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一种温和的苦行主义

2009-12-12 07:14杰伊.迈克丹尼
求是学刊 2009年6期
关键词:消费主义

[美]杰伊.迈克丹尼

摘要:对于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者来说,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有着很多本质上的一致性,例如,关于关联性宇宙的理念,人和宇宙之间的感通以及社区和谐对于人类的意义等。这些理念对于克服消费主义文化具有重大价值。消费主义正在垒球泛滥,尤其是在中国和美国这两个对世界未来有着重要影响的国家里。为此,我们不妨发展一种温和的苦行主义以达到克服消费主义文化的目的。

关键词: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温和的苦行主义;消费主义

中图分类号:B712.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504(2009)06-0027-05收稿日期:2009-10-01

为什么有些人遵循苦行的规则?为什么他们赤脚在雪地里行走,凌晨两点醒来祷告,远离互联网,即使在下雨的时候也要骑车去上班?

当然人们会因为不同原因而采取上述行为。有些人可能因为寻求一种心灵的宁静,或是脱离悲痛的自由,或是与神的亲密接触,或是自我消解的启迪,因为这些将会满足他们对整体的渴望。这些人所力图达到的心灵状态似乎我们都可以进入,此生或来生。采取精神法则的一个最为合法的理由可能是,它可以放弃那些变得令人上瘾的某种物质舒适或心里冲动,从而与所有心灵都渴望的终极和平靠近。

尽管如此,对于实践这些苦行规则有另外一个颇为适宜但却世俗化的解释。一个人远离互联网,是为了从消费文化的最坏方面即贪婪、嫉妒和强迫性忙碌中获得某种程度的内在自由,为了在日常生活中更为智慧地和富有同情心地生活,与他人和自然和谐一致。这个目标或许会或许不会与一个神秘的结果相联。不管在何种情境下。它对于自身而言都是充分的。即使精神之旅以自然死亡结束,即使永恒的宁静只是一个幻觉,在苦行法则中仍然存在着价值,它们能够帮助我们成就最为狂热和精致的生活。

第二个目标,也有一个精神性的层面。它是一种联系的精神性,与其他人和自然世界相互增强的联系,我们可以称之为“水平神圣”(horizontalsacred)。“水平神圣”最好被理解成与“垂直神圣”(vertical sacred)互补的神圣。我说的“垂直神圣”是指,一个人为了找到终极和平而需要认识到的更高的权力或更深的自我。它或许可以被称为“上帝”、“梵”、“主”或“最终现实”。“水平神圣”就是这个世界——万物——被经验为圣地。尽管从作者视角而言这种争议的神圣并不仅仅在圣地本身。在整个创造之中也存在着真正的内在价值。神圣也存在于人们站在圣地上所享受的相互增强的关系之中。在与朋友和家庭的爱的关系之中。在对植物与动物的尊重与感激之中,在与陌生人的友好关系之中,在斗争过的人们和解之中都可以找到神圣。即使这些爱与感激会随着时间慢慢消逝,它们之中仍存着某种神圣的东西。一个行为不必要为了神圣而永远存在,每一个行为,即便短暂,也能够成为神圣的东西。

在21世纪,“水平神圣”感对于可持续社区而言尤为重要。可持续社区是创造性的、富于同情心的、平等的、分享的、尊重多样性的、具有生态智慧的、精神上令人满意的社区,不抛弃任何一个人。可持续社区可以是家庭、邻居、工作场所、村庄、城市,甚至可以是国家。它们在两方面是可持续的。一是它们为人类生活提供支持,为人类心理、社会、精神的福祉提供所需:二是鉴于地球吸收污染,供应可更新的和不可更新的资源的能力有限,它们可持续到无限的未来。

建构和保持可持续社区也包括对一种文化的反抗,这种文化就是被市场驱使价值所浸透,在当下淹没了许多社会的文化。这种文化引诱人们将周围的世界思考仅仅成为一个自我增荣个体的附属物,从而将人们从相互增强的关系中分离开来,这就是消费主义文化。

拉里·芮穆森(Larry Rasmussen)在他的文章“尊重地球的苦行主义和消费”(Earth HonoringAsceticism and Consumption)中考察了这种消费文化在美国的历史根基,并指出实践的基督徒寻求超越这种文化的破坏性方面时应选择的方向。芮穆森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超越消费主义的价值,体现了我们称之为可持续性的美德。这些美德包括简单地生活,不要消费超过我们需要的,放弃在每件事情上争“第一”的冲动,以一种感谢的心情重新组织生活,每一个瞬间都有足够的恩典,等等。芮穆森将这些美德理解成内源于基督教的过去,它们能够在当下再生,并延续到未来。在这样的语境下,他提倡苦行主义理想的复兴。

我此文的目的是想通过强调它与中国和美国人的相关性来延伸芮穆森的观点。两国人正受到消费主义最坏方面的困扰,但很多人并不是基督徒。我之所以关注中美两国人民。并不是因为他们比其他国的人民更为重要,而是因为两国人民在当今世界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一、两个美国梦想

消费主义在当今美国文化中大行其道,以至于老一代美国人“偏少的物质主义”方面似乎被遗忘了。这些“偏少的物质主义”包括人们共同生活在共同体中的理想。商业自身为共同体服务,人们相互照顾等。这些是美国社会平民主义者传统的理想,如同青年开拓者珍妮·亚当斯(JaneAddams)的工作中所揭示出来的。她是来自富裕阶层的一位女性,但却自愿放弃一些特权而在芝加哥建立所谓的“定居救助”。在这些地方,贫穷的居住者和移民能够学到生活的技能,也能够得到人文科学最好的训练。他们能够获得谋生的技能,也可以学到诗歌艺术和古典文学。珍妮·亚当斯把这个称之为民主的社会化。

我认为,美国梦想在过去并不是赚钱那么简单,而是如何与人相处,分享他们的生活,绝不抛弃任何一个人。事实上,人们有可能会说,今天有两种模式、相互冲突的美国梦想,但它们又是与大多数美国人的心灵与思想紧紧缠绕在一起。我们可以称之为珍妮·亚当斯模式和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模式。

唐纳德·特朗普模式的梦想是非常物质主义的。它指赚钱、买房、买车、奢侈度假。这些活动的目的并不仅仅是跟着邻居们做,而是超越了它们。人们认为超过他人的是成功的,他们将生活想象成为一个梯子,生活的目的就在于攀登这个梯子,努力到达顶点,尽管这会让其他人处在梯子的下面。这种攀登被称为向上层社会的流动。美国梦想的另一个模式——珍妮·亚当斯模式——更富有同情心。它指以一种友情的精神欢迎他者,关爱他者,建构一个不抛弃任何人的共同体。这种模式具有想象力,充满希望,使创造力能够真正帮助他者而不是为自己服务。依照这种观点,美国梦想就是要建构一个和谐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之中,那些患病的人、需要帮助的人、有生理缺陷的人、贫穷的人、青年、儿童和老人都将得到照顾和关爱。依照这种观点,生活的目的并不在于爬一个向上层阶层流动的梯子而将其他人抛在后面,而是与他人分享命运。梯子翻转过来成为一个圆圈。

这两种模式的美国梦想存在于大多数美国

人的心中。这意味着美国人经常处在用我们皮夹子大小或是心灵来衡量成功的选择之间,不知如何是好。如果我们由宗教传统所塑造,那么就会知道第二种模式是最为真实的。我们知道临终之时的问题将不会是:你赚了多少钱?而应该是:你有多爱你的朋友?

尽管如此,20世纪美国文化中日渐盛行的消费主义以势不可挡的力量确证了第一种声音一一物质主义。其他方面将是什么样子?广播和电台每天24小时广告中都充斥着物质主义的福音,这就是为什么一些美国人谈及对于新美国梦想的渴望,这也是为什么一些美国人迷惑不解甚至希望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日益上升,它有可能会避免与美国同样的问题,为世界呈现出一个新的中国梦想。这些美国人意识到他们不可能告诉中国人会去梦想什么,而且他们也意识到,让美国人来说中国人不能太物质主义而实际上美国人自己却非常物质主义,这是非常伪善的。事实上,中国人也担心同样的事情。中国人与美国人能够共同合作,帮助对方带来各自新的梦想吗?

二、中国与美国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

怀特海是最杰出的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在中国,自从1930年以来就一直有人在研究怀特海哲学,许多中国学者相信怀特海的思想在很多方面更接近中国的思维方式。而不是西方的。以下是他们所看到的相似之处。

易经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宇宙间万事万物自然发生、创造性转化的相互联系的图景,在不可避免的变化之中,具有无数意义的联系。怀特海以同样的视角描绘了宇宙。他将组成宇宙基本的基础物质看做事件而不是实体,这些事件展现了被他称之为纯潜能或永恒客体的形形色色的联系样式。他提出了过程事件的哲学。

儒家学说将人看做共同体中的个体,他的成就全赖他对社会之网的反应,并且认为理想的社会交往方式就是仁(仁慈或人性)。这一点怀特海是赞同的。他强调人类本质上是社会的,没有其他人就不可能有自己。人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或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交往而成为整体。怀特海提出的是一个社会关系的哲学。

道家哲学将宇宙看做一个流动的过程,其中人是不可或缺的部分,鼓励人与更大整体的和谐统一。怀特海哲学也是这种观点,人存在于而不是外在于万物,人类的福祉在于与更大的整体和谐相处。

华严宗佛教为我们描绘的宇宙图景是这样的,每个实体都同时存在于其他实体之中,相互支持,犹如网络,从而形成整个宇宙。对此怀特海又是认同的。在《过程与实在》中,怀特海的整个哲学的目的就是要揭示,一个存在何以能在另一个存在之中,同时还提出,所有实有都是存在于彼此之内,即使它们各具差异。

中国禅宗佛教传统强调每一刻当下经验是第一位的,因为那是“慧”生之地。怀特海也认为,经验的当下时刻是首要的,因为只有在经验的当下时刻中才存在着主观的直接性。过去的直接性消亡了,而未来的直接性还尚未存在。

正是有上述这些相似之处,许多学者们认为怀特海的哲学是与中国思维方式一致的西方思维方式,并且在两者结合中加入了科学。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怀特海哲学能够成为21世纪沟通中国与西方的桥梁。也就是他们所说的,一个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桥梁。

三、后现代并不是反对现代

王治河博士强调,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生活方式有两个特点:(1)它肯定现代的、工业社会的思维方式最好的方面,批判它的最坏方面;(2)肯定传统或农业社会的思维方式的最好方面。批判其最坏方面。因此,建设性后现代生活路径创造性地将现代和前现代的理念综合起来,超越最坏的趋向。当然这会引出问题:哪些是前现代和现代的最好的理念?哪些是最坏的趋向?

也许最好的方法是将它们列出来。对于王治河来说,基于前现代或农业社会最好的理想包括:(1)家庭和共同体——对于家庭和共同体的尊重;(2)生态——对于地球和其他生命形式的尊重;(3)传统一一对于将人们联系在一起的传统和礼仪的尊重;(4)忍耐——一日常生活中不太急促(安逸的)和更为人性的生活方式;(5)美学智慧和神圣感——在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与自然和谐之中的精神感。现代的、工业社会方式的最好方面包括:(1)科学和技术——对科学和科学方法的尊重和欣赏;(2)理性——强调理性,判定争论时诉诸于证据;(3)个性——对于个体价值以及个人尊严的肯定;(4)参与——强调人们参与那些影响生活的决策。前现代趋向的最坏方面包括:(1)对于新思想的不信任;(2)对于陌生人的恐惧和陌生恐怖倾向;(3)封建的社会结构。现代社会的最坏方面包括:(1)对于传统价值的忘却;(2)忽略审美智慧作为对科学知识的补充;(3)拒斥宗教在人们生活中能发挥的积极作用:(4)过分强调个性而牺牲共同体;(5)忽视自然世界作为人类栖身之地的创造性和有机性的“生活共同体”的价值和美。

在西方发展起来的现代性最坏的方面也包括对于作为所有人类规范的西方思维方式和文化的过度强调。

怀特海的思想对于建设性后现代思想家比如王治河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它是沟通东西方的桥梁,而在于它为一个新的文化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根基。将怀特海与中国本土思想资源相结合,使中国人在运用现代化最好方面时能够更加“现代”、“科学”和“理性”。但他们也能够欣赏传统,尊重文化差异,在人类生命共同体中充满感激,尊重地球,以开放心态对待宗教智慧,敏感地对待艺术智慧和其他形式的审美智慧。

简而言之,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并不是反对现代。它是对现代性最坏方面的创造性替代,对现代性最好方面的创造性欣赏和尊重。一些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者是马克思主义者,他们以马克思主义的分析视角来理解向建设性后现代未来的转向。但许多人绕开马克思强调的政治经济学的问题,转而强调一些能够在教育改革、商业管理、城市发展背景下发生的转变,推进不同的学科比如心理学、哲学、宗教学的发展。他们补充说中国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必须包括实践。

四、非消费主义的消费

有意识的消费是对以一种合乎环境的良好方式生产和消费的食物和服务的享受;它将人们从辛苦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让他们生活得轻松;它丰富我们的身体与心灵。有意识消费的结果是令人满意的工作和优良教育所带来的食物、舒适的住所、美丽的衣裳、高质量的卫生服务、令人愉快的休闲方式。许多有意识消费的结果对于生存而言是必须的,也有助于生活的幸福。但世界上许多人却享受不到它们,这确实让人感到悲伤:贫困、疾病、失业、苦工、无助感。根据美国政府的估算,全球大约有1.2亿人一天生活费不到1美元,30亿人一天不到2美元,11亿小学生失学,3.1亿人感染艾滋病。世界上贫困者不是需要少消费,他们需要消费更多。但对于他们来说最好的希望就是能够以一种健康的方式消费,我们暂且将这种方式称之为创造性节约。

创造性节约在于细心打理物质财产,利用它

们而不是抛弃它们,欣赏它们。那种节约包括对生活中物质事物健康的尊重:实际上我们可能会说那样太过于物质主义了。但这种物质主义是远比由外在的因素控制的物质主义要自由,它是节约的而不是贪婪的。在英语中。词语“节约”可以指吝啬或不大方,或者相比之下,它可以指仔细的,或者非常仔细的。创造性节约就是仔细的。它并不包括逃避物质世界而去一个更为微妙的世界,而是欢庆物质的恩惠。但它也不全是吝啬的。那些以一种创造性节约方式消费的人们远远比沉迷于花哨消费的人们更加大方。但创造性节约有一个令人愉悦和虔敬的本质。因为它真正欣赏生活的物质维度但绝对不会浪费。

消费主义是创造性节约以及对于生活中物质事物的非浪费式尊重的截然对立面。它是一种被诸如竞争、职位抢占这些受市场驱使的价值所浸透时,其他社会价值比如同情心消逝时出现的文化氛围。它的切实后果是显而易见消费的,浪费的消费,过度消费。但这些切实的效果是深幽的生活哲学的征兆,以至于能够控制个人,渗入社会,这种生活哲学就是无根的消费主义。它告诉人们,他们在每年购买越来越多的消费品而从不会说“够了”之中成就或成为一个整体。它告诉人们,根据被消费推动的标准、拥有多少金钱、拥有多少财产决定地位来衡量他们自身的价值。它告诉他们,首先是消费者,其次才是公民,他们私人的善比公共的善更为重要。它认为,有酬劳的工作比家庭更重要,有酬劳的工作是唯一值得做的事情。它认为,生活是一场走向物质成功的赛跑,有成功者也有失败者。当这些市场驱使的价值统治整个社会,事物就会崩溃。野心变得比善良更重要;有吸引力变得比仁慈更重要;物质上的成功变得比做一个好的父母、邻居、朋友更重要,人们更多的是对新衣服而不是对老朋友感兴趣。消费主义的社会代价就是当生活被还原的时候,过度的个人主义,家庭和社区的忽略,对金钱的过于看重,强迫性忙碌的生活模式以及空虚感的产生。

五、消费主义时代的苦行主义

在消费主义的语境下,中国人和美国人可以从某些苦行实践中获益。其中有~些实践,比如赤脚在雪地行走,或长时间禁食,可能严格苛刻,因而只适用于某些人。但其他的实践——我们可以称之为温和类型的实践——可能会被大多数人采用,而且利于建设一个可持续的社区。比如中国的太极拳就是一个温和的实践的例子,普通中国人几个世纪以来都在打太极拳;在美国,温和实践的例子则是基督徒所做的日常的圣经祷告。温和实践的价值之一在于,能为消费主义提供一个自由区域,其中一个人至少在片刻能够记住,生活远远不只是表面、富裕和市场上的成功。

此外,有一些实践能够帮助人立刻达到两个目标。它们能够帮助人的身体与心灵以一种精神性的敏感方式成长,就像太极拳所表现的,同时又能够使他直接贡献于可持续社区。这就是王治河提出绿色出行时的理念。他相信骑车能够成为一个精神性的实践,同时也是发展可持续社区的一种方式。接下来问题出现了:骑自行车本身,在某种条件下,能被看做一个苦行主义形式吗?从建设性后现代视角来看,回答是肯定的。

苦行主义来源于古希腊词askesis,与竞赛训练相关联。苦行的行为是一些为了精神性的敏感生活训练身体和心灵的行为。依照这种视角,苦行实践未必严格苛刻或者非同寻常:它们可以是心灵上愉悦或痛苦的,或者两者兼而有之。一方面,苦行实践可以包括一些愉快的活动比如园艺、走路、骑车、烹饪、唱歌、跳舞、演奏乐器,只要是心灵之中有一个精神的归宿,这些活动被当做日常规则来执行的话它们都可以看做苦行的实践。另一方面,苦行实践也包括一些剥夺一个人日常舒适的活动,有时候包括为了更好的履行生活的痛苦的行为。比如节食、睡眠剥夺、暴露于极端冷热中、进入到看起来不自然或不舒服的身体姿势中,就像沉思中出现的不同形式。两种实践——愉悦的和痛苦的——都是苦行的,如果它们旨在铸就精神性敏感生活。

当然许多苦行实践既是心理上愉悦的同时也是痛苦的。当一个运动员训练马拉松时,他训练的日子既愉快又艰难,甚至有时非常愉快因为太艰难了。对于苦行实践来说也是如此。这些活动的本质特征并不在于它们愉快或痛苦,而是在于为了铸就精神性的敏感生活。

这里必须指出,不论是愉快或痛苦,大多数苦行实践包含某些内在的斗争:伊斯兰教意义上的内在的圣战。斗争将对抗一个或另一个具有吸引力或引诱力的冲动,但从实践者角度来看,斗争与精神性的灵敏生活大相径庭。在消费社会,这种冲动通常针对贪婪、嫉妒、强迫忙碌症,它们之所以出现在一个人的生活之中,并不是出于人们的选择,而是由于无处不在的广告和大众传播的影响。

什么是精神性的敏感生活?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视角,比如王治河所发展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来看,这种生活可以包括对于“水平神圣”或“垂直神圣”,或者两者共同的开放。不论在何种情况下,它都含有两种自由的愉悦:(1)远离不健康的心理冲动比如贪婪、憎恨、强迫忙碌症的自由;(2)对于日常生活中智慧和同情心的自由,与其他人、动物和地球处在社区中。这两种自由是直接相关的。一个人越是从导致贪婪和嫉妒的心理强迫症中解放出来,他就越能够自由地轻松地生活在地球上,与他人和善相处。

我的建议就是,倘若人们这样理解苦行主义,那么骑车可以真正被理解为能够带来这两种自由的苦行的实践。骑车能够提供远离小车文化的匆忙的自由,与地球和社区和谐相处的自由:骑车能够帮助一个人与他人相互增强联系:那就是走向水平神圣。那些实践的价值之一在于,不管是有宗教信仰的人们还是没有宗教信仰但对精神性东西感兴趣的人们都很容易做到。

今天,苦行实践最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帮助人们在栖身于水平神圣能力中成长,在万物之中创造性和和谐性地生存。栖居于水平神圣的首要性就是要关注世界上的万事万物;看到其他生存之物的存在自身也是具有价值的:分享它们的喜怒哀乐,自觉到所有事物是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以为世界增加美的方式行动。

[责任编辑付洪泉]

猜你喜欢
消费主义
1993—2023年国内消费主义思潮研究现状、热点与展望
——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分析
Film review:WALL·E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YOU’VE GOT QUESTIONS?SHE’S GOT ANSWERS(BUT YOU PROBABLY WON’T LIKE THEM)
Dutch university digs grave for students to reflect on life & death
人造凶猛
警惕工具主义和消费主义对历史的扭曲——在当代历史记录者大会上的演讲
消费主义视角下传统集市贸易的现代化解读
现代社会艺术与设计关系的变化——消费主义对艺术与设计关系的影响
新媒体时代消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