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影视文化作品影响下中西方文化关系的构建

2009-11-26 03:14张晓辉
电影文学 2009年14期
关键词:全球化国家文化

张晓辉

[摘要]全球化时代下的影视作品随着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特别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文化全球化的高涨,文化与人、文化与社会、文化对国家间关系方面的影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我国的影视文化应该顺应国家间特别是中西方国家间文化关系的新发展和新变化,才能影响和有利于构建出全球化时代下中西方文化共荣与共存的新型文化关系,共同创建全球化时代下人类社会的和谐。

[关键词]

影视;文化;关系

冷战结束后,随着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文化全球化的高涨,文化与人、文化与社会、文化对国家间关系方面的影响和作用,特别是以影视作品为先导所反映出的我国同西方国家在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交流与合作的文化关系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这首先表现在不同的民族、国家所具有的不同文化基础、文化制度、文化习俗和文化观念,必然对全球化做出不同的反应、不同的认可、不同的选择,从而可能发生文化及各个层面的冲突。其次反应在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综合国力的差异。同时,随着以影视作品为先导的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的形成和文化霸权话语的加强,也激起了非西方国家对自身文化阵地的坚守,表现为害怕和拒斥文化交流,固守本土文化,以仇视的心态面对外来文化,尤其是“9·11”事件发生后,全球反恐问题迫在眉睫、宗教与民族纷争的加剧、文明冲突现象的显现,特别是当今影响全球各国的金融危机的蔓延加速了各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贸易摩擦的加剧及贸易壁垒的逐渐形成将进一步恶化当前的金融危机。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原因造成今天这种局面和这些问题?面对新的国际形势,主流国际关系理论明显存在着解释盲区。因此,人们普遍接受以文化为视角来分析国际关系,也就是在理论上有所谓的“文化机遇”。这是因为占主导理论范式的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都没有预测到冷战的突然结束,更为尴尬的是,它们不能对冷战的结束及当今的国际关系走势给出一个合乎各自理论逻辑的解释。事实上,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的变化,需要理论的不断跟进和研究视角的不断调整。随着国家间以及国家内部因文化差异引发的冲突与矛盾的加剧,学者们在关注世界各国政治经济结构转型与变迁的同时,也开始认识到影视文化作品所反映的民族文化的差异逐渐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矛盾与冲突的根源之一,而且,文化的差异已成为影响或制约各国外交决策与经济贸易等领域的重要因素之一。面对全球化下的文化发展所带来的诸多问题;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借用其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以及影视文化影响力自觉不自觉地推行的一种全球文化战略,其后果就是使西方强势文化在许多方面取代本土文化,使文化的多样性失去其真实的意义,成为空洞的形式,进而实现西方霸权文化在全球的统治地位。

西方文化之所以能够在全球所向披靡,独占鳌头,首先是因为它蕴含着高新科技的先进因素,直接体现在西方文化的内容载体和表现形式上,具体到质量、速度、效益、艺术风格、外观设计、表现效果等方面,无论是微软技术还是好莱坞电影,无论是网络设置还是可口可乐风味,无论是迪斯尼乐园还是动画片,无一不体现着高新科技的深刻塑造与独特运用,它对于吸引西方文化受众的注意力和兴趣发挥着重要影响。这种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而且是独具魅力的。特别是从20世纪中叶至今,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日益紧密,产业技术升级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加。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发生质的突变,它逐步成为决定生产力总体水平高低的首要因素。据有关资料,目前,在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贡献率达到70%~80%。而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科技贡献率,西方国家自觉地对于科技进行着垄断,维护自身在科技竞争中的优越地位,并把科技作为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霸权手段,争取和扩大自己的垄断利润。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优势已经渗透到它的信息传播、大众消费、影视娱乐、时尚品牌等领域中,以极强的塑造力改变着其内在质量和表现特征,大大提高了其独特的竞争力和扩张性。

其次,西方国家利用全球化之机,借用影视文化作品宣扬西力的价值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文化差异主要表现为价值观的差异,有差异就有冲突。西方国家充分认识到了文化价值观作为一种判断标准决定着人们的行为,这一点至关重要。因此,在与东方各国频繁接触时,不失时机地宣扬西方的价值观。正如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所说:“凡是接受美国经济的国家,就无法拒绝美国的价值观念。”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持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呢?在个体价值和群体价值关系上,西方以自我为中心,个人为本位。主张个体价高于集体价值,是群体价值的源泉;在功利价值和伦理价值关系上,表现出强烈的功利色彩,认为效用和功利厉则是社会生活的起点和道德的最高准则。“道德是为个人和社会谋取功利的,有用就是真理;在人生价值和道德价值关系上,主弗人生价值高于一切,道德价值眼从于和从属于它,道德是实现个人利益、获取个人幸福的条件和手段:在情理价值和法理价值上,强调人权平等,人与人之间自由结社、自由交易和自由竞争。”诚然,西方国家借用影视文化作品极力鼓吹极端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自由主义的价值观的重点对象是青年人。青年人对外来文化最敏感、最感兴趣,也能较快地接受外来文化,西方发达国家在文化渗透过程中,紧紧抓住这一敏感人群,以使其同化,达到其和平演变东方国家的目的。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西方国家一是打着文化交流的幌子,将本土文化打出去,一是设法将其他国家的青年拉进来,将东方各国的高层次人才网罗到西方国家,再利用其为西方国家经济发展提供最出色服务的同时,通过影视文化宣传等手段给他们换脑,这种借脑——换脑的过程既维护了西方经济大国的地位,又达到了使其思想意识西方化的目的,同时又达到了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单一的西方强势文化。

再次,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全球的经济一体化风起云涌,渗透到世界各地,电视、电话、报纸、广播和网络等媒介把世界建成一个信息交流平台,构成当前全球文化互动的重要凭借手段、组织和措施。全球化趋势提供了便利高效的传播工具,并在文化互动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它们利用自身的科技垄断和强大实力诠释着国际社会的事务和现象,并针对不同国家进行舆论宣传和思想渗透。西方媒体的主动地位来自于西方得天独厚的经济实力,先进发达的科技力量和专业化社会化全球化的媒体体系。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国家创新体系研究小组提供的信息表明:“全球50家媒体娱乐公司占据了当今世界95%以上的文化市场”。目前传播于世界各地的新闻,90%以上由美国和西方国家垄断;美国控制了75%电视节目的生产和制作。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电视节目有60%~80%的栏目内容来自美国,几乎成为美国电视的转播站;而在美国自己的电视中,外国节目的占有率仅有1.2%;美国影片产量

只占全球总产量的6.7%,却占据了全球总放映时间的50%以上。西方覆盖全球的媒介工具,冲破民族国家与主权概念,传播他们的社会制度、文化思想、观念态度和生活方式,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文化控制。在日渐风行的网络化趋势中,“长时间以来,分权的观念备受称道,但是实际去做的时候,却寸步难行。互联网络提供了全球性的交流通道,可以不受任何新闻检查的钳制,因此特别盛行于像新加坡这种新闻自由很少,而网络却无所不在的地方”。西方利用覆盖全球的传媒工具,解释着自身言行和状况的合理性,宣扬着自身社会理想、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念,针对不同国家进行思想导向、舆论宣传,特别是进行和平演变,瓦解民族意志,彰显了西方文化的霸权。

伴随着国家间文化关系的这些新发展和新变化,中西方国家间的文化关系也必将发生相应的变化,只有以影视文化为先导准确把握全球化时代下的中西方文化关系中出现的新变化、新特征、新问题。才能构建出全球化时代下的中西方新型文化关系。

多年来,国内外有关中西方文化方面的研究已积累相当丰厚的成果,涌现出大批杰出的专家和学者。国外的赖纳·特茨拉夫;塞缪尔·亨廷顿;戴维·赫尔德等。国内对中西方文化方面的研究始于明清。兴于19世纪中叶,盛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最早的一批学者如:徐光启、方以智、郑观、严复及“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的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人。但学术界对于中西方文化关系方面的研究并未得出权威性的界定。并未形成全面系统的研究。到上世纪80年代,由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类生存空间的“缩小”及世界格局的巨大变化。西方的影视作品和流行音乐大量涌入国门。西方文化同东方文化特别是同中国文化的冲突也空前激烈起来。为了应对文化全球化的挑战,一大批学者脱颖而出。如郑春苗、乐黛云、邹广文等众多学者都对文化问题给予不同程度的关注与论述。他们的研究成果为学术界研究中西方文化起到了很好的奠基作用。但是,从国内外研究现状来看,这些研究成果很少有创新性理论。或探讨中西方文化比较,或为泛泛概述。或沿历史发展顺序的梳理,或比较评述。因此,有必要通过对中西方文化关系方面的研究推演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因——文化。通过对中西方文化关系的研究,探索出导致中西方国家发展与衰落的主要原因是文化因素。通过对中西方文化关系的理论进行系统研究来推导出中西方文化冲突的实质原因,通过文化和影视作品来影响和建构良好的中西方新型文化关系,并借用影视作品的影响力来消解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增加中西方国家间的相互信任和了解,化解中西方国家间在各个领域的分歧与冲突。

中西方文化关系是两大文明体系之间的关系。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文化关系。如果处理得当就会促进中西方国家间的相互了解,增加中西方国家间的相互信任,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引发危机,产生冲突。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进一步蔓延和恶化的今天,中西方国家只有在文化上化解差异,消除隔阂,达到对彼此文化的相互尊重与理解才能更好地化解当前的金融危机。因此,要建构全球化时代下的中西方共荣、共存、互补、共生的新型文化关系是关系到我国能否在21世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也是我国倡导构建和谐社会及和谐世界理念的重要一环。因此要以充实的理论依据研究并推导出中西方国家只有承认文化的多样性,以多样性的尊重、互补性的传承及平等性为原则的价值取向,才能构建中西方文化共荣与共存的新型文化关系,消除中西方国家间在文化、经济、军事、政治等领域的隔阂与分歧,存异求同,增进了解与互信,以共生共荣的文化理念来应对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共同创建全球化时代下的人类社会的和谐,这在当今时代无疑将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注释:

①方世南,全球化与文化本土化的多元并存与双向建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1(4)。第76页,

②(美)阿兰,伯努瓦,面向全球化[A],王列,杨雪冬,编译,垒球化与世界[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0),第129页,

③(美)尼葛洛庞帝,数学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第187页,

[参考文献]

[1][英]塞谬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国际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2][英]塞谬尔·亨廷顿,全球化的文化动力:当今世界的文化多样性[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3]季羡林,文化的冲突与融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刘清才,国际政治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

[5]程竞氛垒球化与价值冲突[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6]阎学通,美国霸权与中国安全[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全球化国家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把国家“租”出去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