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铁甲舰时代的海战

2009-12-02 03:44
军事文摘 2009年11期
关键词:格特霍夫奥地利

咬 亮

1866年,普鲁士为夺取德意志联邦的领导权,联合意大利向奥地利宣战,前者想把德意志境内各邦都划归普鲁士,后者则想收复威尼斯。普军于6月7日进入由奥地利管辖的荷尔斯泰因,奥地利同时声称将进军石勒苏益格。6月14日战争开始,意大利军队的加入将部分奥军吸引到南部战场,但其陆军在库斯托扎被鲁道夫大公击败。作为一个新兴海军强国,意大利遂试图利用海军优势,在海上寻求胜利。他们的决定也促使人类海战史翻开了新的一页——蒸汽铁甲舰的时代。

对垒双方

意大利海军当时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之一,它拥有12艘铁甲舰,包括新的蒸汽动力快速舰“意大利”号和“迪波托加罗”号,新的有炮塔和撞角的“铅锤”号,全部舰船均配备大口径“阿姆斯特朗”线膛炮。此外,还有16艘木壳蒸汽机舰船。但是意大利的水兵训练稀松,作战素质很差,军官缺乏进取心。更要命的是,他们的司令官佩萨诺则并不十分乐意担此荣耀——佩萨诺年已花甲并且已经在海军军官中滥竽充数混了近三十载,他不愿意在暮年时期拿自己的名誉冒险。在1862年的几个月中,他成为海军大臣,虽然任期很短,但他明智地利用时间使自己连升两级。意大利是一个崇拜英雄却又缺少海军英雄的国度,16世纪他们曾经尊称叛国的热那亚海军上校多利亚和他胆小的侄子吉安为伟大的海军上将。而当时佩萨诺被普遍认为是意大利“惟一”有价值的海军上将,在战时领导他的国家作战成为一种自然的选择。没有海军强国传统的意大利人,试图用武器装备来弥补软实力的不足,从1860年开始,意大利投入1200万英镑的巨资,就是意在建设世界上第一流的装甲舰队。然而商业世界充满狡诈,不幸的意大利人受到了欺骗。“意大利”号和“迪波托加罗”号这两艘大型装甲舰是在美国高价建造的。重型火炮和结实的装甲板,给人以杰出战舰的印象。但实际上,铁壳板装在未干的木头上使得结构并不坚固。如果这些还不够糟糕的话,那么更糟的是这两艘军舰因为缺少浮力,机动性极差。冲角舰“铅锤”号建于英国,比装甲巡洋舰规模大。它是个丑陋的作品,长26英尺的冲角升出船头,仅这一点就让它成为一艘糟糕的海上军舰。它被装甲压得严重下垂,并且它的大炮根本无法操纵。但佩萨诺对“铅锤”号装甲冲角军舰有一种孩子般的热爱,他简直把它当成了自己的私人游艇。这种滑稽的偏爱也为意大利海军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相比佩萨诺的十几条铁甲舰,奥地利只有7艘有些陈旧的铁甲舰,全部是蒸汽快速舰。他们的木壳舰主要有1艘蒸汽动力舰“凯撒”号、5艘螺旋桨快速舰和1艘海防舰。每艘木壳舰上,只有少部分炮是线膛炮,事实上奥地利的火力还没有意大利的一半。但是他们的不可估计的优势在于他们的舰队司令海军少将特格特霍夫,他的士兵训练有素,既有进取心又精通他们的专业。奥地利司令特格特霍夫男爵与佩萨诺截然不同,虽然他的航海技能或许使他连英国海军中的一艘护卫舰舰长都不能胜任,但他的勇气和领导才能却让人联想起过去的岁月。在他鼓舞人心的领导下,奥地利混乱的海军变成了一支令人生畏的武装力量。在人力及炮火都处下风的情况下,特格特霍夫领导下的舰队从来没有逃避战斗。即使他最好的装甲舰“费迪南·马克西米利安”号和“哈布斯堡”号,在此时没有克虏伯主炮的情况下—普鲁士人为了持久作战而扣下了——只得用老式前装炮来出海作战,但它们的动力处于最好状态。如果不能射击敌人,特格特霍夫就会下令接近并撞击敌舰。尽管其它的奥地利舰只缺少装甲保护,但特格特霍夫努力确保舰队有锚链、铁道钢轨和结实的厚木板保护。意奥海军双方船舰数目2:1,火炮数2:1,船排水量吨位3:1,马力3:1,即使敌方与自己实力悬殊,但坚定勇敢的特格特霍夫决定与意大利海军作战。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他的舰队中有超过800名的服役人员是仍在奥地利统治下威尼斯人。

前奏

佩萨诺虽然是一个滥竽充数的人,但他并不是傻子,他知道为了显摆而非实用的舰船的所有缺点。尽管奥地利在现代舰船和火炮方面还不及他的一半,对战斗没有信心的佩萨诺仍宣称:“我担心我们将被击败”。于是他试图避免作战,并为拖延作战找了各种借口。6月27日,特格特霍夫率舰队搜寻佩萨诺。他在安科纳港口发现了停泊的佩萨诺舰队。奥地利人来来回回巡航了3个小时,试图吸引比他们更加强大的意大利人出来应战。佩萨诺事后宣称:他希望“诱使敌舰主动交战,一旦对方做出回应,将立即歼灭之”。但这是一个奇怪的解释,因为佩萨诺一直待在港口,直到奥地利人失去了耐心转头离去。之后,他带领4艘装甲舰驶出港口,向相反的方向驶去。

怯战的佩萨诺起初置“清剿亚得里亚海的敌人”的命令于不顾,仅仅把安科纳基地的军舰作些无谓的调动,而且在这期间,他并没有操练那些未经训练的炮手。最终皇帝对他下达了一道强制命令,“对敌人的要塞或舰队发起攻击,任何行动都被认为可能取得胜利”。佩萨诺在此命令的强迫下,决意夺取利萨这一奥地利小岛。

利萨岛是奥地利在亚得里亚海上的要塞,位于意大利安科那基地南150英里。岛上人口稀少,炮台火力强大,驻扎着近2000名奥地利士兵。对意大利海军来说,打哑这些火炮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因为他们装备的火炮是为对舰作战而设计的,缺少必要的设计仰角。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的登陆极为重要,因为只有地面部队才能占领岛上的炮台。可以想像,被迫前来的佩萨诺几乎没有想到该如何制服利萨岛上的抵抗。

纳尔逊式胜利

1866年7月16日,意大利舰队在佩萨诺海军上将率领下从安科纳出海,向利萨岛发起进攻。18、19日两天,意大利舰队对利萨岛进行炮击。守岛的奥地利军队非常顽强,用火炮击伤了意大利“强大”号铁甲舰。奥地利的特格特霍夫带领他的舰队远在175海里之外的波拉港。得知利萨遭袭,特格特霍夫起先以为这仅仅是一次佯攻。他难以相信意大利人会采取这样的冒险行动,作为两栖攻击既没有突然袭击的机会也没有首先掌握制海权。在意大利舰队准备组织再次进攻时,奥地利舰队于7月20日拂晓赶到了。

夜幕降临,佩萨诺撤回了舰队,任由奥地利人整顿编队。在他切断利萨岛电报线之前,特格特霍夫已回复驻军:“坚持到舰队到达。”当佩萨诺收到这一消息时,他声称这只是一个诡计,而没有对奥地利舰队的到来做任何准备。黎明时分,眼前的景象使佩萨诺满心欢喜至少“铅锤”号终于到达了。佩萨诺注意到,海面风平浪静,“他的旗帜纹丝不动”。他召集舰长们商讨战事。如果奥地利舰队来了,他们怎么办?大家异口同声回答:“用我们的撞角撞沉它们。”但是他们没有安排舰只对奥

地利舰队的到来发出警告。当意大利帆船发信号,告知佩萨诺“发现可疑船只”时,意大利舰队根本没有成战列队形。不可避免的事情发生了,在7月20日早上,佩萨诺又开始了攻击,当他正轰击利萨的炮台并准备派部队登陆时,瞭望哨突然报告,奥地利的舰队正从西北方向开来。佩萨诺受到了突然袭击。

挂帅“费迪南·马克西米利安”号上的特格特霍夫,像海上的暴风一样向意大利人逼近。奥地利舰队在他“冲向敌人并击沉他们”的口令下进攻,意识到自己的火力处于劣势,特格特霍夫意在近距离作战,他命令炮手集中火力,炮击意大利舰队的特别部位,以达到最大威力效果。他选择了一个容易冲击的队形——三个“人”字形纵向排列,第一个“人”形由他率领的7艘铁甲舰所组成,领头的是旗舰“费迪南·马克西米利安”号。第二个“人”形是木壳快速舰和一艘海防舰,由“凯撒”号领头,他把其余的小型舰船编在第三个“人”形队列中。

佩萨诺发现特格特霍夫逼近,只得惊慌应战。他命令阿尔比尼放弃登陆,跟在装甲舰后面作战。和往常一样,阿尔比尼声称没有收到信号,因而未采取任何行动。在混乱中,佩萨诺把舰队排成了纵队,但朝向了错误的方位。乱上添乱的是两艘战舰发出信号,称发动机发生了故障。同时,“可畏”号声称缺乏战斗力而无法参战,飞快地掉头驶回了安科纳港。最后,佩萨诺完成了排成纵队的意图。但他突然又改变了主意,命令舰队排成一路横队。舰队正以这种方式转换到最混乱的时候,奥地利舰队已经进入了火力范围以内。

在这紧急时刻,战斗在即,佩萨诺决定换乘“更快、更顺手”的战舰,即他至爱的“铅锤”号。而他的旗帜仍飘扬在“意大利”号上。他命令旗舰熄火,坐上汽艇驶向装甲冲角舰。但是这艘舰上几乎没有索具,因而他不能通过旗语与其它舰船联系。从这一刻开始,散布在13英里海面上的意大利舰长们将不知道他们的司令在哪里。佩萨诺-登上“铅锤”号,就在意大利军舰的队列中徒劳地来回疾驶。他为自己解除了指挥权,结果在前面的3艘意大利军舰与后面的军舰之间出现一个大空隙。特格特霍夫几乎不需要“纳尔逊式接触”,就发现了意大利战线的突破口。

很快特格特霍夫的“人”形舰队(为了便于识别而漆成黑色)就已冲破了意大利人的阵线。这场战斗很快变成了一场混战,舰船的运动部分地被烟雾所遮蔽。“铅锤”号两次试图撞击木制“凯撒”号而没能成功。“凯撒”号一发炮弹擦过“迪波托加罗”号,但自己却在对方的炮火下起火,并最终被“铅锤”号逐出战斗。与此同时,奥地利人的炮火使一艘意大利的铁甲舰船起火燃烧。

在近距混战中,意大利丧失了在重炮装备方面的所有优势。意大利炮兵(许多都是新兵)就近轰击木壳战舰“凯撒”号时,却发现忘记装炮弹了。佩萨诺在“铅锤”号上,还是像聚会上未被邀请的客人一样,忽而现身,忽而消失。起先他冲向“凯撒”号,想撞击它,而后失去勇气,命令“铅锤”号转向离去。后来他有另一个机会,只要命令士兵因可能出现的冲击卧倒在甲板上,就能成功。但他又是装腔作势不进行战斗,再一次掉头溜走了。那天,勇士们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佩萨诺设法发了一个更愚蠢的信号:“海军上将告知舰队,未进行战斗的军舰不在其岗位上。”幸亏没有几个意大利人注意到它。

特格特霍夫像在地面骑兵交战中的“一个优秀骑兵”那样,决定切切实实地“攻击”他认定的佩萨诺的旗舰。“费迪南·马克西米利安”号舰长斯滕奈克升起一半索具,费力地穿过硝烟,引导战舰全速冲向“意大利”号,在其一侧划开一个大洞。“意大利”号迅速下沉了,“意大利”号战舰完蛋了。但在最后时刻,全体舰上官兵表现出来的勇气必定使佩萨诺、阿尔比尼之流无地自容。舰长布鲁诺宣布,舰长应与舰船共存亡,把手枪顶到头上开枪自杀了。主炮手在军舰被海浪吞没时还发射了最后一炮。

特格特霍夫强行向利萨岛推进,令他高兴的是,奥地利的国旗依然飘扬,舰队主力并未受损。他重新集合了装甲战舰,等着看佩萨诺是否发动新一轮攻击。因为战斗表明了他的火炮对意大利装甲舰影响不大,只有撞击才有可能成功。并且他知道,意大利人在一个更强有力的指挥官领导下,必将摧毁他的舰队。但是在意大利舰队实力尚强于奥地利舰队时佩萨诺无心恋战。夜幕降临时,他命令受创的舰队返回安科纳港。那天晚上曾参与激战、并在某一阶段遭遇炮击的“巴勒斯特罗”号爆炸了。舰长命令往弹药仓里灌水来挽救军舰,但是却忽略了粗心留在甲板上的弹药。结果这些弹药被引燃,葬送了这艘军舰。舰长拒绝弃舰,和200余名官兵与战舰同归于尽。

开启时代的海战

意大利舰队向西退却结束了这次战斗。由于奥地利舰队有几艘军舰受损并仍处于劣势,特格特霍夫没有追击。无论如何他完成了解救利萨的使命,他作为民族英雄回到了奥地利,而佩萨诺则被解除了职务。

利萨海战是奥地利海军的一次以少胜多的巨大胜利,将号称世界最强之一的意大利舰队击溃,彻底解了利萨之围。海战中意大利舰队遭受重创,损失了3艘铁甲舰、1000余名官兵,彻底失去了在海上获得战略优势的希望。

利萨海战是海上铁甲舰队间的首次交锋,是一次凭勇气和航海技能以少胜多的战役。这次海战对其后的海军战术起了很重要的影响,奥地利舰队采用的“人”字形横队取得胜利引起了各国的注意,它打破了固有的战列线战术,并在实战中取得巨大成功。在这场战役过去几十年之后的黄海海战中,在此战术影响下,北洋舰队采用了类似奥地利舰队的“人”形阵迎战采用纵队的日本舰队,但结局则大相径庭。

此外,由于火炮对铁甲舰装甲的有限作用,利萨海战中奥地利舰队采用撞击战术屡屡奏效,这一古老的战术复活,此后一直到20世纪初,多数国家军舰的舰首都安上了撞角。

利萨海战,再次证明当时的火炮对付装甲的军舰已没有多大效果,使得火炮的威力在此后数年内迅速提高,由此也促使了装甲技术的发展;此战还显示了蒸汽动力的铁甲舰具有优越的机动性,能够比较迅速地变换战斗队形,这对以后的战术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这场海战标志着海上战斗已经从风帆时代过渡到了蒸汽铁甲时代。

猜你喜欢
格特霍夫奥地利
辛德勒名单(节选)
当之无愧的“冰人”
当之无愧的“冰人”
非洲首富丹格特:赌得大,赢得远
非洲首富丹格特:赌得大,赢得远
消防员 ——克雷恩(奥地利)▲
裸身征服珠穆朗玛:世界最牛“冰人”的火热壮举
火药桶
居高临下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