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反思中促进美术教师专业发展

2009-12-15 09:10
学周刊 2009年11期
关键词:美术教学内容专业

姜 美

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快速普及与高速发展,使我们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图文信息化时代。丰富多彩、技法各异的艺术作品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艺术熏陶。但与此同时,美术教师如何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求,在不断提高自我艺术修养和艺术功底的同时,依据艺术教育的规律,通过具体或抽象的艺术形象和情感表达,使学生获得审美的体验和享受,提高艺术修养,是当今美术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话题。

在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对自己美术教学行为的过程、结果进行再认识,理性地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对于及时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促进专业发展是有极大帮助的。美国学者波斯纳(G.J.Posner)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教师如果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其发展将大受限制。在此理论基础上,他十分简洁地提出了教师成长的“经验+反思=成长”规律。由此可见,美术教师若能养成经常性教学反思的习惯,总结自己教学中的得失,及时改善教育教学行为,一定能够不断促进自我的专业发展。

一、教学反思的聚焦重点:找准美术教师专业发展方向

教学反思要取得实效,必须有明确的反思指向,也就是反思的重点要聚焦,切不能流于形式或是面面俱到,其效果往往是比较低下的。一般而言,教师自我反思的重点可以关注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对美术教师专业行为与活动的反思,其目的是要分析研究教育教学行为、过程和效果,发现教学亮点,揭示教育教学行为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教师专业行为改进,以提高教学成效;第二个层面是对美术教师专业成长过程的反思,其目的是要分析教师所处的专业发展阶段及其此阶段专业结构,发现专业发展中的瓶颈制约,寻找具有针对性的教育,以促进教师专业能够不断地成长。

1.美术教师专业行为活动的反思

对美术教师专业行为活动的反思可以根据美术学科的独特性,反思教学设计的科学性、课堂教学策略的可行性和教育教学结果的有效性,三个角度分析教学行为的成功之处、失误之处及改进策略。反思教学行为的成功得意之处,可以包括教学设计体现先进的教育理念,充分考虑美术学科的人文性,科学合理地分析学生的现有知识及基础情况,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用具,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考虑教学内容的可操作性,突出学生的实践及个性创造,发挥临时应变的教学机智,高效实现教学目标等。反思失误之处可以包括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美术教学内容没有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专业基础情况及专业特性要求紧密联系在一起,没有选择有利于学生专业个性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美术技能和欣赏指导不够到位,作业设计没有充分考虑学生基础及个性表现能力等等。改进策略主要对教育教学中的存在问题寻求有针对性的、富有实效的相应对策,以改善教育教学行为。

2.美术教师专业成长过程的反思

根据教师的职业生涯理论,教师的专业发展一般而言都要经历初任教师、合格教师和优秀教师的发展过程。初任教师一般三到五年,合格教师一般五年以上,但要发展到优秀教师往往是存在较大困难的,因为虽然美术教师一般教育教学的水平和动手指导能力不成问题,但理论研究一般大都不太擅长,因而发展到一定阶段,美术教师的发展就遇到瓶颈现象,要实现进一步发展存在较大困难。就初任教师而言,他们一般关注早期生存,属于教学摸索阶段。这一阶段始自教师从学生角色转变为教师角色,面临着所学专业理论与具体教学实践的磨合。往往存在无法将大学所学的观念及技能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效能时的无力感,显现出强烈的职业焦虑和无助感。合格教师渡过新教师阶段后,具有系统的教学技能、较强的控班能力与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的职业社会化真正发展到专业化教师阶段,但同时这一阶段的教师往往会囿于经验而停滞不前。优秀教师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能够科学合理地把握教育教学内容,具有极强的教育教学能力,能预期学生的反应,并修正和调整教学行为,帮助学生实现美术素养和能力发展。

要缩短每一阶段教师的成长周期,就必须通过建立教师成长档案袋等形式,从专业精神、专业修养和专业伦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三个层面长时间分析该教师的专业能力结构,研究成长阶段的瓶颈现象, 提供相应的对策,如初任教师的带教制度、合格教师的业务进修制度,多关注外界专业发展动态,积极参加相关专业协会,不断提升自身艺术素养,改善知识结构,促使其实现快速成长。

二、教学反思的多维途径:促进美术教师专业螺旋上升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赫(J.W.Brubacher)等人认为对教师专业行为活动的反思可分为三类:一是“对实践的反思”;二是“实践中反思”;三是“为实践反思”。“对实践的反思”是指反思发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之后,“实践中反思”指的是反思发生在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而“为实践反思”则是前两种反思的预期结果,即“实践后反思”与“实践中反思”的目的,最终是要养成超前性反思的良好习惯。根据这样的理论,我们可以简单地把教学反思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种途径。

1.课前反思:科学设计教学方案

教学设计完成后要重点反思,这样一份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设计是否合理?教学要求有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学生需求与现有知识与能力有没有得到关注?教学过程与策略是否合理科学?等等。一般而言,课前反思主要反思教学设计的以下几个方面: “教学目标”必须体现课程标准要求,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并充分关照教学目标的预期达成度。“教学内容”,必须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本班学生实际水平分析、确定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关注教学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注重知识的前后连贯性与衔接。“教学对象”,必须分析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学生原有认知水平、所属专业、职业特性、兴趣倾向、学习时间、对教学内容的了解程度等。即使是相同的科目,由于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专业所属,教学手段和方法也是截然不同的。 “教学策略”,必须反映教师根据教学主题、教学目标及教学对象确定教学指导思想、设计教学方法的基本思路,体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过程及施教的目标达成度等等。

2.课中反思: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美术课要特别注意采取启发、体验、欣赏等多种方法,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个性得到充分发挥,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潜力。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收集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只要有利于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创新性,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就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及时调整。

3.课后反思:综合评价教学行为

课后反思是评价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反映教学流程实施过程出现的亮点问题和突出不足,揭示教育教学活动中遇到的疑难困惑,包括对课堂教学行为的技术分析、教学预期的实现程度,“教学预期”与“教学生成”的矛盾、教师的教学智慧与课后反思等,提出改进教学的指导性意见。

三、教学反思的后续努力:促进美术教师专业行为跟进

教学反思的目的是要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所以一方面教学反思过程中要通过专家引领等多角度努力提升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在反思后一定要有行为跟进,能够在下一次的教育教学行为中有所改善。只有这样,教学反思才会有效果,教师的专业能力才能得到持续发展。

1.反思效果的提升

由于美术教师个人的能力有限,特别是科研能力相对薄弱,仅限于个人的教学反思,其效果往往不太令人满意,也不能有效地促进专业能力的提升。美术教师可以经常性地请本校或同类校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优秀教师加以学科引领,或者是更高层次的专业人员等一起研究分析,形式可以是主题讲座、教学交流,也可以借相关教学内容、相关教学策略的优秀课件、获奖教案、精品课程等进行观摩交流,实现教学反思的效果最大化。

2.教学技能的优化

根据教学反思情况,教师要及时进行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的知识补充,特别是一些信息更新很快的设计类课程,如电脑平面设计中由于软件的更新,就会带动设计技术和教学内容的更新,由于时代潮流的发展需求及国际设计风格动向的变化,设计专业中很多专业必修课程就必须紧跟时尚,体现现代,教师须不断补充教学信息和教学资源,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技能,才不至于在专业发展中落伍淘汰。所以教师要不时地通过有针对的理论学习、优秀教学实录的观摩或是专业培训,及时优化自己的教学技能,提升教学能力,以更快地实现专业发展。因为教师在长时间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慢慢会形成自己的教学经验,一般难以短时间自我改变,一直影响着平日的教育教学工作。只有当教师接受到新的教育理论或是看到新的教学方法,并开始产生教育教学行为的尝试后,理论与实践才能得到很好的结合,他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才有可能实现新的飞跃。

3.反思行为的跟进

教学反思后一定要有行为跟进,否则这样的教学反思是无法取得预期效果的。行为跟进一般要经历模仿行为、内化行为和自由行为三个阶段。模仿行为是教学反思后的二次教学活动,是针对教学行为中的存在问题模仿他人行为,将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的结果及时运用到下一次的教学实践中去。内化行为是在改善后的教育教学行为的不断实践后,理论内化在自己的行为之中,走出了模仿阶段。自由行为是教师有了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和理解,形成了自我的教学风格,步入优秀教师的行列,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猜你喜欢
美术教学内容专业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