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涩年代的爱情

2009-11-05 09:54
延河 2009年9期
关键词:林志玲布料爱情

孟 晖

孟晖女,山西晋城人,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文学。

爱情的发生是最没有道理可讲的,往往一刹那的惊艳就注定了多少个日夜地寤寐思服、辗转反侧。而少年的爱情更加充满了青春绚烂的幻想和萌动,澄澈明了而又如泣如诉。在《延河》2009年第6期刊载的小说《蓝涤卡》中,仅仅是一套笔挺熨帖的涤卡服装,竟使得主人公王东峰“眼睛更加豁然一亮”,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由此暗暗地萌生了。

小说的时代环境是在文革那样一个物质和精神都十分贫瘠的年代,而爱情并不因种种匮乏而停止生长。才16岁的王东峰实际只上过半个学期的初中,就号称“初中学历”而回到了农村家中。在文革初期两年多的时间里,王东峰与同学串联去过了许多地方,也算是“见多识广”,因此回到偏僻农村的他,在那片单调逼仄的天地里便觉得“一切都不顺眼”、十分烦恼。正值初冬农闲时节,村里排演起了样板戏,被视为小村里的“知识分子”的王东峰也被拉去充任了一个小角色——沙奶奶的儿子“沙四龙”,而他在排演现场却邂逅了很久不见的初中同学林志玲。林志玲也被拉来跑龙套,扮演新四军卫生员小凌。

林志玲那一身笔挺的蓝色涤卡服装,竟然让王东峰产生了莫名的好感。并且蓦地回忆起到北京串联的一段经历:在天安门广场,一个“不年轻也不漂亮”的女人,因为身上熨帖而光亮的衣服显得与众不同,引起了同行的几个同学的议论纷纷,他们又到王府井,去布匹商店中寻找那样的布料,并知道了这种当时在农村难得一见的布料叫“涤卡”。

“蓝涤卡”其实只是一种十分普通的布料,但在这篇小说里有着十分明显的象征意义,代表了一种渴望超越世俗与平庸的生活格调,隐喻着主人公对于美的追求以及对于理想爱情的期冀。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尽管如同断了线的风筝、游移在空中而无所依傍,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使人感到茫然,但是人们仍然出于本能地、试图要抓住那些美好的东西。联想到在文革初期那样的年代,受过一些现代教育的农村青年,刚刚接触到了物质文明世界的一鳞半爪,而通往那“高贵与迷人”的幸福和希望之门,却无情地在他们面前关闭了。于是郁闷、苦恼、百无聊赖……正是因为有生命的活力与希望,才会产生对美好事物可望而不可及的失望情绪吧。

王东峰、林志玲们渴望外面的世界,向往城市的生活方式,以及一切新奇的事物。比如王东峰一开始并不想去参加排练,而之所以促使他下了决心,一个重要因素竟是排戏的场子烧着“雪亮的汽灯”,与家中昏暗的煤油灯是如此不同,让他产生了无限遐想。这些青年对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有一种焦虑和不踏实感。王东峰如此,林志玲也是如此。她对王东峰这样抱怨道:“你这个导演爷是不是太霸道?什么地方都应该量材用人,昨天让我演新四军小凌,今天又让你演民兵沙四龙,怎么全是跑龙套的呢?别忘记咱们两个可都是知识人!”他们读过一些书,懂得一些新名词,见过一些“世面”,有着某种与众不同的“知识分子”的优越感,但也仅此而已,生活似乎并没有给他们提供足够的成长、发展的可能性,从本质上讲他们是不自由的。这也是那一代人身不由己地悲哀吧。

“蓝涤卡”的意象在文中多次出现,从男女主人公重逢时引发了朦胧的爱情,到短暂的相处和情不自禁的初吻,一直到最后两人的分别,以及此后再也没有相见、“蓝涤卡”只在男主人公的记忆中不断重现,这构成了小说的主要线索。尤其是小说采用了第三人称内视角的叙述角度,叙述者也即主人公王东峰。小说特别注重对主人公心理的描写、刻画,而采用第三人称内视角的好处就是以王东峰的目光来观察人物、事物以及场景,可以很自然地将主人公王东峰的感悟、跌宕起伏的心理变化,细致入微地表现出来。

例如,在反映爱情刚刚产生时的少年心理时,小说中写到王东峰在排练场地,眼睛总是跟着林志玲转,并将他的心理活动刻画得入木三分:“原来那个瘦瘦的女子,两年没见怎么身上到处都长肉了?尤其是她的屁股非常凸现,凳子两旁坐的也是女人,而且比林志玲都年龄大,她们的屁股怎么就皱皱巴巴,松松垮垮?”随后王东峰又自作聪明地恍然大悟,认为:“那都是因为林志玲的裤子也是蓝涤卡,有这种布料穿在身上,别说整个人会巍巍地精神,就是身上的每一块肉,也都活蹦乱跳地彰显开来。”

随后小说讲述了两人之间的纯洁的爱情故事,那纯粹、热烈而短暂的爱情十分感人,多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也非常符合十几岁少年的身份。小说将少男少女情窦初开时的懵懂、羞涩、热烈、憧憬,把握得非常到位。语言平实而流畅自如,与那单纯、明快的少年的爱情可谓相得益彰。

王东峰的母亲对两人之间的爱情极为反对、对林志玲的攻击则是非常世俗的,主要是因为林志玲比儿子大两岁。母亲无情地让王东峰看到了“公主”的美丽外衣下的真实。她一下子揭穿了林志玲去杭州不是找工作,而是“给她姐看了两年孩子”。她姐姐、姐夫只不过是“两个穷工人”,不可能长期养活“一个闲人”。“哼,穿了那身卡其布,就以为自己也成了城里人?就是那身蓝衣服,也是她姐穿过的……”不过王东峰对此并不以为然。在他的心里,林志玲身上的蓝涤卡,仍然是那样的光亮和熨帖,仍然显示着高贵和迷人。

王东峰参军也与蓝涤卡有关。本来他对当兵兴趣不大,而当他看到来招兵的部队干部身上穿的衣服“虽然和林志玲的颜色不一样,但是涤卡的布料是相同的”,马上觉得兴奋,一时间作出了参军的决定。

男女主人公最后一次相见,呈现出了一种幻灭的氛围。被录取为新兵后,王东峰去水库工地上找正在劳动的林志玲,在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中,王东峰已经难以辨认出林志玲是哪一个,甚至当她架着辕来到他的面前,他也好不容易才认出来。林志玲完全变了,头上扎着红头巾,身上衣服已经不是蓝涤卡,而是黑色的土布裤子,白色的洋布线衣,而且沾满了泥土,别说和什么女人,就是和周围的男人们也没有多少区别,失去了她那份独特的魅力,“王东峰说不清是一阵失落,还是一阵心疼,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林志玲只是一个很普通的女孩子,甚至谈不上可爱,但显得很真实。她编造了姐夫是杭州一个工厂领导的故事,把自己去杭州的经历说成是去找工作,还说姐姐在杭州给她四处物色对象。后来虽然由王东峰母亲之口揭示了这些其实是夸大其词,但并不让人感到可鄙,她只不过是在心爱的人面前努力美化自己,这样的少女心理也是值得同情的。另外,从后来林志玲对待王东峰的决绝态度中,我们可以体味得到这个女孩的坚强和自尊,其实,最后没有穿蓝涤卡的林志玲反而让人觉得更加真切和可爱了。

这篇小说尽管有着比较鲜明的时代和地方特色,但是并没有过多地纠结于此。如果从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剥离出来,小说其实反映了若干永恒的人性,不少地方让我们感同身受。从王东峰、林志玲的身上,许多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我们也有过类似主人公对“蓝涤卡”那样,对于某些人某些事物的执著和痴迷,尽管后来才发现我们喜欢的东西其实是平常得不值一哂。我们或多或少都品尝过少年时代那种不涉及任何功利的、朦朦胧胧而又十分美好的爱情,以及在青少年时期,对未来那无限的向往和期盼。年轻时每个人都做过许多梦,只是岁月的流逝使人们日趋凡庸,如同诗人林徽因担心的那样,丢掉了“这一把过往的热情”。

故事以悲剧而收场,其实青涩的初恋大抵如此。王东峰通过关系参了军,很快当了连队的文书,接着又提为干部。他听说后来林志玲也真的在杭州结了婚,多年后村里人才知道,她的丈夫是一个在街头摆摊钉鞋的,身边的孩子都有三个了。在小说的结尾,作者写道:“王东峰再没有和林志玲见过面,有时想起来,仍然是林志玲穿着那身蓝涤卡的高傲神情。只是那种迷人的魅力,已经很遥远很模糊了。”当年美好的爱情已经成为记忆中发黄的书页,甚至模糊得让人怀疑那是否发生过。这不由让人感慨系之矣。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掌中握无限,刹那成永恒”,《蓝涤卡》不仅仅是一个爱情故事,更蕴含了许多成长的烦恼和人生感悟。人就是这样在希望与失望中不断地成长的,有无奈、辛酸和失落,有淡淡的伤感,也有“人生本来如此”的那份坦然和坚守。

责任编辑常智奇

猜你喜欢
林志玲布料爱情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智海急流(一)
洗水soft fabric
小裁缝
挟布黑板擦
爱情来了
解读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