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单元模块”有效融合策略

2009-12-08 08:35罗夕花
广东教育·综合 2009年11期
关键词:口语交际课文

罗夕花

课改实验年级使用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围绕专题整合教材内容,把一本教科书的内容分成几个专题模块。与单篇备课、教学相比,单元模块教学更强调学习资源的整合与生成,着眼于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实践性,重视学生“学”的过程,强调一个时段内语文实践活动的“整体推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单元模块教学可通过如下策略实现资源有效整合。

一、同类阅读对比策略

即要求学生同时阅读描写同一对象(如动物、植物、风景、人物等) 的若干篇文章,在比较、分析中体会到不同文章不同风格的语言表达,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基本教学流程可为:典型课例、初读感知;深入感悟、体验写法;同组类比、领悟异同;实践体会、学以致用。

如在人教版课标本(下同)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以“民风民俗”为主题的教学活动中,第一篇课文是老舍的《北京的春节》,课文后的“阅读链接”中安排了梁实秋的《过年》片段和斯妤的《除夕》片段。教学时,先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北京的春节》一文中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大概教学过程如下:初读课文,概括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再读课文,体会作者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细读课文,感悟用词的生动形象和幽默风趣的语言特点;感情朗读,读出趣味;从行文结构、描写方法、语言风格等几个方面总结此文的特色。接着与《过年》和《除夕》这两个片段进行对比学习,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自己的习作有什么启发,并总结出它们的异同。最后迁移到“口语交际”和“习作”,让学生将调查了解到的民风民俗加以整理,并利用在课文学习中习得的方法进行口语交际与习作。这种比较学习强调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有助于学生学到的知识得到巩固、迁移与提高。

此策略可广泛用于写同一类事物的几篇课文的教学。如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在“体会不同作家写同一动物的写作风格”为主题的教学活动中,就可以对写同一动物的两篇文章《白鹅》和《白公鹅》进行对比阅读教学。

二、同一主题升华策略

即同一主题,层层感悟。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的思想和主题相同,仅写作的角度不同。整合这类课文的基本教学流程可为:课前准备、搜集资料;读文悟情、各有侧重;交流展示、深化主题。

如以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围绕“战争与和平”这一主题的课文教学为例,该组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有儿童诗, 写出战争给世界带来了种种不安宁,呼唤和平是孩子们的共同心声;有书信,通过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信,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维护和平,制止战争;有记叙文,讲的是战争中机智勇敢的小英雄的故事。整个单元的课文从不同的角度诠释“呼吁和平”的内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在逐课阅读的同时层层感悟整组单元蕴含的情感内涵。具体如下:(1)课前准备、搜集资料———在学习这个单元之前,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收集查找有关战争的资料,让孩子对战争有更充分的了解。(2)读文悟情、各有侧重———《夜莺的歌声》《小英雄雨来》这两篇文章都很长,但是通俗易懂,故事情节也很吸引学生,学生有阅读的愿望。可以重点引领学生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体会文章表达的真挚情感,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可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提问,然后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内容,理清顺序。通过重点句子的研读,和作者的情感引起共鸣。《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侧重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在朗读中体会,在朗读中想象,以朗读贯穿于诗歌教学的始终,再让学生进行朗读汇报交流。(3)交流展示、深化主题———组织学生召开一次以“战争与和平”为主题的交流会,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资料、图片,或交流自己学习本单元后的感受等,通过展示与交流升华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

适合此教学策略的单元有很多,如以“倡导友好相处、团结合作”为主题的二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以“生命”为主题的四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以“歌颂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为主题的四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等。

三、同一话题练说策略

即口语交际,步步落实。口语交际的训练不必只是在学到语文园地的口语交际时才进行,完全可结合在每个单元的每篇课文的教学中。其基本教学流程可概括为:初读课文、了解内容;交流感受、拓宽思路;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如在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围绕“难忘的童年”这一主题安排了相应的学习内容。《古诗词三首》展示了古代儿童生活的画面──《牧童》生动地描写了牧童放牧晚归后那种安然与恬淡、闲散与惬意的生活;《舟过安仁》以新奇的角度写渔童行舟过江,以伞作帆,张伞驶风时天真、活泼的情景;《清平乐·村居》则写了农村孩子童年的无忧无虑。《冬阳·童年·骆驼队》《祖父的园子》分别写了骆驼队和祖父的园子给童年带来的快乐。《童年的发现》写童年时有趣的发现。《儿童诗两首》则写了现代儿童的丰富的想象和美丽的憧憬,展示了当代儿童的生活乐趣。学习这组课文时,应该把口语交际的任务落实到每篇课文的学习中。可先让学生通过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念,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时光的珍贵。然后通过交流,拓展学生思路,让他们从不同角度说一说自己童年的故事。最后向生活拓展,听父母讲讲他们童年的故事,丰富学生的积累,并把口语交际延伸到生活中去。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了、感受了、体验了、交流了,口语交际时就有话可说,有情可抒了。

此策略适用于各单元的口语交际内容的教学,如三年级上册中“感悟亲情”这一单元的“口语交际”——“谈谈爸爸妈妈对我的爱”,一年级下册中“多彩的春天”这一单元亦可采用此法。

四、同一专题练笔策略

即练笔悟文,时时渗透。通过课堂小练笔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精神并领会整个单元的思想主旨。其基本教学流程可为:整体感知、初读课文;精读课文、品味语言;联系单元、逐层升华;练笔悟文、体会主旨;熟读课文、加深情感。

如在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关于“父母之爱”的专题,四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父爱、母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私。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课堂小练笔,升华情感。具体可设计为:(1)初步感知整组文本——《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慈母情深》《学会看病》,让一个个故事、一个个事例激起学生的深切的情感体验。(2)精读课文,品味语言——学习课文,把握课文最紧张激烈的矛盾处,抓住重点词句,认真赏析,与学生达到心灵共鸣。(3)联系单元,逐层升华——在一篇课文里,学生能感受的情感是单一的,如果能结合单元中的其他课文,就能加深体验,并且使其体验逐层递增。(4)练笔悟文,体会主旨——通过感悟,学生的情感达到最高潮,这时可通过练笔来释放他们的情感,可让学生结合平时的生活来写。如学完《地震中的父与子》,让学生写写“父爱”的故事。学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让学生写写在生活中类似的感受,从而深切地体会来自父母不同的爱。(5)熟读课文,加深情感——再次回到课文中,用心朗读课文,相比初读课文时学生情感体验将更加深切。

此策略可应用于许多单元的教学中,如在学习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关于“可贵的亲情、友情”这一主题时,可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练笔。

猜你喜欢
口语交际课文
情景交际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交际羊
背课文的小偷
酒中的口语诗
提高口语Level 让你语出惊人
口语对对碰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BUM-A-RIDE GUIDE 自助游必备搭车口语
交际失败的认知语用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