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

2009-12-15 09:10张兴翠
学周刊 2009年11期
关键词:初高中定理公式

张兴翠

新学年开始,一些同学进入了高中。经过半学期的学习后,高一学生的数学成绩出现了两极分化现象,特别是个别初中数学成绩优良的学生数学成绩直线下降,致使有的学生丧失了学习信心,对高中阶段的学习带来不良的影响,这种两极分化现象如何产生的呢?本人通过多方面、多渠道的调查了解,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初高中教材在衔接上存在问题

初中数学教材每一问题的提出都较实际,教材文字简练,而且贴近生活的事例较多,且公式、概念的推导,遵循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这一认知规律。教材编写上注意难度的平缓,深入浅出,通过直观分析、总结归纳得出公式、定理,学生容易掌握和记忆,稍有难度的内容,则降低要求及标准。例如:初中的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内容已把难度降到最低限度,只要求简单的记忆,一元一次不等式、绝对值不等式等内容在初中只介绍基本原理和方法。从整体上看高中阶段数学教学内容显得较为直观,而与初中内容有衔接的集合、映射及函数定义这些知识,学生从未接触过,属于近世代数的初步知识。抽象的函数定义、难以理解的函数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等,还有难度较大的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以及指数方程、对数方程这两类超越方程,同时又有难建立空间概念的《立体几何》,过多的字母、符号、性质、定理、定义、公式、公理等,很容易混淆,再加之学生缺乏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适应性训练等种种因素导致学生对高中内容难以理解,望而生畏。

二、初高中学生在学法、思维能力方面的差异

初中阶段学生学习数学很大程度是靠记忆,不太注重理解。据调查有些学生在初中时就是死记硬背,学生一般靠形象思维,通过具体的特例、实例,直观地理解、记忆学习内容,解决问题也仅通过记忆中的知识。初中的公式定理一般情况下只要求能背熟结论,很少要求学生掌握定理公式的推导及来龙去脉。而高中阶段则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解能力,理解后记忆。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结果是导致学生掌握知识不牢,造成“消化不良”,难以灵活运用的主要原因。初中学生只限于教师的讲解和书本知识,缺乏创造性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而高中阶段则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要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主动地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自学能力。初中到高中,要实现由记忆向理解转变,由依赖、被动接受向独立、主动方面转变。初中生完全按教师讲述的方法进行练习复习,教师举例以及课内外练习,都是重复地讲(时间充足),不提倡举一反三。学生只按教师讲的思路就能很好地完成一堂课,课下大部分学生都是按要求照教师讲的例题方法往上套,很少或根本不去钻研教材,形成了“听课→训练→课外练习→听课”这种固定的学习模式,一旦碰到稍难的、复杂的试题,只能依赖教师讲解。高中阶段,老师的引导较多,讲的较少,主要靠学生主动学。学生主要是靠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独立思考,互相探讨来完成教学任务,而这种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对刚进入高中的同学来说还很不适应,造成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到吃力。

三、初高中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的差异

就本地区而言,大部分高中是独立高中,初中教师对高中教学了解不深,高中教师对初中内容、教法所知甚微,高中教师长期与高中的学生、教材接触,对初中生的思维方法感到生疏,完全按高中的思路,以高考的要求为目的教学。高中数学教师注重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能力的培养。这种教法对刚入高中的学生来说,难以适应。初中数学教师精讲多练,且对重点、难点反复讲解,高中数学教材则开始很抽象的授课。每个学生在学习中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优秀生、中等生、后进生三种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都会在眼神、姿态、表情及课堂气氛中反映出来。所以教师应该一边认真上课,一边仔细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和神情变化,以控制和调节教学活动,做到因材施教。

猜你喜欢
初高中定理公式
J. Liouville定理
组合数与组合数公式
排列数与排列数公式
初高中一体化背景下的中学物理教学实践
初高中一体化背景下的中学物理教学实践
等差数列前2n-1及2n项和公式与应用
A Study on English listening status of students in vocational school
关于初高中英语学习衔接的一些建议
“三共定理”及其应用(上)
Individual Ergodic Theorems for Noncommutative Orlicz 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