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背景下的乡村社会流动
——以大冶铁矿为个案(1890~1937)

2009-11-07 05:46姜迎春
关键词:铁矿流动工业

姜迎春

(武汉大学 历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工业化背景下的乡村社会流动
——以大冶铁矿为个案(1890~1937)

姜迎春

(武汉大学 历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1890年张之洞督办芦汉铁路,开采大冶铁矿,兴建汉阳铁厂,揭开了湖北新政的序幕。大冶铁矿这个原本闭塞的农耕社会在工业文明的强力冲击下,迅速地向工业社会转型,传统社会的各阶层在调适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发生了社会流动,并产生了新的阶级阶层。本文通过描述这段传统与现代,新与旧磨合的复杂历史过程,以揭示在工业化背景下,乡村社会各个阶层的流动规律,以及影响这种社会流动的因素。

工业化;乡村;社会流动;大冶铁矿

近代中国处于由传统的农耕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之中。在此过程中,中国社会的阶级阶层结构不断发生重组和转化,在社会学上称之为“社会流动”。“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从一个阶级向另一个阶级,从—个阶层向另一个阶层,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位置移动。”[1]114实质是指人们在社会结构体系中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的不断变化。近年来,关于这方面研究论著颇丰,成绩斐然。 但是毋庸讳言,这方面的研究也存在有待发展的空间,研究的不平衡是主要问题之一。对乡村社会流动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农民阶层在地理空间的流动——离村或离土和非常规的下层社会流动——流民现象的研究,对农民阶层本身的分化和重新组合的研究则相对甚少;对农村中地主阶级变动的研究也很鲜见[2]。即对农民和地主“离土不离乡”[3]*文中把近代农民职业的变动分为三种形态:一是含义精确化的农民;二是离土又离乡的农民;三是离土不离乡的农民。的现象缺乏研究。因此,加强这些方面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丰富近代乡村社会史研究的内涵;同时对于我们认识当前城市化过程中,农民的分化流动趋势,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受限于相关史料的零碎, 本文一些论断亦未必精当。笔者唯期拙文有抛砖之效, 引来学界同仁更为深入的讨论。

一、 工业植入的特点和影响

社会流动的产生 “ 一是人们为改变自己地位的驱使, 二是社会经济发展对人们提出的客观要求。”[1]115湖北大冶铁矿及周边地区的社会流动显然属于后者。1890年,张之洞开采大冶铁矿成为该地区社会经济变迁的动因。这次开发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呈现出不同以往的特点:一是机器开采,是我国当时第一座机器开采的露天矿山,集中展示了工业机械的成果。

表1 1890-1937年大冶铁矿主要设备机件表

资料来源:根据《大冶铁矿志》第一卷上册,1986年版(内部发行),第202~208页内容整理。

从表1中可以看出机器大生产的特点:1.动力系统采用了蒸汽、电力等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动力手段。2.在运输方式上使用了火车、轮船、卸矿机等大型运输装载工具,局部开采则使用小型的轻便铁路、卷扬机、方车、瓢车等机械工具代替了原始的肩挑背驮,使得输矿能力增加。3.在采矿方式上,使用了炸药、破矿机等手段替代以前的靠人工凿、掏、铲的方法,提高了工作效率。4.专门配备维修人员和设备,并按工种分工。体现了机器工业的专业性,工人只从事某个方面的工作,熟能生巧,有利于提高劳动效率。

二是兴建了铁路、码头等基础设施为矿石生产运输提供了保障,同时带动了周边地区产业的发展。从史料中分析可以得出大冶铁矿及周边地区的开发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前期主要是建设大冶铁矿采场和配套运输设施——运矿铁路、下陆修理厂、石灰窑码头等,目的是为汉阳铁厂提供原料。后期则主要是基于便利交通条件和基础设施对大冶铁矿周边地区资源的开发,兴建了大冶铁厂,华记水泥厂,富源、富华煤矿、黄石电厂等,使之成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当地民众曾称赞张之洞说:“遇非常之人,建非常之功,取精用宏,……开亘古未有之奇。”[4]144宏大的产业群为乡村社会流动提供了平台。

表2 1890~1937年黄石地区兴建的大型厂矿企业

资料来源:1.黄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黄石市志》上册,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1—35页。2.政协湖北省委文史资料委员会 :《湖北文史资料》,1992年第2辑 (总第39辑),第140页。

三是改变了农业的发展模式,促进了商业的繁荣。由于外来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增加,改变了农业产品的传统流向,由自给自足转向面向市场,同时服务型商业也朝着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方向发展。表3的商店数和商店门类可见一斑。

表3 1935年黄石地区主要商业区商店及营业表 营业数单位:法币万元

资料来源: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北省志.贸易》,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5-57页。

大冶铁矿的开发属于外源性工业植入的典型,它以矿石开采为先导,以铁路水运为平台,带动了整个黄石地区(文中指大冶铁矿及周边地区)的煤、水泥等其它资源开发与加工产业的发展,并促进了服务型商业的繁荣,为人们提供了多种谋生路径,成为乡村社会流动的动因。

二、新的社会阶层出现和构成

“可以说历史就是社会的变革。把人类的生活整个的纵着去看,便是历史;横着去看,便是社会。”[5]从横向的角度来看这段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时期,旧的事物还未褪尽余迹,新的事物也未全然确立,新旧混杂、交融,很难一言概之。同样社会人群虽然往两大阵营分化,但由于社会成员具有多重角色,如工人和农民、资本家和地主等身份在一定时间内往往集于一身,因此笔者为阐述发生在该地区的这一现象,将当时社会人群分为四个阶层,下面就一一陈述他们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的角色转换和不同作用。

第一个阶层包括厂方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以及外来的职员。他们主要是一些受过西方高等教育的专业人才、来自发达地区的专门技术人才,还有一些是聘请的外籍专家。(见表4)

他们深受西方工业文明的浸染,言谈举止、思维方式、知识底蕴都带有与原住民截然不同的特点。他们是后者认识西方文明的来源,学习效仿的对象。他们是近代工业文明活的载体,在移植工业文明的同时,不自觉地成为西方文化传播者和示范者。

表4 1890~1937年汉冶萍公司大冶铁矿主要管理人员背景一览表

资料来源:1.黄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黄石市志》下册,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500-1568页。2.武钢大冶铁矿矿志办公室编:《大冶铁矿志》第一卷上册,第183-188页。

第二个阶层主要是指承包商(包工头)、商人。这部分人主要来源于当地地主、乡绅和地方权贵。

开办大冶铁矿,需要从民间购买矿山及工程用地,招募工人。张之洞派委员5人驻扎铁山铺,筹备开采,并指示 “如有民间田庐致碍开采者,应查明实据,照价购买,”并要他们“先与业主言明矿地给以官价。如情愿入股不欲领价,即照‘矿务章程’,每百两作为一股,由官给领凭据,每年领息,三年一派花红。若将来矿产兴旺,可为子孙基业。”[4]142一些地方富户,即卖给矿局山域和田地较多的业主,如潘岱、潘名琚、潘景星、方太和、姜大生、余庆期、徐映丹等,就成了矿绅。矿局扩大生产、购山买地由他们出面联系;矿山劳动用工也由他们招雇。另外“一些头脑灵活的富户纷纷变卖田地经商[4]146。”

当然还有些穷苦百姓“鲤鱼跳龙门”。据《湖北文史资料》记载;“有一姜姓农民,当德国矿师赖伦到铁山后,他跟随赖伦,为赖伦做饭,赖伦生病,他精心护理,深得赖伦的欢心。赖伦让他承包一项矿山有利可图的工程,从中捞了一大笔钱。他的儿子姜达泉利用这些钱在盛洪卿开了家杂货铺,取名“义昌杂货店”,生意兴隆,成为当地资本最雄厚的店铺。矿局为了拉拢他,聘他为矿绅。靠他处理矿局同地方的关系。”[4]147

这些人在传统社会是乡村政治文化精英,他们投身到工业企业当中,一方面具有很好的模范作用,减少农业社会对工业植入的抵触;另一方面可以实现对来自底层农民的有效管理。因为包工头招募雇工多以血缘宗法关系为纽带,这种纽带作用既有助于维系劳资双方的关系,也有助于平衡农民与工业资本家之间的利益冲突。

第三个阶层是工人。他们基本来自当地农民,占据总人数的95%[4]140。他们的态度是决定工业植入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是社会流动的主要组成部分。他们在初期带有浓厚的农民色彩,对土地依依不舍,当他们离开土地之后,传统宗族的约束力减弱,乡村静态的等级关系被破坏,工业生产又使他们增加了认识世界的途径,扩大了活动的范围。生产中的精确、合作又使他们更加地严谨、团结。传统的血缘关系让位于联系更广阔的业缘关系,伴随着现代意识的增强,逐渐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

第四个阶层是农民。由于外来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增加加速了农产品的商业化,使农业的发展方向从满足自身需要转向满足市场需要,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模式让位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新式农业,农民也就成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农业产业经营者。在土地的利用,作物的选择等方面既具有商人的市场、成本意识,在生产中继续进行着传统农业的耕种、收割等活动。这可谓“变亦未变”。

铁山地区多山,旱地居多,只有少量水田。粮食作物以红薯、小麦为主。大冶铁矿开办之后,矿局从江西、江苏、安徽、福建、山东、河南等地招来不少工人。外地人增多,粮食需求量增加,于是农民将麻、靛地改种水稻、玉米(以前当地没有玉米)[6]232。

三、 乡村社会流动的特点

大冶铁矿工业化过程属于外源型工业植入,它的发生带有突然性和强制性,它所造成的社会流动并没有因为这种突然和强制而出现混乱,得益于多方面的因素。

社会流动的程度随着经济发展而发展的。我们可以从表5看出,汉冶萍公司大冶矿职工的人数从最初的1500人左右,发展到后来的3000人左右,这看到的仅仅是冰山一角,据《黄石市志》记载,到抗日战争前整个地区工人人数达到13000人[7],还不包括从事服务业的商人、从事航运业的船员。可见工业规模的扩大带来农业人口向工业领域流动的数量越来越多。

表5 1894~1935年汉冶萍公司

资料来源:根据《大冶铁矿志》第一卷上册,第101页内容整理。

社会流动是在强制推行工业化的背景下发生的。“中国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农业文化类型国家,在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具有抗拒变迁的巨大惰性,由此决定了中国近代的社会转型面临着西方现代化所远不具有的困难。”[8]3如1877年(光绪三年)盛宣怀聘请的英国矿师郭师敦在兴国发现大冶有铁矿,迟迟不敢到大冶勘察。直到盛宣怀呈文湖北巡抚翁同爵,由知县林佐亲自陪同,才敢登铁山。复勘铁山时,外籍矿师在中国官员冯庆镛、沈鉴的带领下入境。“闻洋人入境,村民约纷,镛与沈俱砖掷头上,幸未及洋人”。 乡民们认为“洋人踞此,始则崩坏陵谷,绝断地脉;继则铲伤庐墓,永绝人文。竭本地之精华,绝士民之生路。”[6]236光绪十六(1890)年底,大冶署县令兼铁政局提调孙克勤,以炸药开山会引起民间反对为理由,不准德工程师时维礼进行测量工作。张之洞知道后,“大为不满,当即另派县令两人带时维礼往勘,并警告孙克勤,不得阻挠。”[9]从以上实例中可以看出,没有来自政府高层或核心人物的决心和强制力,要想打开局面,顺利生产不可想象。

社会流动是在说服、疏导、予利的方式下推动的。台湾学者苏云峰认为张之洞在湖北推行的洋务比湖南、四川等省遇到的阻力小,成功之处在于采用了“疏导、说服与强制执行的政策”[10]351。笔者认为对苏云峰的观点有必要作一些补充。强制进入,引导受容应该是政策的核心。具体包括1.示范影响。人们反对开矿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认为矿石生产破坏了风水,使用妖术。矿局决定“自光绪十九年(1893年)起,每月开放大冶矿山二日,供人们入矿场参观。张之洞自己亦曾于二十二年1月23-25日,到大冶铁山和马鞍山观察。”[10]351这些行为对消除民众内心疑惑自然有所帮助。2.予利于民。开办大冶铁矿从长远来看可以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开办之初如何给民众带来事实上的利益,是赢得接纳的关键。开办大冶铁矿,张之洞采取了照价购买和以地入股的方法 ,这种政策使山主和地主获得了经济利益,“入股者,殊形踊跃。”[11]

同时,最大多数的农民阶层也能从客观上获得收益。大多数雇工一般都是一面做工一面务农。厂方对此持支持态度,“采区设存厂,农闲时出矿多时,除运出需要数量外,剩余的矿石存入厂中,农忙时出矿少,不能满足冶炼的需要,就用存厂的矿石补充。”[12]34这样农民能在确保农业收益的前提下,获得工业收益,虽然承受了一定的剥削但客观上还是增加了收入。这种半农半工的身份在工业化初期,基本没有任何社会保障的条件下,对农民来说是最理想的保障。

离土不离乡是其重要特点。大冶铁矿推行工业化的过程也是西方工业文明促进地区社会变迁的过程,他通过吸纳当地乡民参与工业过程,“离土不离乡”,客观上改造了人同时也推动了当地社会的转型,这与当时有些城市化或工业化过程虽然促进了经济转型但是农民却不得不离土离乡的情形有很大不同。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够减少社会动荡,农民从事工业不用担心病、老、宿、迁等,风险小,社会成本较低,容易使人接受。但前提是必须依据各地特点实行产业下移,需要更多的基础建设投资,需要提供农民能胜任的就业机会。

乡绅势力也是保证社会平稳流动的重要因素。“如果说外部因素对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启动产生了主要作用的话,那么,这种转型在启动后的进程中基本是内部因素在起着主要作用。”[8]4乡绅势力作为传统社会的代表通常被认为是保守的象征,成为学者的批判对象,但是在大冶铁矿及周边地区的社会转型过程中,乡绅发挥的作用却是可圈可点。矿绅从矿山开采中获取一定的利益,充当矿局与雇工之间的管理者带有一定的剥削性质是肯定的。但是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也能为自己和雇工的利益与厂方交涉,甚至领导罢工。由于他们控制乡村的能力,厂方往往会慎重考虑。如,矿绅姜达泉为人仗义,为人介绍进矿务工,矿方不答应,结果矿方从外省招来的工人在矿上没人能干长的,最后矿方只好主动道歉[12]。再如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初,潘岱领头承包铁门坎的采挖工作,矿局规定每采一小车矿给价二百二十文,潘岱认为工价太低,遂带领矿工举行罢工,要求增加矿价,矿局在罢工的压力下,只得将每车矿加价至三百三十文[13]。这些都说明社会转型初期传统乡绅势力的作用不应该一概否定,如果能够妥善利用,它能够成为传统社会与工业文明之间的缓冲剂,发挥出它应有的积极作用。

小结

在近代中国,资源开采属于最早接受西方工业文明的领域之一,大冶铁矿的工业植入冲击了当地自然经济的主导地位,在经济变迁的带动下,当地乡民由抵触到受容,最后融入。传统农民、地主向工人、资本家、商人这些新的社会角色转化,产生这种社会流动的根本原因是西方工业文明的优越性和工业化所带给人们实实在在的利益,但是实施者的政策、态度、方法也是促成这种社会流动的重要因素,大冶铁矿在强制植入的同时能够通过疏导、教育、予利的方式,注重乡绅势力的缓冲作用来引导这种流动,这在近代社会生活中是难能可贵的,即使在今天这种策略仍然值得借鉴。

[1] 王传鸯,等.转型期社会学若干问题研究[M].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

[2] 李丽峰.近十年中国近代乡村社会流动研究综述[J].山西大学学报,2001(6).

[3] 乔志强,王建国.近代社会的职业变动[J].学术论丛,1998(6):82-86.

[4] 马源.张之洞与大冶铁矿的早期开采[G]//政协湖北省委文史资料委员会.湖北文史资料: 第2辑(总第39辑).1992.

[5] 李守常.史学要论[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4.

[6] 刘伯华.大冶铁矿开办与铁山民俗的变化[G]//政协湖北省委文史资料委员会.湖北文史资料:第2辑(总第39辑).1992.

[7] 黄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黄石市志:下册[Z].中华书局,2001:833.

[8] 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9] 张之洞.勘定炼铁厂基筹办厂暨开采煤铁事宜摺[G]//苑书义,孙华峰,李秉新.张之洞全集.1998.

[10] 苏云峰.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湖北省·(1860—1916)[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1.

[11] 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下册[M].科学出版社,1957:759.

[12] 政协黄石市委员会黄石文史资料委员会.黄石文史资料:第13期.

[13] 武钢大冶铁矿矿志办公室.大冶铁矿志:第一卷(上册)1986年版(内部发行).

RuralSocialMobilityAgainstBackgroundofIndustrialization

JIANG Ying-chun

(College of History, Wuhan Uiversity, Wuhan 430072,China)

In 1890, Zhang Zhidong initiated three projects which were the Luhan Railway, the Daye Iron Mine and the Hanyang Iron Factory. This indicated the beginning of industrialization in Hubei. Therefore, the Daye Iron Mine, formerly the isolated agricultural society, started to transform to the industrial society under the great impact of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Faced with new conditions, various social strata of traditional society mobiled around unconsciously in the course of adjustment and formed new strata.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is historical process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age and the modern one, this article tries to reveal principles of mobilization of all strata in the rural society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different factors which influenced it.

industrialization;countryside;social mobility;Daye Iron Mine

2009 - 10 - 05

姜迎春(1972-),男,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

F429.05

A

1009-105X(2009)04-0110-06

猜你喜欢
铁矿流动工业
大红山铁矿找矿前景分析
铁矿渣高强海绵砖配合比设计
漫画与幽默
流动的光
工业人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无轨斜坡道在大红山铁矿中的应用
上半年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2003:工业经济高速稳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