”声中,一个瘦长条的秃头男人走出黝黑的门洞,伸一个懒腰,然后取下大门两侧窗户上的木板,整齐地码在一只废弃的石磨上。

“杨木匠,早啊!”

“早。”秃头男人说:“一会来喝茶。”

“今天不来了,天气好,我要去郁江钓鱼。”

“那改天来。”

杨木匠不喜欢好天气。张美丽也不喜欢。张美丽是杨木匠的老婆,他们靠这个茶馆为生。后街居民说,好天气看上去喜庆、和顺。张美丽心头说,和顺个狗屁,天气一好,闲人撒野到了别处,茶馆还开个铲铲。

这句话张美丽没说出口,人们只能从她脸上看得出她喜欢阴雨天。

“天堂茶馆”是张美丽和她男人杨木匠开的,他们家适合开茶馆。在茶峒镇,像杨木匠家的房子并不多,它没向后拓展,而是沿着街石,像一个长条形横成一列。据说杨家的祖上一直有做生意的传统,这里曾经是一个当铺,解放后取缔了,改革开放后,杨木匠在张美丽的怂恿之下,开起了茶馆。

“天堂茶馆”最先并不叫“天堂茶馆”,而叫“顺嘴茶馆”。张美丽取的名字,她希望大家喝顺嘴,天天来茶馆喝茶。张美丽有点迷信,想讨个口彩。

茶峒镇的本地居民中,有工作的不多,大多半农半商,从户口上划分,基本上还属于农业人口,在镇外拥有一块薄地,或者两丘薄田。茶峒镇从后街发端,沿川湘公路逐渐扩展,征用了不少土地,经过几次调整,人均土地越来越少,也越来越远,人们不得不丢下土地,成为一群闲人。

闲人身份杂,来路乱。从职业看,有打鱼的,有种地的,有剃头的,有算命的,有混日子的,也有贩山货的,一旦闲下来,人们突然发现,闲日子并不容易打发。有几个文化不高的游手好闲的崽儿,自以为体力好,精力旺盛,成天东游西逛,惹事生非,酗酒闹事,几拳把自己打进看守所。这些年轻崽儿一走,后街一时倒清静了。

“顺嘴茶馆”备有麻将,长牌,茶峒镇的闲人喜欢到茶馆打发光阴,玩点小刺激。“陆剃头”铺子的陆弼强说:“杨木匠,你这茶馆安逸得很,像他妈的乱哄哄的天堂。”

杨木匠说:“是啊。”那时他手里拿着一把雪亮的锯子,准备去木工房做木活。杨木匠历来说话很慢,他用手里的锉刀锉了锉锯齿,锯子发出一阵“唬唬”声。隔了一阵,杨木匠继续说:“是啊,你说得好,就是天堂。”

“那你干脆改成天堂茶馆算了,顺嘴茶馆多难听啊。”

张美丽采纳了这个建议。一个阴雨连绵的下雨天,杨木匠请成一夫写了“天堂茶馆”四个大字,到隔壁缝纫铺里做了一面深蓝色的旗幌挑挂檐下,“顺嘴茶馆”从此改称“天堂茶馆”。

在后街,我喜欢的人不多,杨木匠是其中一个。我喜欢杨木匠,不仅仅因为他样子善良,从来不把我看成精神病,关键在于他是一个认真的人。虽然这个认真的人从来没做过像样的事,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认真的人。

说起后街的杨木匠,茶峒镇没有人不知道。人们通常会说:“杨木匠啊?认识,认识,前几年那个让老婆摔碎了镜子的秃头,和他老婆开了一个茶馆,叫天堂茶馆。”

既然有人提到张美丽摔碎镜子的事,我只好从这件事情说起。

那时茶馆开张不久,还叫“顺嘴茶馆”,他们的儿子杨天述刚读小学,还没去重庆打工,也没养狗。那天很巧,茶馆里的客人很多,张美丽脱不开身,她让杨木匠去前街百货公司买一面镜子。一般涉及买卖上的事,张美丽都不会让杨木匠干。那天只是凑巧。

杨木匠买好镜子往回走,镜面在他裤腿边一摇一晃。如果运气好,阳光落入镜面,玻璃镜面就能把一缕雪白的阳光弹回来,像一柄利剑反射到远处阴暗的墙上。杨木匠快乐地看着晃动的光斑,很快走过前街的车站、农贸市场、镇医院和一棵开满白色槐花的粗大槐树。

过了槐树下的电影院,再走一段小巷,杨木匠便能顺利地回到后街。

走到电影院门前,杨木匠遇见了郭子仪的老婆晏小燕。晏小燕奇怪地盯着杨木匠手上的镜子,说:“杨木匠,稀奇得很,你买个镜子干啥子?”

杨木匠说:“美丽让我买的。美丽不得空。”

这时,旁边一个样子邋遢的老头敲了敲身边的条石,自言自语地说:“大吉之时,有大吉之利;不吉之时,有不吉之祸。今日主东方,行卯时,观天象风云,时辰吉凶,此镜三日必碎,三日必碎啊。”

晏小燕说:“嘁。”像风刮过麦田,细微而轻飘。

杨木匠张着嘴巴,傻乎乎地看着老头。

他认识这个老头。老头叫李铁嘴,长期在电影院附近以算命为生。他面前摆了一块积满灰尘的硬纸板,上面用黑笔画了一个阴阳八卦图,图的两侧各有一行大字,左边叫“前生今世”,右边叫“祸福自知”,“祸福自知”的下面,写有一行小字:“不准不要钱。”

杨木匠进退两难之际,晏小燕说:“杨木匠,莫理他。”

杨木匠得到指点,闷闷不乐地提着带有金属支架的圆镜回到后街。

我说过,杨木匠是一个认真的人。他没把李铁嘴的预言告诉张美丽,自己却埋了一个很重的阴影。到了第三天,他想,时间已到,镜子要破碎了,它会像往湖水中投入一块石头一样向四面炸开呢,还是像夏天的木板,先弯弯曲曲地裂开一条缝隙,然后再破碎掉?

这个念头搞得杨木匠心烦意乱,他丢掉手里的木工活,把镜子从张美丽的梳妆台上偷出来,放在木工板上静悄悄地守着。

阴雨天,“天堂茶馆”茶客很多。张美丽不断烧开水,不断给茶客续水,不断和茶客打情骂俏,一个人实在应付不过来,她不得不向杨木匠求援。张美丽喊:“老狗,出来帮忙烧点开水。”

后街的人知道,张美丽历来喊杨木匠“老狗”,并不是真正喊狗。

张美丽家真有一条狗。下面,我暂时停下镜子的事情,专门说狗。

那条狗是张美丽捡的哈叭狗。大概哪个有钱人玩厌了,随便丢在街上,成了一条流浪狗。那时,张美丽的儿子杨天述已经跟人到重庆打工去了,“天堂茶馆”里只有一个半蔫老头,生活确实没趣。捡到哈叭狗之后,张美丽宝贝得不行,取名耷耳。她很少喊哈叭狗耷耳,她叫它“宝贝”,后街的人才喊耷耳,所以那名字基本上是为别人取的。

有了耷耳,张美丽出门不再孤身一人。种地,买菜,闲逛,张美丽都要带上耷耳,她说:“宝贝,走,陪我上街买酱油。”

茶客说:“杨木匠,张美丽喊你陪她上街买酱油。”

杨木匠说:“她不是喊我,是喊耷耳。”

茶客说:“耷耳叫宝贝,你叫啥子呢?”

仿佛为了回答茶客,门外的张美丽回过头来说:“老狗,别忘了关火。”

杨木匠笑了笑,得意地说:“看,我叫这个。”

可以看得出来,张美丽喊杨木匠老狗,杨木匠并不生气。

那天杨木匠确实没听见张美丽喊他,当时他正专注地盯着那面圆镜,脑子里想着镜子破碎的事情,人渐渐痴迷。

张美丽喊了几次,见杨木匠没有应声,以为他在耍脾气。当她怒气冲冲地跑进木工房,却看见杨木匠在照镜子。张美丽愣了一下,顿时火冒三丈,说:“真不要脸,五十多岁的人了,还照镜子,你是不是有外遇啊?”说完提起镜子往墙上摔去。镜子在空中划了一道弧线,带着一片斑驳亮光,被坚硬的木板撞成若干块碎片。

杨木匠如释重负,说:“三日必碎,李铁嘴说得真准啊。”

从此,杨木匠相信命运,他觉得事事有定数。他是一个认真的人。

写到木工房,按照顺序,我接着写杨木匠当木匠的事情。

杨木匠叫杨木匠,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木匠。真正的木匠能够用木料做出有用的物品,比如,一个木桶,一张木床,一把木椅,一只木柜,这些杨木匠没做过,或者做到一半,报废了,又改做别的东西。迄今为止,他打造出来的物品仍在被使用的,只有一条长凳,由于长凳的四条腿长短不一,一般人也不愿意坐到上面去摇摇晃晃。

尽管如此,杨木匠还是喜欢不停地忙碌。早晨,他打开“天堂茶馆”的大门,摆好桌椅,把茶馆交给张美丽,然后进木工房,弄出很多声音。他总是不停地用锯子锯,用凿子凿,用推刨推,用木钻钻,仿佛他一旦停下来,就不知道自己还能干些什么。

木工房位于“天堂茶馆”后面,是一个用砖块搭建的工棚,上面铺了一层厚厚的油毛毡。工棚紧靠茶馆的长条形房屋,像一个偏房,能够清楚地听见茶客们的声音。木工房是杨木匠多年前亲手搭建的宏伟建筑,只是它不属于木匠手艺,不能算他干成的木工活。说实话,杨木匠除了木工活做得不怎么样,其他手艺都还马虎。

除了家里,我在木工房呆的时间最长。我喜欢杨木匠,喜欢认真的人,也喜欢闻木头的味道,看木头的颜色。尤其喜欢推刨滑过木板,金黄色的木刨花从推刨上钻出来,像轻盈的纸花四处飞溅。

如果仅仅我喜欢,还呆不长,关键是杨木匠很乐意我呆在那里。每当我看见金黄的木屑沾满他的头发和衣襟,忍不住问:“杨木匠,你做的什么啊?”

杨木匠每次都得意地说:“你猜。”

我当然猜不出他做的是个什么东西。

有时,眼看一条凳子快成形了,还差一点点功夫,杨木匠就能做成一个有用的东西。紧要关头,他往往会把快完工的凳子丢弃一边,做别的东西。新做的又是个什么东西啊?我猜,应该是把椅子。做椅子很花时间和精力,特别是带弧形的靠背,杨木匠花了很多天才把靠背形状做出来。眼看大功告成,我真为杨木匠高兴,这样,他可以用这把椅子证明,自己可以做有用的东西,是一个真正的木匠。

遗憾的事情又发生了。杨木匠丢掉那把快完工的椅子,捡起先前丢弃的凳子。我想,做完凳子也行,凳子也是个有用的东西。杨木匠把凳子的半成品放到木工案上,左看右看,仔细端详。

我说:“杨木匠,你想啥子?”

杨木匠说:“我想,如果给凳子的四条腿都安上轮子,让它们像汽车一样走路,美丽搬动凳子的时候是不是方便多了?”

我说:“那当然,她可以坐在上面,从一个地方开到另外一个地方。”

杨木匠开始幸福地做凳子,他终于把一条凳子做成了一个没用的东西。

我喜欢杨木匠这一点,他像个艺术家。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杨木匠,他们很难理解“天堂茶馆”的事情。

茶客们叼着烟,搓着麻将,看张美丽上茶,续水,听木工房传来“唬唬”的锯斧声,他们说:“张美丽,你也不管管杨木匠?他老做没用的东西,白白把木料给糟蹋了。”

张美丽说:“男人嘛,他爱干什么干什么。”

茶客们说:“依我看,杨木匠不是杨木匠。李铁嘴说,杨木匠身上附有一个前生是木匠的鬼魂,鬼魂想干木活,杨木匠想停也停不下来。”

张美丽说:“乱嚼舌根,我看你身上才有鬼。”

茶客们说:“我看啦,杨木匠遭鬼牵了。张美丽想和两个男人睡觉。一个杨木匠,一个杨木匠身上的真木匠。”

为了堵住茶客们的嘴,我接下来写张美丽,看她是不是想和另外一个木匠睡觉。

张美丽与所有后街女人相比,长得最为粗壮,即使在茶峒镇,也没有任何一个女人像她那样,长宽比例严重失调。她的身材不好形容,我只能给你打个比方,如果张美丽垂手而立,她弯曲的双手像个括弧,括弧中间则像个零;如果张美丽坐着,形状像一只单人皮沙发,低矮,滚圆。张美丽不仅短胖,且善骂大街,她骂街时,左手叉腰,右手弯曲指向对方,样子像一把带柄的茶壶,后街居民背地里给她取了一个绰号,叫茶壶。

张美丽样子凶,其实对杨木匠很好,与后街居民的关系也很好,只有“甲虫庄稼医院”的麻三和她过不去。这不怪张美丽,事情得说远一点。

张美丽有一块玉米地,不大,约半亩。大概去年,最多不超过前年,张美丽家的玉米地里长了一种黑底红斑的甲虫,这种甲虫一般农药没用,只能用一种叫“飞魂散”的农药。

张美丽到“甲虫庄稼医院”买了一瓶“飞魂散”。她不知道,麻三也在卖假农药,弄得张美丽那块地颗粒无收。

当然,张美丽也不会放过麻三,她让杨木匠在她左乳边咬了四个牙印,到派出所告麻三耍流氓。派出所武志刚警官接了这个案子,后来有牙医郭子仪介入,才替麻三洗脱罪名,两人关系从此很坏,有点水深火热。

麻三每次遇见张美丽,都主动挑起事端,说:“张美丽,你要去游泳吗?”

张美丽记不住,总要回答:“没有哇。”

麻三得意地说:“那你腰杆上为啥子挂一个游泳圈呢?”

张美丽低头看看,见腰上一圈赘肉,明白过来,摆出一个茶壶姿势,破口大骂。我认为,麻三很喜欢挨骂。等到张美丽暴跳如雷,口吐脏话,他又像一只老鼠跑得无影无踪。多数时候,后街都能听见张美丽大骂麻三,往往莫明其妙,不知事情起因。

麻三见一次,挑逗一次。张美丽被挑逗一次,骂一次。两人乐此不疲。

陆弼强看不下去,说:“麻三,你别惹张美丽,她在重庆有人。”

麻三很惊讶,说:“她能有什么人啊?一个开茶馆的。”

陆弼强说:“你不知道?张美丽的儿子杨天述在重庆打工。”

麻三笑起来,不屑地说:“打工算什么?退回去二十年,我他妈的敢上美国打工,你信不信,你信不信?”

陆弼强说:“我信,我信,不信是龟儿子。”

他们说的杨天述我熟悉,前几年跟茶峒镇的几个年轻人到重庆打工,很少回来。我最后一次见到杨天述,是去年春节。他染了一撮黄毛,像顶一头玉米缨子晃来晃去。我不知道头发可以染成别的颜色,还以为他不小心掉进瓦泥坑里,敷了一层黄泥巴。

我对秦寡妇说:“你看,哪个把泥巴弄到他脑壳上去了?”

秦寡妇说:“傻瓜,那是重庆的头发,重庆的头发就是这个样子。”

我说:“雷天甫的头发怎么是黑的?雷天甫也去过重庆。”

秦寡妇说:“雷天甫,那个骗子?他只能骗晏小燕,他家穷得连隔壁的老鼠都不来串门,谁愿意把他的头发弄成黄颜色啊。”

杨天述离开后街不久,他家出事了。

那天早晨,我刚刚走到“天堂茶馆”外面,见杨木匠没像往常那样下掉窗板,而是抱头坐在街边,“哇哇”大哭。他凄凉的哭声使我手脚无措,不知道怎么去帮助那个认真的人。

这时后街有人影走动,有人问:“杨木匠,你怎么了?”

杨木匠说:“美丽死了。她吃了半瓶‘飞魂散,自杀了。”

有人飞跑到后街的东头,找来“一夫中医”诊所的成一夫。成一夫本来是个很沉稳的老头,那天也有些慌不择路。没想到,他进“天堂茶馆”里屋不到一支烟的工夫,便哈哈大笑着出来,说:“麻三歪打正着,功德无量。张美丽吃的是上次在他那里买的假‘飞魂散,没死。”

有人说:“原来阎王也可以开后门啊?”

成一夫说:“这次不是阎王开的后门,是麻三开的后门。”

成一夫说得杨木匠破涕为笑。

张美丽活得好好的,怎么突然想起自杀呢?这件事情有些蹊跷。

后街渐渐出现了几种传闻。一种说法是,逆来顺受的杨木匠忽然有了脾气,那天夜里不知为什么事情翻了脸,动手打了张美丽;另一种说法是,张美丽觉得自己越来越肥,杨木匠越来越瘦,活起没意思,突然想起自杀;还有一种说法更离谱,说杨木匠心里只有木工房那些没用处的东西,俩口子二十年没过性生活了,张美丽很不幸福,只能自杀。

谣传没能得到证实,张美丽自杀的真相成为后街的又一个秘密。

这之后,杨木匠变了。他把自己关在木工房里想了很久,决定做一个有用的东西。这么多年来,杨木匠从来没做过有用的东西,当他宣布要做一个有用的东西,竟然弄得整条后街翘首以待,兴奋莫名。

杨木匠花了20天时间,为麻三做了一块匾,他请成一夫题了8个大字:“假药功高,德比宗韩”。那可能是茶峒镇有史以来最精美的一块匾,楠木材质,黑底金字,镂空花纹,龙凤四环。当人们敲锣打鼓地把这块匾送到“甲虫庄稼医院”,搞得麻三手足无措,面孔通红。

后来人们一致认为,杨木匠做的这块匾最终害死了张美丽。

那几天,后街居民像疯了一样,见人就说:“你想,杨木匠是什么人?是一个做没用东西的木匠,他忽然做了一个有用的东西,这能有好吗?这不,终于把自己老婆给害死了。你说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我说,呸,狗日的,小丑,人渣,丑八怪,方脑壳,不要脸。

听不得相反意见的人很快把我打了回来,说:“滚远点,神经病。”

后街不让我参加讨论,我只好回过头来写事情的起因和故事的结尾。

大约张美丽认为,自己假装自杀吓唬吓唬杨木匠,比做其他事情好玩。在杨木匠给麻三送匾一个月后,她又去买了一瓶“飞魂散”。张美丽不知道,麻三再无赖,也背不起“德比宗韩”这四个字。这四个字促进了他的变化,张美丽买到了一瓶真的“飞魂散”。

这不能怪麻三,他不知道张美丽买农药是为了吓唬杨木匠。

一天夜里,又为了一个后街无法证实的原因,张美丽故伎重演,再一次喝下半瓶“飞魂散”。半推半就之中,张美丽以并不十分情愿的姿态,被半瓶真的“飞魂散”送到了天堂。

这一下,张美丽真的去了天堂。

面对重大变故,杨木匠,这个认真的人,这个一直在做没有什么用处的东西的木匠,除了抱头痛哭,似乎没有更好的办法。一阵接一阵的绝望之后,“天堂茶馆”倒闭了。

“天堂茶馆”一倒闭,木工房的锯斧声也停息下来。在这场宏大而紧迫的变故之中,有一个细节没有引起后街居民的注意——耷耳不见了。耷耳走失的具体时间已经无法确定,依照我的观察,耷耳有可能走失于张美丽自杀的那天早晨,也有可能走失于张美丽自杀后的几天时间,更有可能是耷耳的走失成了张美丽喝农药的导火索。总之,耷耳真的丢了,它像一条曾经出现的影子,重又回到了流浪的路上。

后街居民没有注意到耷耳。在他们眼里,这只是一个不起眼的细节。

棋 王

从茶峒镇小码头进入后街,街口有一废井,井后有一座三合小院。小院低矮,老旧,精巧。迎街一面为凉厅,板壁上开有大门,门上悬有一匾,匾以土漆裹面,炭黑的底色里涌出四个龙飞凤舞的朱色大字,叫做“一夫中医”。

从匾下大门往里进,三列木房呈“凹”形排列,其中,两列已经闲置,仅余左侧一列还被主人使用,隐隐透出一点人气。一列木房有两间,靠凉厅门匾处,为主人诊室兼会客之所。墙壁上挂有两幅字,样子潦草。一幅叫“悬壶济世”;一幅叫“杏林春风”。“杏林春风”下,有一弧形小门,进去,是主人的睡觉之地。出卧室,登两步石梯,有一间不起眼的偏篷杂屋,那是主人的伙房。

三列木房子围聚的中间,有一块四十平方米大小的镶石天井坝。靠伙房一侧,栽有一垄翠竹,约百竿,终年枝叶扶疏,绿荫袭地,翠竹下的土里,松松长着一些野花野草,主人不去收拾,乐得自顾繁盛。诊室外面,有一棵弯曲多枝的老柿子树,春夏叶繁枝茂,秋后落尽红叶,黝黑的枝条露出濯濯空枝,上面缀满拳头大小的红柿,像一群漂亮的小灯笼挂满枝头。底层的粗枝上,终年挂着一只金属三角架,架上拴有一只鹦鹉,鹦鹉活动范围不大,局限于脚下的那根横杆。杆长三尺,上面扣一小环,环后的绳索套在鹦鹉脚上。鹦鹉左右移动时,小铁环便发出清脆的“沙沙”声,像雨点时断时续。

鹦鹉来“一夫中医”已有些年头,耳濡目染,跟主人学了几句极短的单词。主人行医,嗜围棋,久而久之,鹦鹉学了几句有关围棋的话,冷寂时,小院里偶尔传来一阵沙哑的童声:“扳”,“断”,“靠”。

现在说到小院和鹦鹉的主人。

主人姓成,名一夫,五十多岁,面白无须,形貌瘦小。一人寡居于后街的祖传小院内。成一夫本来有一人令人羡慕的家庭,有一儿,一女,儿女皆天资聪慧,读书上进,儿子考入四川大学,学哲学,毕业后在成都安家立业;女儿步其后尘,考入长江师范学院,学历史,亦在涪陵就业嫁人。一家出两个大学生,茶峒镇唯此一家。当后街居民说到成一夫,不无嫉妒地说:“看看那个院子,占着整条后街龙脉的龙头位置,风水真的很好。”

儿女一走,小院变得冷清。那时院内还没有鹦鹉,只有两个老人,像影子一样进进出出。人影消失的时候,从后街过路的行人能清楚地听见棋子落入棋盘,发出孤独的声音。“啪”的一声,隔一段时间,又是“啪”的一声。

前几年的一个春天,天气很好,没人求医,日光软软地照着天井上发亮的石头。成一夫孤坐树下摆棋,他老婆则端一筛子黄豆,拣择里面的泥土。很突然,一枚雪白的棋子从成一夫手中滑落出来,端端直直地滚到她的脚边。后来人们说到那枚棋子,往往用一种面对神灵的口气,说:“依我看,那棋子是专门来收她命的。任何东西把玩久了,难免会有一点仙气。”

我继续说那天的事情。

白棋子一直滚到成一夫老婆的脚边,她取下老花眼镜看了一眼,再看看成一夫,棋盘后的成一夫浑然不觉。她弯下腰,伸手去取那枚阳光下闪闪发亮的围棋。据后街的传言,她那天保持着这样一个不断向下的姿势,一直滑落到天井石上,告别成一夫,也告别后街的沸腾生活。

成一夫的老婆中风死了。她落气时,成一夫正好破掉棋谱上的一盘残局。

成一夫的儿女奔完丧,又继续回到他们的城市,过后街人无法知道的忙碌生活。或许,成一夫的儿子偶尔想起茶峒镇还有一个孤独老爹,没多久,他托人从成都带回来一只鹦鹉,鹦鹉蹲在一只漂亮的金属架子上,牛皮哄哄地来到茶峒镇。

成一夫很喜欢儿子送给他的这只鹦鹉,给它取了一个名字,叫唠叨。有一段时间,他放下医书和棋谱,专心致志地研究如何喂养鹦鹉。大约他的研究很有成效,唠叨越来越精神,并能说几个沙哑的单词,“扳”,“断”,“靠”。从此以后,“一夫中医”的小院子里,有一个神神叨叨的老头,叫成一夫;有一只智商不太高的鹦鹉,叫唠叨。成一夫偶尔诊病,多数时候独自下棋;唠叨偶尔说话,多数时候沉默。路过小院的人说:“那院子真的冷清。”

下面,我重点说成一夫,说说这个我不喜欢的人。

我不喜欢成一夫,成一夫也不喜欢我。所以,我很少光顾“一夫中医”,关于那个地方发生的事情,基本上属于道听途说,我不能保证没有虚构的成份。

成一夫年轻时,跟他父亲胡乱学了一些中医手段。他们家属中医世家,祖上一直行医有很高的声望。到了成一夫这一辈,他学得不太认真,尤其不喜欢背“汤头歌诀”。“汤头歌诀”是中医的底子,底子不好,医术好不到哪里去。后街的老人谈起成一夫,都说:“他年轻时没少挨揍。不过,那龟儿子经揍,屡教不改。”

在后街的传闻中,成一夫和别的中医不一样,他喜欢出一些怪招。茶峒镇医院也有一个老中医,每次听到成一夫的事情,既惊讶,又不屑,他说:“成一夫那家伙喜欢瞎整,只不过运气好,没闹出人命。”

成一夫说:“他懂啥子?这和行棋一样,只有剑走偏锋,才能险中取胜。”

说起成一夫的偏方怪招,流传最广的,是他年轻时发生的一件事情。

大概是1959年,茶峒镇建起很多吃饭不要钱的大食堂,后街也有一个,建在码头下面,离“一夫中医”门外的老井不远。食堂的保管员兼炊事员叫孟德贵,是秦寡妇的男人。当然,那时孟德贵还没死,秦寡妇也还不是寡妇。

后街食堂刚开始时,大鱼大肉,白米干饭,后街居民快乐了很久。但好景不长,不到一年工夫,粮食耗尽,很快进入到吃糠咽菜的地步。人们饿得偏偏倒倒的,很多日常生活不得不停顿下来,最为明显的是夫妻生活。从1960年到1962年,后街基本上没出生过一个人。

也有例外,比如孟德贵。由于他有条件偷嘴,把自己养得白白胖胖的。人一旦没有嘴上的顾虑,喜欢想其他事情,孟德贵感觉自己已经成为后街的特权阶层,夜里对付秦寡妇一个人有点浪费。后街那些原本高傲漂亮的女人,孟德贵只用半斤大米或者一斤小麦,没费什么力气就搞到了手。那时人们只想着嘴巴,基本上忘了裤裆里的事,没人计较孟德贵,弄得那家伙胆子越来越大。

茶峒镇的俗话说得好:“久走夜路必然撞鬼。”孟德贵搞得太久,终于撞鬼了,栽到后街姚春芳手里。其实,他也不是栽在姚春芳手里,而是栽在姚春芳的男人苏大朋手里。

苏大朋是个水手,在副业队里搞副业。所谓副业,不过是跑跑船,替生产队挣一点船资。那天,苏大朋又出门跑船,按照计划,他们要花七天时间,才能把一船桐油送到县城,然后返回茶峒。冬天,河风吼吼,水流枯瘦,木船刚过两个滩口,搁浅在卵石滩上,没法继续往前走,水手们只得拴好木船,踩着一地积雪,于黄昏时分回到后街。

据经历过那件事情的人们说,当时苏大朋推开家门,首先看见的不是孟德贵,而是桌子上的一碗大米。接着他透过门框,才看见里屋的孟德贵像一个疯子,赤身裸体地做游泳状。苏大朋作为郁江上的水手,十分熟悉那个难看的游泳姿势,茶峒镇人把它叫做“狗刨骚”。

我说:“你们只说孟德贵,姚春芳呢?”

后街居民说:“你这个傻子,姚春芳在下面,苏大朋看不见。”

苏大朋冷笑了一声,从水缸里舀了一大瓢冷水,径直走到里屋,用左手将孟德贵从姚春芳身上掀开,还没等床上的两人叫出声,他右手里的冷水已经像一道瀑布,高悬奔涌下来,落入孟德贵的两胯之间。

后来人们回忆,那年冬天特别冷,滴水成冰。据说,孟德贵那个血脉贲张的小家伙突然被冷水一激,像一条绷直的皮筋忽然断掉,一下子弹回到两胯之间,吓得像一条小小的毛毛虫。

孟德贵被苏大朋扫地出门时,两腿间已刺痛如刀割。等到孟德贵的父亲把他送到“成氏中医”,那个地方已初露青紫征兆,有冻坏迹象。

成一夫的父亲说:“坏了,阳物损坏还为次,寒气已逼近肾脏,肾坏则命不保。我回天乏力,今后子嗣是莫想了,肯定绝种,如果运气好,还能拣回一条性命,即使这样,希望也很渺茫。”

正当孟德贵的父亲放开老脸恸哭,撕心裂肺,痛不欲生的时候,没想到,成一夫竟落井下石,从伙房里提出一把菜刀,高声叫骂:“孟德贵,你狗日的流氓,满大街我都能闻到你的骚味,今天老子要替后街的女人主持公道,把你那东西剁下来喂狗。”说着提刀跨步,奔诊所里来。

孟德贵一听,撒腿就跑。孟德贵知道,成一夫还没结婚,又长期挨他老子的揍,医术不行,打人的本事倒有,如果自己不跑,成一夫真敢把他那个惹事生非的小家伙给剁下来。

成一夫追了孟德贵一夜,追出茶峒镇的地界,又把他追回来。

据说,这是成一夫的一个偏招,怕死的孟德贵被成一夫紧追不放,出了几趟大汗,把寒气从肾脏里逼出来,才拣了一条性命。

又据说,这不是成一夫的偏招,而是狠招。医学证明,阳物被冷水浇了之后,并无性命之虞,成一夫的父亲夸大其辞,无非想多诈几个医药钱,倒是成一夫真的想把孟德贵的阳物剁下来喂狗,他也喜欢年轻漂亮的姚春芳,没想到让孟德贵占了便宜。孟德贵两头偷嘴,体力在关键时刻发挥了作用,食不果腹的成一夫有气无力,搞了整整一夜,也没得手。

由于人是物非,很多事情难以考证,后街居民只好将信将疑。

成一夫的父亲死得早,他三十多岁时,接手中医世家的牌子,把“成氏中医”换成了“一夫中医”。没人知道为什么,换匾之后,疑难杂症患者似乎很相信“怪招治怪病”的说法,纷纷登门求治。成一夫也不负众望,误打误撞地治好过一些人。二十多年时间里,他治好的病里边,有一些有名有姓,比如,天花,胃下垂,痢疾,遗精,月经不调;也有一些无名无姓,比如,两腿间长疱疹,大腿侧生烂肉,一块皮肤变白,四肢酸软乏力,等等。即使这样,后街居民仍然不认为成一夫是一个好中医,只承认他是一个怪中医,一个有点道仙之气的中医。

成一夫的怪,表现在他没有道理地喜欢围棋上。

成一夫的道仙之气,表现在他爱摆鬼龙门阵上。

成一夫喜欢下围棋,也喜欢摆鬼龙门阵。本来话不多,自从老伴死后,话更少,他用大量时间来研究棋谱,或者教鹦鹉说话,一旦有人找他下棋,他就说一些鬼龙门阵。

他说:“昨晚上我从码头回来,路过老井,看见井边站着一个人。你猜是谁?”

与成一夫下围棋的,基本上是前街的人,干部,老师或者医生。后街没人下围棋,后街居民只喜欢打麻将,成一夫觉得打麻将没档次,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学会的围棋,反正从我有记忆起,成一夫就一直在下围棋。

下棋的人说:“猜不出来,你看到哪个了啊?”

成一夫说:“孟德贵。”

下棋的人说:“秦寡妇的男人?你看花眼了,孟德贵死好几年了。”

成一夫说:“不是我眼花。走到井边,我见一个男人在那里吸烟,样子有点面熟。我说,兄弟,对个火,然后把烟对准他的烟头,吸燃,走了几步,我忽然想起,那不是孟德贵吗?等我回过头去找他,人不见了,再看手里的烟,还在燃,分明刚点着。”

下棋的人说:“你才多大年纪啊,就老糊涂了?”

成一夫说:“我糊涂吗?你们只要赢我一盘棋,我就承认自己老糊涂。”

确实,茶峒镇没人能下得过成一夫,连输得像样点的人都没有,“一夫中医”里的棋盘上,从来没出现过扣人心弦的棋局。成一夫一边摆鬼龙门阵,一边三下五除二,把对手拿下。

随着镇医院条件不断改善,特别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后街,去遥远的城市里谋生,来“一夫中医”诊所看病的人越来越少,成一夫有大量时间研究围棋。他的棋力日益见涨,逐渐形成取势风格。与成一夫对弈过的人知道,他有出险招、偏招的习惯,看似貌不惊人,却往往险象环生,一个怪招出手,胜局已定。

这有点像他的医术,正本清源的少,自创的招数多。

成一夫越来越看不起他的对手。他说:“臭棋篓子,连我的唠叨都下不赢。”

唠叨就是那只鹦鹉,此时它蹲在金属架上,歪着脑袋盯着棋盘。

唠叨说:“靠。”

成一夫大笑,说:“看,唠叨在给你支招。”

前街的围棋爱好者经常被成一夫挖苦,对他又爱又恨。有一天,他们全部约齐,想集体赢一回成一夫。成一夫高兴地把他们迎进院子,放好棋盘,把唠叨挂上树枝,泡了一壶酽茶,坐下来慢慢对弈。

成一夫用三连星布局,取外势;对方用小目开局,沿边角捞取实地。下至中盘,对方在两个角和两条边上捞了不少实地,但成一夫的外势已有模样,围成一大片空地。对方为了破掉中腹这块空地,挽回颓势,大飞了一手,直入成一夫的腹心。

连弈五手,在中腹形成几枚死生棋。若让对方的几枚棋子逃回,成一夫则要输掉这盘棋;如果将这几枚棋子围住,成一夫则将完胜对手。这时,悬在棋盘上的唠叨说:“扳。”

成一夫很不给唠叨面子,说:“托。”

然后轻拈一子,“啪”地一声放到对方棋子的下面。这是一个怪招,没人这样下棋。对方几个老师、医生和干部讨论了一阵,经过一段时间长考,决定以硬碰硬,扳断,进入对决。接下来,你来我往,经过十余手较量,成一夫成功将那几枚棋子围入中腹,对方投子认输。

成一夫很高兴,说:“臭棋篓子,唠叨,拉屎臭他们。”

唠叨仿佛听懂了成一夫的话,它拖着脚上的铁环,从铁棍的一端移到另一端,瞄准,扬尾,把一泡鸟粪不偏不倚地拉在成一夫头上。

成一夫尴尬地抹掉鸟粪,说:“它眼神不好。”

从那以后,茶峒镇的人们不得不承认,成一夫的棋艺确实不一般,人们把他叫成茶峒镇的棋王,他下棋的名声甚至超过了他当中医的名声,找他看病的越来越少,找他下围棋的却越来越多。

如果不是那个年轻人的出现,事情可能就这样了,没什么结尾,像普通人的生活,平淡,简单,无聊。但是,在杨槐树开出眼状白花的五月,那个年轻人出现了,他像一个成一夫经常讲起的鬼魂,轻飘飘地从远处飘来,没有任何征兆地站在后街的街石上。

他说:“请问,成一夫,成老先生住在哪里?”

后街没人这样问话,人们愣了一阵,一时没反应过来。

秦寡妇说:“前边,挂有‘一夫中医的那个院子。”

看着年轻人往小院走去,街边的闲人围上来,打听年轻人的来路。那时“天堂茶馆”已经倒闭,后街居民没有什么去处,多数时候聚在街上,看太阳的影子从西头回到东头。

有人跟了过去,有人猜测:“是不是他儿子的朋友啊?”

消息很快传过来,说那个年轻人也喜欢下围棋,他到茶峒镇来办事,听说这里有一个棋王,想挑战一下。

这条消息在茶峒镇引起极大轰动。连前街那些家伙也跑到后街来,替成一夫加油。要知道,一般情况下,前街和后街不大来往,前街居民自恃有一份体面的工作,看不起后街的闲人。外来的挑战使茶峒镇出现空前的团结,秦寡妇主动要求帮成一夫煮饭,以便让他专心下棋。

经过双方协商,挑战的事情很快确定下来。

对弈三盘,三战二胜,时间三天,地点在“一夫中医”的小院子里。

挑战很快开始。对弈当天,除了少数几个懂得围棋的人被准许进入那个平常冷清的小院,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茶峒镇分管文教的副镇长也前去亲自坐镇,足见这场对弈举足轻重,不仅民间重视,连官方也寄予厚望。副镇长说:“我们正在申报县级文化先进镇,如果棋王能够拿下这几盘棋,将给我们的申报材料增加活生生的事例。”

对弈第一天,用了半天时间,成一夫旗开得胜,顺利拿下头盘。

消息传来,后街欢欣鼓舞,连前街也奔走相告,茶峒镇为之动容。

陆弼强说:“不愧是棋王啊,年轻人到底不行。”

秦寡妇这两天在小院帮助煮饭,观察很有份量,她说:“依照我看,成一夫要赢也不容易,那个年轻人看上去凶得很。”

果然,第二天,很久没出结果,一直到太阳下山,小院的人也没出来。我和一些等消息的闲人站在老井边,伸长脖子往里张望,无奈大门紧闭,什么也看不见。院子里的人像死了一样,一点动静都没有。

我说:“成一夫输了。”

其他人说:“你想挨揍是不是?”

有人准备揍我,这时,大门打开,观棋的人垂头丧气,成一夫真输了。那一夜,有几个平时爱下围棋的人没睡,他们坐在灯下,通过本子上的记录,复原了那盘棋。经过仔细研究,他们发现,年轻人一开始接连下出许多缓手,甚至坏招,都没被成一夫发现。按照棋盘上的形势,当对弈进入中盘,年轻人完全可以轻易屠掉成一夫的一条大龙,从而完胜对手。不知为什么,年轻人像一个瞎子,磨磨蹭蹭地下了一天,才险胜了这一盘。

这是为什么呢?未必两个高手对决,必然隐藏着常人看不懂的秘密?

一夜无语,茶峒镇等待着惊心动魄的第三天,扣人心弦的第三盘。

第三盘棋局的发展大大出乎人们的预料。棋局一开,马上形成一边倒的形势,还未到中午,年轻人中盘认输,成一夫大获全胜。大门打开,人们看见成一夫送年轻人出来,脸上红潮隐隐,笑容满面。

年轻人说:“成老先生棋风凶悍,晚辈领教了。”

成一夫说:“有机会再来。”

年轻人的身影还没走出后街,街头已响起庆贺的声音。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后街居民都在谈论这场对弈,他们确实被这个世界忽略太久了,大多数居民并不懂得下棋的乐趣,他们只顾盲目地欢呼雀跃,打胡乱说。

这场对弈给茶峒镇带来无尽的玄想,没想到它的影响远没有结束。

下面,我把对弈的振荡余波简要写在这里,聊作这篇小说的结尾。

对弈结束不久,一个爱下围棋的老师上网查了一下,发现与成一夫对弈的年轻人竟然是一个八段职业棋手,茶峒镇人,少年时跟父母移居外地,具体移居到了什么地方,网上没说清楚,一说重庆,一说成都,一说北京,总之是个大城市。年轻人虽然不太有名,毕竟是八段职业棋手啊。

天啦,成一夫赢了一个八段职业棋手。

随着事件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棋王的棋艺深信不疑。与兴奋的后街居民相比,当事人成一夫却越来越沉默寡言,发展到最后,他闭门谢客,小院复归寂静,偶尔有人路过“一夫中医”诊所的大门,能听见棋子落入棋盘的“啪啪”声,清脆的行棋声中,唠叨高声嚷嚷:“扳”,“断”,“靠”。

成一夫再次打开大门,已是中夏。当时时辰尚早,看见成一夫的人不多,只有几个早起的后街居民看见了他的行踪。那天,很少离开后街的成一夫背着一个布包,左手提着唠叨,右手提着棋盘,真接去了车站。在等待发车的间隙,唠叨一个劲地叫:“扳,扳,扳。”

成一夫从茶峒车站出发,从此离开了后街。据那天早晨见到成一夫的后街居民说,成一夫觉得自己既然能够赢一个八段职业棋手,说明他不应该仅仅是茶峒镇的棋王,再呆下去也没什么意思,他要到江湖上闯一闯,与那些和他一样隐藏于民间的高手过过招。

过了一段时间,又有消息传来说,五月份与成一夫交手的八段职业棋手少年时得过天花,是成一夫给他治好的。那几天他回茶峒镇度假,听说成一夫喜欢下围棋,想成全他的快感,故意输给他两局作为报答。

后街居民听到这个消息,非常生气,说:“谣言,纯粹是谣言。”

对传言持相信态度的人说:“那个年轻人脸上确实有几颗麻子,以前一定得过天花,你们问问成一夫,说不定他能想起这个人来。”

成一夫已经离开后街,没人能证实传言的真伪。

作者简介:

第代着冬,男,1963年生,苗族,重庆市武隆县人。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出版有长篇小说《邱家大院》、小说集《白羽毛的鸟》、《过客》、散文集《乡村歌手》、《荒村浮云》、《民间匠人》、《人间笔记》等多种。作品入选多种选集,多次获奖,现供职于重庆市级机关某部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责任编辑 冉 冉]

猜你喜欢
一夫郭子仪木匠
“大唐保镖”郭子仪
下期预告 “大唐保镖”郭子仪
一夫当關
剑门关
木匠身影
木匠手中的诗情画意
谭木匠
悲伤从来没有答案
郭子仪感动奸臣
郭子仪教子无私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