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本土化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探析

2009-12-02 10:20王晓华
广西教育·C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本土化理论课实效性

【摘 要】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本土化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重要保障,是实现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和突破口,可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为各高校德育类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开设提供智力支持。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本土化课程资源 开发 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高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直围绕着课程建设开展了多种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但辩证地看,仅仅依靠课程改革是远远不够的。高校的思想政治课要上好,让学生感兴趣,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课堂内容是否具有针对性、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是关键。思想政治理论课本土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正是这一关键的切入点。可以说,只有高水平的课堂教学与高质量的本土化课程资源的有机结合,才是取得思想政治理论课优异的教学效果的可靠保证。本文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本土化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作一探析。

一、 本土化课程资源的开发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重要保障

课程资源是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同时也是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因此,保证课程资源的丰富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发挥其应有的优势、实现其预定的教育目标的先决条件。随着媒介的发达,对于日常有各种多渠道接受信息,并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高校学生来说,单纯的教材资源和有限的报刊媒介资源已不能满足其需求。而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是一门需要借助教材之外的丰富资源才能完美实施的课程,又是一门需要教师创造性地结合实践实施组织教学的课程,更是一门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其自主学习能力的课程。这就迫切需要“两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扩大“资源内需”,开发课程资源,依托鲜活的本土化课程资源,建立一个广泛涉及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以基础知识为主干的开放式课堂教学体系和源源不断更新的循环资源模式。

二、 本土化课程资源的开发是实现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和突破口

本土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即开发地域贴近性的课程资源,是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关键。各地方的自然、文化资源,即反映了一个地方经济、文化、历史的发展成就与特色,也是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基础和后盾,更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实效性的突破口。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强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参与性不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要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应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而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则离不开课程资源的支持,尤其是离不开地方课程资源的支持。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强化地域贴近性这一基本认识,真正盘活课程资源,让学生的心灵有后续的深度影响。由于本土化课程资源大都来自本地域,不仅可信度高,而且与自身生活息息相关,与学生未来的成长、成才关系密切,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消化,而且学生可以在调查过程中亲历改革开放给家乡、本土带来的变化,从而加深对党和国家在现阶段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了解,课程的教育目的就在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与地方经济建设的互动中得以完成。

在这个意义上,做好课程内容的设计是重中之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计之要点就在于课程内容应与学生实际结合,与地域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结合,与国内外发展动态实际结合。换言之,课程设计需要立足于和学生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各项现实资源上。尤其是学生所在区域与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往往是该地高校学生最关心的话题之一。如笔者在所处的温州大学为背景的相关教学中,发现在课堂中介入本土政治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和高度热情。例如,将在全国颇有影响的与专业结合的“草根创业模式”、“大学生当村官”、“实践课堂设在企业车间”等立足本土社会经济资源的生动事例,与教材相关章节结合,具有鲜活的说服力。此外,地方高校办学定位的原则之一就是为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输送人才,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高校更好地了解地方需求、梳理地方资源搭建了一个桥梁,更为本校如何更好地为地方服务,为地方输送什么样的人才深化了认识,更为体现本校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资源基础。对于最终回到地方各岗位工作的地方高校大学生来说,及早地系统了解本土地域特色,能缩短未来工作时融入社会的过渡时间。因此,独特的本土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就必然成为实现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和突破口。

三、本土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为各高校德育类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开设提供智力支持

本土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教师提出了新的专业能力要求,要求教师是主动有效地研究、开发、利用本土化课程资源的主导者,更是探索发现宏观、微观社会经济发展成就,感知历史的亲历者。这在客观上促进了教师实践能力、指导能力的提高,更从情感上培育了教师的爱国爱乡精神和对党和国家的坚定信念,这些收获对于教师增强课堂教学的感召力、影响力,培养锻炼教师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和指导能力必然起着重大的促进作用。如温州大学的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本身也是“温州模式”研究的专家学者。这些研究成果作为大学生和当地社会经济接轨的介质,必然融合为各高校德育类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重要来源,发挥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与本土化课程资源的结合是决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两个重要因素。本土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而且也是实现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育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举措。而对于如何进一步深化本土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则有待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张森年.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思考与探索[J].清华大学学报,2006(2)

[2]陈江土.加快课程资源开发,推进思想政治课改革[J].福建教学研究,2007(10)

[3]谢昌蓉.从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J].科教文汇,2008 (11)

【作者简介】王晓华(1982- ),女,浙江温州人,温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

(责编 黎 原)

猜你喜欢
本土化理论课实效性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诉前强制调解的逻辑及其本土化建构
美乐家迎来本土化元年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论电视节目的本土化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困惑·解疑·感悟——评《嘀哩嘀哩》兼及奥尔夫教学法“本土化”实践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