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学作品阅读主观性试题答题技巧

2009-11-11 09:18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09年9期
关键词:题干参考答案全文

刘 芹

文学作品阅读是高中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高考中也十分注重对考生文学作品阅读能力的考查。特别是近两年新课标考区的试题更是特别关注文学作品的“鉴赏评价”,即“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些题目都属于主观性的试题,难度较大,学生失分率也较高。那么我们在高考之时应怎样才能科学、准确、高效地解答好文学作品阅读中的主观性试题呢?笔者以为应做好如下几个方面:

一、把握全文,整体分析。我们知道,高考文学作品阅读试题,不单单考查对段落和某些主旨句、关键句、关键词的理解阐释,还要考查对全文内容的总体把握,这其实是一种更高一层的思维要求。我们做题时只有先进行整体感悟,才能理清文章思路,全面理解内容,领会文章的主旨。一般来说,以人为主的文学作品,先要把握写了什么人,此人做了什么事,这些事有什么共同特点和意义以及有何影响等。以记事为主的文学作品在阅读中先要搞清是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这件事蕴含的深层意义是什么。写景状物的文学作品,在阅读中要理清作者借什么景物抒发了何种感情,以及这种感情是怎样抒发出来的。

我们阅读时只有把握了作品的整体内容,在答题时才不至于错答、漏答。

如2009年全国卷Ⅰ第14题: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戈壁滩的哪些特点?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参考答案】第一问:①戈壁滩环境的恶劣;②戈壁滩色彩的单调。第二问:①为表现石油工人为祖国人民所做的巨大贡献埋下伏笔;②为下文要描写的彩色的建筑物形成鲜明的对比;③先抑后扬,激发读者兴趣。

【答题技巧】本题表面上考查的是第一段,但如果单单从第一段来分析,是答不完整的,特别是第二问。要正确解答这道题,就必须整体阅读全文,根据命题要求,到全文中去搜索、提取信息,并且需要考生对全文整体感悟和全面理解,站在全文的高度进行宏观把握,答案来自对原文的分析理解和沉淀。第二问考查行文思路结构,要注意把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结合回答,具体可从三个方面考虑:内容上,为表达某种意思;结构上,为铺垫照应、推动行文发展;艺术手法上,为更加强烈突出,富于表现力。

二、研读要求,了然于胸。我们答题的一个关键就是答题之前一定要仔细研读题目的要求,文学作品阅读中的题干包含设问的情境、设问的角度和设问的方法等显性信息;同时,也隐含着命题的意图、答题的方法和方向、答题的区域等隐性信息。所以,我们在解答文学作品阅读试题时,首先要仔细地审析题干,弄清题目要求,然后根据上下文的意脉,寻找答题的信息,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解答试题。

如2009年四川卷第14题:小说主人公称自己是“实习医院”。请谈谈它的意思和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实习医院”是主人公自认为百病缠身的形象表述,它运用比喻达到幽默的效果。

【答题技巧】这一题共4分,可是得满分的却很少,而得一半分的却很多。为什么呢?这就涉及到研读题目要求的问题了。我们来看,题目是这样的:请谈谈它的意思和表达效果。不难看出,这里应有两个要求,一个是谈谈这句话的意思,一个是谈谈这句话的表达效果,我们答题时既要回答意思,也要回答它的表达效果才算是符合要求的。可是很多同学没有看清,只回答了两方面中的一个方面,这种分失得是不值得的!有时候,题干有多项要求,必须一一理清,明确要求。例如:“请用文中的词语,稍加组织,填入空格,不超过20字,注意前后的衔接。”这个题干实际上就包含了四个注意点:(1)摘抄现成词语,不可自己另造词语;(2)这些词语是散见于好几个文段或一个文段的好几个语句中;(3)要注意词语组合的逻辑性;(4)有严格的字数限制。其中只要有一个“点”没有注意到,答案就很可能有失准确与严密。这是我们千万应注意的。

三、找准答题区间,重点钻探。有的题目我们可从全文的把握中得到答案,有的题目的答案则暗藏在某一段、某一句中。这就要求我们在审清题干以后,就要看答案有可能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答案大致位置,找到相对应的目标语句,这就是定位。定位准确了,捕捉信息就容易多了。文学作品阅读题一般是从选文中有可能被学生忽略且难以理解的地方抽出相关材料,编成各种形式的问题,用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因此,我们答题时要找出这样的答案区间,对其仔细阅读、重点钻探,准确抓住关键的语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在原文中是能够“抠”出来的。

如2009年福建卷第14题:请结合阿庆这一形象,探究作者提出的“精神生活有时可以代替物质生活”的观点。

【参考答案】探究要点:①精神生活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 ②在物质生活的基本要求之外,人们还有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③精神生活给人们带来的乐趣,是物质生活所不能代替的。(需结合阿庆形象探究。如有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

【试题解析】这里的阅读文本选自丰子恺的作品《阿庆》,原文有五个自然段,但前两段阿庆这个人物并没有出现,他在后三段中才出现。这样我们按“请结合阿庆这一形象”的要求可知答案应从后三段中找,也就是初步划定了答题的区间。我们仔细探究后三段的内容,结合“琴声宛转悠扬,引人入胜”、“阿庆孑然一身,无家庭之乐。他的生活乐趣完全寄托在胡琴上”等语句,即可探究出正确答案。

四、整合信息,归纳要点。我们知道,高考试题文学作品阅读主观题答案的组织离不开原文。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答案,其语言的组织大都紧扣原文关键字词句。其原则有二:有用原文信息进行整合答案的要求的,必须用原文的信息进行组织答案;没有此要求的,也要尽可能地用原文关键词句回答。因为答案大都可以从原文中找到。因此我们答题之时就要注意对原文的信息进行整合,并归纳出答题的要点。

如2009年山东卷第21题:结全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记住回家的路”的理解。

【参考答案】文题中“家”指的是自我,自己的心灵世界(人的精神家园或自我的精神坐标)。作者认为:人们应该到广阔的世界上去闯荡一番,去建功创业;但一定不要迷失了自我,要记住回归自己的心灵世界的路。

【试题解析】这一题并不太难,但得满分却不容易。这道题的现成答案在文中可以找到,这就需要我们找到对应的有关语句,提取有效信息,对这些信息重新加以整合。这就要整体把握全文内容,明确作者所说的“路”及“心灵”的含义,然后对其归纳梳理。优化整合的方法主要有中心主旨句移用法、关键语句或中心词结合法、综合分析——条分缕析法等,但无论使用哪种方法,都要从题干要求出发,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进行整合。

五、明确答题角度,准确表述。在高考阅卷中我们也常发现不少学生在答题时洋洋洒洒,答得满满的,但得分却少得可怜,甚至是零分。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考生没有确定好思维角度,造成文不对题,答非所问;另一方面是语言啰嗦,要点不明,主观题的作答,最忌的是一写到底,似语无伦次,如此,给阅卷老师的第一印象就是乱,印象分肯定不高。怎么样才算不乱呢?这就要求考生尽可能地分要点来回答,特别在回答赋分高的概括性题目时更应如此。做法就是做题时设上序数号,以使答案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易被阅卷者接受,印象好,得分亦高。

六、回顾全文,查漏补缺。很多同学认为把答案写到试卷上这一题就算万事大吉了,这是不正确的。因为我们做题时思维处于高度集中当中,这样答案就难免有考虑不周之处或遗忘之处,这就要求我们答好题后还要回读全文,检验答案的准确性。随着对各题的解答,考生对阅读的文学作品应该已经有了相当的理解。这时可带着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回观全文,检验对相关问题的理解与原文是否有矛盾冲突之处,如果有,可就矛盾之处再次思考,修正答案。

[相关练习]

在心头植棵树(节选)

文/李远

原本柔弱的桂花树,经历了短短的风和日丽、春雨绵绵,已经肆无忌惮地伸着懒腰,悄悄地舒展着身子,开始慢慢地长大。我希望,有一天,它能够枝繁叶茂、绿树成荫、花香满庭。

很早以前,我就想在心头也植一棵树,一棵桂花树,希望生命中有阳光有期待。然而,这么多年来,当世间繁华如过眼云烟,当命运多舛似牵绊枷锁,我的心中始终是一片荒寂。春天是一个播种的季节,心中久违的这棵树,就在今年春天种植吧。

心头的这棵树,我愿用梦想为土壤,用心灵去灌溉,让汗水施肥,让执著引路。我愿静静地守候、痴痴地等待、久久地凝望。尽管心头只有这一棵树,我希望这一棵树能够经受住严寒、忍得住盛夏,也耐得住寂寞、经得住失意。

每天,当我站在院内桂花树下,仰望它渐渐丰韵挺拔的身躯时,我就会想起心头的那棵树。若干年以后,心头的那棵树,也许会高耸入云花朵簇拥,也许会土壤贫瘠过早夭折。我想,有梦,希望就在,只要自己细心呵护,是会有结果的。

在心中植一棵树,让生活五彩缤纷,让生命绚丽多姿,让人生充满理想。

(选自2009年3月13日《洛阳晚报》)

1.选文第一段有一个词语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请你说说是哪个词?它的原义和在文中的意思各是什么?

2.请你联系全文,说说作者植在心头这棵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3.请你说说作者为什么想要在心头植一棵树?作者又希望植一棵什么样的树?

[参考答案]

1.肆无忌惮。它的原义是非常放肆,一点没有顾忌。是个贬义词。在文章中的意思是在阳光春雨的滋润下,桂花树任意地、自由自在地生长。

2.象征着一种希望,一种光明,一种对生活的追求。

3.因为这么多年来,当世间繁华如过眼云烟,当命运多舛似牵绊枷锁,“我”的心中始终是一片荒寂。“我”希望这一棵树能够经受住严寒、忍得住盛夏,也耐得住寂寞、经得住失意。

[作者单位:安徽临泉靖波中学]

猜你喜欢
题干参考答案全文
数字算式
全文中文摘要
全文中文摘要
提纲挈领 拨云见日
2017年6月九年级参考答案
在阅读题干中寻求解题锁钥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构思精巧余味无穷 讽刺鞭挞淋漓尽致——再谈“虚荣”贯穿《项链》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