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角色的理性复苏

2009-11-30 04:33汤慧慧
新闻爱好者 2009年19期
关键词:灾难新闻报道关怀

汤慧慧

前言

“5·12”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直到震后100天,四川电视台全天候现场直播,风头一度压过了中央电视台。并获得诸多“传媒致敬”。对四川媒体的致敬,不仅仅是因为四川媒体在有关地震灾难报道上的准确、及时、客观、恪守,还因为其对灾难事件的报道愈来愈趋于理性。也使得新闻从业者冲破了新闻真实性与社会道德之间的“雾霭”。

唤醒媒介理性的重要性

我们欣慰地看到传媒的角色正在转型,正趋于理性的觉醒。美国佛罗里达中心大学新闻学教授罗恩·史密斯在《新闻道德评价》中说:“新闻业正在经历一个艰难时刻。几乎所有的民意测验都表明公众已不再尊重新闻工作者,他们怀疑自己是否还能信任新闻媒介。他们并非对我们的职业技能不满,令他们不满的是我们的道德和我们对自己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的认识。如果公众不信任你,那么作为作者、编辑或发行人所具有的技能就没有太大的意义。”

面对文明世界的全局激变。传媒如何做角色的转型,传媒工作是否应思考,不再只为单一而偏狭的物质文明服务。更要为“生活世界”里基层人民的意义需求、为各种人性的内化价值与“文化视野”而发声。从“制式化现代生活”的维系者这种角色跳脱而出,转而作出更全面的关照,成为“生活世界”整体价值的捍卫者。

理性复苏的途径

新闻真实和社会道德二者不仅不矛盾,而且应该有机地融合在日常新闻报道的每一个环节中,内化于新闻从业者的人格之中。真实的新闻,不仅应该符合新闻规律的客观要求。也应该符合道德对新闻的客观要求。

新闻报道的理性复苏。“在抗震救灾阶段。人们都去关注故事了。这是人的一种心理需要,就喜欢看那些可歌可泣的精彩故事。但实际上,大多数人是平淡的、没有故事的,难道他们就不需要帮助吗?”被称为最美最让人感动的四川卫视女主播宁远在节目之外。默默地为这些普通人做些事情。

诚然,地震现场会有许多条新闻线索。有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发生,而且具有“现场感”的报道、图片会让报道独树一帜,具有一般新闻作品难以达到的新闻价值,可以被媒体用来提高发行量或收视率。但在这样的报道中记者所表现出的对新闻人物、新闻事件的态度与处理方式。不被社会公众所认可、所接受。新闻真实对新闻报道运作层面而言是一种业务要求,而在新闻媒体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层面则是一种道德要求。

媒介角色的确立及职业自律。去年的地震报道中,也有一些媒体面对灾难事件的发生,不顾灾难亲历者感受如何,不看采访时机是否合适的做法。不论是对灾难亲历者还是对置身灾难之外的普通受众,造成了强烈的心理刺激,导致心理压力增大。

陈力丹曾在其文章中指出,记者永远无法照顾到与其报道内容利益相关的所有方。这是记者产生“道德两难”问题的根本原因。因而,按照一定的职业自律程序做,是最合理的选择。广大新闻从业者,是新闻传播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和组织者,也就是新闻传播过程中的“把关人”,监测社会环境、及时报告事实的变动是他们的职业意识所在。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进行新闻专业主义的教育,使记者内化自己的职业角色,才是长远之计。

媒介的人文关怀。正如前述中四川媒体在震后报道及地震周年报道中所体现的理性,在另一种层面也体现了对人的关怀,凸显了媒体的道德自觉。一位前去采访北川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冯翔自杀事件的记者在赶到冯翔的妻子、父母落脚的宾馆时,隔着房门,听到冯翔妻子、父母的哭声和亲人的安慰声。“实在不忍心打扰。实在无法正视那一个个面带泪痕的脸庞。甚至无法想象。当冰冷的镜头突然对着那枯槁的面容时,该是多大的一种冷暴力”,于是“记者选择了舍弃,静悄悄地离开”。

人文关怀精神在职业规范中的应用,是最基本和最普遍的。什么是“人文关怀”?人文关怀的核心是尊重人、关怀人、强调人的价值。主张以人为本,关怀人的生存状态和权益。上述例子中的媒介工作者在新闻报道工作中就体现了人文关怀精神,把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放在中心地位。在新闻报道活动中更新观念,端正姿态,改进作风。

无论是面对天灾还是人祸甚至于日常报道。新闻工作者都应当正确把握报道的尺度。这个尺度。不仅表明了媒体立场,关乎舆论导向。还可能直接影响事件的发展,进而影响媒体自身形象和相对应的政府形象。另外媒体可以通过话题设置表现人文关怀,进而引导受众关注人文关怀、思考怎么更好地实施人文关怀。

结语

新华社原社长郭超人曾经指出:新闻工作者“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毁誉忠奸,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人命关天”。新闻工作者手中的笔是利器也是一把双刃剑,对尺度准确、适当地把握应当作为检验新闻从业者职业道德水平、检验媒体传播品位的一条重要标准。这就要求媒体在为公众传达信息的同时也要趋于理性,传递温暖的人文关怀。让新闻报道少一些恶意炒作,多一点人文关怀,关怀我们人类的生存环境。“5·12”地震及地震一周年系列报道中,让我们看到了我国新闻自由度的日益扩大,看到了媒介的理性复苏,这应当成为我们坚持不懈的追求。

编校:杨彩霞

猜你喜欢
灾难新闻报道关怀
雷击灾难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灾难报道常见问题及反思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
灾难不是“假想敌”
防范“抗生素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