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从生活中抓出新闻

2009-11-17 09:03祝春霞
活力 2009年14期
关键词:大庆实习生报纸

祝春霞

在靶场打枪时,有一个动作要领:有意瞄准,无意击发。说的是在慢慢扣动扳机过程中,不知在哪一个点上,子弹就会突然射出去,所以在手指逐渐弯动过程中,要时刻瞄准靶心。

对于很多刚进入新闻行业的人来说,没有新闻线索,不知写些什么,是最为苦恼的事。那么,如何从生活中抓出新闻呢?可以套用靶场上的这句动作要领:有意瞄准,无意击发。

有意瞄准,瞄的是哪?

瞄自己的报纸,瞄自己的报纸有什么版面,设置了哪些栏目。特别是对刚参加工作的记者来说,首先要学会看自己家的报纸。这里的看,不是看热闹,而是看自己从业的报纸在发什么样的东西,在以什么样的标准选取稿件,有哪些固定动作,在做什么样的标题。

其实,这就是一个写新闻的角度的问题,一个事件是多元的,可以从多个侧面去写。因此,遇上一个题去采访的时候,心中就要大致有个谱,你要从哪个角度去做这件事,再从你认定的角度展开采访。

这就是“有意瞄准”的问题。这个问题,很好理解,采访和写稿前,先别想自己是实习生,不知道这稿写完能不能发,得把自己当成副总编甚至执行总编,每天考虑的是把这个稿签哪去,然后再动笔。

再说一下“无意击发”。签稿好签,大笔一挥就行了,对大家来说,难的是稿从哪来。新闻线索的获得,没有一定之规,不是电话挂报纸上,接读者电话,就能当个好记者,而以要用新闻的思维,过滤生活中的每件事,细心观察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是新闻,就看你有没有那个新闻敏感,有没有对新闻的悟性。怎么看呢?总结起来,有如下四点:

一是从闲聊中抓新闻。新闻的起缘就是口耳相传的信息传递,所以朋友聚会、亲戚结婚、同事闲唠嗑,就是一个信息交换的过程。仔细想想,大家一起讨论、讲述的新闻事、气愤事、高兴事,其实都具有一定的新闻性,如果细心一些,肯定能捞出新闻。

大庆晚报民生新闻曾发过一篇《本报绘制大庆租房地图》的稿,这个稿就是几个没结婚的记者,在办公室内议论租房子的事,互相打听在哪租的,多少钱。这个中心话题,其实就是新闻需求。后来,一位记者就采访了几家中介公司,对大庆租房市场做了调查,写出了这样一篇报道。

再比如,一位记者偶尔听到管计划生育的同事询问,谁谁是不是怀孕了,要办准生证。这位记者觉得很疑惑,因为她记得准生证取消了,就随口询问了一句。后来得知,一胎取消了,但二胎得办证。于是,这位记者就到计生委去采访一年有多少夫妇,合法生二胎却被罚款,以此为切入点,写个《合法二胎也得先办证》的稿。

可见,新闻无处不在,作为记者,要时刻竖起耳朵,听身边的人在说些什么,说不准哪句话就是一篇稿。

二是把自己当成采访对象抓新闻。记者,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在吃穿住行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事情,这本身也是线索来源。

大庆晚报有个实习生,吃鱼卡了刺,上医院了。拔完刺就问了一句一天能有多少人来拔刺,医生说一天好几个人,她就就地采访,写了一个稿《一个晚上七人鱼刺卡喉》。由于是发在健康新闻上,因此,侧重做了卡刺后如何正确处理。但若是社会部的记者,那关注一下最大的刺有多大,是不是有的严重的都进手术室了,也能挺有意思的。

每到结婚旺季,报纸上都会出现“今年首个好日子出现在某月某日”、“今年新人流行用电子喜帖”、“室内装修兴起手绘画”、“网上淘婚纱比租还便宜”等稿件,仔细观察会发现,写这些稿件的人,大都是筹备结婚的人,自己的经历本身就是新闻来源。

作为记者,在觉得没稿可写时,不妨一个人静静地躺在床上琢磨琢磨,回忆回忆这几天自己遇到的事,没准哪个事就是有新闻价值的。

三是依靠发散思维获得新闻。联想有句广告语:人类没有联想,世界将会怎样。一个记者,如果不会联想,永远受制于没线索的烦恼。记者要学会用发散性思维,对待每一件事,由一个小点,或几个小点,连成一面。

晚报好多年前曾发过一篇《大庆商家服务反弹琵琶》的稿,其来源就是一个刚上班没结婚的记者,来了几个同学,没地方住,他就请同学去洗澡,在浴池住的。这个事单独看起来,没什么意思,但他把这件事和当时在大庆刚刚兴起的商场内有快餐,饭店包房内有卡拉OK放在一起写,就写了这样一篇稿。

在社会新闻上,也可以使用这种方法做稿子。常跑公安局写案子的记者,有时小案子很难发出来,但若把几个有代表性的小案子,综合成大事,做成“近期命案都是因为小摩擦”、“持刀相向都是因为婚外情”一类的稿子,就成了大稿。

四是灵活多变抓新闻。要想当一个好记者,不需要有好的口才,甚至不需要有太好的文笔,但要有一颗七窍灵珑心,能灵活多变。

以前,晚报曾发过一篇《收税人不知收税标准》的稿,这篇稿最初是个读者咨询在龙南市场开个店都得交哪些税,这种你问我答的稿,记者一般都是打个电话就行了。但就这一个事,他被支了七八个部门,最后又回到最初打的那个电话。那这个时候就不是政策咨询的小事了,就是一篇政府部门的推诿扯皮的监督报道了。

受各种原因影响,记者采访的成功率不高,但记者出去一次,又打车又顶风冒雪的,绝不能空手回来,即使一个事没采着,那至少得捞回两个线索。怎么捞,就是靠灵活多变。比如,听说北京网上选车牌了,记者到大庆车管所去了,所长说大庆还没实行,得等省里通知。那就不写了吗,那多亏呀,白去一趟。那就再问一下,现在电脑拍号情况,车辆落户多少,买的都是啥样车,没准就能写出一个《昨日3万块夏利拍出个豹子号》、《八成私家车都落媳妇名》、《下个月放新号段》、《网络升级影响新车落户速度》,然后再跟车管所所长约好大概网上拍号啥时候能拍,下次再去,再采,还能写出不少稿。

过去常说要将线索吃干炸净,现在不光是不能浪费新闻资源,更重要的是要把采访对象“吃干炸净”。有很多实习生,因不认识人,不知道路,能打电话的就不愿意出去采访,其实,对于实习生来说,应该把每一次采访当成一次绝好的机会,就是芝麻大的事,也去一趟,这个芝麻也许根本写不了稿,但认识、接触了一些人后,他后面的人和事,也许就是一个大西瓜了。□(编辑/刘佳)

猜你喜欢
大庆实习生报纸
讲价
送你一块砖
送你一块砖
确实不容易
非常魔典
最牛实习生
穿错了衣服
旧报纸·巧存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