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劳动力转移:实证分析与预测

2009-11-26 04:46王海军
经济与管理 2009年10期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实证分析预测

摘要:中国是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FDI在促进中国经济与世界融合的过程中,也对中国劳动力的转移产生深远影响。实证研究表明,无论是从长期均衡还是短期均衡来看,FDI对中国劳动力转移的“非农化”和“工业化”特征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对未来预测结果也是如此。所以,中国应通过调整外商投资政策、加快发展服务业等措施来引导FDI,进一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关键词:FDI;劳动力转移:实证分析;预测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9)10-0010-05

外商直接投资理论即FDI理论以海默(S.Hyme,1960)的博士论文《民族企业的国际经营:FDI研究》为先导,后经过雷蒙德·弗农(R.Vernon,1966)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Rostow的“起飞”理论、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哈罗德—多马模型”,到Ehenery和Strout(1966)的“双缺口”模型,再到以Romer、Lueas等人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20世纪末,FDI理论又有了新的发展,这主要体现在新贸易理论代表人物保罗·克鲁格曼(Krugman,1979,1980)的规模经济理论和Melitz(2003)的新贸易理论对异质企业厂商理论分析。

而刘易斯(1954)模型和费景汗—拉尼斯(1961)模型是劳动力转移理论的扛鼎之作,这也是二元经济理论的经典理论。其核心思想是在古典一般均衡理论框架下剖析二元经济结构问题,论述了发展中国家存在现代工业部门和传统农业部门的对立,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传统部门向先进工业部门的转移过程实质上就是经济增长的自然趋势。乔根森(Dale.W.Jorgenson,1967)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前提条件是农业剩余。当农业剩余小于0时,不存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只有当农业剩余大于0时,才能形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托达罗(M.P.Todaro,1970)从对拉美国家20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劳动力流动和城市就业的分析基础出发,提出了新的劳动力迁移理论。

但是,将FDI与劳动力转移理论结合起来的理论分析并不多见,笔者在借鉴国内外理论研究已有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建立FDI与中国劳动力转移{1}的实证分析模型来动态、全面、均衡地分析两者的内在联系。

一、FDI与中国劳动力转移的实证分析模型

FDI与劳动力作为要素投入,在规模效益一定时,通过增加两者的投入量可以推动产出的增长。但FDI与劳动力之间更多地表现为两者的要素配比关系,在技术一定的条件下,增加一定量的资本则必然要求增加相应的劳动力投入,也就是说FDI的增长不但可以带动劳动力转移在量上的扩张效应,而且也会实现劳动力转移的结构调整效应。

(一)FDI与中国劳动力转移的统计特征分析

笔者利用《中国统计年鉴》(1978-2008)数据,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劳动力流动情况和FDI流入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如图1、图2所示。

从图1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发现如下两个规律:第一,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第一产业(农业)的就业比重是稳步下降的,已经由1978年的70.5%下降到了2008年的39.9%,与此同时,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逐渐上升,已经由1978年的17.3%和12.2%上升至2008年的27.6%和32.5%,可见中国劳动转移的非农化趋势非常明显。第二,以1994年为界,1994年以后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提高速度加快,这期间非农产业就业比重年均增长0.94%,高于1978-1993年的年均0.88%{2}的增长率,而且1994年第三产业就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

对比FDI年流入量可以发现,仍以1994年为界,1994年以后FDI年流入量迅速增长,1994-2008年FDI流入量总计为7 534.26亿美元,是1978-1993年FDI流入总量369.87亿美元的20.374倍{3}。这与以上中国劳动力流动的变化趋势是非常吻合的。可以断定的是,FDI对中国劳动力流动的非农化趋势作用十分明显。实际上,FDI在中国三次产业投资分布呈现非常明显的“非农”和工业化特征,据测算,1978-1993年,FDI对中国农业、非农产业(第二、三产业)的投资比例平均分别为2.6%和97.4%,其中工业比例为65.4%;1994-2001年,这一比例分别为2.3%和97.7%和66.9%;2002-2008年,农业的比例进一步下降至不到1.5%,非农产业比例高达98.5%,其中工业仍占据60.5%的份额(王海军,2009)。

(二)FDI与中国劳动力转移的计量经济学模型

1. 数据整理。本节模型所用数据全部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1982-2008年)。为消除异方差,所用数据均采取对数形式,记为logE1、logE2、logE3、logFDI,其分别表示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人数以及外商直接投资的对数。

2.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为确定FDI与中国就业结构存在因果关系且FDI是中国就业结构变化的原因,笔者采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logFDI与logE1、logE2、logE3分别进行检验,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从以上分析结果可以发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logFDI均构成对logE1、logE2和logE3的Granger原因,也就是说FDI的变动是影响劳动力产业转移的一个因素,而且笔者发现logFDI与logE2的F统计值最高,达到37.49800,这说明FDI的变动与第二产业劳动力转移的因果关系最为密切。

3. 协整模型的检验。在因果检验的基础上,为清晰地反映FDI与劳动力转移的因果关系强度,我们对三次产业就业分别建模,模型如下:

logE1=ω0+ω1logFDI1+ε(1)

logE2=ω0+ω2logFDI2+ε(2)

logE3=ω0+ω3logFDI3+ε(3)

由于笔得所选数据均为时间序列数据,为防止伪回归的发生,笔者对上述6个变量分别进行迪克—弗勒检验(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即协整检验,以确认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以上结果表明,logFDI、logE1、logE2和logE3的一阶差分均为平稳序列,所有变量都可以进行协整回归,回归结果如下:

logE1=10.39919+0.018734logFDI1(4)

(0.034) (0.008)

t=(305.27) (2.268)

r2=0.2047F=5.148

logE2=9.01496+0.07993logFDI2(5)

(0.043) (0.0057)

t=(208.59) (13.855)

r2=0.9056F=192.0014

logE3=8.56413+0.16967logFDI3(6)

(0.164) (0.024)

t=(52.06) (6.80)

r2=0.6984 F=46.3318

通过对上述三个回归方程的分析可以看出,方程(5)的拟合程度最高,各项检验都通过,说明E2与FDI2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协整关系,即第二产业的FDI对第二产业的就业有直接的影响,FDI每增加1%,将会带动第二产业就业增长0.079%。方程(4)的拟合程度很低,其r2和F值分别只有0.2和5,因此可以断定第一产业的FDI与第一产业劳动力就业不存在长期协整关系,FDI对第一产业就没有直接影响。而从方程(6)的回归结果来看,由于其拟合程度一般,所以只能谨慎的说,FDI对第三产业就业有一定促进作用,投入第三产业的FDI每增长1%,有可能带动第三产业就业增长0.17%,但是这一就业弹性远远高于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0.079,这说明FDI对促进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潜力巨大。

4. 误差修正模型的检验。回归方程(4)-(6)显示了各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接下来,我们与上述三个方程相对应,分别建立对应的误差修正模型,以反映各变量间的短期均衡关系,具体结果见表3、表4、表5。

从总体上来看,三个误差修正方程中被解释变量的估计参数除方程(4)DlogE1外均通了检验,这说明在短期内,FDI与第一产业就业增长同样不存在均衡关系。而其他解释变量与模型(4)-(6)相比,其估计参数符号均没有改变,这说明即使在短期内,FDI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增长仍然存在正向的影响,只不过短期内FDI对两者的就业弹性系数有所减小。

二、FDI与中国劳动力转移的趋势预测

在以上协整分析的基础上,笔者利用logFDI、logE1、logE2、logE3四个变量的自回归模型即AR模型对FDI及三次产业的劳动力转移量和结构进行趋势预测,由于以上变量已经通过了平稳性检验,故对其进行直接拟合回归,回归结果如下:

logFDI=1.21477+0.92015AR(1)(7)

logE1=-0.93783+0.76110AR(1)(8)

logE2=1.34402+0.90830AR(1)(9)

logE3=0.76993+0.611782AR(1)(10)

根据以上估计方程对FDI、E1、E2、E3计算预测值,结果如表6所示。

从预测值来看,未来3年中国FDI流入量将进一步扩大,由2008年底的923亿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1 455亿美元。与此同时,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将进一步向城市第二、三产业转移,到2011年,农业就业人数将下降至35.81%,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比例将分别为30.19%和33.99%,呈现三足鼎立的态势。但是对比发现,从农业减少的就业主要还是为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所吸纳,这从第二产业的年均就业增长率(3.74%)高于第三产业的年均就业增长率(2.09%)可以看出。

三、结论与启示

从以上实证分析中笔者可以总结出如下几个结论:第一,FDI与中国劳动力转移之间存在因果联系,FDI从整体上促进了中国劳动力转移的非农化趋势。第二,无论是从长期均衡角度还是从短期均衡角度来看,FDI对中国劳动力向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转移具有比第三产业更为明显的推动作用,这与FDI对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密集投资有关。第三,从未来预测看,FDI将继续促进中国就业的非农化趋势,尤其是工业化趋势,FDI对劳动力向第三产业就业转移影响不显著。

因此,未来一段时期,我们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促进劳动力尤其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应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

1. 进一步调整外商投资政策,改善FDI的行业投资结构,引导其向农业、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投资。FDI在中国投资的行业和地区结构有着极端偏向性,这与外国资本的逐利性有关,也与中国的外商投资政策有关。未来政策调整的重点应当是通过税收、财政、基础设施建设、土地等优惠政策引导和吸引外商投资流向农业、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等薄弱环节。

2. 实现农村劳动力跨地区转移的同时,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出路在于:一方面,必须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在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实现现代农业发展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农村中的第二、三产业,尤其是进一步搞活乡镇企业和农村社会服务业;另一方面,必须加快小城镇建设,逐渐完善农村的市场经济体制,为实现现代农村经济提供物质载体。

3. 加快发展服务业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解决就业问题的最终出路。一般经济规律表明,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降低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开始和加快,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逐渐提高并达到峰值,而进入到工业化后期,随着服务型社会的到来,第三产业逐渐成为劳动力转移和就业的巨大蓄水池,这也成为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目前,中国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仍较高,而且第二产业在结构调整、资本与技术密集型趋势下,吸纳劳动力的后劲不足。因此,发展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将是中国劳动力转移和解决就业问题的重大突破口。发展第三产业的重点应当首先是具有劳动密集型的行业,比如零售、餐饮、旅游以及各种城镇小型社会服务业,其次是金融、保险、咨询等知识密集型产业,再次是农村社会服务业,如农村小型金融业、零售业、合作医疗保险机构,等等。

注释:

①本文所指的劳动力转移仅代表劳动力的异地转移,即农村(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的转移。

②本段数据均为作者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78-2008)相关数据计算整理所得。

③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一年度数据计算所得。

④C代表常数项,t代表趋势项,j代表阶数。

参考文献:

[1]陈宗胜,钟茂初,周云波.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与农村经济增长和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2008.

[2]代谦,别朝霞.FDI、人力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6,(4).

[3]德布拉吉·瑞.发展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封福育,王少平.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国内投资的影响[J].统计观察,2006,(5).

[5]费景汉,尼拉斯.劳动剩余经济的发展[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6]高帆.交易效率、分工演进与二元经济结构转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7]郭飞.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的双重影响与对策[J].经济学论坛,2006,(4).

[8]刘文勇,蒋仁开.FDI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与政策建议[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4).

[9]马岩.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效应[J].统计研究,2006,(3).

[10]李治国.转型期中国资本存量调整模型的实证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02,(6).

[11]吕光明.国内投资、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3,(17).

[12]杨柳勇,沈国良.外商直接投资对国内投资的挤入挤出效应分析[J].统计研究,2002,(3).

[13]姚娟.外商直接投资行业间溢出效应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8).

[14]王少平.宏观计量的若干前沿理论与应用[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15]Findlay. Relative Backwardness,“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and the Transfer of Technology: A Simple Dynamic Model”,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78,(2):1-16.

[16]Chore, DoForeignDirect Investment andGross Domestic Investment Promote Economic Growth? 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3,(7):445 -57.

[17]De Mello, L.R. Jr.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led growth:evidence from time series and panel data'" Oxford Economic Papers,1999,(51):133-1514.Shan, Tian and Sun,“1he FDI-led Growth Hypothesis:Further Econometric Evidence from China”,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Canberra 1997S.

[18]Agosi and Mayer(2000),“Foreign investmen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Does it crowd in domestic investment?”,UNCTAD discuss paper.

[19]S.Agosin and Mayer(2000),Foreign investmen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Does it crowd in domestic investment?UNCTAD discuss paper.

责任编辑:武玲玲

责任校对:何 军

FDI and China's Labor Transfer:Empirical Analysis and Forecast

Wang Haijun

(Economic Institute,CUFE, Beijing 100081,China)

Abstract: China is the largest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attracting foreign investment, FDI helps to promote China's economic process of integration with the world, but it also has far-reaching implications on the transfer of China's industrial labor force. Research shows that, whether from the long-run equilibrium or short-term equilibrium run, FDI helps to have "non-agricultural" and "industrialization" effect on China's labor transfer. Also does the future forecast. We should guide the FDI promoting the rural labor transfer further by adjusting the investment policy and quickening developing service industry.

Key words: FDI; labor transfer; empirical analysis; forecast

猜你喜欢
劳动力转移实证分析预测
选修2—2期中考试预测卷(B卷)
选修2—2期中考试预测卷(A卷)
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
浅谈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的问题
电子服务质量与顾客忠诚的关系研究
本土会计师事务所与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比较分析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实证分析
基于省会城市经济发展程度的实证分析
《福彩3D中奖公式》:提前一月预测号码的惊人技巧!
预测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