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教学小结

2009-12-15 09:10张晋阳
学周刊 2009年11期
关键词:词作宋词辛弃疾

张晋阳

中学语文教师必须通晓古今中外诗歌发展史,多读、多记、多背、多写。教师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中学语文教师即使取得了大学文凭,也只是走到了知识海洋的边缘,见到了浩如烟海的知识海洋,有的望洋兴叹;有的望而生畏;有的渡海登上知识的高山,饱尝那“一览群山小”的壮丽奇观。只有最后这一种教师,学生则敬佩不已,教学必然得心应手,名师必然出高徒。

宋词是继唐诗后的又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它以其独特的风格赢得了世人的喜爱,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因此,宋词在语文教学中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选编了能代表两大派别的七首宋词。虽说不能简单地将词作者及其作品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但根据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在高中阶段,学生能够通过7首宋词的学习,了解宋词两大派别的创作风格和特征,对青年学生进一步提高诗词鉴赏能力而言,无疑具有较强的示范意义和影响。

宋词的讲解和鉴赏,按常规教学方式教学的结果,学生可以获得婉约和豪放两派词作的整体感知,初步把握两派词作的创作风格和基本特征,但却不能更为细致地了解两派词作的相对差别。为此,本文想通过对两派词作对应差别的分析,使学生对两派词作的鉴赏更为细致。

首先,以题材方面来看,苏轼和辛弃疾两位豪放词人多从国家前途、历史事实、社会现状、百姓生活等方面抒写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与苏轼和辛弃疾两位词人的政治观念、国家观念及仕途经历有很大的关系。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前者取材于三国史实;后者取材于三国、南朝宋以及作者自身的抗金经历,这也是辛弃疾词中多处用典的因素。与之对应的是,柳永与李清照等婉约词人更多地从山水草木、风花雪夜等自然景物以及自己的个人经历抒发感情。如柳永的《雨霖铃》、李清照的《一剪梅》等等。少数如姜夔的《扬州慢》例外。

其次,从营造的意境来看,由于在题材选题方面的原因,豪放派词人多以站在国家、社会、政治和历史的高度对国家命运、和个人前途加以对照,其词作的意境往往体现为较为雄浑、开阔,气势充沛,如:“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还有的豪放刚劲、沉郁苍凉。与之对应的是,婉约派词人将更多的笔墨投向自然景物,其意境或清丽幽邃,或朦胧别致,如“杨柳岸晓风残月”就显得空寂冷清。

再次,从作者抒发的情感方面来看,豪放派词人大多通过对国家命运的述说以及对历史问题的思索,表现其自身的忧虑和担心;或是由于个人仕途不顺、身处困境、怀才不遇而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人生感慨。尤以辛弃疾的“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最能抒发词人内心的情怀。东坡虽是“早生华发”、“人生如梦”,却不免流露出旷世之才的豁达与开朗。婉约派词人的词,多通过对冷落萧条的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抒写无可排遣的离情别绪,或将孤寂之情融于景物描写,其愁绪极为深重。与豪放词的失意慨叹相比,具有明显差异。在情感抒发的风格上,豪放词人较多地通过古人古事来表现自己郁闷的心情,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忧愤。婉约词人却是将大量的笔触倾洒于客观自然景物,竭尽所能地把自身的细腻感情与冷落萧条的秋景、延绵无尽的江水融为—体。

最后,从词的语言方面来讲,豪放词多用史用典,语言刚劲沉郁、豪迈苍凉、酣畅淋漓;婉约词则显得低沉哀伤、笔调清晰、耐人寻味。

豪放词与婉约词在以上四个方面的差异是比较明显的。只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容易流于泛泛。待教材的讲解结束,学生对宋词的接受常常会停留在—个并不太清晰的整体的层面上,从而不能清晰地讲出其差别,会给以后的宋词赏析带来不便。希望本文在这方面能够给学生指出鉴赏宋词的一条思路。

总之,中学诗歌教学,要形成整体,在提高老师水平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水平。学生学习由浅入深,从读、记、背到懂和精通,再与写作结合,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有灿烂的文化,世界各国各有千秋,整个世界诗坛繁星满天,光照万代,我们每个人只要努力奋斗都可以走进那光辉的殿堂,每个人都有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责任。一篇诗歌能让学生得到一次美的享受,得到一次净化灵魂的机会,受到一次深刻的教育,这样就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正是“教育英才辈名师,振兴中华看教育”。愿中学诗歌教学,再上—个新的台阶。

猜你喜欢
词作宋词辛弃疾
宋词里的中秋月
半小时漫画宋词
半小时漫画宋词
品读宋词
辛弃疾的元宵节惹人妒
更 正
凭词寄意 柔情似水——近代词作名家韦瀚章
论帝王词作与尊体之关系
试论柳永羁旅词的悲秋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