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用故事化手法写经济新闻

2009-11-26 09:17李晓英
新闻爱好者 2009年15期
关键词:受众经济

李晓英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明显,经济新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尤其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的爆发。经济新闻更加得到读者的广泛关注。然而在今天的新闻界,无论是综合性的经济报道,还是专业性的财经新闻,真正有影响力的却并不多。都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叫好不叫座”、“内行不屑看。外行看不懂”的局面,更远远谈不上办成像英国《金融时报》和美国《华尔街日报》这样规模的报纸了。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经济报道工作,实现经济报道的新突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在这种情况下,研究经济新闻写作的特点和规律,探寻一种用故事手法写经济新闻的写作方式。不仅有利于我们总结新闻实践的成果,充分发挥经济新闻社会启蒙和社会设计的作用,而且有利于帮助人们更好地解读经济信息。

故事化手法的写作增强了经济新闻的传播效果

经济新闻并非只是以往认识当中的“数字+图表”或者“四季歌”的形式,经济新闻之所以出现“叫好不叫座”的现象。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报道过程中使用数据堆砌新闻和直接引用中央的财政政策条款。经济新闻没有找到一种能够使普通百姓完全看明白的报道方式。那么。故事化手法的写作将会弥补这些不足。

经济新闻服务强调实用性。财经媒体不同于社会类、都市类、政治类的媒体。经济报道的内容与受众的经济生活、投资理财等相关。关系受众的切身利益,搞不好就会给他们带来损失。以往的经济新闻都是以“硬新闻”的姿态出现的,版面上所引用的数据和经济政策对于一个普通百姓而言并没有太大的意义,最大的好处就是能了解一些经济信息。而没有与百姓的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当然也就发挥不了经济新闻服务的实用性。只有把经济新闻与百姓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写作。百姓才会愿意看,这样的经济新闻才能发挥它的实用性。比如《中青报》有这样一篇文章《种种规定中,施粥摊黯然夭折》,该文要讲的是保护和培育慈善供给的政策空间,作者借助《东方早报》的一则消息。这样写道:温州老板林如新在义乌为农民工设摊施粥,每天花费1200元救助1000人。该善举得到社会热心人士的大力支持。各界捐款解决了资金短缺问题,却由于现行政策的约束。施粥善举在坚持65天后被迫停止。作者在这篇报道中把保护和培育慈善供给的政策通过一个具体的实例引出来加以说明,并像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一下子把一个政策与百姓生活紧紧地联系起来了,增加了经济新闻的服务实用性。试想,如果作者只是一味地强调保护和培育慈善供给的政策空间的相关政策。那么又有几个人愿意看呢?读者看报纸是想寻找和自己切身利益有关的东西,而只是罗列政策条款,根本是无人问津的。

经济新闻服务强调亲切感。经济新闻的采写要把生硬的数据和国家的相关政策与百姓的实际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新闻记者要将目光由仰视转为俯视乃至于平视。走进百姓的生活,了解他们的生存状况、真实想法、愿望和要求,努力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此外,从事经济报道的记者要换位思考,站在受众的立场上看所选的稿件有没有用,特别要注意减少“财经新闻专业名词的流动性过剩”。当前,经济新闻的一犬弊病就是可读性差,一大堆名词和术语,还有一些普通读者看起来一头雾水的大串英文缩略语。因此,要多用讲故事的手法报道经济新闻,多从社会视角来观察经济问题,多从受众的立场去报道经济问题。比如这样一个例子:为了反映陕西省第十次党代会以来5年间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陕西日报》从2007年4月26日开始,在显著位置开设了《五年变化在身边》专栏,稿件以采访对象口述、记者记录的方式。反映发生在普通人身上的显著变化。同时组织新闻链接对与新闻主题相关的农村合作医疗、贫困山区孩子上学“两免一补”、农村改水工程、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试点、为残疾人办实事、环境保护、社会保险等全省性的工作,作一简明介绍,把微观和宏观有机地结合起来,整个系列报道显得既鲜活又有厚度。

人文精神是现代传媒之魂,更是直接影响和打动受众的根本所在。新闻的终极关注指向对人的关注。在信息之中让读者感受出人性的滋味,而不是简单地陈述信息。人的缺席或者失位是经济类新闻报道的一大缺失。随着新闻业的不断成熟,经济类新闻也应该更加关注经济与人之间的联系。用写故事的方式通俗易懂地报道出来。用这样的方式报道经济新闻。就会引起很多百姓的关注,体现了经济新闻服务的亲切感。

故事化的写作促使经济新闻传播理念发生变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新的传播工具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传播方式上的巨大革新。在此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呼唤建立新的现代新闻传播理念。

受众定位的变化。以往经济新闻的受众定位都是金融界、经济学家乃至一些企业高管和白领。当然他们对于经济信息和经济事实的解读是没有太大问题的,他们对于整个经济气候的触角是非常敏感的。那么,在运用故事化写作经济新闻之后。由于它强调的是贴近百姓,通俗易懂,所以经济新闻可以重新考虑把普通的市民阶层作为自己新的传播对象。如今的市场,不仅只有那些企业家和金融界的人士在关注。普通市场的小商小贩对于市场经济的变动也是十分关注的,尤其在当下金融危机的时候,普通的市民阶层对于经济的关注并不比一些企业家和金融界人士少多少。这就牵涉到经济新闻受众定位转变的问题。传播学研究发现。受众的“导向需求”是影响媒介议程设置效果的决定性因素。而受众的导向需求又基于两个因素,其中之一就是信息对个人的相关性。信息的相关性越大。人们的导向需求就越强,则受媒介的影响就越大,传播学关于传播模式的研究也表明:大众传播中信息的发送不等于送达,送达不等于接受。接受不等于认同。施拉姆提出的基于经验范围的传播模式说明,只有在媒介与受众经验范围内的共同领域。才是实际上传播的部分。因此。要想获得好的传播效果,必须认真研究受众和他们“欲知,应知而未知”的导向需求,把握时代的旋律,善于捕捉与受众在思想感情、利益要求、时空距离最密切的新闻事实。树立新闻源于群众,又要回到群众中的理念。这是经济新闻报道今后应该关注的课题。

传播方式的变化。虽然近年来我国涌现出了一批专业性较强的经济类报纸,如《21世纪经济报道》、《第一财经日报》等,但是普通受众更多地还是从大众类报刊获取经济信息。经济新闻要从过去的关注“物”转向关注“人”的报道。以前,在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报道中,十分注重经济指标,而对社会指标、人文指标等的关注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尤其在成就性报道之中,我们往往偏重于“物”的类比,对GDP等方面数字的变化与增长十分热衷(这当然在说服力方面也有必要),但是对人的关注,对人的生活质量、生存状态、精神需求重视不够,削弱了经济报道在受众那里的可信度。这种“见物不见人”、“重物不重人”的片面性,实际上迎合了“唯物长论”、“唯GDP”的偏差,现在到了走出误区和盲区的时候了。

媒体向关注人倾斜。就要随着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注意在传播和报道中顺应人民群众的诉求,高度重视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更多地报道社会底层的状况和声音,更多地为普通百姓鼓与呼。要注意寻找“经济现象的非经济视角”和“非经济现象的经济视角”,把经济现象、经济活动放到整个社会背景中进行透视,增加亲切感和实用性。把经济现象和经济信息用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出来,实现更好的传播。

结语

需要指出的是经济新闻中讲述的故事与“侃爷”们所讲的故事是有区别的。除了在求证上毫不苟且外,经济新闻中的故事还必须有内涵,故事只是一个载体应该载有的意义。经济新闻中的故事不是为了娱乐读者,而是要让读者思考和理解蕴涵在故事中的深刻意义。所以,经济新闻的记者只有在找到了故事所包含的意义后,才能有效地打造故事的结构,做引人入胜的叙述。

猜你喜欢
受众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分享经济是个啥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拥抱新经济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