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过眼

2009-12-07 03:38李开盛
世界知识 2009年20期
关键词:建国外交历史

李开盛

大历史与大外交——评《中国外交六十年》

关于中国外交的书不少,但真正有个性的不多,国际关系著名学者王逸舟和他的长期事业合作伙伴谭秀英合作主编的《中国外交六十年》可视作其中一本。看王逸舟的书,总能够触常人所不及,他那种将全球关注与国家情怀结合起来的责任感,以及温和中不乏批判的精神,都使得其作品别有风味与价值。《中国外交六十年》一书除继续保持这种风格外又体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大历史的纵深感

写当代中国外交,大都从1949年新中国建国之时开始着笔。但在王逸舟看来,“具备大历史的纵深感,是恰当把握新中国外交地位与作用的关键之一”。基于这种认识,王逸舟对全书框架进行了别出心裁的设计,即“三个三十年”。后两个三十年是我们所熟知的:社会主义革命阶段(1949~1979)和社会主义建设阶段(1979~2009),而第一个三十年: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1919~1949)则是常人在论述新中国外交时很少提及的。在王逸舟看来,中国共产党人早在建国之前就开始了与世界的接触。这种革命时代的经历与观念,给新中国建国初期的中国的内政和外交打下深刻的印记。第一个三十年是研究新中国外交及中外关系的时间距离最近、反差最强烈的一个重要参照系。只有通过这个参照系,才能感受到毛泽东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深远历史意义。

虽然全书对建国之前的三十年着墨不多,但有效地把新中国外交六十年的历史深嵌于更加广阔的历史背景中。依笔者浅见,这种大历史的纵深感似乎还可以进一步拓进。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的中国先进分子,之所以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己任,从根本上是源于自1840年以来遭受列强侵略的屈辱感,以及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留下来的使命感。

外交,不止是外交

一般理解,所谓外交就是代表国家的政府首脑与外交部门开展的对外和平交往行为,而这也正是许多外交专著所研究的对象。然而,真正决定一个国家对外关系的,是比这种狭义外交远为宏大与广阔的画面。从横向看,国家之间经济实力的较量、文化软实力的交锋以及军事硬实力的潜在对比,可能比外交官员的智力与技巧更加重要。从纵向看,民间的互动与理解、舆论的好恶与沟通,在影响国家外交政策方面可能并不亚于领导者个人的意志与谋略。因此,要真正理解一个国家的外交,必须有超越具体外交工作的大外交概念。

《中国外交六十年》在这方面有着不俗的尝试。它通过议题设置的方式,把对新中国六十年外交的理解变成多维度探究的过程。书中既有关于国际背景下领导人战略思想转换、中国对国际组织参与这样比较传统的“套路”,也有从外交制度、军事外交、民族主义甚至是身份变化来思考中国外交变迁的新路径。总体言之,打破外交与其他领域之间的界限、打破外交与内政之间的界限,是本书探究中国外交的总体方法。正如王逸舟所言,外交与内政始终是紧密联系在一块的。把国内和国际形势联系起来综合分析、通盘考虑,历来是中国共产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方法,也是中国外交不断取得进展的基本保证。而中国本身的进步,也直接影响着中外关系的发展演化。

正是从这种大外交视角出发,《中国外交六十年》有助于我们去思考那些看起来超越了外交但却决定着外交的领域。作者说得好:“打铁先要本身硬”。如果不能在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大业中把自己的问题解决好,纵使中国的外交战略再高明,也很难取得好的效果。

作为集体成果,本书可能不如王逸舟以前的个人专著那样具有整体感,主编者的一些设计思想也未能贯彻所有章节,但瑕不掩瑜。恰在建国六十周年来临之际《中国外交六十年》出版了,王逸舟和他的同事们献上的不只是一本书,而是对于中国外交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深沉思考。不是每个人都会同意他们思考的结论,但肯定会从书中获得不同程度的启示。

猜你喜欢
建国外交历史
Flow separation control over an airfoil using continuous alternating current plasma actuator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新历史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Yarn Quality Prediction and Diagnosis Based on Rough Set and Knowledge-Based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坚苦卓绝的登陆”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