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纠正深层文字差错

2009-12-08 09:37
当代人 2009年8期
关键词:杀手锏撒手锏编校

申 强

我在河北省的花山文艺出版社,已经做了十四年的编辑工作,总算起来,责任编校图书130余部,计2700余万字。在责编责校这些书稿中,体悟到纠正深层文字差错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对文稿中存在的浅层文字差错,例如把“孔子曰”错成“孔子‘日”,把“做好外交工作”错成“做好‘处交工作”,把“辛苦”错成“苦辛”,把“开汽车”错为“开汽”等等,其差错,都出在字形相似、词序颠倒、文字丢落方面,这类差错容易发现,容易辨识,也容易纠正,对责任编辑、责任校对来讲,不过是举笔之劳而已。实际上文稿的差错,除浅层之外,还潜有深层差错。这种深层差错,在数量上虽不算多,但其具有模棱难辨的特点,纠正起来往往颇费查考工夫。就此,我讲几件我在编校工作中实际遇到的事情。

几年前,我编校一部书稿,发现其中把“掎角之势”,错为“犄角之势”。“掎”字,是牵住拖住的意思,《中国成语大词典》中,就有“掎裳连袂”、“掎角之势”等词条。在写战争形势或写用兵布阵的文稿中,常常用到“掎角之势”这个成语。此中“掎”的本义,指拉住腿;“角”,在这里为动词,指抓住角。《左传•襄公十四年》在讲到晋国和戎人同心协力打败秦国时,形象地比喻说:“譬如捕鹿,晋人角之,诸戎掎之,与晋踣之”。意思是说,像捕鹿一样,晋国抓住鹿的角,诸戎拖着鹿的后腿,与晋国一起使鹿仆倒。后以“掎角之势”比喻战争中兵力互相配合,形成夹击敌人之态势,或分出一部分兵力去牵制敌人。其实这个成语,在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印刷的高中教科书语文第四册《失街亭》的课文中,已经讲到了。课本上的注文是:“把军队分驻几处,作战时互相支援,这种形势叫做‘掎角之势。”所以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作者,就不应再把“掎”错为“犄”了。有的作者,偶尔出现此误,可能是一笔之误,但在一稿中连续数次出现,那就只能是对“掎角”的本义尚未深解。

去年初,我在编校一部小说书稿时,看到原稿上有“杀手锏”一词。当时我把“杀”字改正为“撒”字,改而了之,也未多想。无独有偶,后来在编校另一部书稿时,又发现“杀手锏”之语。且一稿连续出现三次,我想这大概不是作者一时笔误,而是出在对该词义的误解上。“锏”是古代一种金属短形兵器,条状,四棱,有柄,无刃。我们可以想象,在冷兵器时代,敌对双方激烈厮杀之时,一方突然掷锏而出,确实称得上出其不意的“远距离打击”,这一招很可能就会要了对方的命。由此演为“最关键的时刻使出的最拿手的本领”之意。所以“撒手锏”的“撒”原为掷出之意,而非“杀”的概念。倘若文稿作者或文稿打印者,清楚该词语的含义源流演变,我想也就不致把“撒”错为“杀”,或把“撒”打印成“杀”了。需说明的是:也许是因为“杀手锏”出现的频率较多,已成约定俗成错而不以为错的差错,所以2006年印刷的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也把“杀手锏”作为一个附属词条收入其中,但对该词条未加解释,只是加了一句“见1168页(撒手锏)。”附加此言,就意味着“杀手锏”不是源词,而“撒手锏”才为本词。

还有一个文字差错,给我留下了长久的记忆:我曾责编一部研究西汉文学家东方朔的著作《汉朝历史中的东方朔》,见其中引用一则材料,说汉武帝去泰山祭祀天地后,亲到海滨望与神仙相遇,群臣纷作劝阻。东方朔的谏言是:“夫仙者,得之自然,不必躁求……臣愿陛下第还宫静处以须之,仙人将自至。”作者特意注明引自《资治通鉴》。我看到这里,觉得其中“静处以须之”的“须”字,是不是“待”字之误?于是去查阅《资治通鉴》,一看原文,确实就是用的“须”字。对这一疑问,我一时未去探究。后来有一天,翻看《诸葛亮文集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其中的《绝盟好议》一文中,有“须并其土,乃议中原”和“顿兵相持,坐而须老,使北贼得计”之句,书下有注:“须:等待。”笔者才恍然大悟,原来“须”字含有“等待”之义,庆幸自己当时没有贸然改动“须”字,避免了一次求正取误的笑话。但是事情并未就此完结。我对“须”字的“等待”之义,就认为只属古人古文的习用,现代当代的文字可能不用了。有一天,和一位资深编辑闲聊“须”字的用法,人家脱口举出毛泽东词《沁园春•雪》“须晴日,看红装素裹……”,我顿时感到自己原有浅薄之见。所以悟出,编辑在校正他人文稿的同时,更要注意“校正”自己对文字素养的自满心态。

编校工作实践告诉我们,文字差错的出现,不只是简单的笔头疏忽问题,同时也有深层的文字学识问题。就改正文稿中的文字差错而言,编辑和作者,是一对矛盾,或者说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作者的文字差错,会给责编增加劳动量,而编者的文字素养如果不到位,则会给作者的作品遗留玉瑕之憾。辩证地看,编者与作者又有统一的一面。在解决文字差错上,作者与编者的愿望是一致的,认真对待深层文字差错,也是有共识的。所以我愿同我的作者们,共同提高文字素养,以减少和杜绝文稿中的文字差错,尤其是对深层的文字差错,彼此更须携手努力,共为书稿质量而尽心尽责。(责编:孙达)

猜你喜欢
杀手锏撒手锏编校
磨炼我们的“撒手锏”
中国首个智能图书编校排系统发布
行动神经元
要挟离婚,是“制服”老公的撒手锏吗?(一)
心电图
俄罗斯再现“杀手锏”:“死亡列车”重现江湖
短文改错练习题
B—1B“杀手锏”武器进化史
撒手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