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躲猫猫”事件看网络舆论引导

2009-11-26 09:17任宝凤
新闻爱好者 2009年15期
关键词:情绪化言论网民

任宝凤

网络上喧嚣了一个多月的“躲猫猫”事件的真相终于大白于天下。事情的经过是:云南晋宁县青年李荞明因盗伐林木被刑拘,离开看守所4天后因“重度颅脑损伤”不治身亡。警方给出的解释为因玩“躲猫猫”游戏所致。这一说法遭到网友的质疑。2009年2月19日。云南官方网站刊登公告。宣称面向社会征集网民成立调查委员会。对事件的真相进行调查。该委员会在网民的注视下由网络走向现实,在网络舆论的赞扬与质疑声中跟踪了“躲猫猫”事件的调查过程。

“躲猫猫”事件表现出网络舆论的新特点

如今中国已经进入网络新媒体时代,新媒体使得公民的自由表达得到充分的张扬。网络成为形成舆论并汇集民意的平台,而民意势必会反哺社会,推动社会的发展。“躲猫猫”事件作为一场网络公共舆论事件。由于政府对公共舆论的重视和利用,使得该事件表现出网络舆论的一些新特点。

政府重视网络舆情,舆论力量从虚拟讨论延伸到现实参与。网络力量越来越渗透到公民的日常生活中,政府也越来越重视网络舆论的作用。在“躲猫猫”事件中网络的力量得到进一步放大。政府不但发动网民进行讨论。而且组织“网友调查委员会”邀请网友参与调查。这是官方第一次正式邀请网民参与公共事件的调查,是官方对民间舆论越来越重视的典型例证。在政府的支持下,调查团暗中调查取得重要旁证并有“秘密报告”上达云南省政府,推动了事件的解决。这一事件表明了新时期政府对网络舆论的重视程度,是满足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一次大胆尝试,也为以后阳光政府的执政开辟了一条新通道。

网络舆论历经分化聚合,最终回归理性,成为推动事件解决的“第三种力量”。“所谓舆论是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态度或意见。”在传统媒体中一场舆论一般只有一个舆论内核,但在网络媒体中。网民意见的多元化和利益冲突的复杂性使得舆论的形成更为曲折,有时会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见内核相互僵持的情况,网络舆论需历经聚合——分化——再聚合的过程进行整合才能形成。但经过分化之后再形成的舆论不再是原来的舆论。而是更为理性、更接近民意的舆论。“躲猫猫”事件中,一开始网络舆论明显呈现“一边倒”态势,但随着“委员会”调查未暴,舆论开始分化。“调查团”开始遭到网友的质疑,但仍有部分网友坚持立场,认为政府的这一措施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双方僵持论战。经过在“意见的公开市场”中的辩论,网络言论渐趋理性并重新整合,最终对“网友调查团”采取了理性的评价。促进了调查团的工作,并使其成为社会“第三种力量”的代表。

网络舆论对解决现实问题的消极影响

“躲猫猫”事件呈现出来的新特征让我们看到了网络舆论对解决现实问题的优势。但在虚拟的社会交往中,一些人的意见和态度很容易左右其他人的选择和判断,透过“躲猫猫”事件,我们也看到了网民的非理性和网络舆论在解决现实问题方面的不足。

网络言论的多样化、碎片化和暧昧性易使议题发生衰变。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络成为公开发表意见的舞台,个人言论的张性得到放大。网民的个性化和身份的隐匿性也使得各种观点在网上汇集,这些观点通常只是只言片语,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特别是当一件事情刚刚在网络上引起大家注意的时候,一些或相同或相异的观点充斥网络,导致信息泛滥,极易转移网友的注意力。使其把视线仅仅集中在对对立方的批判谩骂之中。而使原本重要的议题产生衰变。在“躲猫猫”事件调查委员会名单公布、调查未果后,网上论坛中的指责谩骂铺天盖地。这些碎片化的言论并不具有系统性,反而干扰人们获取正确信息的能力,转移人们的注意力,导致议题发生衰变。

网络言论的情绪化、非理性色彩易催生“乌合之众”。网络言论是以文字符号发布在网络上的,但这些符号背后是真实的人,符号承载着网民的思想,网上冲浪的随意性和网络身份的隐匿性,能够促使网民大胆发表言论。根据古斯塔夫·勒庞的观点。如果观念的对立与冲突以情绪化的语言表现出来,通过群体的暗示与情绪的感染,常常会出现“滚雪球效应”和“群体极化”现象并催生“乌合之众”。在“躲猫猫”事件中,网民的情绪化色彩表现得淋漓尽致,当调查委员会无功而返时,舆论大哗,曾经被网民们誉为“草根英雄”的网友代表迅速被贬为“托儿”、“五毛”并被施行“人肉搜索”,虽然调查团最后取得重要旁证,但这一切努力都淹没在了网络舆论的愤怒情绪和滔滔口水之中。网络言论的这种情绪化、非理性色彩成为弥漫在网络上空的一缕浮尘,亟待我们拂除。

网络言论的群体内同质化、群体问异质化现象易导致舆论生态结构性失衡。网络的便捷性使每个人都有在网络上发表言论的机会,但由于特定的媒介接触习惯,网民从属于不同的群体。根据群体动力学原理,群体内部信息的流动和群体成员之间的互动会产生群体意识,并形成对群体成员有一定约束力的群体规范。这种规范有助于群体成员团结一致实现群体目标,但对来自外部群体的信息或意见却有一定的排他性。这种群体力量的运行带来了群体内部言论同质化。而群际言论异质化,甚至群体之间观念相互冲突的现象,这种群体内外言论的差异会导致舆论生态的结构性失衡,不利于形成对社会起推动作用的公共舆论。“躲猫猫”事件中,网络舆论也曾出现严重的分化,言论双方围绕委员会展开激烈的争论。其实这种争辩无益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煽动网友的情绪,影响舆论的形成机制,致使舆论生态结构性失衡。

采取适当措施加强网络舆论引导

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我们提供一个方便快捷的交流渠道的同时也为垃圾信息的传播敞开了大门,不良信息的泛滥可能会改变舆论风向。特别是当某一公共舆论事件涉及公民的切身利益、涉及政府权力与民意的冲突时,网络舆论更需要得到及时引导,使其向着有利于使问题得到公正解决的方向发展,发挥社会“减震器”、“安全阀”的作用。

及时提供真实充分的信息。中国的网络受众群体庞大。这支数量庞大的队伍关注社会热点并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参与其中发表个人意见。经过整合形成舆论。要想把握舆论的脉搏,需要媒体提供全方位的真实充分的信息。可借助网络视频等网络多媒体邀请舆论事件的当事人、学者、专家等参与讨论,提供翔实的信息,解答网友的疑问。还可以与传统媒体共同设置议题,在全社会范围内展开讨论,形成更为理性的舆论。特别是针对诸如类似“躲猫猫”事件的公共舆论事件。网络媒体更要及时监测网络舆情的发展方向,把握好舆论引导的时机,并进行适时、适度地引导。当“躲猫猫”调查委员会成员做客云南网。向网民讲述“躲猫猫”事件调查前后始末之后,网民的不良情绪开始平息,舆论开始转向,这正是信息公开透明的结果。

平衡情绪化的谩骂式的言论。网络的便捷性赋予个人更多的言论自由,但伴随着这种自由而来的通常有情绪化的、非理性的,甚至是愤怒和谩骂式的言论,如果网民的鉴别能力较差。就会对一些非理性的言论产生“认同感”。导致群体的非理性共鸣,会干扰正常舆论的形成机制,严重的可能会扭曲舆论,使网民成为一群没有理性而任人摆布的乌合之众。网络媒体要发挥自身优势。采取适当措施平衡或消除这些言论。充分发挥网络编辑、BBS版主的职责。认真审查每条评论或每个帖子的内容,在充分尊重个人言论自由,允许网民各种不同意见和观点发表的同时控制一些不当内容的流通。减少易煽动网民不良情绪的言论的出现,净化网络论坛语言。在网络中培养有责任心和正义感的“意见领袖”。以正确引导舆论方向。由于在热议“躲猫猫”事件的论坛、新闻跟帖中缺乏一定的充当舆论“缓冲剂”作用的“把关人”、“意见领袖”,才使得网络言论嘈杂恶劣,网络舆论方向来回逆转,所以有必要在网络媒体中建立一种舆论平衡机制。

提高公民的网络媒介素养水平。中国网民的数量如此巨大,素质也良莠不齐,要提高网络舆论水平就必须培养公民的网络媒介素养。网民媒介素养水平的提高可使其发表客观公正更富理性的言论,减少网络“口水战”的发生。社会各团体、组织和学校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加强网民的网络文明和网络道德教育,提高其思想素质和政治敏感度、鉴别力,社区广泛开展文明上网活动,学校开设媒介素养培养课程,社会宣传使用文明语言。个人自觉抵制网络低俗行为,以形成健康的网络舆论环境。

网络舆论通过网络传播可转化为社会公共舆论,对公共事件的解决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透过这次“躲猫猫”网络舆论事件的跌宕起伏,我们看到了网络舆论的新特征,也看出我国的网络制度尚不健全,公民社会尚未形成。还需对网络舆论正确看待,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

猜你喜欢
情绪化言论网民
重要言论
重要言论
情绪化沟通的危害
他们的言论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本期话题: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如何避免情绪化?
你情绪化指数有多高
2.9亿
言论集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