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考优秀作文展评(山东卷)

2009-11-11 09:18闫会才曹春梅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09年9期
关键词:姥姥

闫会才 曹春梅

见 证

一考生

2008年5月15日

今天天气阴沉沉的,好像要下雨的样子,但血站自动采血车前依然排着长长的队伍。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这就是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成千上万的伤员一定需要输血,自己不能前往汶川,现在能够为他们献上自己的鲜血,也算为在汶川地震中受伤的同胞献了爱心。

我也站在这队伍中,心里很光荣,也很激动。很光荣,是因为自己和全国人民站在一起,心连着心,患难与共;很激动,是因为在巨大的灾难面前,国人是那么的团结,这样的民族是不可战胜的。

终于轮到我了。400CC鲜血从我的血管里抽了出来。我想,很快很快,这鲜血就会输入到地震伤员的身上,为挽救他们的生命、为他们身体的康复尽到一份力量。

2009年8月9日

今天上午,北京奥运会举重比赛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重馆开赛。陈燮霞以抓举95公斤、挺举117公斤、总成绩212公斤的成绩夺冠,打破该项目的奥运会记录,为我们中国代表团赢得了在北京奥运会上的首枚金牌。

我作为北京奥运会的青年志愿者,在现场目睹了这一让人心跳的过程。昨天晚上刚刚举行了隆重而精彩的开幕式,今天上午我们就夺得了第一枚金牌,这是一枚给人打气的金牌,有了这枚金牌,我们的运动员自然会越战越勇,夺得一个又一个冠军,获得一枚又一枚金牌。

2008年12月20日

我和同学们正在学校图书馆看书,让人没有想到的是温总理来了,而且他就坐在我的身旁。

温总理说现在金融危机,一切都很困难,但同学们放心,政府会把大学生就业放在首位。听到他的话,谁的心里不热乎乎的!面对同学们道出的声声感谢,温总理说:“不要谢我,其实你们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如果说你们心里忧虑,我的心里比你们还忧虑。”温总理,您真是我们的贴心人。有这样的总理,我们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

2009年5月18日

今天晚上,我翻开一年来的日记,细细阅读。

在汶川特大地震面前,十几亿中国人捐钱捐物献血,众志成城如一人,难怪美国军界的一个高官为之发出感叹了;北京奥运,向全世界人民展示了中国人民良好的精神风貌,开启了一个让世界人民认识中国的窗口,从此,中国与世界成为了一体;世界金融危机,我们的政府积极应对,让人感受到这是一个人民的政府,值得信赖!

这就是历史,作为一个见证者,又怎么会不心潮澎湃?

[点评]汶川地震、北京奥运、金融危机,在这篇仅800来字的文章中,都写到了。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本文作者也是一个忠实的实践者啊!仔细阅读,感到迎面而来的是时代气息。在众多的考生动不动就让古人出场应景的形势下,这样的文章,又有谁不喜欢呢?本文在写法上有如下特点:(1)日记组合,新人眼目。现在大家都在写议论性散文,我们避一避,用日记体来写一篇,自然会让阅卷老师感到新颖不俗气,认为我们有水平。(2)结构巧妙,令人拍案。本文是日记体,但又不是一则日记,而是四则日记的组合。这四则日记,前三则依次写汶川地震、北京奥运、金融危机,第四则是一个总结段,是一个升华段,是一个点题段。有了第四则,文章的结构也就严谨了,文章的中心也就明确了。

(闫会才点评)

见 证

一考生

每每谈及几十年来生活的变化,爷爷、爸爸总会感慨万端,说上好一阵子,最后总会说:“车是时代发展变化的最好见证。”

爷爷说他和小推车打了半辈子交道。用小推车向田里推肥,向生产队场院里推庄稼,小推车可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爷爷还说,在生产队组织的三秋会战中,自己率领的小推车队曾经获得过青年突击队的光荣称号。

上个世纪70年代,爷爷用五六年积攒的钱,托人买了一辆二手的国防自行车,村子里人都来看个稀罕。因为爷爷的国防自行车是村里的第二辆自行车。从此之后,村里有人结婚迎接新媳妇,爷爷的自行车便成了最好的交通工具。

上个世纪90年代,我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爸爸为了上下班方便,买了一辆金城牌摩托车。爸爸每天都将摩托车擦得一尘不染,骑着它上下班赢来好多人羡慕的眼光。村里人都夸奖说:“多风光,摩托车!”我从心底里呼喊:“摩托车,气派车!”

随着党的富民政策的深入贯彻执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村民们一个个都富了起来,生活让我进一步认识了车。爸爸买回了一辆搞运输用的大卡车。卡车停在我家院子里,孩子、邻居围了一圈又一圈,把我们家挤了个水泄不通,都说:“真了不起,这是我们村第一辆卡车。”有了这辆车,我们家的票子来得更易更多了。

无车不谈,生活中爸爸似乎离不开车,他有远大目标:想把女儿送到汽车学院深造,说什么高考填报志愿,非“车”不填。我看爸爸成了“车迷”,上了车瘾,当然我也不负众望,利用假期考取了驾照。

一年前爸爸又买了辆小轿车,爸爸说:“这车作为‘娱乐车,闲时可以开车逛青岛,游济南,出去见见大世面。”我知道,有了这辆车,我们家的生活水平又上了一个档次。

受爸爸的影响,叔叔们也买回了汽车,爷爷笑呵呵地说:“我们家成汽车运输队了。”

是啊,“万物复苏沐春风,富民政策指路灯,我家车儿奔得欢,感谢党恩普新章”。

小推车——自行车——摩托车——大卡车——小轿车,每辆车都付出了父辈的血汗,都见证了一个时代,烙下了时代的印记,而连起来,则见证了时代的变化:我们的时代正以加速度向着繁荣昌盛发展着。

[点评]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人民群众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文真情讴歌这种变化,我们读来觉得是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抒发了我们内心的感情。这样的作文,又怎么不会得一高分呢?本文在写法上有如下特点:(1)角度新颖,内容具体。变化表现在衣食住行多个方面,本文仅从行的方面选“车”这个点来写,自然能够展开,且做到了形象具体。(2)线索鲜明,层次清楚。本文是以“变”为线索,这样,从小推车、自行车依次写到小轿车,也就能够做到有条不紊,容易让人把握。(3)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开头用爷爷、爸爸的话导入正题,结尾则在总结的基础上点题,真正使文章做到了前后浑然一体。

(闫会才点评)

见 证

一考生

那是1938年冬天的一个夜晚。室外,大雪纷飞,滴水成冰;室内,一个火盆烧得正旺,桌上一盏油灯拔得很亮,火苗儿跳跃着,突突突向上冒着轻烟,灯光下一个人披着一件黄呢军大衣正在地上来回踱着步,他时而停下,时而走到桌前拿起铅笔凝思,桌子上铺着一张地图,上面已经用铅笔标注得密密麻麻。

“报告!”

“进来!”

话音刚落,一个浑身雪白的人走了进来。

“首长,你要找的杜春兰同志,已经来了。”

“快请他进来呀!”

警卫员出去后,一个十分精干的人夹着一股寒风走了进来。

“先烤烤火,外面很冷啊!”

“报告首长,我不冷!您给任务吧!”

“好!我这里有一封信,需要赶紧交给特务连连长,他现在在普头村。”

“保证完成任务!请首长放心!”

“这是一封很重要的信,现在又是深夜,又下着雪,你独自一人赶路,怕不怕?”

“不怕!在村里属我胆子大,我不怕!”

“你路途熟悉吗?”

“熟悉!普头村我经常去的。”

“好,现在你就出发吧!”

杜春兰接过信,揣进怀里,刚迈出门槛,又被喊了回来。

“天这么冷,你穿上我的大衣吧!”首长说着便把我从身上脱了下来,披在了杜春兰的身上。

呼啸的北风夹着鹅毛般大的雪花,直往杜春兰的脸上扑打。杜春兰全然不顾,他深一脚浅一脚在雪地走着,滑倒了,爬起来继续走,就这样,他来到了普头村找到了特务连连长,完成了首长交给的任务。

回去的路上,杜春兰发现了敌人。又没带武器,这可怎么办?他急中生智,趴在了一山药沟中。待敌人走远了,看不见踪影了,他才继续赶路。这样,待他回到首长的住处,首长已经上了前线。

全国解放了,我也就成了杜春兰最珍爱的宝贝。“文革”十年,他遭受批判,回到家中,看到我,他便有了信心和希望:要相信党,正义一定会战胜邪恶!

1979年,首长的女儿从北京一路踏着父亲曾经的足迹来到了这个小村庄。杜春兰握着首长女儿的手,激动得热泪盈眶:“见到你,就好像见到了敬爱的朱德元帅!”

杜春兰取出了我,抱在怀里好久好久,两行热泪顺腮而下,他说:“今天,我终于有机会将这件军大衣送还他的主人了。”

朱德元帅的女儿回到北京,将我交给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现在,你来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在我面前驻足,讲解员就会向你讲起我见证的这段峥嵘岁月,就会向你讲起我见证的这段一个元帅和一个游击队员的交往的历史!

[点评]现在谍战片火了影坛,是因为人们喜欢。生活在现在这么一个充满竞争富有压力的社会中,谁又不希望放松放松呢?本文作者于是也赶了一次潮流,将战争年代与朱德元帅有关的一个故事艺术地搬进了考场作文。可以说,作者搬得恰逢其时,这该是本文获得高分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在写法上有如下特点:(1)与众不同,将“我”异化。许多人写“见证”这个题目,都是以第一人称来写,但文中的“我”都是现实生活中的自己,这样,也就把文章写实了。本文作文也是用第一人称来写,但本文中的“我”,是朱德的一件军大衣,这样,也就让读者想不到,可以说是巧辟蹊径。(2)巧用对话,塑造形象。作为一篇记叙文,叙述性的文字太多,会让人感觉很沉闷。本文巧用对话,避免了这一点。不仅如此,还写出了朱德元帅对人的关心爱护。读罢全文,朱德的形象也就栩栩如生地立在了我们面前。(3)水到渠成,画龙点睛。故事讲完了,作者没有忘记这是在写应试作文。应试作文的重要特点,是在结尾点题。于是作者写了点题段。我们读来,感觉不生硬,很自然。这是因为作者已经在前面做了充分的铺垫的结果。

(闫会才点评)

见 证

(一)

“明天我们就要被法国佳士得拍卖公司拍卖了,你有什么感想啊?”

“我想回家,回到中国。牛首、猴首、虎首、猪首、马首都已经回去了,我们还住在异国他乡,心里真不是滋味。”

“是啊。我们是由康熙皇帝设计的,巧妙地代替着昼夜的十二个时辰。每到一个时辰,我们其中的一个便会从嘴里自动喷出泉水,而到了正午,我们全体就会泉水齐喷,场面是多么壮观啊!”

“你说的对,我们在圆明园西洋楼海晏堂前见证了大清王朝的繁华,我们曾为之感到自豪!可后来……”

“1860年10月17日,英法联军司令额尔金命令他们的士兵对圆明园中的陈设和珠宝玉器‘自由地、‘文明地、‘合法地选择。好一个‘文明的!一个士兵,挥舞着斧头,几下子就把我们给砸下来了!好一个‘合法地!我们本来生活在中国北京圆明园,却被掳掠到了法国!”

“是强盗!是残暴的强盗!我们见证了他们的残暴!一百多年过去了,强盗的后人们还要将我们拍卖,真是岂有此理!”

“而且是光天化日之下呢!据说我们的政府已经表态反对拍卖,而且以刘洋为首的民间律师团也已向佳士得拍卖公司发出律师函和律师声明,但佳士得公司依然坚持原有拍卖计划呢。”

(二)

“知道吗?我们的中标者是中华抢救海外文物专项基金·国宝工程收藏顾问蔡铭超先生呢。”

“知道!他还说:‘当时我想,每一位中国人在那个时刻都会站出来的,只不过是给了我这个机会,我也只是尽了自己的责任。但我要强调的是,这个款不能付。”

“有人说蔡先生破坏了规则,不是诚信之人。你怎么看呢?”

“荒唐!我们是被强盗掳掠来的,怎么能够被拍卖?简直笑话!蔡先生是用智慧阻止了这次拍卖,我们就是见证者!”

“我同意你的观点。如果不是我们的国家已经走向了富强,又怎么会有蔡先生这样的人敢在这样的场合采取非常之举呢?”

“你说得对!现在漂泊在异国他乡的也不仅是我们俩,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不完全统计,在全世界47个国家200多家博物馆的藏品中,有中国文物164万件,包括民间收藏在内的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总数,至少在1700万件以上,远远超出我国本土博物馆藏品总量呢。”

“这么多!但我们要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会回去的。到那时,我们只不过多了个身份而已,这就是祖国强大的见证者!”

[点评]鼠首、兔首被法国佳士得拍卖公司拍卖,后来蔡铭超先生中标但拒绝付款。这一新闻事件真是无人不晓。山东卷以“见证”为题写作文,本文作者竟从鼠首、兔首被拍卖这一新闻事件中寻到了灵感,写就了这篇美文,真让人想也想不到。这样的作文,不论是谁看到,都会给打一满分的。本文在写法上有如下特点:(1)对话形式,灵巧别致。作者用鼠首、兔首对话的形式来写它们见证的历史:大清王朝的繁华、英法联军的野蛮、佳士得公司的无耻、中国人的智慧。我们读来感觉生动有趣。如果不是对话的形式,而是叙述的形式,效果可能也就没有这么好!(2)多次点题,强化中心。题目是“见证”,怎样点题呢?作者采取了分散点题的方法。这就是从实际出发,不失时机地多次点题。在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中,“见证”各出现了两次,使得文章的主旨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全篇。

(闫会才点评)

见 证

一考生

我是一个史官,我记录历史,尽管史书上并没有我的名字。

又是一季梅雨,记不清有多久没有见到太阳了。

夫人为我整理泛着霉腥的朝服,低声问道:“皇上还是没上朝吗?”我抬头望望天,没有回答。朝野之间,唯有史官不能言语,亦不能宣泄个人感情。用笔墨不动声色地记录下这些苍白的历史,是我的职责。

宫殿前依然站满了焦灼的大臣,他们手中都捧着大把的奏折,等着面奏皇上。

我洗净手,将毛笔蘸饱墨汁,小心地铺平纸张,偌大的纸上只留下短短一行正楷:圣上未朝。

我把毛笔轻轻搁放在砚台上,看混沌的墨在砚台上缓缓地洇出山水,那里,是另一个世界。恍惚中,有琴音传来,隔着烟雾,带着水汽,似有似无。是谁的双手在拨动纤细的琴弦?似乎让雨丝也跟着游走。我的心向往着那个世界,脸却朝向朝堂,保持端庄的麻木。

琴声断了,语音消散在雨声里。回转身,我用自由的行书写下:

涔涔雨,烟雾幻生,空琴系着谁情?

泫然泪,无声犹唤,闲墨难堪我心。

不觉已是泪流满面,似乎又忆起多年前的梅雨季,一曲琴罢,锁定我和夫人的今生来世;一纸皇榜,也划定我一生的轨迹。从此,开始做一个卑微的史官,放弃了诗情画意,抛弃了浪漫才情,用笔墨去见证历史,用青春去约会枯燥。

并不出人意料,邻国发动了蓄谋已久的战争。圣上派出的军队皆惨败而归,敌人越逼越近,而我的史书却依旧惨淡,直到有一天,皇上准备逃离,于是成片的“败”字戛然而止。

站在城门前与夫人离别,夫人含着淡淡的微笑,我知道,在她淡定的神情下,一颗心在缓缓撕裂。看着夫人,我多么想扔掉笔墨,走出皇宫,去过闲云野鹤的生活。可是,史官的职责告诉我,我或许应该是这个国家最后死去的那个人,我要用生命和文字,见证一个朝代的兴衰。

我跟着皇上踏上了颠沛流离的逃亡之路,耗尽自己来记录历史的轨迹,即使无法改变些什么。见证,是一种痛苦的过程,亲眼看见自己的国家走向衰亡,却只能用一种置身世外的话语书写过程。

终于,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里,我似乎是在恍惚中,又听见夫人低婉的歌声:

簌簌叶,暮秋冥留,沧路指向哪边?

憔悴颜,残妆旧纱,浅笑怎载相思。

于是,我恭肃地写完生命里最后一个字,迎对敌国士兵刺来的利剑。

[点评]这篇文章的视角无疑是众多考生中非常独特的一个。作者将一个朝代的更替浓缩在800字的文章里,通过故事新编的形式在历史的缝隙里插针,经营出一片新天地。除了史官对国家的忠诚,对使命的忠诚,作者道出了在大的历史变革中个人的渺小和身不由己,还有夫妻分别的惨痛,挽狂澜于一臂的力不从心。这样写,文章中符号化的史官就有了人的血肉,文章叙事主体变得丰满。中间两行诗句的插入很好地显示了作者的文化修养,见证了浓厚的文史底蕴。

(曹春梅点评)

见 证

一考生

发黄的线装书,留下点点智慧的墨迹;孤单的建筑,弥散着故事的气息;浩渺的星空,缀出了辽远的神奇……我们手触的、眼望的、脚下的、抬头的,都是历史的见证。站在这块见证的石壁前,我首先看到的是片片伤痕:南京大屠杀、《马关条约》、珍珠港……抚摸着历史的痛,我回到了那个空间、那个时间……

圆明园

高大的石柱、裂开疼痛的伤口;荒草蔓蔓,蔓延开心酸的情绪……

我不知该用怎样的眼光凝望圆明园,眼前,是一年又一年的荒草,见证冬夏交替。可我分明透过荒凉看到了丝竹飘飘、锦衣如织的盛景。我也透过横躺在地上的残垣,看到了那些所谓文明人的贪婪嘴脸:英法联军来了,携带着枪炮,抢走了珍宝,推倒了人类艺术花园里的最美的那朵奇花,夺去了无数善良的中国人民的生命……别以为那一切的一切都被历史冲刷得了无踪迹。圆明园记得,它是美和恶的见证者,它就像一位老者用它的痕迹向后人们娓娓道来,于是,来圆明园的人们记起了辉煌,记起了伤痛,更记起了我们的责任——重现辉煌的文明,保卫我们的文明。

奥斯维辛集中营

“犹太人的灵魂永葬于奥斯维辛。”

奥斯维辛,那是犹太人无法忘怀的伤痛之地。身上的伤会结疤,心中的隐痛却会在黑暗孤寂的时候冷遍全身……冰冷的铁丝网、刺耳的枪声、鲜血、喊叫、哭泣……纳粹在奥斯维辛犯下的罪过,给人们心中留下的伤痛,岂是可以忘却的?奥斯维辛那排排平房是那如墨般黑暗的见证,斯皮尔伯格用《辛德勒的名单》把奥斯维辛展现给了更多人……这些见证黑暗的事物,也见证着黑暗中的不屈、勇气,告诉我们如何去回避这种黑暗。

诺曼底海滩

阳光依旧如那时一样,而战争的浓烟转淡转无,终于消失不见。今日,诺曼底沙滩宁静平和,但那12万年轻的生命将永驻于那一年、那一刻。沙子带着阳光的温度,握起来,似乎能感受到多年前战士的鲜血融入其中的温度。今天,人们站在海边,静听海风传来久远的炮火声,冲锋向前的怒吼声,诺曼底,见证一场战争之地,以12万士兵的长眠,见证了扭转历史的神话。

对于伤痕与鲜血的见证,不仅仅是为了铭记,不单单是纪念,更是对后世的警示:直视那黑暗,才能摆脱它的深渊,跳过它的天堑。让我们体会、感受并去保护那来之不易的光明,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吧!

[点评]这是一篇立意高远的文章,显示了作者高屋建瓴的眼界,尤其最后一段“直视那黑暗,才能摆脱它的深渊”,很有哲理。大立意固然好,但是如果没有具体而微的角度很容易流入空话的陷阱。聪明的是本文作者没有陷入大而无当的圈套。圆明园的“荒草、石柱”、“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诺曼底海滩12万年轻的生命”,读来具是大手笔,可又是可观可感的鲜活意象。小标题结构让文思条理,重心集中,和谐了文章的节奏,这些都是值得学习的技巧。如果文章在个人观点的挖掘上再下功夫,及时把握时代的脉搏,相信会更加完美。

(曹春梅点评)

见 证

一考生

那阵幽香……那种墨绿……总是勾起回忆。

姥姥去世后,她的君子兰一直养在我家。在我看来,这小小的君子兰意义非凡,它是我跟姥姥一起生活的见证。

爸妈把姥姥的屋子收拾出来,那盆开的粲然的君子兰摆在这里。我坐在角落抱着它,任凭记忆翻滚,被丢弃,那九年里慈爱而温暖的身影被一点点撕裂。

“是吗?也许你和爸爸根本没有尽力!”每次谈到姥姥,我就毫不客气地这样对妈妈说。妈妈的眼里闪着微光——我的心疼了一下,那是泪吗?

那日,我们又吵起来。我忍着泪,回头,看到窗前的君子兰开得又是那样粲然,露水没有化去,像妈妈的眼睛,闪着温柔而失落的光。那一刻,我仿佛看到这光芒中带着的责备。我看妈妈,她的头发已有些许斑白了,她把头微微地低着,流露出一种酸楚的模样……

这是一瞬间的事儿,我抱住妈妈。那一刻,我想我明白了。

君子兰,姥姥的君子兰啊,见证了姥姥和我们之间的爱。正因为太爱姥姥了,所以我把指责推向我的父母——其实说他们对姥姥没尽力,真是没经过思考的。我将记忆仅仅停留在难过的那一刻。我反复回忆,只是给我和妈妈带来同样的痛苦。

我明白了,见证,不仅仅是一种经历,不仅仅是一种爱的复制。见证是要我在见证中寻找爱的出口,寻找经历中我应铭记应借鉴的东西。见证的目的,不是伤害,而是教会我成长。

升入高中那年,我捧起君子兰身边长出的小君子兰给爸爸看。爸爸说:“它就是你。”我沉默了,抬头望小区的嘈杂的街道。孩子们打打闹闹。大槐树下,小槐树成荫。姥姥见证了父母的成长,也见证了我的成长,而我见证了我的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我逐渐长大了,对姥姥的思念也愈加强烈。姥姥很疼爱我,给我讲道理,教会我做人,使我能健康地成长起来。自豪地说,在同龄人中,我是一名优秀的高中生。这一切都归功于我的姥姥——让我敬重和思念的姥姥。

昨天,我又拉起妈妈的手,用力握着妈妈温暖的手,我和她走向那片每日我们散步的花园,因为见证了那些悲痛,我们现在学会了幸福,学会了微笑。

穿过树梢的阳光见证了那些悲悲喜喜,然后,我们穿过了一片名为不朽的花林。

[点评]这篇文章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一盆君子兰表达了自己对故去姥姥的思念。作者记叙手法的运用十分熟练,文中的对话描写和心理描写也恰到好处。但是,如果仅仅拥有这些,这篇文章也只是中游偏上。难能可贵的是,在与妈妈的摩擦中,作者感悟出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思想。比如:“见证,不仅仅是一种经历,不仅仅是一种爱的复制。见证是要我在见证中寻找爱的出口”,“见证的目的,不是伤害,而是教会我成长”。这样的认识使文章在平常叙事的基础上放射出思想的光辉,令文意深刻,相信每一个阅卷人都会为文中作者表现出的人生的顿悟而会心微笑。

(曹春梅点评)

[作者单位:山东青州五中;山东青岛17中]

猜你喜欢
姥姥
姥姥的耳洞
姥姥的老歌谣
聪聪的信
雪姥姥
姥姥的枣树
八旬姥姥活得美
姥姥画画乐趣多
姥姥的“秘密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