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咸炘关于学术交流的思考

2009-11-24 07:54王吉伟
学理论·中 2009年6期
关键词:学术交流书信

王吉伟

摘要:20世纪初期的传统学术受到了西方学术的巨大冲击。作为传统学术的虔诚者,刘咸炘极力维护着中国的传统学术思想。本文通过对刘咸炘与蒙文通的书信解读,试分析一下刘先生对传统学术当时现状的感触及对西学的态度。进而反映出,刘咸炘生希望通过学术的交流来解决传统学术所面临的问题,使其传承,发扬光大。

关键词:刘咸炘;蒙文通;书信;学术交流

中图分类号:K0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3—0170—02

刘咸炘(1896年11月29日至1932年8月9日),字鉴泉,别号宥斋,祖籍四川双流。先生虽然英年早逝,但可称为近世学术之奇才,是蜀学代表人物之一,研究涉及文学、史学、佛教、书法等诸多学术。蒙文通(1894—1968年),我国著名的史学家,上古史专家,同时在中国思想史研究上也有专长,在佛学上也有精深的见地,在蜀学界亦有着重要的学术地位。

一、传统学术的思考

在写给蒙文通的《丁卯九月书》①中,刘咸炘开篇就阐发他对蜀学现状的担忧,表达了自己的“空谷足音”之感。刘咸炘一针见血的指出,“蜀中学人无多,而有不能容异己之病。先辈不肯屈尊,后进有每多侮老,学风衰寂。”[1]他认为,20世纪初期的蜀学研究不断衰落,这主要是由于蜀学学风衰寂造成的。民国初期,蜀学研究的学者较之以前相比,人数减少了许多,并且学者或者自以为是,高高在上,不愿接受新的学术;或者是对传统蜀学不屑一顾,将传统蜀学中的精华抛弃。

区域学术发展,一方面需要有比较丰厚的文化底蕴。这个也是学术能够不断发展的基础。蜀学就拥有厚实的文化底蕴。蜀学肇起汉初,衍于晋唐,繁盛于两宋,至晚清而复昌。传统的蜀学是以儒学为主。其重点在文、史、哲,其核心是思想、理论等,是中国重要的地域学术文化。其代表人物有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等。另一方面,学术间需要不断的相互交流。学术似水,需要不断的流动,不断的有新学术补充的传统学术中去。学术的交流除区域内学者之间的交流外,还需要区域与区域间的交流,甚至是中学与西学的交流。或许是由于四川自身地理位置的所限,与外界的学术交流并不像其他地区那么便利。唐朝诗人李白就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诗句来形容蜀地的地理状况。在现代化交通工具不发达的时代,险阻的地理环境对区域学术的交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这也不是绝对的。蜀学在古代交流十分广泛,与楚学、滇学、近东文化等都有交流,吸取诸学的优点。只是到了近代,对外交流似乎比较缓慢,逐渐出现了“不能容异己之病”。其实,学术间的交流并不是一定要通过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才可进行,还可以通过著作、论文的发表、阅读来进行交流。刘咸炘先生就是这样做的。他虽然终身未出川,但他并不排斥其他的学术派别和学术思想。相反的,在他的学术思想中融入了诸多蜀学以外的学术思想。刘咸炘有深厚的家学传统,其祖父刘沅是清中叶儒家学者,创立了槐轩之学。

刘咸炘还进一步指出,民国初期的蜀学学者在对待学术问题时比较浮夸,精学者少,没有刻苦专研的精神。他在信中说:“游学者多而勤力者鲜,视典籍为玩好,学究为名士,以东涂西抹为捷,以穷源竟委为迂。”刘先生治学正好与这些学者相反,他勤奋治学,不为名利,重视典籍,探究学术的渊源,试图形成完整的学术体系,其治学目的是 “为圣道足其条目,为前人整其散乱,为后人开其途径。以合御分,以浅持博,未之逮也,而有志焉。”[2]

与此同时,蜀学的另一位著名学者蒙文通先生对当时蜀学的弊端也有所察觉。他也认为,蜀学必须变化。当时的蜀学弊端诸多,学者好浮夸之词,与学术本来面目大相径庭。他在《议蜀学》中说:“道穷则变。逮其晚季,而浮丽之论张,儒者侈谈百家之言,於孔子之学稍疏,经术至是,虽欲不改弦而更张至,诚不可得。”[3]对于传统蜀学应该如何变通,蒙先生认为在民国初年,需要持谨慎的态度,不能保守,亦不能激进。在《议蜀学》里还指出,“夫伊洛当丧学绝之后,尤能明洙泗之到,绍孟学之流,以诏天下。蜀人尚持其文章杂漫之学以与朔洛并驱。自顾以迄於今,其道已弊。吴越巨儒,复已悔其大失,则蜀中之士独不思闻其乡老之术以济道术之穷乎!是则承学之士所宜熟思而慎择者也。”[4]

二、关于传统学术与西学交流的思考

五四以后西学大量的涌入国内,在与传统学术的撞击中产生了激烈的火花。当时学术界西学狂潮和复古逆流同时存在。这种趋势清楚的揭示了,一方面,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学术日益失势;另一方面,儒学的信奉者与同情者则在努力捍卫着传统文化的价值,反击日益激进的反传统主义思想。刘咸炘虽深居蜀地,但洞悉学术界的新变化。但是,刘先生长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其完全接受西学是不可能的。他自始自终是传统学术的信奉者,但是他还局部积极的去接受新事物,取其精华,融入自己的学术体系,发展传统学术。先生融汇中西,纵惯古今,虽然体系尚不成熟,但志之所求,心路历然。他的一些见解,发前人所为发,值得学界珍视。

刘咸炘受其家学的影响,始终秉持“道家史观”,主张“全宇宙循环无始终。人德退而智进,而事变则循环”,故而坚决反对进化论,否认东西文化可以视作处于高低不同的阶段,而大致认为东西文化各有偏重,各擅胜场[5]。刘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主张调和,而西方文化则主张秩序。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将各个方面学术思想整合,形成一个有机体。就像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教、儒家等诸思想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思想。而西方思想则是将各个学派分门别类的区分开来。西学讲究归纳整合,简明扼要,系统明确。刘先生在这个时期开始关注对西学逻辑分析法的研究。先生旁参西学,进而以《析名粗例》为题,“杂用中文及西洋、印度书译名期达所指之实。”初步梳理了“体与用”、“构造与机能”、“实与德与业”、“形式与内容”、“数量与质量”、“空间与时间”、“能与所”、“自与人”、“主观与客观”、“目的与手段”、“因与果”、“善与真与美”、“具体与抽象”、“特殊与普遍”、“自相与共相”等一系列名词及其用法。接着在《理要》等文中,更对传统哲学只能够一系列范畴,试图在绝对超乎相对则“通而为一”的原理指导下,以“一与多”为纲,“同与异”次之,在展开为“动与静”、“无与有”、“量与质”、“本与末”之诸关系;而又旁衍出“一与两”、“分与合”、“常与变”、“体与用”、“虚与实”的关系等。《善纲》、《纲缀》中,亦对传统理学、道德学中“散无统纪”的诸范畴,“为之统贯”,作了梳理。这样,着力与清理、琢磨诸范畴,旨在从哲理上,逻辑上对此类范畴分出层次,判其主从,给以规定,是传统学术“不致如晋宋以降之杂驳无主”,而得以理论化、体统化[6]。

在与蒙文通书中,先生用佛教说事,直切主题。佛教是较早出入中国的西学,自从西汉传入中国,经过数个世纪的发展,与传统的中国思想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学术思想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虽然这种逻辑分析并不是唯物主义的,但它与传统的学术思想有着质的区别。刘先生指出,佛教之所以能够发挥其作用,并不在于“扶德”,而是在于“发智”。刘先生认为,西学注重秩序,学科分类,所以重智而轻情,故而有发达的科学与法律。但是,刘咸炘并不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没有所谓的重秩序了。只是后人没有很好的继承。先生在给蒙文通的信中指出“昔朱晦翁忌儱侗而尚分析,末流为烦琐支离,白沙阳明乃起而矫之。” [7]当于此相类似的西学进入中国后,那些本应该接受的学人,却成了反对的急先锋。刘咸炘指出“晦翁乡里后裔,今方奉西学极端之说以槌提。”[8]

刘咸炘固然是一个文化保护主义者,但他不像一些极端者那样一味拒斥西方学术。事实上,他主张“采西方专科中系统之说,以助吾发明整理也。昔印度之学传入中华,南朝赵宋诸公皆取资焉以明理学,增加名词,绪正本末。以今况古,势正相同。此非求攻凿于他山,乃是取釜铁于陶冶。”[9]刘先生的意思就是说,现代中国所需的任何思想学说皆可从本土资源中获取,但是探取资源的工具不妨可以借助西学。即用西方学术的方法论来研究中国传统学术理论。刘咸炘在阐释“人事学”时,继承了章学诚即器明道的观点,认为人与万物之间相互感应构成了世界。并且认为,此种感应可分为两种,即万物之感应与人之感应万物。他用知与行、理与事来区别二者。但他认为,“事物甚多,人之知识有限。而言泛应曲当者,即以虚理可御实事”如何从实事中求得虚理?西方逻辑学指出,求理方法有两种,即演绎和归纳。不过,刘先生强调“二法当兼用,不可偏恃。前者之弊为武断虚幻,后者之弊则为散漫浮动,其病皆由执著名理,好走极端,欲求穷精,乃成缴绕。征诸实事,多见其为徒劳。”[10]刘先生强调兼用二法,实为强调在人事学研究中,知行理事合一。他一方面试图用西方逻辑学等来阐释中国学术,另一方面他意识到,逻辑学能西方学术与中国传统学术之间的巨大冲突。因此,他在倡导运用西方逻辑学的同时又要求不能滥用。试图找到西学与中国传统学术之间适当的切点,用西学来重新唤起传统学术的生机。这可以说是对“中体西用”的新解释。

注释:

①成都古籍书店影印的《推十书》收录了刘咸炘写给蒙文通的三封书信。有两封均以《与蒙文通书》为题,其中一封在标题下注释“丁卯九月”,为了便于区别两封信,该则书信在本文中称为《丁卯九月书》。另一则仍为《与蒙文通书》。

参考文献:

[1]刘咸炘.与蒙文通书(即《丁卯九月书》),推十书:第3册[M].成都:成都古籍书店影印,1996:2207.

[2]刘咸炘.自序:推十书:第3册[M].成都:成都古籍书店影印,1996:2124.

[3][4]蒙文通.议蜀学:蜀学(第1辑)[M].成都:巴蜀书社,1995:298.

[5]周鼎.边缘的视界:刘咸炘对进化论的批判[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学科版,2004,(3).

[6]萧楚父.刘咸炘先生学术成就及学术思想[J].中华文化论坛,1997,(1).

[7][8]刘咸炘.与蒙文通书,推十书:第3册[M].成都:成都古籍书店影印,1996:2208.

[9]刘咸炘.浅书:推十书:第3册[M].成都:成都古籍书店影印,1996:2329.

[10]刘咸炘.一事论,推十书:第1册[M].成都:成都古籍书店影印,1996:14.

(责任编辑/陈鹤)

猜你喜欢
学术交流书信
漫画哲理
失窃的书信
“一生无悔”等十二则
加强学术交流与科学普及传播,提升学会工作影响力
全媒体时代学术出版转型与图书馆的责任
高职教师学术交流、研修培训开展状况不足与提升策略研究
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建设探索
The Disillusion of the American Dream from Gatsby in The Great Gatsby
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