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素质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2009-12-02 10:20谢勇强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09年10期
关键词:心理素质心理健康青少年

谢勇强

要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必须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日趋重要。所谓心理素质,就是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在个体与客观外界相互作用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属性和品质,主要表现在人的智力是否正常、情绪是否稳定、意志是否坚强、反应是否适度、社交是否和谐、个性是否健全,以及能否适应环境等方面,它反映了学生心理的健康程度,对全面培养青少年优良的素质有着重要作用。

一、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以受教育者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个性为出发点和归宿。但是,长期以来很多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比较重视,而对心理健康却较少注意;对学习成绩比较关注,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目前,高分低能、因心理素质差而不能适应社会的现象比较普遍,这一状况需要采取必要措施加以改变。只有身体和心理都健康的人,才算是真正健康的人。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的健康所下的定义是:“不仅没有躯体的残缺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可见,对广大青少年来说,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不仅指生理上的健康,还应包括心理上的健康。现在,为数不少的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偏差,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障碍和人际交往障碍相当严重,用学生自己的话说,就是终日过着“单调而紧张”“烦躁抑郁”的生活,这种不良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来源于社会压力和家庭压力。社会压力来自同学间的学业竞争,一些自尊心较强的学生心理压力加大;家庭压力来自家长的过高期待,因此导致学生每天的超负荷运转。一些家长将自己一生难以达到的目标、理想强加于孩子身上;一些家长对孩子将来的就业、生存问题充满恐惧,并将自己的焦虑和恐惧不自主地传导给孩子。这些都是孩子身心压力不断加大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青少年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偏差,甚至轻生、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的和谐和社会的安定。因此,必须把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摆上重要日程。

二、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简单说来,主要原因是学习压力、家庭压力和教师教育方法不得当等,这些原因的现实存在,反映了学校教育及社会家庭等方面的许多综合性矛盾,只有了解问题的成因,认真地正视和解决矛盾,才能使问题和矛盾得到圆满解决。

1.家庭影响

家庭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家庭的气氛,家长的气质、学识,家长的道德水准,家长的举手投足,都会对子女产生直接而重要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从目前情况看,并不是所有家庭的教育方法都十分得当,比如: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对子女经常训斥,使孩子对父母见而生畏,缺乏感情交流;有的家长在孩子遇到困难时,不能够去帮助和鼓励他们,使孩子在情感上失去依托;有的家庭破裂、双亲离异,严重摧残了孩子的心灵;更有些家庭的家长本身品德低劣、作风不正,对孩子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这些问题的存在,必将严重地危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2.学校教育

由于种种原因,当前的学校教育也存在较大弊端。迫于社会的压力,片面追求升学率,偏重考试成绩,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持一种漠然的态度。对小学生、初中生的教育脱离了他们的成长阶段,大量的课业负担压得学生透不过气来,还要参加奥数等课外补习班,罚站、罚抄写单词、责骂、甚至将学生轰出课堂的事情也时常发生。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内,轻课外;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乏味,课外活动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把学习视为苦差事,把放学当作胜利大逃亡。而一些教师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育学生时传统、死板,不能与时俱进地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需求。师生之间发生矛盾时,往往采用不当的方法,找家长、找校长,甚至强行压制,体罚或心罚学生,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更有甚者,有些教师嫌弃后进生,使他们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

3.社会影响

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对学生冲击非常大,严重污染了学生的视听。主要是“向钱看”的不良价值观和网吧等不良场所中的一些不健康的色情、暴力影视内容侵蚀着青少年,加之现在的影视、文化宣传等领域为了追求效益、渲染气氛,主持人经常是花里胡哨,形象夸张。这些都对学生造成了不良刺激,青少年由于缺少理性的辨别能力,往往盲目模仿,造成了一些学生的不正常心理和非科学的价值观。

三、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方法与途径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要切实做到教书育人

我们的学校教育,既要注重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开发智力,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品质,培养他们良好的兴趣、高尚的动机、得体的态度、顽强的意志,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情感、交往、处事等品质的培养和熏陶。学校教育对学生既有显在影响,也有潜在影响。显在影响主要表现在学习成绩、学习兴趣等方面,这些往往很容易看得出来;而潜在影响则不那么直接,如学生人格、情感等方面的东西,这些往往是潜藏的,平时不容易看得出来。但是这些潜在影响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对他们将来适应社会大有好处。科学知识可以重新学习,而良好的人格却很难重新塑造。传统的教育观只重视显在的影响,而忽视了潜在的影响。我们所讲的教书育人,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之成为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

2.培育良好的校园文化

环境育人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成功经验,它也适用于心育。校园文化的心理环境或氛围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静态文化心理环境,如校容、校貌及各种设施设备等对学生心理会有一定的影响;另一是动态文化心理环境,如班风、校风等对学生将产生更大影响。良好校园文化心理环境的营造要动静结合,形成一种整体氛围,创造一种和谐、奋进的群体心理氛围,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影响之中,心理素质得到提高。

3.开设心理辅导教育课

心理辅导教育课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心理辅导或指导活动课,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讨论、表演、演说、游戏、访问、填表及观看影视节目等活动形式,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从而达到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

4.建立心理咨询室与心理咨询箱

其目的是加强辅导,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心理问题,促进他们健康茁壮地成长。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修养水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它对学生高尚品质、人格和情操的形成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总之,在目前社会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增多,包括学习方面、生活方面、人际关系方面、自我认知方面、情绪方面等,会不同程度地出现焦虑、自卑、压抑等心理,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国家对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心理素质心理健康青少年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青少年发明家
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心理素质
论新闻记者的心理素质与写作思维
开展“解烦恼”活动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