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作文模拟新题及思路点拨

2009-11-11 09:18唐惠忠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09年9期
关键词:小门猎狗敬畏

唐惠忠

一、命题作文

题目一 传统

所谓“传统”,指的是从历史上沿传下来的思想、文化、道德、风尚、艺术、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等。它通常作为历史文化遗产被继承下来,其中最稳定的因素被固定化,并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出来,如民族传统、文化传统、道德传统等。

请以“传统”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思路点拨】

提示两点:(一)应当如何对待传统?陕西师大哲学系教授丁为祥先生这样说:“在历史上,传统就如同鲁迅笔下的‘路——‘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于是就成了路;而在现代,传统又恰恰成为我们如何看待传统的一面镜子——传统的长短、优劣尤其如此。如果我们带着挑剔的目光,专找传统的缺点,那么传统也就一定是充满缺点的;反之,如果我们带着健康、自信的心态,正视其缺点,积极地发掘其优点,尤其是发掘其足以推陈出新的优点与带有普遍性意义的智慧,我们的传统文化一定会随着我们的‘化成而健康地走向未来。”(二)可从“传统节日”的角度入题,谈社会整体的浮躁让人们无法静静地体味一个节日的感觉,传统节日的回归更需要人们内心的平静和整个社会氛围的改变。

题目二 常想一二

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在电视讲座中说:要想人生快乐,就得少想不如意事,多想如意的事,这是民国元老于右任的人生态度。于右任先生曾写过这样一副著名对联——“少思八九,常想一二”,横批是“如意”。既然“不如意事,十常居八九”的大趋势基本无法改变,那么何妨索性忘掉或少思那不顺心的“八九”,多想想让人高兴的“一二”。

请以“常想一二”为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

人,生来就是一只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不能“常想一二”,抛开困惑,把最好的一面展现于人前?

本题参考立意:(一)“常想一二”,就是用心感恩,庆幸、珍惜人生中的十之一二,最终以那份豁达与坚韧去化解并超越苦难。(二)“常想一二”,因为境由心生——问题本身都不是问题,如何对待它才是最大的问题。(三)“常想一二”,毕竟,决定生命品质、塑造人生境界的不是“八九”,而是“一二”。

题目三 我是谁

古语说“知人容易知己难”,毛泽东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多年担任哲学教师的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以他卓尔不群的文笔,写出了“全世界最易读懂的哲学书”——《苏菲的世界》。这本书的一开始就是: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一封神秘的信,上面写着两个问题:“你是谁?”“从何而来?”

请以“我是谁”为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戏剧外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

要写好“我是谁”这个题目,有较大的难度。如果只是简单地写一写自己的性格、抱负或理想,笔下作文就会流于平庸,也就难获好评。怎么办?或者针对命题展开一番哲学思考(比如“我是谁?”“我要做什么?”“我有什么价值?”“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等等),或者深入地作出自我解剖。只有这样,才容易使文章脱颖而出。

题目四 悲悯情怀

悲悯之情是温暖人间的薪火,是人类共同传承的良知,也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两千多年前,孔子携弟子周游列国,在山中碰到一位老妇人,正在哭被老虎吃掉的丈夫和儿子。原来是一家人交不起苛捐杂税而躲进深山,但最终逃不脱家破人亡的噩运。孔子非常同情老妇人的遭遇,感叹“苛政猛于虎”,对统治者的苛政发出抗议。鲁迅则在他的作品中对下层社会的人们(如闰土、祥林嫂、华老栓等)寄予深深的同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以手中的笔为匕首和投枪,呼唤人民觉醒,呼唤“于无声处听惊雷”,共创美好的生活。

请以“悲悯情怀”为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

悲悯情怀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倡导的传统美德,也是全球人民共同赞颂的美德。在诸多伟大人物身上,这一美德闪烁出耀眼的光辉。可是在现代文明社会中,许多人遗失了这种美德,变得冷漠麻木,欲望充斥的心灵被权势和金钱所扭曲。

本题参考立意: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应拥有悲悯情怀,实践善行,体现人性的高贵尊严,让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题目五 心灵是棵会开花的树

人的心灵是棵树,一棵会开花的树。从你走进这个世界,走进茫茫人海,从你第一次睁开眼睛的那一刻开始,这棵树就已经悄悄地生根、发芽,悄悄地长出绿叶,在你的心里形成一片只属于你的绿阴。

当你快乐,当你迷惘,当你为世界的壮阔和绮丽发出赞叹,当你被人间的温情深深感动,当你对世间的冷漠愤怒地呼喊,当你的灵魂受到震撼的时候,不管这震撼是强烈还是微弱,这是你观赏到心灵之花向你开放的时候。

你的心灵之树一定会开花。这花不见得多么娇艳,不见得是长开不败,也许它毫不起眼,也许它昙花一现,但它却是最迷人的。

请以“心灵是棵会开花的树”为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剧本外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构思提示]

如果我们的内心就是一个花园,人生的哪一天不是最美的花季?如果我们的内心春风洋溢,人生的哪一刻不是最好的春天?如果我们有着怜爱、珍惜与欣赏的心,即使是在人生无寸草之处行走,也会有那美丽神奇的一瞥。所以,正当生命的黄金岁月,不要忘了在自己的心里种上花。

题目中的“花”,可以指事业之花、学业之花、科学之花、艺术之花等,也可指精神之花、美德之花、幸福之花、爱情之花等。参考立意:愿我们的心灵悄悄开花,愿我们的世界是个“心花”怒放的世界。

题目六 承受是一种力度

承受是一种力度和气度,是一种坦然的接纳和始终清醒的生命理念;是为实现自我的一种收敛,是为寻求迸发所做的自我蓄结。

对人生的幸福和苦难而言,没有超越自我的气概、内视自守的精神品质,就不会在苦难的胁迫下,保持一个谈笑自如的我;没有对世情的彻悟、洒脱的生命情怀,也就不会在幸福的裹挟下,保持一个恬淡平和的心境。

一个真正能够迎接和承受各种人生际遇和挑战的人,绝不是气量狭小的平庸之徒,他可能会忧郁,但灵魂的天空不会黑云压城;他也许会兴奋,但热泪盈盈中他不会因此迷失方向。因为他能承受住自己。

请以“承受是一种力度”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自定立意,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构思提示]

一个善于承受、能够承受的人,人生的步履往往显得沉稳,但人生却因此丰富和深厚。承受了阳光,就有了鲜花硕果;承受了巨浪,就有了登临彼岸时的放松释然;承受了炼狱之痛,就有了获得新生的欢欣和感悟……承受的结果,是一种对灵魂的提升、道德的修炼、能量的聚集。每一次承受,无不宣泄和张扬着深厚博大的人格魅力。

本题参考立意:(一)生而为人,我们需要承受、只有承受。不论你愿意与否,生活本身的内容,决定了我们终将是山,是海,是那只踽踽独行、默默跋涉的戈壁骆驼,终将以胸怀、以肩膀去承受生活的各种施加。(二)承受是一种精神,是人生苦涩而美丽的一番心境。

二、话题作文

题目一 平衡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平衡”的意思主要有:①对立的两个方面、相关的几个方面在数量或质量上均等或大致均等;②几股互相抵销的力作用于一个物体上,使物体保持相对的静止状态;③平稳安适,如心理平衡。

请以“平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

本题参考立意:(一)平衡是一种美妙的状态(具体可从自然、社会、自我等方面表现),平衡才能协调,平衡才能和谐,平衡才能发展,平衡才能进步。(二)在胸怀远大理想与做人低调处世之间应讲究平衡。(三)在传统与时尚之间寻找平衡点。(四)另辟蹊径,反弹琵琶(比如指出时时处处讲“平衡”,不利于竞争机制的形成),言之有理即可。

题目二 敬畏

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敬畏”的意思是“有敬重有畏惧”。敬畏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我们生存或生活的底线。无法想象,人若是没有了敬畏,这世界将会怎样。

请在我们奔波忙碌的学习生活中作一短暂的歇息,静下心神反观自我,轻轻地问一问自己:在我们的心中,还有让我们感到敬畏的东西吗?

请以“敬畏”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

写本题时须注意:(一)关注提示语,从中获取重要信息。提示语不但解释了什么是“敬畏”,而且指明了心存敬畏的必要性——这“是我们生存或生活的底线”;而“无法想象,人若是没有了敬畏,这世界将会怎样”一句,又提示了一种作文构思——可以从反面入笔,虚构一篇想象作文。(二)立意上要求高远。如果整篇文章就是谈“敬畏”鬼神或者“敬畏”某个人,那就缺少应有的深刻性和感染力。其实以“敬畏”为话题,可写的内容还是很多的,比如“敬畏生命”、“敬畏心中的道德律”、“敬畏规则”、“敬畏责任”、“敬畏尊严”、“敬畏文化遗产”、“敬畏民意”、“敬畏法律”……(三)文中要有“我”,要着力表现富有个性色彩的“我”的经历或“我”的认识,从而使文章真切感人,与众不同。

参考拟题:1.敬畏自然与以天为本 2.冷看“敬畏热” 3.必要的敬畏 4.敬畏春节 5.懂得敬畏是一种美德 6.人道让人敬畏

题目三 你听,多美

请以“你听,多美”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

【思路点拨】

(一)关于审题与立意

1.本题的关键词是“听”和“美”:“听”引入文章所要表达的对象,“听”也是一个感受的过程;而“美”是文章要表达的中心、需要突出的主旨。“美”可以是自然美,可以是社会生活美,可以是艺术美,等等。文章重在表现审美享受的过程:即为什么美、美在何处。“你”显示了文章所要使用的人称——可以具体有所指,也可泛指(表示了一种共享)。文章一般应表达对所听对象由衷的赞美之情。

2.文章可实写(如写听雨听雪、听松涛听海潮、听鸟鸣听蛙声、听朗朗书声、听谆谆教诲、听至理名言、听美妙音乐带来的审美感受),也可虚写(如写听生命之曲、听历史回声),还可将艺术作品(一幅画、一首诗)中的某些图景幻化为听觉感受,从而进入审美佳境,比如从“清泉石上流”、“黄鹂鸣翠柳”、“僧敲月下门”、“月落乌啼”、“夜半钟声”、“听取蛙声一片”等诗句中任选数句,详写其中包含的声音。

3.对美的感受,应该是符合客观审美标准的、深刻的、有感染力甚至震撼力的;所表现的“美”,不应是低俗的、不健康的。

(二)应避免的问题

1.审题不准。

(1)写成“以‘倾听为话题”,只罗列一番“听”的内容。

(2)写成“以‘美为话题”——写几件美好的事物,作文中存在只写“美”不写“听”、泛泛谈美的现象。

(3)写成了“你看,多美”。

(4)硬贴题签,若即若离。写一个故事(表现的是“助人”、“自强”、“关爱”等),与“听”的关系不大,最后强贴上“你听,多美”。

2.中心不明。

作文内容庞杂,把听到的所有声音都堆在一篇文章中,形成“杂音”,记叙文没有一条主线,议论文没有明确的中心,思维中没有“归类”的意识——比如,如果是“生命的歌唱”可以写哪些声音,如果是“自然之声”又该如何入手,“亲人的呼唤”有哪些表现,等等。

3.表达失调。

无论是写记叙文还是写散文,都需要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对所听对象的声音或画面需要描写,对陶冶心灵的感觉同样需要描写——特别需要细腻的描写,把音乐效果转化为画面,把画面转化为音乐;不能缺少对审美意象的描摹以及情感体验的发展。

三、新材料作文

题目一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在懒人的眼里,一切都是困难;在勤劳的人眼里,一切困难都不存在;政治家的眼中只有各地的政局变化;孔方兄的眼中永远闪烁着金钱的光芒;足球迷的眼中只有“让我欢喜让我忧”的足球;窥私者的眼里只有那尚不为人所知的隐私……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思路点拨】

本题写作思路参考:(一)借“眼睛”呼唤人间的真情。比如儿童的眼睛是纯真无邪的,而成人的眼睛里有太多的内容,有虚伪,有欺骗,有恶毒……人间需要真情,人间需要更多真诚的“眼睛”。(二)由“眼睛”写眼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们要不断开阔眼界;身处在全球化的今天,青年人更应拓宽视野。(三)由“眼睛”写审美。“情人眼里出西施”,不同的眼睛对美的感悟也不同;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题目二 播种爱心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我6岁时,母亲和别人打架,很凶。为了给母亲报仇,晚上,趁着月光,我拔光了仇人家已经开了花的辣椒秧。

拔光仇人家的辣椒秧后,我回来向奶奶表功。一向和善的奶奶抓过一根棍子,劈头给我一顿猛打,直打到我答应每次见到仇家的人,该叫爷的就叫爷,该叫婶的就叫婶,奶奶这才住了手。

秋后我家盖房子,父亲给石头砸了脚,可是“上梁”的那天,很多和我家有“仇”的人前来帮忙。看到母亲一脸愧疚,他们说:“娃儿平日喊人喊得可好,不看大人面,也看娃儿面哩。”

读了上面的文字你有何感想?请写一篇文章,可以谈感想,也可叙述你联想到的事情。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

这则供料中包含着两个“出人意料”:一是“拔光仇人家的辣椒秧后,我回来向奶奶表功”时,竟遭到“一向和善的奶奶”棍棒教训;二是“‘上梁的那天,很多和我家有‘仇的人前来帮忙”,而且他们的理由竟是“不看大人面,也看娃儿面哩”。由此看来,本则材料的整体意蕴在于“没必要记一辈子仇、老死不相往来”、“生活中我们应怀一份友善之心,善于化干戈为玉帛”、“人与人之间当和睦相处,有时一句问候、一张笑脸,就能消解所有的仇怨,赢得他人的帮助”之类。新材料作文允许选择一个角度进行构思,提倡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只要作文立意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即为符合题意,所以本题也可从奶奶教育“我”的角度展开联想或畅谈感想。

参考拟题:1.冤冤相报何时了2.相逢一笑 3.友善的力量 4.爱的播种

题目三 一副楹联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无锡荣家梅园的门上有副楹联,共24个字:“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这是中国现代民族工商业杰出代表、原国家副主席荣毅仁先生所信奉的座右铭。所谓“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就是胸怀远大抱负,只求中等缘分,过普通人的生活;所谓“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则是看问题要高瞻远瞩,做人应低调处世,做事应留有余地。正是这种既目光远大又求真务实的人生修炼,造就了这位极富传奇色彩、融资本家与政治家于一身的“红色资本家”。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构思提示]

楹联浓缩了我国古贤“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人生哲学。“发上等愿”和“择高处立”,就是要胸怀远大理想。“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志不立则天下无可成之事;而且往往是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智慧发展得就越快,对社会的贡献也就越大。“结中等缘”和“就平处坐”,就是要脚踏实地、积极稳妥。不为有功之功,固功莫大;不为有名之名,固名莫厚。高潮的过后,很可能就是低谷,所以常常是事以急败,思因缓得。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充分的准备就是成功的一半。“享下等福”和“向宽处行”,就是要在生活上严格要求自己,在做事时留有余地。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欲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欲。这也正如诸葛亮所言:“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无论是“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还是“向高处立,就平处坐,从宽处行”,其中最关键的思想内涵都是平衡——在矛盾中平衡,在前进中平衡。其中不仅包含着个人心理的平衡,而且包含着内外的平衡、上下的平衡、左右的平衡、前后的平衡……平衡才能协调,平衡才能和谐,平衡才能发展,平衡才能进步。

题目四 猎狗与狐狸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森林边住着个猎人,他平日里总习惯带上自己那条忠实的猎狗到山上和林中打猎。猎狗品种优良,追捕猎物时速度飞快,反应敏捷。对于锁定的目标,几乎从未失手过。猎人对此很满意,经常嘉奖它,对它特别信任。

有一次,主人用枪射击一只狐狸,但是不够准,让狐狸逃跑了。于是猎狗朝着狐狸逃跑的方向猛追过去。狐狸蹿进森林,森林里树木丛生,道路弯曲,狐狸对路径非常熟悉。但猎狗也不含糊,追捕的过程紧张迭起。狐狸跑不过猎狗,眼看就要被追上了,突然,狐狸一个大转身,蹿到了另一条小路,猎狗一不留神,身子撞到了路边的大树上,擦伤了皮,顿时感到有点疼。

“唉!我为什么要追得这么累?即使追不到狐狸,我也不会饿肚子呀!”刚刚有念头闪过,它的速度就已慢下来了。狐狸就在这个空隙又跑远了。

“算了,反正现在早已脱离了主人的视线,主人又看不到。”猎狗跑着跑着又起了放弃的念头,速度更加迟缓起来。

狐狸终于摆脱猎狗的追捕,猎狗也又回到了主人的身边。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构思提示]

从材料看,我们可以多角度、多侧面审题立意:

(一)从狐狸的角度来看,这是一场生命竞赛,为了生存不敢有一丁点儿的懈怠,于是用尽所有的力气进行抗争,发挥出奇迹般的力量,结果它胜利了。狐狸的事例启发我们:全力以赴、破釜沉舟地去做,往往会取得成功。

(二)从猎狗的角度来看,由于没有饿肚子的疑虑,所以放弃的念头轻易出现了,结果毫无所获。猎狗的事例启发我们:衣食无忧容易引起精神松懈,而发挥不出应有的水平,导致失败。

(三)从主人的角度来看,即使是最忠实的狗,也有偷懒的时候。主人的事例启发我们:做任何事都应仔细考虑,把重要的东西或事情交给最值得信赖的人去做,同时还得抽时间定期检查,防止出现漏洞而留下难以弥补的损失。

(四)从材料的整体看,我们可以得出一个观点——成功有时是一瞬间的事,往往取决于有没有强烈的成功意念。如果你非常渴望成功,那么你只有用尽自己所有的精力,事情才会向我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题目五 人生之路有小门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据说,凡是报考印度孟买佛学院的学生,进校的第一堂课就是由该校教授把他们领到该学院正门一侧的一个小门旁,让他们每人进出小门一次。这个门只有1.5米高,0.4米宽,一个成年人要想过去,必须弯腰侧身,不然,就只能碰壁撞头了。进出过这个小门的人几乎无一例外地承认,正是这个独特的行为,使他们顿悟,让他们受益终身。

在人生之路上,常有需要我们弯腰侧身才可以过去的小门。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构思提示]

这道题内涵丰富,启发性强,为学生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写作空间。绝大部分考生能准确理解“小门”的含义,广泛联系生活、反映生活,表达自己的思想,指出面对“小门”应学会“弯腰侧身”(也就是要讲策略、学会变通、学会适应、忍一时之屈,等等)。但也有少数考生对题目的理解偏狭、肤浅,比如没有化实为虚,仅仅以门写“门”等。

审题举例及正误辨析:

示例1:《学会低头》

立意:学会低头,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低一低头,多一点坦然与气度,少一点清高与固执,或许眼前的“小门”通向的正是明媚的春天。

辨析:材料提示我们,面对“小门”“需要我们弯腰侧身才可以过去”,“学会低头”正是“弯腰侧身”的另一种说法,如此立意切合题意。

示例2:《走过挫折》

立意:我最近一周遇到的所有麻烦,都只是再小不过的挫折而已,只要坦然面对,只要付出自己的努力,就一定能克服。

辨析:所谓“小门”指在人生道路上遇到的限制、束缚、屈辱、困难、坎坷、挫折等,写自身“走过挫折”的经历,自然符合题意。

示例3:《人生中的“小门”》

立意:让每一个生命都历经他应当承受的苦难,让每个灵魂都在残缺中不断地变得完美。

辨析:“历经”“苦难”不能等同于主动地“弯腰侧身”,而“在残缺中不断地变得完美”与“走过小门”也有距离——只能算基本符合题意。

示例4:《捷径》

立意:世上本没有捷径,只要会适应,能变通,学会克服困难,那么每一条路都是捷径。

辨析:怎样化“险途”为“捷径”,这与如何应对“人生路上的小门”虽非毫无关系,但毕竟是两回事(材料中并没有“走出一条捷径”的意思),属于审题上有偏差。

示例5:《勇者无畏》

立意:我们要有推开门的勇气,应当昂首挺胸地走“小门”,哪怕被撞得头破血流。

辨析:由“进出过这个小门的人几乎无一例外地承认,正是这个独特的行为,使他们顿悟,让他们受益终身”不难看出,对于“走小门”应持肯定态度。这样立意,本想“反弹琵琶”见新意,其实完全偏离了题意。

示例6:《终南捷径》

立意:做人应光明正大,生活中的“后门”走不得。

辨析:把“小门”理解为走向成功的“终南捷径”,进而大谈特谈“后门”走不得,无疑也属严重偏题。

[作者单位:江苏太仓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小门猎狗敬畏
策划逃跑的羊
守好市场小门,筑牢抗疫防线
那个小门里的灯一直亮着
猎人与猎狗
那个小门里的灯一直亮着
聊斋笑传——小猎狗
一些敬畏
敬畏先烈
敬畏 果决 笃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