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持续开发利用探讨

2009-10-26 09:34金学军陈荣税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年22期
关键词:良性循环水资源

金学军 陈荣税

提要本文针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探讨国民经济发展对水资源持续开发利用的要求,提出合理、利用、保护水资源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水资源;持续开发利用;措施及对策;良性循环

中图分类号:F124.5文献标识码:A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世界人口剧增,灌溉农业扩大,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人类社会对水的需求急剧增长。同时,由于城乡污水大量排放,地表水和地下水源不断受到污染,可供人类利用的水源日益短缺;部分地区河道断流,湖泊干涸,地下含水层接近疏干,地面下沉,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水资源问题已引起全世界普遍关注。

一、我国水资源利用情况

建国以来,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江河整治及防治水害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然而,随着工业和城市的迅速发展,需水不断增加,出现了供水紧张的局面。水资源的保证程度已成为某些地区经济开发的主要制约因素。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既受水资源数量、质量、分布规律及其开发条件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各部门对水资源需求的社会经济因素的制约。我国水资源总量不算少,而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却很贫乏,只有世界人均值的1/4(我国人均占有地表水资源约2,700立方米,居世界第88位)。按人均占有水资源量比较,加拿大为我国的48倍、巴西为16倍、印度尼西亚为9倍、前苏联为7倍、美国为5倍,而且也低于日本、墨西哥、法国、前南斯拉夫、澳大利亚等国家。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地区分布差异很大。黄河流域的年径流量只占全国年径流总量的约2%,为长江水量的6%左右。在全国年径流总量中,淮河、海河、滦河及辽河三流域只分别约占2%、1%及0.6%。黄河、淮河、海滦河、辽河四流域的人均水量分别仅为我国人均值的26%、15%、11.5%、21%。

随着人口的增长,工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造成了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日益加剧。从20世纪初到七十年代中期,全世界农业用水量增长了7倍,工业用水量增长了21倍。我国用水量增长也很快,至七十年代末期全国总用水量为4,700亿立方米,为建国初期的4.7倍。其中城市生活用水量增长8倍,而工业用水量(包括火电)增长22倍。北京市七十年代末期城市用水和工业用水量,均为建国初期的40多倍,河北、河南、山东、安徽等省的城市用水量,到七十年代末期都比建国初期增长几十倍,有的甚至超过100倍,因而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就异常突出,产生了许多不利的影响。首先,对工农业生产影响很大。在我国15亿亩耕地中,尚有8.3亿亩为没有灌溉设施的干旱地,另有14亿亩的缺水草场。全国每年有3亿亩农田受旱。西北农牧区尚有4,000万人口和3,000万头牲畜饮水困难;其次,对群众生活和工作造成不便,有些城市对楼房供水不足或经常断水,有的缺水城市不得不采取定时、限量供水,造成人民生活困难;第三,超量开采地下水,引起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水资源枯竭,在27座主要城市中有24座城市出现了地下水降落漏斗。

二、对水资源持续开发利用的措施

(一)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水资源的价值。水资源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加入WTO要求营建一个良好的水资源、水环境意识。水资源价值理论研究表明,由于水资源的稀缺性、所有权属性及水资源凝结着广义或具体的人类劳动,所以地球上一切水资源,无论是天然的,还是经过人类开发利用的,均具有价值。应该加大宣传力度,改变过去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观念,重新充分认识水资源。

(二)建立水资源管理体制。首先,就是把水资源区域管理与流域管理相结合,根据政府区域不断的强化现状,采取中央统一管理水资源,对各行政区域内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排水等进行管理。同时,建立高效的立法机关。通过实行排污许可、排水许可等手段,管理全流域内各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并遏止“多龙治水”现象;其次,就是完善区域管理。有中央行政机关对区域政府进行监督,使水资源得到高效、公平的分配。中央获取地方管水信息,通过相应法制,采取措施,合理调配水资源;再次,就是要做好水资源的流域管理。我国流域管理机构有水资源取水资格的审批权,但不能采取一定的处罚,所以就要求流域机构能够反馈信息给上级部门,并得到一定的执行能力。协调横向调水,可以有效结合中央权威,进行水资源立法和行政管理,监督区域政府、流域管理部门。并通过流域管理部门反馈的消息研究水资源调度方法,从全局上作好局部调度要求,进行统一管理。

(三)加大节水与污水资源化力度。目前,我国的水资源有效利用率较低,节约用水和科学用水,应成为水资源管理的首要任务。应通过节水宣传教育,征收水资源费,调整水价,实行计划供水,取水许可制度,保证节水目标的实现。节水的另一条途径是污水资源化。城市污水未经处理排放入河道,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进入21世纪,城市和工业用水仍将继续迅速增加。1993年城市和工业用水已超过1,100亿立方米;扣除电力工业用水,按70%计算,废污水排放量已达到577亿吨,即每天进入河道的废污水已接近1.6亿吨。这些污水如加以处理,达到环境允许的排放标准或污水灌溉的标准,使污水资源化,既可解决农业缺水问题,又可起到治理污染的作用。虽然污水处理费用较高,但为防止污染改善环境,还是必需的,更何况它比长距离跨流域调水低廉。将污水处理回用于农业与污染治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解决我国水资源的短缺与水环境的改善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四)水资源优化配置和跨流域调水。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水资源的开发必需根据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在地区上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用水需求进行优化分配。要解决北方的缺水问题,修建一批跨流域调水工程是必需的,诸如引长江水到北方的东线、中线和西线的南水北调工程;引黄河水到缺水地区的引黄入晋、引黄入淀工程等。但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建设必需做好总体规划和科学论证,要兼顾调入和调出流域合理的需水要求,研究和减免其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新水源的开发应按照经济规律办事,根据供水成本合理地制定水价。水价高了,用户就愿意集资搞节水工程,搞污水处理回用和地下水回灌工程,减少引用水量。多水源的相互竞争,有利于开源工程的规模控制和资金的合理筹措,并可避免水源工程规模过大,造成不必要的资金积压和浪费。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必须确保生态环境用水,以防止生态环境的恶化。随着城镇供水量和再生污水排放量的增加,城乡供水应根据情况的变化,对规划进行滚动式修订。

解决区域水资源紧缺状况,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牵涉到方方面面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随着全区节水型社会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水资源的合理开发、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提高、有限的水资源得以高效利用,最终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作者单位:河南省南阳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主要参考文献:

[1]冯长红.河北省土地沙化状况及治理对策[J].河北林业科技,2005.1.

[2]翟浩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推进现代水利建设[J].水利发展研究,2007.1.

猜你喜欢
良性循环水资源
水资源(部级优课)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征订启事
珍惜水资源 保护水环境
加强水文水资源勘测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创设小情景,传递大能量
浅议我国水资源的刑事立法保护
采煤沉陷区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以淮南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