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闻舆论监督在廉政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2009-11-26 09:17刘德萍
新闻爱好者 2009年15期
关键词:舆论监督新闻媒体腐败

刘德萍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一个重要创新。在人民日报考察工作时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新闻媒体要起到“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营造良好舆论环境。更好地发挥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可见,要有效地推进廉政文化建设,高度重视和发挥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尤为重要。

一、当前新闻舆论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认识及观念方面的偏差。新闻舆论监督。是指社会公众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民主权利,通过书刊、广播、电视等新闻传播渠道,从善治的角度对政府和社会机构以及个人的言行进行道义上的审视、评价和督促。对社会不良现象进行批评和指责。当前。一些社会公共权力部门及公职人员片面认识新闻媒体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原则。只盼着新闻媒体给予锦上添花,把新闻舆论当成昭显自己政绩的工具。所以,对新闻采访,如果是搞正面的宣传,他们很支持,如果是批评报道就不予支持,有的甚至还设置障碍。认为只要曝光,就是给他们的工作添了麻烦。给政绩抹了黑,即使事实基本准确。被批评单位及其上级主管部门也以种种借口施加压力。这种观念不改变,舆论监督就会障碍重重。

反腐倡廉的力度不足。我国媒体一向比较重视对腐败的报道,许多媒体都将反腐报道列为重要新闻。但反腐倡廉舆论监督的力度与人民群众的期盼仍有很大的距离。为什么媒体还受到监督不力的指责呢?只要仔细看一下反腐新闻就可知道,这些见诸媒体的反腐报道,从被揭露的犯罪嫌疑人来说,只限于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已经被双规或立案的;二是正在被诉讼和庭审的;三是已被审判和结案的。对于那些开始萌芽的、正在发生的腐败,在未经有关上级领导的允诺下,媒体的监督或报道往往受到种种限制,也就是说事后监督多,事前监督少。因此,加大反腐倡廉舆论监督的力度任重而道远。

缺乏完备的法律保障。开展新闻舆论监督。虽然我国《宪法》、《民法》等法律对包括广大新闻工作者在内的公民权利作了全面的、明确的规定,但是我国至今没有出台《新闻法》,这样新闻工作的具体权限没有在法律上明确规定,新闻记者的采访权、报道权及其他有关权利,也没有系统的法律规范。由于具体法规不健全,以至于常见的新闻媒体在进行正常的采访业务时。往往要承受多方面的压力和阻力。新闻记者甚至还可能面临野蛮的暴力,连基本的人身安全都无法保障。

二、新闻舆论监督在廉政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营造氛围。新闻舆论监督具有宣传教育作用,营造使官员不想腐败的廉洁从政的社会氛围。廉政文化依赖着环境氛围的孵化和铺垫。当前。不少官员置党纪国法于不顾,走上腐败犯罪的不归路,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我国社会文化中的一些腐败成分是滋生腐败的深层次因素。诸如“笑贫不笑贪”、“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好的不香,坏的不臭”等流行程度不同的腐败文化,是导致官员们放弃廉政观念、开始腐败行为的发酵剂或催化剂。要遏制或消除腐败这种恶俗文化。不能仅靠法治。还必须用优秀的廉政文化去取代消极颓废的、愚昧落后的、阻碍社会前进的腐朽文化。以正压邪,激浊扬清。新闻宣传的根本任务就是“以正确的舆论教育人”。通过新闻媒体多种形式的宣传报道,大力宣传党中央反腐倡廉的路线方针和决策部署,宣传反腐倡廉工作的新进展、新经验、新成效,大张旗鼓地宣传勤政廉政的先进典型,营造“廉洁光荣、腐败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得廉洁从政的官员,受到社会足够的褒扬,获得自身良好声望的正面激励,从而坚定其廉政观念与廉政行为,产生不想腐败的自律行为。

威慑遏制。新闻舆论监督施加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具有使官员不敢腐败的威慑遏制作用。建设廉政文化要构筑官员不敢腐败的制约机制,除建立刚性的惩罚机制外。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机制发挥着很大的作用。这是因为隐藏在阴暗角落的腐败现象是最怕曝光的,一旦被及时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就会受到全社会的鄙夷、挟击和鞭挞,也可使犯罪者苦心经营的“关系网”、“保护层”顷刻之间土崩瓦解。新闻舆论监督虽然不具有强制性,但它能够迅速将人们的注意力聚焦,形成巨大的社会压力,引起政府的高度关注,促使司法机关秉公办事,对腐败分子及时依法严惩。“不怕你通报,就怕你见报”,就是人们对舆论监督作用的一种形容。从廉政文化建设角度看。新闻舆论监督就是一种能使人们受到惩罚的有效的外在机制。它通过持续性的新闻传播,广大群众的投诉和问题的揭露。加大了舆论的震慑力。减少了腐败分子的侥幸心理,增大了他们的犯罪成本,使他们身败名裂。并借助这种传播所释放出的强大的舆论力量,对腐败官员产生政治、伦理、人格形象上的压力和震慑。使他们遭受巨大的精神折磨和心灵痛苦。所谓“众口铄金,积销毁骨”,就表明了舆论监督所具有的巨大威力。因此,新闻舆论监督可以很大程度地威慑腐败分子,遏制犯罪行为的继续。

监督制约。新闻舆论监督具有独特的监督作用。形成官员不能腐败的制约机制。腐败之所以不断滋生。重要原因就在于对公共权力缺乏强有力的监督制约。因此廉政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是建立和完善廉洁用权的监督制约机制。而新闻舆论监督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新闻舆论监督作为一种独特的监督形式,有着自身的特点。一是公开性。新闻舆论监督是面向社会公众的。它的监督是通过公开报道、公开讨论表现出来的,它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整个社会的正义、良知和公理,将各种丑恶现象、权钱交易、以权谋私、贪赃枉法、徇私舞弊、腐化堕落暴露于阳光之下。使之无藏身之地。二是广泛性。新闻舆论监督在监督对象、监督影响、监督内容等方面具有广泛性。三是及时性。新闻舆论能以敏锐的嗅觉及时发现腐败问题。并以最快的速度对腐败行为进行披露。产生社会反响。通过新闻舆论监督对廉政文化建设的推动力。来进一步提高对领导干部实施监督和接受监督的意识,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监督氛围。让腐败者付出沉痛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代价,形成震慑力,促进领导干部廉洁用权。

三、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推进廉政文化建设

建立和完善党委和政府领导的工作指导体系。新闻单位开展舆论监督工作,是党的事业的需要。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也是新闻工作的客观要求。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充分认识开展舆论监督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思想认识上扫除阻碍舆论监督的各种障碍,关心和支持新闻单位开展舆论监督工作。把舆论监督作为发现问题、改进工作的渠道和途径,作为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民主管理和行使民主权利的一种手段。以此推动新闻舆论工作的正常开展。

建立和完善以法律为主要内容的工作保障体系。为了保障和规范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使新闻工作者积极又比较安全地进行广泛的舆论监督。就必须尽早制定一部对新闻记者的知情权、采访权、发表权等权利及相应的义务等内容作出详细和系统规定的专门新闻法。使舆论监督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建立和完善内部自律监控的管理体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媒体的舆论监督存在受利益制约和驱动的倾向。有的将舆论监督变成生财之道,放弃原则谋取私利;有的将舆论监督作为维护地方或局部利益的手段。损害了舆论监督的权威性和公正性;有的为刺激产品销售或扩大某些影响,一味追求轰动效应,急功近利,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新闻媒体要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必须在内部建立自律监控的管理机制。才能推动舆论监督工作健康发展。首先是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政治素质。通过学习、教育、培训、纪律约束等措施,培养媒体从业人员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倍加珍视党和人民赋予自己的神圣权利,不断规范自身行为。在报道中不得诋毁社会主义制度。不得有悖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得损害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其次是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在坚持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的报道原则下,讲求适量、适度、适时的报道艺术,把握好监督的时机,运用好监督的形式,进一步提高监督水平,增强监督的效果。再者是健全媒体内部管理机制。加强对新闻从业人员的管理。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对舆论监督方面成绩突出的记者编辑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于打着舆论监督旗号接受有偿新闻和接受贿赂搞“有偿不闻”的,要严肃处理。在舆论监督中如果出现偏差和失误,要勇于承认错误,公开道歉,挽回影响,切实维护舆论监督的声誉。

猜你喜欢
舆论监督新闻媒体腐败
探索舆论监督报道的“破”“立”之道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舆论监督报道如何促成更多“解决”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探讨网络新闻媒体与传统新闻媒体的整合
时代召唤老区新闻媒体
腐败,往往由细微处开始……
国外警察腐败控制与启示
新常态下的新闻媒体人
“见怪要怪”:舆论监督报道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