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形势下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

2009-12-02 10:20陈永聪
广西教育·C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产业升级工作过程

【摘要】产业升级形势下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人才需求较大,应制定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等新颖有效的课程体系以及“2+1”等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确保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关键词】产业升级 机电一体化技术 工作过程 工学结合

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产业升级的目的之一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提升企业竞争力。因此,劳动密集型工厂亟待技术升级改造。技术升级改造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而全面提高科技含量离不开由气动技术、液压技术、传感器技术、PLC技术、网络及通讯技术等学科的强烈相互渗透而形成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但是,目前我国的机电一体化技能型人才缺口较大,在各类的人才需求统计中,该专业的技能型人才需求一直排在前三名。本文以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新形势下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作初步探讨。

一、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为确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结合所处地区实际,提出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面向机电制造行业,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制造、装调与运行、管理营销等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可适应的工作岗位包括:第一,机电制造企业的现场技术人员。主要从事工艺规程、工装夹具、模具、电气控制线路、一般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实施工作;机械、电气、电子产品的装配、调试和质量检查;先进设备的操作、维护与保养工作。第二,机电设备维修企业、检测中心的现场技术人员。主要从事机电设备检测、故障诊断与维修工作。第三,机电制造企业的车间管理人员。主要从事生产管理、技术管理市场营销。

二、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举措

新形势下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通过科学的课程体系为人才培养提供坚实基础;二是推行“2+1”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创造工学结合的锻炼环境。

(一) 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从世界范围看,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经历了“学科系统化” 、“学习理论导向”和“职业分析导向”模式后,正向“工作过程导向”的模式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作为职业性很强的工科专业,有必要全面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为全面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负责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电气自动化教研室做了大量的工作,主要体现在四大方面:一是大力支持骨干教师外出观摩学习;二是全面改革课程整体教学设计;三是全力推进新课程标准制定;四是落实新教案撰写。近年来,在学院和系部的大力支持下,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骨干教师6人前往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参加了“高职教师教学能力”培训,2人前往珠海参加了由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承办的“高(中)职教师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研讨会暨职业化教学六项修炼师资培训班”。在教师学习结束归来后,专业带头人牵头组织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活动”。教研室各位教师每人负责一门专业课程的整体教学设计,围绕着“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及专业业务规格”这一中心目标,进行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设计、能力项目训练设计、考核方式设计等。通过专业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活动,专业教师对负责课程的改革方案有了初步草图。在此基础上,再组织教师制定新的课程标准,主要是将学习领域细分,从一级情境到二级情境的安排设计,进一步理清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脉络,为新的课程体系落到实处奠定坚实基础。最后,根据课程标准落实新教案的撰写,为今后正式实施新的课程体系提供详尽而又重要的参考。

(二) 推行“2+1”人才培养模式

“2+1”产学合作教育模式是进一步落实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精神,更好实现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造就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新的教育模式。“2+1”人才培养模式下,三年教学中两年在学校进行,一年在企业完成,实施工学结合。校内教学主要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校外教学主要是学生在企业的一年顶岗实习, 同时学习部分专业课程及综合实践类课程,在实习过程中根据生产实际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并在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任务。

在企业实施“1”阶段的实践教学是“2+1”人才培养方案中重要的教学环节,它将把学校引入社会,实现校企两个育人主体共同育人,使高等职业教育更加贴近社会,贴近企业。“1”阶段的教学是利用一年左右的时间,使学生到企业实际环境中,由学校教师、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岗位技术工人对学生实施专业现场教学,并在实际工程环境中进行顶岗实习,使学生把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同企业工程实践相结合,学习和了解企业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以及企业生产的组织与管理;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和团结协作精神。“1”阶段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学生分析工程实际问题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岗位所需的工作技能,为今后的工作和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以便学生步入社会用人单位后,能尽快缩短适应期,为企业的发展作贡献。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近年来开始尝试“2+1”人才模式的改革。在本专业学生全部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所有课程后,经与某公司协商并签订合作协议,选派优秀教师带领学生赴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学生顶岗实习期间,校内教师与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共同完成车间管理、质量管理、机电一体化技术综合实习等课程的现场授课,并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任务。同时,在实习期间,学生也完成了企业分配的产品装配生产任务,并取得了一定的劳动报酬。总之,通过产学合作,学生积累了工学结合的经验,同时取得了学校、企业、学生三赢的局面。

总之,新形势下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应从人才需求出发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并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等有效的课程体系的全面推广以及“2+1”等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尝试及完善,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确保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 赵志群.论职业教育工作过程导向的综合性课程开发[J].职教论坛,2004(2)

[2] 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 张运吉.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08(10)

【作者简介】陈永聪(1979-),男 , 广东高州人,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硕士。

(责编卢海)

猜你喜欢
机电一体化技术产业升级工作过程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现代工程机械中的发展运用分析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法在《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中的应用
我国生产性物流业促进装备制造业升级的策略分析
濉溪县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实践类课程改革探索
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机械类课程开发
关于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和发展态势的探讨
关于福建自由贸易区发展理念和辐射带动海西产业升级模式的探究
商贸流通业集聚对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