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拾“原料”酿造“美酒”

2009-12-10 08:52杨淑娟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09年10期
关键词:原料词语作文

杨淑娟

【教材简析】

本次习作为苏教版小语教材第十一册“习作4”的内容。要求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带领下,到秋天的公园、田野、山林或名胜古迹等处走一走、看一看,按一定的观察顺序把参观的所见、所闻、所感,尤其是最有特色的景物写成形象生动、情感丰富的文字。本次习作是一次观察作文。

【设计理念】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让学生走出教室、融身自然,任眼睛去自由观赏,任心智去随意体验,披境人文、找米下锅,学生就会写出情真意美的文章来。基于以上认识,本设计采用全开放的综合实践方式,让学生按兴趣爱好自由加入组别,带着摄像机、照相机、画笔、标本采集工具等去郊外游赏。高远的天空、明净的小河、金黄的田野、五色的树林……学生置身其间,定会如痴如醉、激情满怀、一吐为快。

【教学目标】

1创设体验情境,营造愉悦氛围,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和游览形式,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触摸写作素材,引发写作兴趣,绘就华美文章。

2开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和自主、合作的精神。

【作前准备】

1收集描写秋天景物的妙词佳句、音像资料等。

2发动学生准备好摄像机、照相机、写生用具、标本采集工具等。

【教学流程】

一、游戏导入,积淀优美词语,盘活写作库存

师:同学们,秋天是一首成熟的诗,秋天是一首动人的歌,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赞秋、誉秋,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精妙绝伦的诗词歌赋,妙言佳句啊!大家通过课前的收集,一定掌握了不少。下面呢,咱们来做一个“词语大荟萃”游戏。老师将黑板分为相等的四块,每一小组推荐一名写得快、写得好的学生,在其中的一小块黑板内集中写上描写秋天的词语,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哪一组写得既好又多?

(台上的学生笔走龙游,快如流星;台下的学生围坐在一起搜罗词语,每组指派一名学生不停地传送,教室内忙碌一团。)第一组:秋风送爽金风玉露秋月如镜秋水盈盈秋色宜人

第二组:一泓秋水秋虫唧唧天高云淡落叶知秋霜白露清

第三组:丹桂飘香秋水无痕菊黄蟹肥秋风萧瑟春华秋实

第四组:黄花似金层林尽染霜叶如醉北雁南飞落叶沙沙

师:多么热闹的场面哪!每位同学都展示出了自己的最佳水平,每个小组都不甘逊色,不光写得多、写得好,而且许多词语连老师都是第一次看到,真是不简单。能告诉老师你们写得既多又好的秘诀是什么吗?

生1:之所以写得既多又好,主要得益于我们课前进行了认真收集。

生2:我们这一组的同学都很聪明。(教室内一片哗笑)

生3:我认为最大的秘诀在于我们大家齐心协力、周密合作,我们坚信只要大家共同努力、群策群力,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师:说得很好,努力和合作是夺取一切胜利的法宝,我们要出色地完成一项工作,就必须人人勤奋努力,相互间加强合作。(板书:努力、合作)这些丰富的成果,将成为我们写作的宝贵资源,希望同学们在即将进行的活动和写作中理解、运用。

【设计意图:作文是个“技术活”。既要知道怎么写,又要知道写什么,即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而做到这一点,最为重要的也是最为基础的是要学会搜罗词语、遣词造句。本环节,教师匠心独具,从游戏的方式入手,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把枯燥的“预习检查”演绎得生动有趣,更为紧要的是盘活了学生的心中积累,为下一步的写作夯实了根基。】

二、融身自然,感悟秋色秋韵,孕育写作激情

师:刚才,我们通过游戏的方式,交流了很多描写秋天的词语,可谓是精彩纷呈、各具特色。那么,秋天的景色究竟是怎样的呢,今天,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去郊外实地看看,和同学们一道敞开心扉,倾听无吟的秋声,欣赏无边的秋色,采摘无尽的硕果,感悟无限的秋意(生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本次活动分为四组:第一,“摄影组”;第二,“写生组”;第三,“标本采集组”;第四,“照相组”。大家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工具准备的情况,自由组合,希望同学们尽情游赏,集中智慧,摄下精美的图像,绘出最美的秋色,采回最好的标本,带回最美的收获与同学一同分享。预祝同学们游玩愉快、成功。

(学生们如一群欢乐的麻雀飞到郊外的小河边、田野里、树林间,叽叽喳喳,追逐嬉戏,进行各自的活动。)

【设计意图:作文是个“实践活”。有所见、有所闻才会有所感,有所感才会有所获、有所文。为此,创设良好的所见、所闻的实践情境是很重要的,是学生作文的基础和前提。本环节,正是试图打破作文素材的拿来主义,让学生在生活中俯拾“原料”,从而把心灵深处的内在感悟“酿造”转化为一种精神产品,让人生得以精彩,让生命得以成长,产生作文“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效应。】

三、成果展示。畅谈所见所闻,做好写作铺垫

师:从你们的脸上,我真切看到了你们内心的喜悦,相信大家一定带回了许多美丽的收获!谁愿意将自己的感受向大家作一介绍。(生高举如林小手,纷纷要求展示介绍。)

1摄影组(边播放录像,边倾诉。)

生1:秋天带着落叶声悄悄走来。无数金黄落叶在秋风中飘飘悠悠地落了下来,像蝴蝶翩翩起舞。枫树已经脱去了绿衬衫,换上了红外套。片片枫叶像火炭一样在眼前灼灼闪耀,红得那样鲜艳、火热。

生2:田野里呈现出一派丰收的景象。高大结实的玉米棒露出了一颗颗金黄的牙齿;红彤彤的高粱染红了脸;一层层金色的稻浪涌向了无尽的天边……好一片丰收的景象。

2写生组(边展示写生画,边介绍)

生1:我画的是小河,河水清澈,倒映着蓝蓝的天,小鱼儿在水中闲游着,漾起了一圈圈水晕。

生2:我画的是果园。果园里的苹果、桔子、香蕉等果实都成熟了。叔叔阿姨们拿着篮子,把果子一个一个地摘了下来。那些没有摘下的果子,好像在说:“快把我们摘下来吧!那些要买水果的人们等着我们呢!”

3照相组(边展示照片,边叙述。)

生:秋天的花园,各色鲜艳的花竞相开放,色彩缤纷,让你眼花缭乱。白的像雪,红的似火,粉的如霞,黄的似金。那花的形态各异,有的像小姑娘的卷发,有的像威武的龙虾,有的像一个个圆圆的彩球。

4采集组(边手举标本,边解说。)

生1:这是我采集的几片树叶,形状不一、颜色各异。大如熊掌的梧桐树叶,绿中透出枯黄;这是细如星星的枫叶,红得耀眼;这是状如小船的海棠树叶,绿中透黄。

生2:这是我采集的一棵稻穗,颗粒饱满,金黄灿烂,它低着沉甸甸的头,好像在说:“农民伯

伯,谢谢你的辛勤培育,如今我已经成熟了,你们快来收获呀!我想快点变成白花花的大米,报答你的恩情呢!”(众生又一次鼓掌)

师:刚才,同学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介绍了自己的实践所得,不仅成果争奇斗艳、画面具体动人,而且介绍引人入胜,令人神采飞扬、情趣盎然。同学们的细心观察、独特的思维视角令老师兴奋不已,但要想写好一篇观察作文,只靠这么一点素材还不够,接下来请大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资源共享。

(生打破实践时的分组界限,先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感受,后推选典型再在全班交流,最大限度地扩大信息需求量。)

[设计意图:作文是个“交际活”。本环节通过让学生相互交流实践所得,旨在扩大信息需求量,扩充写作素材,达到“一人倾吐,众人受益”的功效,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更锤炼了学生耐心倾听、筛选信息的本领。]

四、明晰思路,提供方式方法,给予写作自由

1趣味启发

师:同学们,秋天像一个个美丽的小兔子,揣在了我们各自的怀里。现在就请大家把“兔子”放出来,用最美的文字在纸上绣出最靓的花朵,让更多的人一同来分享你的快乐。你认为怎样写才能最有效地表现出秋天的特征,才能把你最感兴趣的景物表现出来,才能写得形象生动、有趣感人呢?

2确定内容

把自己最喜欢、观察最仔细的景物(田野、桔园、池塘、河流、公园或者园内的其他景物等等)写具体。

3提示方法

读读《游天然动物园》和《埃及的金字塔》以及其他学过的写景状物的课文,想一想,我们如何写出自己眼中、心中的秋天。

(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1按一定的顺序写;2把主要景物的远景、近景,动态、静态,以及联想、感受写出来;3语言要生动形象,要活学活用妙词佳句。生练习写作。)

【设计意图:作文是个“结合活”。好的作文应是“规则写作”与“自由写作”的完美结合体。规则写作,即教给学生一定的写作方法,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述,“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自由写作,则是引导学生突破思维束缚,心中怎么想、笔下怎么写。此环节有机抓住“规则”与“自由”,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让学生在“二轮”驱动下,写出可人的作品。】

【评析】

有人曾把一篇文章的写作比做酿造一坛美酒。作者通过观察,从生活中摄取素材;通过实践,从现实中获取感受……这些都是“酿酒”的“原料”,作者将这些原料在头脑中混合、发酵,到一定的时机,酝酿成熟了,沁人心脾的美酒自然流出,一篇好的文章也就诞生了。反之,如果没有直接的生活体验,学生就会闭门造车、生搬硬套,苦于盲目行文,无情感可言,文章自然情趣丧尽;如果没有相互间的交流,学生就会画地为牢、故步自封,陷于逼仄空间,无生机活力,文章自然简单枯燥。上述教学设计,教者先是充分利用当时当地的自然环境,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去自主地观察、发现、思考,给学生一个吸纳素材、拓展思维、展现个性的广阔空间,引导学生在大自然中感知秋色;然后是在充分观察、积淀素材的基础上,采取说、写、读、评的训练方式,将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融为一体。

总之,这则设计淡化了传统的单纯的写作训练,“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表达”。同时注重了习作过程、方法的训练,激励和培养了学生健康的习作兴趣,体现了习作训练方式的开放性和训练目标的多维性。

猜你喜欢
原料词语作文
找词语
考考你:混水摸鱼、一哄而散,这些词语你能否读对?
做拔丝菜四要点
关键是要求出四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词语积累
有机合成的常规方法与解题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