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西市 仁义为魂

2009-11-10 07:33朱玉卿
文化月刊·遗产 2009年10期
关键词:仁义大唐文化

朱玉卿 王 敏

9月27日,被称为大唐西市整个项目之魂的大唐西市博物馆遗址展示大厅正式启用。透过这个在隋唐西市遗址上建立起的博物馆和遗址展示大厅,人们仍可以依稀窥到1400年前“大唐西市”的影踪。被称为“丝路起点,大唐商魂”的西市究竟如何?它对大唐经济、文化以及对外交流有何作用?当时的人们又有着怎样的盛世情怀?在那里又留下了哪些动人的传奇故事?9月11日,本刊记者专门走访了著名唐史研究专家吕仁义教授和胡戟教授,请两位专家带领我们穿越历史的尘烟,领略唐长安西市曾经的繁华与魅力……

采访专家介绍

胡戟: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理事,大唐西市顾问,《西市宝典》主编。长期从事隋唐史的教学、研究,曾担任中国唐史学会秘书长、副会长。

吕仁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西安市人民政府参事,西安市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委员。唐史研究专家,陕西省穆斯林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会副会长、中国回族文化研究会理事。

鼎盛时期的大唐西市,八方来朝、商贾云集,数万外国商人聚集于此,甚至出现了专卖钱绳的店铺,成为聚钱之所,素有“金市”之称。极尽繁华的唐长安西市不仅是大唐盛世的体现,是长安都城的乐园、国际贸易的中心,更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它亲历了多个国家与民族的文化融合,见证了中国文化从这里走向世界的历程。西市不仅是我国商业文明发展的产物,透过西市所显现出的唐长安市井生活,我们可以看到不吝小利、仁义为尊的义商情怀,更可以感受到当时人们那种悠然大气、创造并享受生活的美好境界。

西市:长安对外交流的窗口

“我国古代的城区布局讲究‘北玄武,南朱雀,左青龙,右白虎,西市和东市则正好是长安城的两只眼睛。”据吕仁义考证,唐长安城是在隋都城基础上形成的,整个长安城分为108坊,其中城中心占有36坊。这种布局以及西市和东市所处的位置,充分说明了西市和东市的重要作用,尤其是以外贸为主的西市,作用更为突出。隋唐时期的长安城占地84.1平方公里,其规模为现在西安城的九倍,总人口超百万,堪称中国古代第一帝都。自隋始到唐开国之初,西市和东市逐渐发展成为长安城两大著名的商业中心。东市主要是国内市场,西市则是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性市场。沿用至今的“买东西”一词即来源于东、西二市。

伴随着大宗贸易往来,唐王朝开始采取一系列保护、鼓励和优惠的政策来促进商业贸易,当时的唐王朝对外来的胡商给予了非常优惠的税收政策,并规定,胡商进入唐朝境内,只在第一道关口接受检查;对于海路商船,除收取必要的入境税费外,不再加收其它任何关税。有时为了鼓励中外贸易,还对胡商给予一些特别的照顾。这些政策致使不少胡商“安居不欲归”。

唐王朝的政策使西市很快成为商贸交易的主要场所和最大的物品集散地。“可见,唐王朝对到长安经商的‘外国人态度极为开放,也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而作为唐代中外交流及国际贸易的重要窗口之一的西市及其周边胡人聚居区,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经济特区的某些特征。西市作为当时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窗口,见证了盛唐这一重要的历史时期。经济的繁荣鼎盛和文化的丰富多彩,都是当时大唐国力强盛、政治开明的体现。而最能体现一个国家文化上的包容力应该看其对待宗教的态度。”吕仁义介绍,唐代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宗教众多,这其中主要有祆教和伊斯兰教等。当时的唐王朝不仅同意这些不同宗教信仰的商人在西市做生意,还允许他们在附近建立相关的宗教活动场所。“这种气度,不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大唐国力之强盛,同时也说明西市在民族融合、文化传播方面的重要作用。”吕仁义说。

在唐长安城方圆一平方公里的西市上,成千上万的店铺鳞次栉比,各行各业的商贩聚集于此。当时的西市有衣肆、药行、酒肆、饭庄……各种商店等二百二十行,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来自数十个国家的人们聚集在此,约有五万名外国客商享受着唐王朝给予的国民待遇,并常年在此聚居经商,不同种族的人们和谐相处,其乐融融。当时,西市的美酒、美食闻名遐迩,胡女貌美如花,酒肆歌舞升平,吸引着文人墨客、官宦权臣来此消遣游玩。史料记载,天宝十年正月十五西市元宵灯会,杨贵妃的家人和广平公主为了进西市观灯而夺路相争,竟使双方奴仆打斗,最后要玄宗皇帝调停。西市繁荣到了皇亲国戚为争夺入市道路而互不相让的地步,其繁盛与魅力可见一斑。

丝路起点:文化交融碰撞的乐土

“当时的西市不仅是长安都城的乐园、国际贸易的中心,也是多个国家与民族文化融合的重要场所。随着贸易的不断往来,中国文化从西市、从唐长安走向了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也通过丝绸之路汇聚到了西市、汇聚到了长安。文化的交流随着贸易的往来逐渐深入频繁。”胡戟指出,“既然丝绸之路首先是贸易通道,那起点只能是像西市这样的对外贸易市场。所以,西市可以说是丝绸之路真正意义上的起点。而从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的角度来讲,丝绸之路又是民族友谊之路,是各民族相互交融的纽带,而西市就是这个纽带上最为重要的结点。”

唐长安西市的历史价值和意义,不仅在于它是国际贸易的中心和中转站,更在于它是将大唐文化输送到世界的重要起点之一,其“丝路起点”的位置无可替代。正是因此,一千多年之后的今天,西市文化仍被世界各国研究唐史的专家广泛关注。日本著名的唐史专家妹尾达彦在深入研究西市文化之余,还亲自提笔作画,将金市盛景直观地展现在世人眼前。

日本专家不仅指出了西市的历史地位,也公认他们的文明与唐文化的血脉关系。历史上,两国之间有长达三个世纪之久的遣隋使、遣唐使时代。他们以及同道前往长安的留学生和留学僧人成为隋、唐和日本之间友好的使者和文化传递的桥梁。胡戟告诉记者,在航海技术落后、困难重重的条件下,日本使臣克服种种不利因素,来到长安,从某种意义上讲,遣隋、唐使船不仅是中日友好的象征,也是各民族相互学习先进文化的象征。

一千多年后,2007年10月28日,当年日本遣唐使生活的西市故地,又迎来了一批远道而来的日本客人,近500名日本友人在前首相村山富市的带领下怀着对大唐的崇敬之情,踏上这片长安故地。西市,历经千年仍留在日本人民心中。

盛唐时期,随着经贸的往来以及宗教文化的传播交流,大批西域侨民、商人和使者等通过丝绸之路跋涉万里进入长安。这些流入长安的外国人,除使者和对唐有功人员由唐王朝安置在鸿胪寺等处所外,其余大量人员多流落或旅居在西市及其周边的各里坊内,其中仅集中在西市中的胡商就达到数千人之多。唐王朝对这些“外国人”采取了开明、豁达和包容的政策,允许其担任朝廷的军政要职,参加科举考试,甚至能与皇室通婚。

在民族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同时,民间友谊也由此生根发芽,很多唐人和胡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当时有一位名声显赫的大商人窦乂,他善待波斯胡商,特别与一位名为米亮、善辨璞玉的胡人交情甚深,经常给予其经济上的帮助。感动至极的米亮力劝窦乂买下一处住宅,窦乂听其劝而出资买房,后才知道,宅内一块石头中藏有极品宝玉。窦乂甚为感动,把买来的屋宅赠与米亮做为回报。在西市,类似的故事数不胜数。

仁义为尊:盛唐西市的商业之魂

“唐长安西市是我国古代商业文明发展到相当高阶段的产物,是我国商业文化的一大发现。”胡戟指出,唐长安的西市不仅见证着唐王朝的兴盛,也见证着当时人们富足的生活和仁义为尊的盛世情怀。胡戟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大唐时期已经形成了诚信经商的社会氛围,“很多史料说明,为商诚信、互帮互助的现象在当时的西市极为普遍,人们懂得互助,更懂得感恩和回报。‘仁以为富,义以为尊成为一种普遍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也是西市的商业文化之魂。”

正是因为这种高尚超脱的经商之道、为人之理,西市义商的故事数不胜数。“唐人不爱财,自律,这不是一种个别现象,而是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我们之前对唐文化的了解,很多是它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其实唐文化中西市的繁荣发展对商业文化的贡献也非常值得研究。”胡教授给记者讲述了西市著名义商宋清的故事。在西市开店卖药40余年的宋清,待人仁厚,无论病者贫贱富贵都一视同仁。由于他的信誉好,药商都把最好的药材卖给他。有病者欠其药钱一年之后仍还不上的,他就烧掉欠条,不再索要。一旦有人遇到危难,他就毫不犹豫地鼎力救助。以至当时的长安城里到处传颂“人有义声,卖药宋清。”

这样的义商,是一代西市经商者的代表,也是西市文化中璀璨的明珠。

义商之魂折射的只是西市文化中的一个侧面,从这里探究进去,我们发现的是唐人精心创造生活、享受生活,并把这些上升到有价值观追求层面的人生境界。“无论做哪一行当,都非常精心,像当时的丝绸,本来是一种商品,但更大程度上却成为一种工艺品。经济上的繁荣昌盛,政治上的开明和开放、包容的大国风范,也使得当时的人们在精神上处于一种‘自在的状态,既不盛气凌人,也不妄自菲薄,这是很难得的生活态度。这种境界,在浮躁的今天犹为难能可贵,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胡戟总结说。

悠然超然的市井生活和推崇仁义的为商之道给西市文化镀上了一层美好的色彩。记者在如今的大唐西市项目入口处看到一面巨大的铜镜,它不仅映照着当年唐人的盛世情怀,也见证着今天人们的生活。沧桑西市,千年商魂;聚金之所,今焕新彩。相信随着大唐西市项目的开业面世,盛世胜景,盛世情怀,将再一次向我们走来……

猜你喜欢
仁义大唐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访襄阳大唐影视城
久假不归
西安大唐不夜城灯光璀璨
谁远谁近?
仁义不过是“客栈”?
意外
遭遇大唐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