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枚公章引发的反思

2009-11-18 02:52齐文进
治理现代化研究 2009年4期
关键词:藩篱公章干部作风

齐文进

2009年2月13日,在河北省召开的“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动员大会上,省委书记张云川严厉指出:“一段时间以来,有些问题,开发商、企业和基层群众反映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强烈,例如行政审批过多过滥、办事效能低、服务差,已经到了难以容忍的程度。河北要发展、要抓机遇、要振兴,必须从转变干部作风入手,提高服务水平,下大决心解决好发展环境问题。”

“据有关部门调查,办理一个房地产项目手续,在有的省只需要不超过10天时间,在河北则要用一年多甚至三年时间,盖166枚公章,涉及54项收费。尤其是一些重要部门和关键岗位的少数公务员,依仗职权吃拿卡要,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样的环境,怎么能让更多的投资者落户河北呢?怎么能让现有企业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呢?怎么能让直接创造财富的市场主体,多起来活起来呢?前些年,河北先后有妙士、雪驰等一些知名企业迁往他省,这中间虽然有企业发展战略上的考虑,但投资环境欠佳也是一条重要原因。”

这番话一语中的!切中河北要害!

自此,166枚公章,一时间成为全国媒体的热议词语之一;向权力的“藩篱”说“不”,成为2009年河北省干部作风建设的主旋律!

166枚公章,首先带给人们的是“惊诧”,惊诧权力的盘根错节。惊诧之余,人们不仅会问,这些公章的背后,是怎样的部门利益?

2009年初,河北省成立了清理小组,要一举冲破房地产审批环节的权力“藩篱”。经清理小组梳理,166枚公章成为一个概数。据说,要是继续核查,可能还会更多。

清理小组面对的是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其工作难度可想而知。省政府法制办备案和译审处处长刘志华说,“部门都有自己的理由,他们说这么多年来进行管理,已经形成了一套很成型的体系。每一项都要沟通,反复来回,一开始都是吵来吵去的。”清理小组首先进行分析,查找每项审批所依据的法律、规章,把不合法的去除,从合法的事项里将重复的去除。小组的工作人员经常凌晨两三点打电话到各部门负责人家里,请他们连夜赶来核实。

“部门起草法律法规,弊端极大。”刘志华坦陈。“管理部门会加重某方面的色彩,举一些特殊个案来告诉你某个环节非常重要。”正因为部门立法,在法律的具体实施中,部门还不断新增内容。每一项审批经常附带六七项条件,其实每一项条件都是在千方百计地加大权力,有的条件根本没必要,结果都条文化、法制化了。

据此前由河北省委研究室组织全省党委研究室系统组成12个调查组出台的报告,“44个部门、166枚公章和4倍于标准的不合理收费等形成的刚性潜规则”,是房地产投资商不敢进入河北市场的真正原因。

条文化、法制化的结果,就是一个权力的象征:公章。当然,我们不能说每个部门没有在监管上尽心尽力,但是,166个公章甚至更多,动辄一两年的审批时间,对于每一个投资主体的信心和耐心,是不是也太多、太长了一些?

权力“藩篱”不拆,市场主体“难活”。

卓达房地产集团项目经理闫淑静说:“审批改革太好了,省了很多麻烦。”另一位开发商说,过去跑手续可以说是“求爷爷、告奶奶”,审批项目五花八门,哪个“庙”敬不到都办不成事,如果严格执行新制度,以后就可以“轻松上阵”了。

2007年10月29日至30日,省委七届三次全会召开。省委书记张云川指出,从河北省实际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键之一是要增强市场主体的活力。市场主体活力不足,创造财富的潜能就难以充分发挥。只有市场主体多起来、活起来,社会财富的积累才能越来越多。

在随后赴张家口、廊坊等地的调研中,张云川书记在谈到增强市场主体活力时进一步指出:“要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培育更多市场主体、不断增强市场主体活力上来。特别要重视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鼓励全民创业,在全社会形成关爱企业家、 支持创业者、善待纳税人的浓厚氛围。要进一步增强开放观念、强化服务意识,降低引入外界生产要素的各种门槛。”

同沿海先进省份相比,河北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已是不争的事实。据统计,至2006年底,河北省省级审批项目有830项,远高于广东省的498项、江苏省的527项和山东省的612项。在审批方式上,粤、浙、苏、鲁四省基本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审批服务体系,在线审批已经普遍开展。而河北省全省纵横并联、上下协同的电子政务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还不能做到网上联合审批。河北房地产业协会会长张凤珠说,预防官员与地产商“权钱交易”、打破这种“潜规则” 的唯一出路,就是削弱政府部门的审批权。

我们常谈要解放思想,要学习江浙,学习沿海,首先要看学习的主体是谁。若是说普通群众,自然要学习他们敢闯敢想的市场意识,学习他们敏锐的市场嗅觉;而说到政府呢,最应该学习的则是他们向服务型政府转型的做法和他们那“权力洼地投资高地”的软环境意识。

事实上,河北不仅要拆除制度层面的权力“藩篱”,更要破除文化层面的“权力情结”。

河北是一个“官文化”特别浓厚的地方。一个家族,以出了某一层面的“大官”为荣耀;饭桌上,大家以某个老乡、战友、同学又荣升了为谈资;私下里,人们往往是拉圈子、找后台以得“庇荫”。这样的人不仅关心身边人的升迁转降,而且对离自己千里之外的高级领导的血缘、地缘以及工作缘的内幕似乎也颇为熟悉。到了发达地区,这样的人往往会“失语”,到了欠发达地区,这样的人又会膨胀……

当然,这并不是河北的全部,却是一种较为准确的概括。

客观地说,河北省是农业大省,传统的小农意识和保守的思维定势造成“官文化”的浓厚可以理解。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全民创业热潮涌动的今天,这样的“官文化”还能存在并延伸着自己“寻租”的触角,就有深入分析的必要了。可以想见,一种是无意识的“官文化”——认识不到位或是认识惯性的问题。如部分市县制定的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多着眼于政府的权威和“全能”,喜欢“包办”,而没有把规划的重点放在产业和市场主体的培育与发展上。这个问题可以随着市场主体力量的逐渐增强和思想意识的不断解放而得到解决;另外一种,可能是我们必须加以警觉的,就是有意识的“官文化”——扩展权力并为权力“寻租”,形成“利益共同体”以扭曲政策、压制民意、抵制改革。这样的权力“藩篱”,必须拿之“开刀”,必须加以拆除!

因此,省委书记张云川痛斥:行政审批过多过滥、办事效能低、服务差,已经到了难以容忍的程度。他向河北省广大干部和群众这样宣示省委、省政府急于改进干部作风的决心和力度:“谁阻挡了河北事业发展,谁让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过不去,我们就让他过不去,就要调整他的位置、摘去他的‘帽子。”

由此,一场干部作风建设的风暴在燕赵大地兴起!

作者:共产党员杂志社记者

(责编/于亚博)

猜你喜欢
藩篱公章干部作风
一枚智能公章破解“两难”
发掘、发展、发现——突破记叙文写作藩篱
谦虚
加强煤矿企业干部作风建设的思考
一个公章管到底
“抠”字眼,暴露干部作风成问题
论“四清”运动中党的干部作风建设
医改成功需打破部门藩篱
破藩篱 插翅膀——承德与北京的故事
坚定信心 突破藩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