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展览会

2009-11-30 08:18何立波
党史博览 2009年11期
关键词:广交会农具展览会

何立波

在当今中国,展览会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一个窗口。随着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即将举行,越来越多的观众走进了展览馆,参观形式多样的展览会、博览会。实际上,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0世纪50年代,展览会就已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当时,党和政府为了推动工农业生产、对外贸易和各项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举办了一系列展览会。这些展览会的举行。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缩影。为改革开放后举办展览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东北新农具展览会搬到了北京中南海举行

新中国成立伊始,面临着恢复国民经济的艰巨任务。在千头万绪的恢复工作中,中共中央从农业大国的现状出发,将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摆在了恢复国民经济工作的首位。在恢复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诸要素中,农具和农机作为生产工具,具有重要的意义。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农村缺少农具30%~40%。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农具农机工作。1950年至1952年,全国发放农具贷款1万亿元(旧币),增补农具5900万件。在大力增补旧式农具的同时,国家开始大量推广效率高、轻便省力、耕作质量好的各种新式农具。

1949年12月,在东北农村工作问题座谈会上,东北人民政府普遍号召推广改良农具。会议期间,东北人民政府在沈阳市举办了农具展览会。展览的农具中部分是购自苏联的由开荒、播种到收割的全套机械化农具。这些农具的共同特点是轻便易制。成本低,极受农民欢迎。展览会还展出了部分优良品种的粮食和特产作物,有大豆、高粱、小麦、稻子、谷子、玉米等45种粮食品种,及烟草、甜菜、柞蚕、棉花、麻类、苹果等特产作物品种。

1950年3月1日,毛泽东访苏回国途经沈阳时,观看了参展的农机具,并指示将半机械化农具和改良农具各选一套送北京展览。5月18日到26日,东北局把32件农具连同华北农业机械总厂送去的21件半机械化农具和改良农具送到北京,在中南海展出。党和国家领导人、各民主党派领导人和各大行政区党政领导1000余人前去参观。

规模宏大的三届全国农业展览会

在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政府曾连续举办过三届全国农业展览会。三届农展会规模之大、展期之长,在共和国展览史上实为罕见。

第一届农展会:向中央汇报生产成果,打破帝国主义宣传中国缺吃少穿的谎言

1956年下半年,国内出现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供应紧张的情况。有些地方甚至发生工人罢工、学生罢课的事件。从10月起。广东、河南、安徽、浙江、江西、山西、河北、辽宁等省发生了部分农民要求退出合作社的情况。人们刚刚还在欢庆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伟大胜利、中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怎么会出现这么多问题呢?

在这种情况下,农业部门为宣传合作化的成就,决定举办全国农业展览会,通过展览会“反映建国以来,特别是1956年以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向中央汇报生产成果,打破帝国主义对中国缺吃少穿之说”。

1957年2月20日。第一届全国农业展览会在北京苏联展览馆开幕。邓子恢副总理剪彩,农业部部长廖鲁言致开幕词。出席开幕式的有参加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代表会议的代表、外省来京参观人员、农业部干部学校的党员和北京市有关单位3000多人。展览会引起了各方的关注,很轰动,十几万种展品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观众达56万人次。

第一届农展会上的不少展品,引起了中外观众的极大兴趣。浙江奉化尚田镇是远近闻名的鳗竹之乡,鳗竹是当地乡土竹种,因其笋壳绿色,顶端似河鳗尾巴,故而得名。1957年,奉化石门村把一株高24米、重125公斤的“毛竹王”运往北京,在全国农业展览会上展出,令观众惊叹不已。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刘少奇的陪同下莅临参观。他高兴地说:“我从未见到过这么粗大的竹子。”1958年,伏罗希洛夫派苏联专家专程到石门村考察。并将一株大毛竹运往莫斯科万国博览会展出。国家林业部也于同年8月在奉化石门村召开全国毛竹丰产现场会,推广该村培育大毛竹的经验,还在该村拍摄电影科教片,向全国推广。国务院曾授予石门村“全国毛竹生产红旗单位”称号,该村农民毛大尚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第二届农展会:宣传“大跃进”,鼓动“大跃进”

1958年元旦,《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乘风破浪》的社论,强调“多快好省”的方针,并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口号,拉开了“大跃进”的序幕。第二届农展会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举办的,宗旨是宣传“大跃进”,鼓动“大跃进”。为了更具体地体现本届展览会的“跃进”宗旨,5月21日,农业部向各省、市、自治区和相关部委发出《讨论1958年全国农业展览会方针之具体问题》的特急文件,定于6月1日在农业部召开会议。6月2日,会议正式开幕,农业部副部长顾大川到会讲话,对办展方式提出意见,希望以各省为单位办展,更能体现出“大跃进”的气势。7月3日,农业部确定除国营农场、林业、水利、气象各设一个专业馆,农业部设计综合馆、粮食馆、油料馆、棉花馆、特产馆、肥料室、土地利用室、种子室、密植室、植保室、农具馆及畜牧馆,展馆面积7000平方米,外加优良畜禽陈列场2500平方米和农机具广场6000平方米。9月5日,根据谭震林的要求,增加了农村工业和农村文教卫生馆,并对原有各馆的设置加以调整。调整后的展览内容表现为九个字:“总路线、大跃进、公社化”。调整后的展馆分为:综合馆,农作物馆(包括粮食、棉麻、油料、特产),增产措施馆(包括水利、土壤、肥料、种子、密植、植保),工具馆,畜牧馆,农村工业馆,林业馆,水产馆,气象馆,文教卫生馆,妇女馆等。

另外,本次展览增设了室外试验地,即在中央1958年成立的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十人小组领导下,农业部门成立了农业机械化、电气化试验工作组,在展览馆附近划出100亩土地,作为试验小组的试验田,配合展览使用。

1958年12月25日。第二届全国农业展览会在农展馆(此时农展馆是指1957年建的临时馆)开幕,朱德亲临剪彩。在综合馆前面的照壁上,人们首先看到毛泽东在杭州市参观并亲自扶双轮双铧犁耕地的大幅图片。图片两旁写着:“工具改革,遍地开花;群众智慧,无穷无尽”。综合馆后面的广场上,陈列着各类农具和农业机械。1959年5月,第二届全国农业展览会闭馆。参观者达200万人次。

第三届农展会:配合国庆10周年大典在紧锣密鼓地筹备第二届全国农业展览会的同时,中央决定举办新中国成立10周年庆典活动。其中

内容之一,就是以“大跃进”的方式“多快好省”地建10座标志性建筑,人称“国庆工程”,以展示欣欣向荣的新中国。这10座建筑中,就包括全国农业展览馆。新馆的建设必然涉及展览内容,于是从1958年12月开始第三届全国农业展览会的筹备工作。第三届农展会的目的是:配合盛大的国庆10周年大典,充分展示10年来我国农业生产建设的伟大成就与经验。农业部为此成立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全国农业成就展览筹备委员会”,筹委会主任由廖鲁言担任。

1959年9月27日。第三届全国农业展览会在刚刚落成的全国农业展览馆开幕。谭震林为开幕式剪彩。展览分综合馆、农作物馆、园艺特产馆、水利馆、措施馆、工具馆、畜牧馆、水产馆、气象馆、林业以及人民公社工业馆、农村电气馆、沼气馆。这次展览时间较长,一直延续到1960年12月31日,但参观人数远没有以前多。进入20世纪60年代,人们对“大跃进”的热情逐渐降温,冲动带来的后果已经显现。它促使人们重新认识“大跃进”。国务院面对困难和问题,不得不作出精简调整的部署,在农展馆参展的单位纷纷请示撤馆。

1960年12月31日,遵照国务院的指示,农展馆停止对外开放,热闹一时的全国农业展览会告一段落。

1958年:展示工业“大跃进”的工业交通展览会

1951年9月15日,全国铁路展览会在北京开幕。展览会以模型和图片为主,全面反映了人民铁路的建设、职工的发明创造和文化福利、生活等各方面的成就,以及铁路职工在抗美援朝中的事迹。朱德亲临展览会剪彩。

1951年11月至12月间,全国石油展览会在北京举行。参观过石油展览会的人们无不深深感到: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中国石油事业进步迅速。

1958年10月,全国首届工业交通展览会在北京展览馆举行。这次展览会是根据中共中央建议,由国家计委、经委和中央15个工业交通部门共同筹办的。展览会共设15个分馆,包括:冶金、机械、原子能、石油、地质、煤炭、电子、化学、森林、纺织、轻工、建筑、铁道、交通、邮电等展馆,展品达5万多件,用大量的图片和实物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交战线上所取得的成就。这次展出,是对新中国成立8年来工业交通事业迅速发展的检阅,同时也是工业“大跃进”以来新成就的总检阅。

在冶金工业馆,观众首先看到一条巨大的横幅。标题上写着:“八年胜过四十九年”。从这里可以看到,我国冶金工业在过去8年里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钢产量平均每年增长的速度达31,7%,远远超过了美、英、法、日和西德的速度。展览资料显示。1958年“大跃进”以来,不论在速度方面还是在冶金技术方面都获得了空前的提高。1958年。我国钢的年产量将达到1070万吨,比1957年增加100%,铁的产量增加更快,可达1690万吨。比1957年增加200%。展览会的资料表明,由于冶金工业的发展,我国高炉和平炉的利用系数,已经大大超过了美国,位居世界先进行列。

当时的媒体对于这次展览会的报道,具有明显的宣传“大跃进”的时代特色。《公路》杂志特别关注了交通事业成就展览:“许多展品生动地告诉人们。我们正在经历着伟大的马克思所预言的1天等于20年的时代。黑龙江省明水县用10昼夜时间完成全县公路网的事实就是一例。这个县。原来计划5年修建450公里公路,以后跃进到4年完成602公里,再跃进1年完成602公里。最后,明水县人民用冲天的干劲,把时间老人远远甩在后边,仅仅在10昼夜内就建成了602公里的道路网。”

1959年9月,继1958年10月在北京展览馆举办第一届全国工业交通展览会之后,展示新中国成立10年来工交战线上所取得的成就的第二届全国工业交通展览会在北京开幕。一进冶金馆。迎面矗立着1959年刚生产的巨大钢锭模型。它高达6.5米,最大直径为2.5米,重量为120吨。《制造技术与机床》杂志评论说:“从这个展览会的精湛内容可以看出:我国在短短的10年建设过程中,以巨人的步伐跨越了旧中国多少年所不能踏上的工业化康庄大道。在这里我们听到了祖国前进的脚步声。千万件展品,展示了我国10年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

向世界展示中国新成就的广交会

广交会又名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创办于1957年春,每年春秋两季在广州举行。是中国目前历史最长、规模最大、层次最高、商品种类最齐全、到会客商人数最多、成交效果最好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

周恩来是将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为广交会的第一人。当年,周恩来在接见外贸部有关负责人时,表示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这一名称太长,既然在广州举办,干脆简称为广交会。于是,广交会这一称呼便在业内流行开来。随着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影响越来越大。广交会这一称呼也随之深入人心。

第一届广交会于1957年4月举办。周恩来在广交会刚开幕就亲临现场视察。他一个展馆一个展馆仔细地察看展出的商品,边走边亲切地对大家说:广交会不单要发展同外国的贸易,还要展览我国工农业新产品,宣传社会主义优越性,发展和增进我国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当时的广交会《每日动态》都直接报送北京中南海。

当时,我国已基本完成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又提前一年完成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全国工农业生产正在逐步恢复和发展,为出口贸易提供了一定的货源。在这届广交会上,除了外贸企业带有出口计划货单外,吉林、辽宁、贵州、湖南、浙江、江苏、广西、广东等8省区27个内贸企业也为广交会带来了4268万元计划外货单。

首届广交会由外贸部直属各专业总公司与各国营及公私合营的外贸公司共同组成13个交易团。展馆面积9600平方米,分设工业品、纺织品、食品、手工艺品、土特产品5个展馆,陈列工农业产品1.09万种。包括解放牌载重汽车、普通车床等,也有各种日用轻工业品、农副土特产以及传统工艺品。

首届广交会邀请对象以港澳和东南亚地区的为主。应邀到会的客商来自日本、新加坡等19个国家和地区,共1223人。

首届广交会按各交易团成交额收取1%的手续费,除用作承办广交会的所需经费外,剩余部分用于中国出口商品陈列馆扩充建馆经费及常年经费。这种做法一直延续到1967年。首届广交会还举办了开幕和闭幕酒会,招待前来参会的海外客商。这种开、闭幕都举办酒会的做法一直保持到第37届广交会,从第38届广交会起,取消了闭幕酒会。

中国在外国举办的展览会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即开

始参加国际展览会。其中包括1951年莱比锡国际博览会、1953年初在莫斯科举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工农业展览会、1953年莱比锡国际博览会、1954年莱比锡国际博览会、1956年巴黎国际博览会等。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对1953年的莫斯科中国工农业展览会和1956年中国参加的巴黎国际博览会作一介绍。

1952年5月,中苏首次签订在两国首都互办展览会的协议。1952年10月,为了筹备1953年在苏联举办的大型展览会,政务院指定中国贸促会、对外贸易部、外交部、文化部、建筑工程部、对外文化联络部、中央美术学院等有关部门,组成赴苏联展览筹备委员会。经过积极的筹备,在北京进行了两次预展。新中国成立之初,北京没有一个正规的大型展览馆,赴苏展览预展的地点是北京广安门外一个条件简陋的货运火车站仓库。

由于各参展单位都缺乏办展览会的经验,第一次预展并不成功。总结过经验后,又进行了第二次预展。第二次预展很成功,获得通过。1953年5月29日清晨,首批赴苏展团人员从北京启程。苏方提供给中国的展览场地在莫斯科高尔基中央文化休息公园里,面积100公顷。展览分五部分:序厅、中苏友好馆、重工业馆、纺织工艺馆、农林食品馆。经过1个多月的紧张筹备。在中国驻苏使馆及留学生的大力协助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工农业展览会于1953年7月11日在莫斯科开幕。展览会原计划展出20天,后应苏方要求延长5天,于8月4日闭幕,观众达60万人次,盛况空前。这次展览会轰动了莫斯科,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莫斯科展览闭幕后,展团人员分批赴莱比锡筹备国际博览会。1953年莱比锡国际博览会的中国馆,是一个5000平方米的单独展馆。展出了重工业机械产品、农林土特产、轻工纺织品等,展示了新中国的建设成就。中国馆展品丰富。设计独特,展出十分成功。在展览馆原建筑门前,使用了民族风格的牌楼,悬挂国徽、馆名。这种设计方式,后来被广泛用于出国展览外观门面设计。直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参加世界博览会中国馆的外观设计,仍然沿用这种方式。

1956年,中国参加了法国巴黎国际博览会。巴黎国际博览会中国馆展出面积1080平方米,第一次采用可拆卸的圆钢管结构建临时展馆。在外观设计上,采用了传统的歇山式重檐屋顶(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形式,是在歇山式屋顶上沿再加一层小屋檐,通常重要的建筑物多会采用这种屋顶)形式。设计师采用了现代的色彩处理方式,把传统的孔雀蓝色屋顶和土红色墙面颜色减淡,变成两种流行色,整个展馆没有中国古老建筑的沉闷感觉,既有民族特色又有现代感。展馆临街墙面的馆名用中国篆书书写并安装有霓虹灯,既传统又现代,古今合一。

外国来华办展览会,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亲临参观

1953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中国举办了工业展览会。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接待的第一个来华展览会。

1954年10月2日。为了展示苏联经济和文化建设的辉煌成果,在北京举办了苏联经济及文化建设成就展览会。展会期间,先后有276万人前去参观,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林伯渠、董必武、彭德怀、彭真、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去参观。为了纪念这次展出,邮电部发行了一套纪念邮票。毛泽东题词:“我们要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学习苏联的高潮,来建设我们的国家”。展览会分为三大部分:一为工业馆,是整个展览会的中心。馆内陈列着苏联机器制造、冶金、煤炭、石油、化工、纺织和其他工业部门的展品共3380件,馆外陈列着各种汽车、采矿机械、筑路机械、活动发电站及农业机械等。二为农业馆。陈列着各类农机、农药、农产品及农业科研成果等展品。共350多件。三为文化馆,包括出版和职业教育馆、高等教育馆、油画雕塑和版画馆等,陈列着各种书籍、期刊、珍贵油画以及苏联的大集邮簿。其中有纪念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邮票,还有许多邮票分别反映了苏联的历史、经济建设、文化体育及各类卓有建树的人物,成为苏联经济和文化建设成就的一个缩影。展览馆内还有莫斯科新式的露天剧场和装饰华丽的电影馆。

不久,中国政府与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日本等国政府相继签订了两国互办展览的协议。1955年4月,捷克斯洛伐克10年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展览会在华举行。展览面积有2万余平方米。观众达123万人次。展览期间,毛泽东、周恩来、陈云等领导人参观了展览会。毛泽东等中央领导还为展览会题了词。

1955年5月,匈牙利纺织试验仪器展览会在北京举行。这是外国在华举办的第一个专业性展览会,为后来举办专业性展览开创了先河。展览期间举行专题讲座13次。听众达3000余人,观众达9300人次。

1955年,中国商品展览会在日本举办。1956年,日本商品展览会在中国举办。日本商品展览会是新中国成立后接待的第一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来华举办的大型综合性展览会。

1956年10月6日下午,日本商品展览会在北京苏联展览馆开幕。日本商品展览会让人们看到了很多新鲜的东西。大到自动机床,小到儿童玩具,还有让年轻人爱不释手的半导体收音机。电视机更是令人感到新奇。毛泽东突然决定参观日本商品展览会,让日本主办方很意外。10月6日上午9时,毛泽东到北京西郊机场欢送印尼总统苏加诺。在经过苏联展览馆时。看见那里挂着“日本商品展览会”的大横幅。他对这个展览会早有所闻,便临时决定顺便去看看。毛泽东并没有立即向随行人员说出他的想法。在送走苏加诺总统后,毛泽东乘车从西郊机场返回到新街口时。想到西安食堂尝一尝羊肉泡馍。毛泽东在吃饭时才告诉身边的工作人员,说饭后要再出西直门,去参观日本商品展览会。

中国最高领导人要在开幕式前单独参观日本商品展览会。这是一件大事。在此前举办过的社会主义阵营众多国家来华展览会中,毛泽东只在1954年10月与1955年4月分别参观过苏联和捷克斯洛伐克的经济成就展览会。得到消息后。负责展览业务的中国贸促会副主席雷任民首先赶到,随后是中国贸促会主席南汉宸等人赶到。接着,日本贸促会主席兼日本商品展览会总裁村田省藏、展览团团长宿谷荣一等日方负责人也相继赶到。当南汉宸、雷任民和村田等人刚走出展馆大门时,毛泽东的车已经到展览馆门前了。毛泽东下车后径直向大门走去,同迎面而来的中日双方展览会负责人亲切握手。头一句话便是:“我可以进去看一看吗?”村田恭敬地说:“当然当然,不胜光荣之至!”

毛泽东也不休息,立即由村田等人陪同开始参观。刚开始,先由日方人员介绍展台及展品,再由翻

猜你喜欢
广交会农具展览会
古代农具“奇妙夜”
广交会首次线上线下融合举办
击打式谷物加工农具
第123届广交会的新品推介AR和减压玩具热销
农具印象
第121届广交会二期开幕 “玩具+互联网”大行其道
2017第二十一届中国烘焙展览会
2017第二十一届中国烘焙展览会
2017第二十一届中国烘焙展览会
2017第二十一届中国烘焙展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