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手”王保合与《三仙归洞》

2009-12-08 09:37杨双印
当代人 2009年8期
关键词:戏法玉林仙人

杨双印

说起吴桥和吴桥杂技,那是尽人皆知——中国杂技之乡,列入国务院第一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借了吴桥杂技的名,吴桥有一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吴桥杂技大世界,在全国各人文景区,也是名声在外。在吴桥杂技大世界景区里,有一个赫赫有名的景点叫“鬼手居”。“鬼手居”里有一个名号“鬼手”的老艺人名叫王保合,王保合有一手绝活,叫《三仙归洞》。

号称“鬼手”的王保合,用现时的话来说,算个“大腕”了,中央电视台有10来个栏目以他为主角做过节目,好些个地方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等,都做过他的节目。许多国内外的宾客到吴桥杂技大世界来,以观看“鬼手”王保合表演的《三仙归洞》为一大目的,否则,就回去得不情愿,回去得遗憾。

王保合表演的《三仙归洞》是一个民间戏法节目,过去称之为“倒包子”。因为那时表演者用的是小红布缝制的一个布包,里面包的是一团头发。小红布包着头发,是软的,在手中可大可小,便于藏夹。三个小红布包经艺人在两个碗中倒来倒去,表演两个碗中小布包的有无多少,因而叫“倒包子”。

要说《三仙归洞》产生的时代,还得从中国“四大古典戏法”说起。所谓“四大古典戏法”就是在中国杂技历史上很出名的“剑、丹、豆、环”。剑,是指《吞宝剑》;丹,指的是《吞铁球》;豆,指的是《仙人摘豆》;而环,就是指《九连环》了。

四大古典戏法出现的年代早晚不一,其中的“剑”、“丹”、“豆”,最迟在唐代就有了。《旧唐书•音乐志》记有“丹珠伎”,说明唐代已经有了“丹”和“珠”(当是后来的“豆”)。这种“豆”的出现,才有了后来定形成名的《仙人摘豆》,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它标志着世界上手法幻术的正式出现,自成一体。艺人们对手法幻术基本功的训练与研究,已经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而这以前的《吞剑》《吐火》《剪带还原》,虽然也需要手法,可这些节目中的手法,只是一个陪衬,是一个过渡,或者说,这些节目并不全是靠手法进行表演。而《仙人摘豆》不是这样,它是完全靠手法的幻术。不依靠机关道具,单单运用双手的敏捷动作,使较小的物件来去变化。

《仙人摘豆》在宋代以后日趋完善,宋代的《梦梁录》《武林旧事》都有记载。经过一代代艺人的锤炼,《仙人摘豆》终成为戏法中最神奇的节目之一。最早时艺人只用两只手来变,后来发展了,不断增加变幻的内容和花样。道具也由泥丸到木珠、珊瑚子、琥珀子等物件。开始是由两个碗发展到后来有人最多可用五个碗十个豆来变,而且每一步变化都有名目,如:《一粒下种》《二龙戏珠》《三仙归洞》《五鸟归巢》《松风灌耳》《雪花盖顶》《铜壶滴漏》《山洞遁宝》《隔河摆渡》《莲开并蒂》《穿心过肚》《劈剖莲蓬》《泰山压顶》《易地结果》《流星赶月》《葫芦遁宝》《合浦还珠》《红豆相思》等等。《仙人摘豆》节目中的这些诸多变化,忽来忽去,随心所欲,出神入化,变幻莫测,很是令人叹服。由此也可以看出,《三仙归洞》的产生渊源。

《三仙归洞》就是在《仙人摘豆》的基础上发展的一个单项节目。在发展的过程中,原先的硬质珠或硬质豆,演变成软包(现在演员为了方便,多用海棉球),数量由多个变成只有三个,小碗只用两个。这一变化,简化了道具,却要增加技巧来补充,否则,也就不能成之为单项节目,也不能吸引观众了。

从《仙人摘豆》演变成的《三仙归洞》还有另一个重要发展,那就是随着表演的进行所使用的“说口”。《三仙归洞》摆脱了用嘴“过托”的环节,演员可以在施展手法的同时,与观众互动,让观众参与进来,去猜测演员变化过程中碗中的海棉球数量,或一或二或三,或有或无。当然,在演员神奇的手法下,观众是无法猜中其中数量的。愈是如此,观众便更加为演员的神奇手法所迷,感叹连连。

王保合被人称之为“鬼手”。这个“鬼手”的由来,还有一段故事呢!那是1997年的事了,那一年,王保合应邀到香港演出,时任香港特首的董建华观看了王保合的演出——只见王保合众目睽睽之下,三个海棉小球,说来就来,说走就走,任观众做如何猜测,出什么样的难题,没能难住王保合的。董建华被王保合出神入化的手法所折服,说他的手是个“鬼手”,无人能比。王保合的“鬼手”由此叫开。而王保合演出的景点就称为“鬼手居”。

王保合出身杂技世家,他的爷爷,就是创建了“北京大马戏团”的王玉林。王玉林号称“卸索大王”,他有一个令人叹服的神技,不论是什么人,用什么手法,用绳子将他捆上,幔布一遮,喊个一、二、三,音落幔布落地,王玉林身上绳索即被卸除。王玉林组建的“北京大马戏团”长年在北京天桥演出,名声很大,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王玉林曾被选为代表,邀请上天安门观礼台参加开国大典。一个走江湖卖艺的艺人,获此荣耀,这是王玉林做梦都想不到的事。这也是吴桥艺人中惟一个有此殊荣的人。

王保合出生于1945年,六岁学艺,从小就跟着大人走江湖卖艺,学得祖传功夫,曾随父亲参加赴朝鲜慰问团,表演杂技节目。后专习武术、马术、魔术节目。还曾赴西藏慰问演出,后在吴桥同乐马戏团、吴桥杂技第20团等杂技团驻班。因其身轻似燕,敏捷如猿,人称“赛活猴”。1993年,吴桥杂技大世界建成后,被聘为演员,从此在江湖文化城中表演《三仙归洞》。由于他的出色表演,得到游客的极高赞誉,数度被邀请出国演出。国内各地,不论是西部的天山南北,还是北方松花江两岸,南至海南岛,东部上海南京,王保合都曾被盛情相邀,到各地演出。所到之地,他那一手绝活,无不令人击掌称奇!

在王保合的表演中,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王保合的“口”,演快了,快说,问众人看清楚了吗?观众自然是看不清如何变的,那么就来慢的,演慢了慢说,再后来就停下,让人们猜。这过程,天南海北江湖上的事,随口就来,既活跃了现场,还增添演出效果。王保合集江湖卖艺几十年之经验,三教九流,五行八作,过眼之后,就知对方的十之八九,什么性格、阅历、职业等,一搭话,南来的北往的,听口音也听个差不离,随嘴一说,南方话、北方话都能学上几句,凭这一手功夫,他“卖口”内容就广了。王保合表演中,经常的要叫一名观众坐到他表演的位置上,选择这位观众就很有讲究,一圈的观众,哪个适合上来,上来了,是不是对全场演出的气氛起到调节作用,是不是能够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为他表演的一部分,这都要有一整套的江湖经验做后盾,否则,“鬼手”之“鬼”也就大打折扣了。王保合就有这样的本领,看似不经意的就把一个人叫了上来,其实不然,早在一落座,几句话一说,来的观众里哪个可上场参与,表演之后,不但让上场参与之人心悦诚服,更关键的是通过这个人将全场的演出气氛调动起来,让全场的观众都认可他所表演的节目的精彩,认可他的“鬼手”之技。

吴桥杂技中的“卖口”很重要,杂技艺人卖艺中的说“口”,本身就是艺术的一部分。而艺人闯江湖,也是很看中这些说“口”的,古有谚语说:三分艺,七分口。意思是说,江湖卖艺,三分靠艺,靠本事,七分靠“口”。而在吴桥杂技大世界中的这些艺人,“口”说得好的,当数王保合为高。

除了《三仙归洞》,王保合还继承祖上传承下来的“缩骨术”,经常的,兴之所至,王保合会给游客加演一个表现缩骨功力的《穿小衣》。一件非常窄小的衣服,看起来,也就是只有在襁褓中的孩子穿得下。而在众目睽睽之下,王保合在一番运气之后,不但当众穿下这件小衣,还在小衣和身体之间塞进三个空啤酒瓶……

“缩骨术”之外,王保合还有一手功夫叫《口中纫针》,一把缝衣针放入口中,再放入一根线,一番运功之后,将线徐徐牵出,只见那些衣针全部被线穿成一串,可谓神奇!

2006年,吴桥杂技做为一个整体,申报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同时,王保合被定为吴桥杂技的传承人。(责编:孙达)

猜你喜欢
戏法玉林仙人
开卷有益
唐诗赏读——仙人
The four variables that account for the emergence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登堂入室
Unit 6 Travelling around Asia Listening and speaking
给仙人的信
硬币戏法
基于Cell—SELEX的核酸适配体在生化分析与生物成像中的应用
给仙人的信
消失的硬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