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审美问题思考

2009-10-28 08:10
商情 2009年22期
关键词:语言文化语文教育

易 彬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面对包含美的文本,审美体验的感受既是自主的,又是主体之间相互沟通的,不同主体之间通过交流、探索来获得新的审美体验。完善自身的审美趣味。

【关键词】语文教育 语言审美 语言文化

新时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改革,把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使命,提在我们面前,我们目标是使受教育者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在早期提倡的“应试教育”中严重损害了教育的合理结构。教育主管部门已经采取种种行政手段遏制“应试教育”,提倡素质教育。改编教材以降低难度,减轻课业负担,改革考试内容与方法,提倡素质教育,对于学校教育,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知识技能专长的人才,而且应该具有全面发展的独立个性。

语文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应该把文学性、艺术性放在首位,把阅读能力放在首位,我们现在的中学语文教育,是让学生对文学有理解的能力,欣赏的兴趣,有比较高雅的语言文学情趣,给学生以读书的自主权。我们要让学生通过教育,了解到自己的人生与社会需要的切合点,并且细心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最终回归生活,再现生活。让学生走出校门,多参加有意义的活动,以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积累写作材料,获得更多生活的美,学生对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欣赏,可以在愉悦精神的同时,了解历史,了解自然,了解社会,了解自己,获得各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提高审美修养,树立健康的审美观点,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字的热爱,增加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我们应该摆脱传统的师道尊严等级制的教学方式,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平等关系,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自觉地、认真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应是美好心灵的塑造者,要用自己的心血与汗水浇灌这块沃土,让我们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紧跟时代的步伐,实现老师和学生的共同进步。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学生欣赏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让学生学会欣赏文学的美,有语言感受力,我认为:语文教育不只是我们现在所强调的如何写介绍信、报告,如何写作文的教育学科,还应该是注重文学性教育理念的学科。应该是学生文学艺术感受力发展到一定阶段自然产生的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的体现,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给学生创造口头表达的机会,让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教学必须充满审美的愉悦,唯其如此才能真正算是教学获得成功,学生才能在文学上更增些品味增些风采,在思想内容上多些感悟多些升华,在形象上多些感动多些向往,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对于文学作品是要学生自己的主动的阅读,领会蕴涵在文章中的情感美,接受情感美的陶冶,在老师指导下的主动接受,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因为审美从来都不是被动的,只有摆脱非我的束缚,审美才具有其本质的特征。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语言审美的时候,要紧扣课文主旨表现的需要,以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要让学生自己深入阅读课文,展开想象和联想,在反复体味语言的过程中逐步实现。

在文学审美中,想象会把人带入更广阔的心理活动空间。“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便是想象作用的最好印证。诗词原是语言文学艺术,而“不着一宇”反倒成了最高的艺术境界。这并非说不用字,而是尽量用可感知性的形象化的字词,激发人的想象。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文学作品的分析,讲解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创作时的心境、情感,开拓广阔的想象空间,进行审美的再创造。

任何好的文本都必须借助读者丰富的想象,才会更多地挖掘出文体的美,想象可以使语言符号生动起来,语言活跃起来,使文章的空白得以补充,延伸文本内在的以及外延的内涵。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词韵丰富,读来节奏婉转,这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享受。课文中所形成的画面,可以更好地拓展课文的内涵,可以更好地感悟作者的思想,而这些画面,都必须借助想象,使读者更好地贴近文本,如“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学生可以尽情想象一叶小舟,一条宽阔的江面,一个身穿长衫之人,迎风而立,展望家园,其中几分飘逸,又有几许企盼,写出了一个厌弃官场之人回归家园的急切心情。这篇文章可以说画面很多,这都需要想象,以想象来组合画面,充分地借助想象的翅膀,在头脑中形成众多可感的画面,强化对文本的理解,从而知弦外之音,获得审美体验。

审美意识是一种精神现象,是个体性的活动,美不美要靠自己去感受,不同的主体对美的感受不同。获得的审美体验也就不同。这样审美意识就具有了个体差异,于是便有“趣味无争辩”“情人眼里出西施”的现象。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流言家看见宫廷秘事”,也体现了审美的个性差异。

在语言审美中,教师要通过启发诱导,帮助学生反复研读课文,深入地学习课文语言运用的技巧。以其深厚的语言功力,在文章的一些语言中浓缩了信息的容量,使之能更好地表现文章主旨的一种技巧。只有经过反复解读,才能正确、有效地理解其中包含的内涵,感受其中的语言艺术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帮助学生在反复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去发现、感受语言中的美感因素,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加有关语言运用技巧知识的积累。

学生在对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地积累语言运用技巧知识,同时也不断地提高审美能力和思维质量。这种积累和提高到了一定的程度时,学生便会产生出一种交流、表现的心理要求,他们希望发表自己的意见,寻求别人的认同,证明自己的能力。这时,老师适当地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开展交流语言审美学习心得的活动,并进一步诱导学生在写作中通过恰当地遣词用句,去体现一定的语言美感,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进行语言审美的学习,可以紧扣课文语言的整体风格和美感特点,从中体会和学习课文语言运用的技巧。尽管课文中的审美因素也存在于不同的语言之中,但它们都是作者着意表现课文主旨的语言精华所在,都体现着课文语言美感的整体特点。指导学生根据课文的主旨去开掘语言的审美因素,把课文语言技巧与课文主旨表现的需要结合起来学习,这就可以避免语言解读的模式化,帮助学生通过语言解读更好地整体把握课文。

参考文献:

[1]肖纯.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教学与管理,2005,(12).

猜你喜欢
语言文化语文教育
基于中日语言文化对比对日语教学方法的研究
英语文学作品人名背后的语言文化分析
从“国学”看汉语言的软实力
语文教育教学要做到“文道美统一”
英语教学中语言文化的渗透研究
穷其本然,化为践履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中英翻译中语言文化的对比研究
对症下药,让成语运用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