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信息化需要循序渐进

2009-12-18 09:26刘朝丽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9年6期
关键词:教学资源信息化信息技术

刘朝丽

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根本不是将信息技术引入学校,而是要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之中,促进学生的发展,即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落脚点在课堂,突破口是课堂教学的信息化。信息化的重点是应用,但我们也不能盲目地用,否则会适得其反。

为什么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很少使用信息技术?如何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效使用信息技术,实现课堂教学的信息化?有人认为,信息技术装备利用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合适的教学资源,并提出“资源建设是重中之重”的观点。然而即使有了软硬件,有了较为丰富的教学资源,信息技术就一定能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普遍持续地用起来并真正发挥作用吗?笔者认为,中小学课堂教学信息化过程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困难和障碍。首要障碍并非是缺乏适当的教学资源。

制约课堂教学信息化的“瓶颈”是资源吗?

要让信息技术真正进人日常课堂,绝非是一个简单的“路”和“车”的问题。“路”和“车”只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而非教育、教学层面的问题。课堂教学信息化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一过程大致可以分为技术操作阶段、技术采用阶段和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虽然不同学校、不同教师在各个阶段所经历的时间和遇到的问题各有差异,但每一阶段都有其突出的障碍,都可能将信息技术挡在教室之外。每当越过一个障碍,都会让人有柳暗花明之感,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障碍又会出现。所以,我们不能苛求课堂教学信息化能在一夜之间花开遍地。

出于对信息技术的新鲜感或对教育信息化的期待,大部分教师都很愿意尝试将信息技术用于教学。然而,在经历了最初的几次挫败后,大部分教师在技术操作阶段就选择了放弃。事实上,这些教师根本还没有进入到“寻找合适资源”的状态。在很多教师看来,电脑、投影仪等只是“设备”,而非“教具”。它们与日常使用的粉笔、黑板完全没有关联,并非完成日常教学任务所必需之用具。这种现象与微波炉在一些家庭基本闲置的状况颇有几分相似之处。尽管说明书上介绍微波炉能烹饪出多种美味佳肴,但是,有多少中国人愿意放弃“火+锅”的煎炒烹炸方式。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课堂教学信息化遇到的首要问题不是缺“米”(教学资源),而是新“炊具”不好用,或者不习惯用新“炊具”,不会用新“炊具”。在这种情形下,即使有“米”,“巧妇”也难为之。因此,将信息技术挡在课堂外的不是资源,而是“技术”本身。确切地说,不合理的技术方案才是课堂教学信息化的第一重障碍。

要实现课堂教学信息化,先要整合技术。要从教师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而不是从技术的功能和开发者特长、爱好出发;要适应教师,而不是试图改变教师;要让新工具帮助教师,而不是去束缚教师。体现在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决策上,就是要引导企业开发人性化的、专业化的教学产品,推荐一些适合教师使用的、可靠的技术解决方案。笔者认为,比较理想的技术解决方案应该具备以下特征:多媒体化和一体化(如将黑板、粉笔、电脑、投影等整合为一体,去掉电脑的多余功能,直接满足教和学的需要),稳定性和可靠性高,免维护,操作简单,易学易用,性价比高。

整合技术虽然只是课堂教学信息化的第一个突破口,而只有突破第一个关口并进入课堂教学信息化的第二阶段,大力建设教学资源才可能有意义。如果软硬件难学、难用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观,如果信息技术解决方案没有真正为广大教师所接受,仍然仅仅是将资源建设作为重中之重,那么,资源建设的投入越大,闲置就可能越多,浪费就会更大。

课堂教学信息化的“异化”现象——“电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育信息化是当前教育研究的两大主题。无论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还是教育信息化,最终的落脚点都在课堂、在教学过程。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如何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如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不少专家撰文指出,“粉笔+黑板”的功能更适用于授受式教学,而难以用于“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因此,信息技术似乎就有了理所当然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孰料,信息技术走人寻常课堂教学后,又导致了一种新的“异化”现象——“电灌”。

“电灌”使得学生脑子里塞满了太多的答案(已知的知识),而发现、探求未知的意识被削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打折扣,创新思维被束缚,教学的有效性得不到保证。

有教师曾抱怨:听多了、看多了运用多媒体播放的课件,总觉得教师都快成“鼠标”了,塑造着“点击者”角色,忽略了“点拨者”的角色。也有教师呼吁:教师不能成为多媒体的附属品。诚然,为“炫耀”技术功能过度使用技术而干扰教学,或被机器所牵制,让鼠标牵着鼻子走……种种现象都是人与机器关系的错位。

如果教学信息化并不能给教与学带来实质性的改善,教师和学生如何会接受教学信息化呢?信息技术如何进入日常课堂呢?

要破解“电灌”难题,首先强调教师和学生的参与。没有教师和学生的主动参与,信息技术就可能再次被挡在教室之外。教师和学生是信息技术产品的“用户”。试图让“用户”依从和适应技术的做法是难以奏效的。只有让技术服务并服从教学,服务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才能换来师生的认同。这是信息技术进入课堂要走的关键一步。

技术是人类创造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我们要用相应的技术来解决相应的问题,这是破解“电灌”的又一关键。从所要解决的教育问题出发,可以分为教师教的问题和学生学的问题。从教师所面临的问题角度出发,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技术可以用来帮助课堂管理,可以用来协助教学,还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技术也可以用来服务于学生的不同目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主要面临四大类的问题:获取知识、与教师和同伴进行交流、建构自己的学习经历和成果、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根据这些问题,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提供给学生探索媒体的技术(如主题网页)、交流媒体的技术(如电子邮件)、建构媒体的技术(如模拟软件)和表达媒体的技术(如写作软件、多媒体编辑软件)。

教学过程是个多要素相互作用、动态多变的过程。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过程更是呈现出多样的变化和不确定性。基础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过程,不是简单的机械过程。信息技术要真正进入课堂,在理念和方法上需要经历很大的转变,既要以人为本,又要从教学需要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摈弃“从技术出发”的唯技术论,因为任何先进的技术都不可能自动地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最终实现课堂教学信息化根本性突破的是教师,是信息技术与教学艺术的结合。这才是日常课堂教学信息化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猜你喜欢
教学资源信息化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
临床实验教学中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与应用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