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感恩教育探析

2009-12-02 10:20白利芬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09年10期
关键词:德育大学生学校

白利芬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加强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引导其识恩、知恩,并将感恩意识转化为行动,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要对大学生实施有效的感恩教育,高校德育部门和人员首先要了解学生的感恩认知水平和感恩行为现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才能“对症下药”,找到正确的感恩教育内容和方法。

一、大学生感恩认知和行为中存在的几个误区

笔者通过对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大学生感恩认知和行为中存在以下几点误区:

1.感恩对象的狭隘性

对于“您认为感恩的对象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调查,80%以上的同学都选择了父母、老师、朋友,而选择大自然、社会、其他行业服务者的则少之又少。在“请将您认为最应该感谢的对象按顺序排列”这一题中,答案排在首位的是父母,其次是教师、朋友,社会、大自然、其他行业服务者等则排名比较靠后。这与我国传统的感恩文化是有密切联系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感恩文化建立在血缘亲情的基础上,感恩行为由孝敬父母进而推及其他。这使得中国人在一定的人际交往范围内有着非常浓重的感恩意识,从而营造出一个富有人情味的社会。但不可避免的是这种感恩是由里向外(家人到外人)、由近及远(熟人到陌生人),并随着人际关系性质的转变逐渐减弱,以致于当代大学生中多数人片面、狭隘地将感恩的对象限定在跟自己关系最亲近的家人、朋友、老师这一范围内。在调查中,75%的受访同学将直接帮助过自己的人作为自己感恩的对象,忽略了给予我们恩惠和方便的大自然以及社会上其他各行各业的服务者。而对于竞争对手、陌生人等“外人”,他们完全没有感恩的意识。实际上社会发展到今天,感恩的内涵也在不断发展,当代大学生除了向父母、师长和帮助过自己的人感恩以外,还应当在此基础上有所拓展,把感恩情怀扩展到全社会。

2.时间上的滞后性

有60.5%的学生认为,自己目前还处于学习阶段,没有能力尽孝父母、回报社会。等以后学业有成,走上工作岗位,经济等各方面条件成熟了,才有能力回报他人。其实不然。感恩并非是单一的从物质上资助他人,还可以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如向帮助过自己的人说声“谢谢”;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和高尚的德行回报教师;热爱大自然,保护周围的环境,以此回馈大自然给予我们的一切;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并尽自己所能帮助需要我们帮助的人等等,这些都是感恩的表现。其实每天都有实施感恩的机会。

3.感恩行为的无条件性和盲目性

36%的同学认为自己会无条件地回报帮助过自己的人。别人给予了我们帮助,我们心存感激,知恩图报,但同时也要清楚感恩并非是完全无条件的。感恩不是讲哥们义气,要注意力所能及和社会法律道德的许可。首先,感恩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既要懂得知恩图报,又不必因为他人有恩于自己而时时处处挂念报恩,把报恩变成个人的思想负担。其次,感恩行为也必须是在社会法律道德许可的范围内,不能因为急于报恩而无条件地满足别人对自己提出的不合理要求,更不能因为报恩而做出违法乱纪、损害他人或社会公众利益的行为。知恩图报既要选择在力所能及和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人及人,体现为报答和帮助他人和社会公众。

4.感恩行为的短暂性

在我们困难的时候,别人帮助了我们,我们心存感激,回报恩情的意识非常强烈。但久而久之,这种意识会慢慢减弱,甚至被遗忘。在调查中,62%的同学认为自己愿意为他人、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有意义的事,以回馈他人、社会给予自己的恩惠和方便。但要持之以恒,坚持一直做下去就非常困难。这种理解还是源于当前我们国家的感恩文化和感恩意识的缺失。感恩是一个社会的道德规范,是一个人德行的体现,不需要通过外在的制度强制性地实施。在感恩文化和观念普及的情况下,感恩将是一种自觉的行为,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它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贯穿人的一生。

二、对高校开展感恩教育的相关建议

感恩意识和行为是需要培养和引导的,因此,高校德育部门和工作者要加大感恩教育力度,使大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的意识和习惯。在本文中,笔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谈感恩教育的途径。

1.认知层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观

感恩观是大学生对感恩的认识和理解,是学生正确的感恩行为实施的前提和基础。学校是学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场所,然而长期以来,中小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过分注重知识传授、文化学习,忽视了学生道德品质以及其他素质的发展,这是导致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重要因素。因此,高校应及时为大学生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通过开设感恩教育课程、开展感恩专题讲座等实现以下德育目标:第一,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观,让他们明白感恩并非狭隘的孝敬父母、尊敬教师,感恩还有更多的内涵,让他们知道感恩不是讲江湖义气,报恩也不能是盲目和无条件的,感恩可以有很多途径和方式等等;第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会他们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懂得奉献与索取、受恩与施恩的辩证关系;第三,教学生学会正确归因。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用辩证的方法多角度分析问题,客观看待内因和外因所起的作用,引导他们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而不是一味怨天尤人,抱怨社会不公,抱怨父母没有为自己创造良好的条件等等;第四,引导他们树立强烈的责任感。感恩意味着责任,感念祖国、社会之恩,就要为祖国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感念大自然之恩,就要保护环境,珍惜资源;感念父母养育之恩,就要理解、孝敬父母;感念对手之恩,就要尊重对手、公平竞争等等。一个人对社会、自然、亲友等的感恩之心能够让他勇敢地担当起自己的责任,这是一种感恩与回报的更高境界。

2.情感层面:营造校园感恩文化,陶冶学生感恩情操

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感染和引导着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它对学生的影响是无形的,但效果是巨大而深远的。我们可以从物质、精神、制度三个方面构建高校感恩文化。首先,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上体现感恩教育的理念。校园内的建筑物、绿化和装饰、宣传标语等都是一个学校物质文化的外在体现,可在教室、宿舍、校园宣传栏内等张贴与感恩相关的名言警句和小故事;可利用校园网展开感恩大讨论和大宣传;播放感恩教育影片等等,从而在校园内形成人人知感恩的良好风气。其次,在精神文化建设中渗透感恩教育思想。在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模式上体现感恩教育的内容,将感恩品质作为办学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德育工作人员如任课老师、管理人员、辅导员等要注重通过日常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高尚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将感恩作为自己思想和行为的道德准绳;再次,在学校制度文化建设中推广感恩教育。制度是保障学校有序运行的必要条件,也是引导大学生知恩、报恩、施恩的重要举措。学校在制定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规章制度时,可将“遵守社会公德、诚实守信、爱护公共财物、乐于助人、孝敬父母、尊敬老师、热爱大自然、回报祖国和社会”等与感恩相关的内容引入其中,将其作为对学生进行德育评价的重要指标。同时也要注意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对于在感恩行为上表现突出的同学,要大力宣传,给予嘉奖。反之,对于违反学校规章制度,违反社会公德的学生要给予一定的惩罚,并作为反面教材使其他同学引以为戒。相信通过以上举措,感恩之风定会在校园中盛行。

3.行为层面: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实践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到人与人之间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快乐,体会受恩与施恩的幸福,从而使大学生对感恩的认识从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高度。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感恩实践活动:第一,以庆祝我国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如在国庆节、环保日、教师节、母亲节、父亲节、中秋节、春节等节日来临之际,在学校可举行大型的诸如热爱祖国、保护环境、感悟亲情、尊重教师等主题的感恩活动。笔者所在的学校还将每年的补考时间定在母亲节当天,提醒学生要好好学习,回报父母。第二,组织广大学生积极参与感恩实践活动,如献爱心、青年志愿者、三下乡、环保宣传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明白感恩的意义,体验施恩的快乐。第三,与家庭、社会合作开展感恩实践活动。家庭教养方式和社会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的感恩认知和行为。因此,高校可与家长、社会相关部门、企业等联合开展感恩教育。首先,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应关注学生德育方面的发展,不能单一地以学习成绩的好坏来评价自己的孩子,更不能溺爱孩子,并且以让孩子安心学习为由替学生包办所有事情。应该让学生平等地参与家庭事务,做到生活自理,同时担当起作为家庭成员应当担当的责任。除此之外,要经常与学校沟通,反映学生在家的表现情况,还要及时了解学生在校时的思想品德表现,避免出现学生在家庭和学校中行为判若两人的现象。其次,高校可与社会有关部门、相关企业联系,在他们的支持下,为学生提供专业实习、义务工作以及调查研究的机会,一方面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素养、另一方面,通过亲身参与或调查,让学生接触到各行各业工作者的真实生活状况,了解其中的艰辛,从而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

参考文献:

[1] 碧泠.教学生懂得感恩的十七堂课[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8.

[2] 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4):9-12.

猜你喜欢
德育大学生学校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学校推介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