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对称信息下的食品安全问题

2009-11-13 03:54
中国经贸 2009年18期
关键词:博弈信息不对称食品安全

杨 蒙

摘要:食品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食品安全问题涉及到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其根本原因是食品信息的不对称。本文主要通过信息不对称下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监管者和生产者的博弈两大方面分析生产者行为,从中探究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食品安全;信息不对称;博弈

一、引言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频见诸报端,2008年“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使人们的视线再次聚焦食品安全问题。

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其根本原因是食品信息的不对称。美国学者尼尔森等人在197年代提出的理论把商品分为搜寻品、经验品和信任品三类。食品应该说同时兼具以上三类商品的特性,但最本质的属性应是信任品。对于食品的信任特性,由于消费者无法判断,使生产者很难建立质量声誉,食品市场甚至会出现低质量驱逐高质量的“柠檬”现象。同时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存在多头监管的问题,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就易出现“扯皮”现象。根据萨缪尔森的定义,食品安全有严格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因此也是一种公共品。按照科斯第二定理,如果食品安全公共品的产权能够得到有效的制度安排,那么资源就能够有效配置,从而社会的福利实现最大化。否则,就会妨碍资源的有效配置。

二、 信息不对称下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社会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的发生使每个人都拥有完全信息的假定几乎是不成立的,不对称信息的存在是社会劳动分工和专业化在经济信息领域的具体表现。因此,市场信息在市场参与者之间呈不对称分布,产品市场信息呈不对称的特性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一般来说,消费者在购买之前不能判定想要购买的食品是否是安全的,这种情况决定了在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存在食品质量安全信息的不对称。

1.逆向选择模型

假设奶粉市场上有优质奶粉和劣质食品两种商品,它们各占50%。SH和SL分别代表优质食品和劣质食品的供给,DH和DL分别为优质食品和劣质食品的需求。在可以卖得好价钱和买到优质食品的期望下,SH和DH分别高于SL和DL。因此,优质食品的均衡价格(100元)高于劣质食品价格(50元),但优质食品的均衡销售量(50000件)与劣质食品相同。

由于现实经济中信息分布的非对称,食品厂商对食品质量了解高于消费者。如果消费者原先认为买到优质食品的可能性为50%,即消费者预期食品的质量为平均质量,将使图1中优质食品市场需求线向左移动到DM,但图2中劣质食品市场的需求线将向右移动到DM,结果,优质食品的销售量减少为25000盒,劣质食品销售量增加到75000盒。市场上劣质食品的比例高达75%,高于买主的预期。

据此,消费者将预期进一步修正为:在食品市场中买到优质食品的可能性为25%,即食品质量为中下等。结果,图1和图2中优质食品和劣质食品市场的需求曲线均移动到DLM,但这时市场出售的优质食品依然低于消费者的预期,造成市场需求曲线继续向左边移动,直到市场上仅仅保留劣质食品为止。结果,市场出清时仅仅有劣质食品在市场上。

2.道德风险

“柠檬”市场的一个重要结论是,在非对称信息市场中,商品质量依赖于价格,这是“便宜没好货”的标准经济学解释,但我们看到很多出现质量问题的食品价格并不便宜,还高于一般同类食品,而且是名优产品或免检产品。三鹿问题奶粉正是国家的“免检产品”。然而,“免检”制度要发挥它的预期作用,前提条件是诚信观念深入人心,生产企业能做到自律。显然,目前这个前提条件和基础并不坚实。从而引出另一个问题,即免检制度下的道德风险。

在食品企业取得“免检”标志后,由于信息不对称,政府并不清楚该企业是否和取得免检标志前一样注重产品质量,这时就易产生道德风险。由此来看,免检制度为企业生产劣质产品反而提供了保障,道德风险不可避免。

三、政府与企业博弈

1.食品质量检查博弈

假设A为厂商生产劣质食品较之生产优质食品所得的利润(假设其等于要交给政府的各项税款),C为监管部门的检查成本,F是厂商被检查出生产劣质食品所付出的代价(假设其等于政府检查出劣质食品的收益)。假定C<A+F。 S为监管部门检查的概率,E为厂商生产劣质食品的概率。如图3所示。由于此博弈不存在纯战略纳什均衡,所以分析其混合纳什均衡。

因为S为监管部门检查的概率,E为厂商生产劣质食品的概率。给定E,监管部门选择检查与否的期望收益为:

K(1,E)=(A+F-C)E+(A-C)(1-E)=EF+A-C

K(0,E)=0E+A(1-E)=A(1-E)

令K(1,E)=K(0,E),得,E=C/(A+F)。所以,如果厂商生产劣质食品的概率小于E,监管部门的最优决策是不检查,否则相反。

给定S,厂商选择生产劣质食品与否的期望收益是:

K(S,1)=(-A-F)S+0(1-S)=-(A+F)S

K(S,0)=-AS+(-A)(1-S)=-A

令K(S,1)=K(S,0),得S=A/(A+F),即如果监管部门检查的概率小S,厂商的最优选择是生产劣质食品,否则生产优质食品。

该博弈的混合纳什均衡是S,E,即监管部门以S的概率检查,而厂商以E的概率生产劣质食品。

由此可以得出两点结论:一是加强日常检查的重要性。二是上述博弈也证明了完全废除免检制度也不一定就是最有效率的做法,如果能采取方法让企业加强自律,企业生产劣质食品的概率降低,那么减少检查是监管部门的最优决策。

2.监管部门寻租博弈

假设1: 劣质食品厂商在市场上销售劣质产品所获取的利润是L。若被监管者查处,对其的惩罚是P,且P>L>0。

假设2: 监督者是风险中性的,其工资收入为w。监管者可以利用手中的权利来寻租,但他收取贿赂的同时可能会因食品安全事故受到惩罚,并将失去工资收入。F 代表监管者因食品安全事故受到的惩罚,λ代表惩罚的概率,0<λ<1。

假设3: 当劣质食品厂商决定对监督者行贿时,行贿金额为其所获利润的Θ倍,0<Θ<1。如果监管者接受假冒伪劣食品厂商给予的贿赂,将会默许其在市场上继续经营,形成监督者和劣质食品厂商的重复博弈。如果监管者拒绝了贿赂,将对假冒伪劣食品厂商给予更严厉的惩罚A,A>A。

假设4: 假冒伪劣食品厂商和监管者都是理性的参与人,博弈的信息结构为双方的共同知识。

在第一阶段,劣质食品厂商被监管者查处,其考虑是否对监督者行贿; 在第二阶段,监督者考虑是否接受假冒伪劣食品厂商的贿赂。下面分两种情况利用逆向归纳法求解此博弈的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

情况1: 博弈的第二阶段: 若(1-λ)(L+W)-λ(F+W)>W,监管者因食品安全事故可能受到的惩罚F及被惩罚的概率λ比较小,使其接受贿赂的期望收益大于不接受贿赂的收益w,那么风险中性的监管者将接受贿赂。

博弈的第一阶段:(1-Θ)L >0>L-P,即劣质食品厂商行贿优于不行贿。因此,劣质食品厂商将选择行贿。在此情况下该博弈的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为{( 假冒伪劣食品厂商贿) ,( 假冒伪劣食品厂商行贿,监管者接受) },“双赢”的均衡结果使假冒伪劣食品厂商和监管者在食品市场上长期合谋。

情况2: 博弈的第二阶段: 若F、λ增大使(1-Θ)L,(1-λ)(L+W)-λ(F+W)<W,即监管者接受贿赂的期望收益小于不接受贿赂的工资收入,风险中性的监管者将拒绝贿赂。在这种情况下,博弈的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为{(假冒伪劣食品厂商不行贿) ,(假冒伪劣食品厂商行贿,监管者不接受) }。伪劣食品厂商生产伪劣食品的预期收益为L- A<0,理性的劣质食品厂商可能不会从事劣质食品的生产,从而达到了政府监管的目的。

我国长期以来对食品实行多部门监管,涉及食品安全监管职责的有工商、质监、卫生、农业、药监、商务等将近10个部门。按照科斯第二定理,如果食品安全公共品的产权不能得到有效的制度安排,就会妨碍资源的有效配置。我国食品安全公共品的产权并不明确,部门之间容易出现“扯皮”现象, 这在客观上使一些监管者权力寻租的成本即惩罚F、被惩罚的概率λ比较小。因此,劣质食品厂商与监管者在食品市场上合谋是博弈的均衡结果。一方面形成了同一种食品、同一环节的监管职能为多个监管机构所分割,以及各监管机构间职能范围交叉重复的现象。另一方面还可能因监管机构间的协调沟通而出现监管的空白,有经济利益时各监管机构竞相争夺监管权,而出现问题时又都不承担责任。这种监管体制客观上使一些监管者权力寻租的成本比较小,接受贿赂、与劣质食品厂商长期合谋是风险中性监管者的理性选择。

参考文献:

[1]乌家培 谢 康 肖静华:信息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34-235,246.

[2]岳中刚:信息不对称、食品安全与监管制度设计[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6(5):36 -39.

[3]乔 娟 李秉龙: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与监管[J].中国牧业通讯,2006(12):18-22.

[4]卢佳妮 王延辉:食品安全的信息不对称分析[J].理论界,2007(11) :240-241.

[5]刁琳琳:食品安全监管的经济学分析[D].吉林大学.

[6]杨志花:食品安全管理中信息不对称的研究 [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9(9):46-48.

[7]邓聿文:食品免检不是要免掉政府监管责任[N].东方早报,2008-09-19.

猜你喜欢
博弈信息不对称食品安全
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下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讨
融资约束:文献综述与启示
集团公司财务预算管理研究
审计意见选择行为的博弈分析
专车行业改革必要性探究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分析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大学生就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