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叶圣陶的“重视预习”教育思想对当前语文学习的指导意义

2009-12-15 09:10霍永涛谭建霞
学周刊 2009年11期
关键词:叶圣陶生字思想

霍永涛 谭建霞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提出了许多具有极强现实指导意义的语文教育思想,如“‘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要养成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等。其中,“重视语文的预习”是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所著的《精读的指导》、《论国文精读指导不只是逐句讲解》这两篇文章当中。当前形势下,新课程改革为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课堂教学的重点也随之发生了转变。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是很多教师非常关心的话题。本文从三个方面来研究叶圣陶先生“重视预习”这一重要思想对当前我们语文学习的指导意义。

一、预习是一种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教”是为了达到“不教”

在《论国文精读指导不只是逐句讲解》这篇文章中,叶老批评了课堂上逐句讲解的老方法,指出学生预习的重要性以及学生不预习的害处。叶老指出:“第一,这里缺少了练习阅读最重要的预习的阶段。……从形式上看,他们太舒服了,一切预习事项都由老师代劳;但是从实际上说,他们太吃亏了,几种有价值的心理过程都没有经历到。第二,这办法与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那个目标根本矛盾。”可见,叶圣陶是把预习提到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高度来认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当前,自主探究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大力倡导,集中体现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一核心理念。因为教师不可能一辈子跟定了学生,必须使得学生在离开学校走上社会后能够有足够的语文阅读和写作技能来适应工作和生活学习的需要。预习,正是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而必须采取的一个重要方法。现在弃之不用,自然是“与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那个目标根本矛盾”。从切近一点说,语文的教学之所以还没有走出“少、慢、差、费”的怪圈,与不重视学生的预习也有很大的关系。现在大家都在学习洋思、东庐、杜郎口的教改经验,仔细分析他们的经验,不难发现他们都贯彻着一个先教学生充分预习的教学思想。这正是与叶圣陶的“重视预习”的教育思想相吻合的。洋思的“先学后教”、东庐中学的“预习导学”、杜郎口的“预习课”,都是如此。所以,在我们对他们的成功经验“顶礼膜拜”或“嗤之以鼻”时,应该想到他们正是在这样大家都认为简单的事情上取得了成功,而这正是我们常人一般不屑于做的。而教育的一个真理却是:把简单的事情做好了就是不简单。再者,结合以前学习一些著名教育改革家的经验却少有成功,为什么?因为能够学来的是“套路”和“模式”,学不来的却是他们深厚的“内功”。在我们的“内功”尚未达到他们的程度之前,倒不如先把一些人所皆知的教育原则运用好。“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熟”,武学上的这句话用在语文教学上也颇有几分道理。

二、学生预习的本质是获得快感,唤起思索与注意力,从而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

很多人不重视语文的预习指导,有的是没有认识到预习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也有的是图省事,因为“逐句讲解是最省事的办法,如要指导学生预习,主持课间讨论,教师就麻烦得多。”的确,不要学生预习,专以讲解为能事的办法是最牢靠的,但却是不能达到语文教学目标的。轻视预习者可能还持有一种错误思想,即依照学生的水平,是不太可能把课文弄得通透的。这种想法的错误在于没有认识到学生预习的本质。叶圣陶指出:“学生在预习的阶段,固然不能弄得头头是道;可是叫他们预习的初意本来不要求弄得完全头头是道,最要紧的还在让他们自己动动天君。他们动了天君,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甚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决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都有很高的价值。”由此我们知道,预习的根本意图不在于让学生完全领悟并掌握所要学习的内容,而是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在语文课堂上面对的文本是经过自己思考与体味的丰富语料,课堂教学因此会更加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科学合理地指导学生进行预习

在《精读的指导》一文中,叶圣陶对预习作了细致的解说。

1. 通读全文

读法有二,一为吟诵;一为宣读。要考察学生预习课文的成绩,得在上课时指名通读,而“通读”,应该用“宣读法”。

2. 认识生字生语

“仅仅知道生字生语的读音和解释,还不能算充分认识,必须熟习它的用例,知道它在某一种场合才可以用,用在另一种场合就不对了,这才真个认识了。”“须在平时使学生养成一种观念与习惯,就是:生字生语必须依据本文,寻找那个字语的确切意义;又必须依据与本文相类和不相类的若干粒子,发现那个字语的正当用法。”当前的预习有忽视“字语的正当用法”的倾向。这从很多的公开课缺少字词的认读积累和意义的辨析也可以看出来。或许正是看到这一现象的普遍性和严重性,临淄区教研室的于春祥主任才提倡在语文课上进行造句练习,并作为期末考试的题型之一予以引导。

3. 解答教师所提示的问题

这是预习一篇课文最重要的工作,也是平时我们指导学生预习最容易忽视的环节。原因如前所述,以为学生的能力有限,离开了教师的讲解则茫然无措。而叶圣陶深刻指出:学生的理解即使是“全盘错误”,“再来听教师的指导”,“印入与理解的程度一定比较深切”。“最坏的情形是指导者与领受者彼此不相应,指导者只任领受者是一个空袋子,不问情由把一些叫做知识的东西装进去。”这些不愧是精辟的见解。只有预习的充分,课堂讨论才能进行的切实有效,“不然,学生成为只能听讲的被动人物,任何功课的进步至少要减少一半。”

预习是一个独立思考、自主钻研的过程,它可使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积极而有意义地去学习。在当前倡导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重新认识叶圣陶重视预习的语文教育思想,是具有切实而紧要的现实意义的,值得我们大家积极学习和借鉴。

猜你喜欢
叶圣陶生字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读儿歌识生字
思想与“剑”
霜的工作
生字辨识大闯关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复习生字字形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