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俄90年前强推火葬制

2009-11-30 11:57
环球时报 2009-11-30
关键词:火葬苏俄火葬场

彭 华

90年前,苏俄政府在彼得格勒开始兴建其历史上第一座公共火葬场,从此拉开了苏维埃政府殡葬改革的序幕。近日,俄罗斯《每周事实》对这一当年颇有争议的改革措施做了详细披露。

移风易俗搞火葬

1914年10月的一天,一名来莫斯科巡回演出的日本魔术师突然暴病身亡,他的下葬问题被摆上了市政会议。因他是第一个死在莫斯科的日本男子,怎么让他入葬竟然成了一道难题!显然,对他既不能按基督教方式安葬,按犹太教风俗入殓也不行。魔术师的家乡除了土葬,也时兴堆起柴草火烧,但与会者觉得这样太野蛮,大伙儿想来想去,最后竟然给他搞了个“穆斯林的葬礼”。

其实,早在1909年,沙皇俄国对待火葬的态度就明确了。东正教圣教公会宣称,“将肉身回归大地”才是最自然的入葬方式,而将死者焚烧“有违上帝的意志”,因而东正教不需要火葬这个东西。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灾难性地卷入了战争,战场上尸横遍野,死人已是司空见惯的事,葬礼也不再那么循规蹈矩了。

在苏俄国内革命战争严峻的形势下,死亡人数急剧增加,连红色首都彼得格勒也难以幸免。死者主要有与亲人失散的群众、战乱造成的难民和死亡士兵。因死人数量太多,棺材和墓地都难以承受,按常规掩埋已无可能。

布尔什维克虽然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但教会对新生的红色政权仍持仇视态度,新政权打击宗教势力也势在必行。在剥夺了牧师出生和婚姻登记的权力后,葬礼自然也不应该再由他们主持。苏维埃提出了一种新的与死者告别的原则:它简单可行,不做祈祷,不举行唱诗仪式。

由于革命时代的到来,苏俄土地上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新人新事新观念层出不穷,如规定了新的俄文字母表,日历由旧俄历改为公历,实行米制等。在苏维埃政权看来,否定旧的传统习俗,引进欧洲标准的思维模式,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第一步,火化的引入也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首座火葬场很快关张

对于在苏俄实行火葬,列宁亲自出面表示支持。托洛茨基还亲笔撰写了一篇文章,呼吁革命领袖们要为大众做出榜样。1919年初,经季诺维也夫和加里宁签字批准,北方区公共事务委员会向彼得格勒市民发布了一个特别法令,决定在该市建立一座火葬场。

火葬在西方早就流行了,1869年国际医学大会就发出呼吁,希望欧洲人多多实行“火热的葬礼”,因为这样更清洁卫生,还能为生者留出一块土地。但对于大多数抱着“入土为安”旧观念的人来说,布尔什维克推行火化的措施让他们十分震惊,因为好多人从来没听说过这东西。

因苏维埃政府刻意想突出火葬的反宗教意义,就打算把第一座火葬场设在彼得格勒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尽管僧侣和信众强烈反对,但苏维埃并没有理会这些。只是由于白匪军兵临城下,后又因为具体的经营问题,在修道院建火葬场的事才慢慢起了变化。因建新址要花不少钱,政府最终决定对瓦西里耶夫岛上的一座旧澡堂进行翻建。

为加强对新殡葬方式的管理,苏维埃委派专人负责此事,他就是彼得格勒州执委机关事务局长、25岁的鲍里斯·卡普伦。为了让广大群众了解火葬的好处,卡普伦请来文化艺术界的著名人士,利用杂文、文学随笔、插图等各种形式,进行了不遗余力的宣传。在《火葬系无神论》的标题下,当年的一家报纸所刊载的文章写道:“看一看,都已经烧过了,什么也没有发生!”

1920年12月,新落成的火葬场开门“迎客”。在短短3个月的时间里,新火葬场就焚烧了379具尸体,死者主要是伤寒病人、德国战俘和流浪者。但由于焚化炉效率太低,每次要吞噬掉大量木材,最后因劈柴告罄,火葬场很快就关门大吉。

第二座设在莫斯科修道院

在布尔什维克赢得国内战争的全面胜利后,国内的政治经济形势逐渐得到了恢复,继续推行火葬的问题再度被提上议事日程。

1927年,在莫斯科顿斯科伊修道院的墓地,政府建起了第二座火葬场。因数年前在彼得格勒出现过火葬场,在莫斯科建第二座火葬场就没有那么轰动了,人们多少有些见怪不怪了。

1927年12月11日,第52期《星火》杂志从火葬场发回一篇报道,对那里的工作场景进行了略带感情色彩的描述:“透过一个小小的云母窥视孔,我们放眼望去,只见一具尸体缓慢而均匀地燃烧起来……技工们调节着火力。98公斤上好的黑焦炭换来了1.5公斤的白骨灰。”

在1937年的“大清洗”中,莫斯科的所有被枪决者都是在顿斯科伊火葬场火化的。不过,直到21世纪的今天,不少俄罗斯人仍坚持用土葬方式。▲

猜你喜欢
火葬苏俄火葬场
想的和做的不一样
拉二胡的大伯
美国借救济援助渗透苏俄
美国救济署借援助渗透苏俄
美国借救济援助渗透苏俄
殡仪馆别名“火葬厂”的合理性辨析
信与疑:鲁迅如何看苏俄
他说,火葬场可以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
宋朝盛行火葬
火葬场更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