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教学中情感因素研究

2009-12-18 08:49王德芳
音乐探索 2009年3期
关键词:形象思维钢琴教学创新思维

肖 珣 王德芳

摘要:本文从音乐情感的研究视域,对钢琴教学中音乐与情感的联系,音乐思维与情感,情感与创新思维的关系进行梳理、分析,并论述了情感对人成长发展的促进状态。

关键词:钢琴教学;情感;形象思维;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09)03-0103-03

器乐教学是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性能力,建立与发展音乐与情感之间的联系,以形成完整人格、积极热情的生活态度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近几年我国器乐教学的形势发展很快,其中钢琴教学已成为学校音乐教育和业余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透过这种现象,我们应领悟其中所蕴涵的意义,即从学习钢琴入手,重新看待智商、情商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的能动作用,真正了解学习钢琴的本质。

一、钢琴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审美教育

音乐也是以人类的感情生活和思维活动的完整性,以人的社会意识的完整性作为其内容的基础。作曲家不仅用听觉,还要用全部感觉的总和进行感受和思维,以丰富的联想,用旋律承载并修饰、扩展这个限度。音乐便展现了它的形象,或为抽象,或为具象,抒发传达了人类多样情愫,理想情怀,对现实思考和对未来的追求。钢琴作品与其它音乐作品一样由旋律、节奏、和声等要素组成,通过这些音乐要素表现情感,使人能够感受它的起伏跌宕、抑扬顿挫、高亢嘹亮、幽邃缠绵、雷霆震怒,细雨和风、伫立独语、和唱应答、恢宏博大、微入于无……如此种种,无一不是作曲者对环境、境遇、心理、情趣、品格、文化、思想等的情感表达,因而比其它声音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更易于深入人心,从而对人的情感起着强烈的影响作用。因此“音乐是最情感的艺术”〈转引李泽厚《美学论集》 华夏出版社1986年版,第398页〉,钢琴则能表达这个“最情感的艺术”。

学习钢琴不应仅仅停留在一般感觉的培养训练上(即技术、技巧训练),而应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即感知、理解、想象、情感体验、情感表达。在音乐艺术的天地里,从精神上抛开现实的束缚,充分享受情感的丰富和自由,宣泄释放情感,提高观察力、理解力、表现力、交流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人的创造力得到更大拓展。

二、钢琴学习促进多种思维活动协调发展

21世纪是一个多元文化的时代,也带来了音乐文化的多样,思维方式更加活跃,情感更加丰富,钢琴的学习帮助学生正确思考,正确表达内心情感。

(一)发展形象思维,拓宽音乐与情感的联系

音乐是以听觉感受和表象为基础,以声音形象为载体,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一种艺术形式。钢琴作品的不同旋律、节奏、和声、复调、力度、速度带给人们不同的感受。如舒伯特的《军队进行曲》X XX的节奏型贯穿始终,平稳、规整,恰当地表现了军队行进时的雄壮、整齐、威武;而肖邦的《夜曲》中大量切分节奏的运用,大三和弦的进行,表现着安宁、力量、乐观,具有稳定、明朗、向上的感受,小三和弦表现不安、忧伤、“不稳定性”,给人暗淡、压抑的体验;贝多芬《土耳其进行曲》大三和弦的大量运用,赋予整首钢琴曲活跃、愉快、坚定、朝气的情绪。

但是音乐是听觉艺术,具有不确定的特性。它不像如绘画、雕塑、文学等艺术形式,把所要表现的东西具体化。音乐不能作明确直白地诠释,对音乐的解释因听者的感受、理解而异。钢琴的学习就是要培养、建立这种感受和理解。正是音乐的语言本身包含着如此多的不确定因素 ,给人的感情以如此宽广的独立感受的境界。音乐的力量就在于它不确定的特性能够给想象开辟无限广阔的境界。正确感受声音、感知音乐,是理解音乐形象的重要出发点。我们说“树叶温柔的细语”,“风哀怨的号叫”,“小溪优美的歌唱”等等,在音乐中是不能把它“具体”化或“真实”摸拟的。而钢琴低音下进行不规则的节奏,不和谐和弦造成紧张气氛,可以使我们联想到阴冷、干枯、紧缩、压迫…… “树叶温柔的细语”和“小溪优美的歌唱”,则有风和日丽、落英缤纷、花香鸟语的景象;钢琴快速滚动的音型,分解和弦、琶音持续连贯……使我们从中感受晶莹、清澈的流水意境,这是音乐形象很自然地引起我们的音乐思维,感知、联想、想象,心灵体验的结果,如《野蜂飞舞》半音阶快速上下滚动进行的音流,使人产生野蜂在天空中上下翻飞的联想。钢琴作品中“黎明”的表现,不是“黎明”形象的具象化,而是从黎明的天象引起的情感作为出发点,而这种情感一般都是愉快向上、生机勃勃的,但仅仅是这种情绪感受,可能我们还不会与“黎明”联系起来,为了使音乐中黎明的形象具体化,还必须将表达黎明的特征,并能促使我们对现实的天地“音响”加以音乐化。钢琴中所表达的黎明最动人、最清新的,都是利用了能引起鲜明联想的,清晨的声音形象。如挪威作曲家格里格《培尔·金特组曲》中的《晨景》:

1=E 6/8532 123 │532 123

……

优美纯朴的牧歌音调,好似空旷的原野,远处传来牧笛声,山谷显得更加清新幽静,日出、金色、霞光、群山、森林……一派生机,使人心旷神怡。此刻的你也许会想到海滨的日出;弥漫晨光雾气的林间小路;一片翠绿的无垠田野……而沉浸在大自然无限美好之中,闲时的温情,爱油然而生,这种情感不仅仅是思想观念的改变所能达到的。

联想力、想象力是形象思维活动的重要过程,是人音乐思维的重要方面,也是建立音乐与情感联系的基础。理解作品,注重联想,调动想象力,以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作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良好的音乐想象力能为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让我们自由尽情地翱翔。

(二)音乐作品中的情感体验、情感表达赋予我们健全情商,完美人格的力量

音乐是情感艺术,它体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情感联系,并影响人的情感,进而影响社会。19世纪匈牙利钢琴家李斯特,对音乐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做了这样高度的评价:如果音乐表现情感比用其它方式优越,通过音乐,人可以传达自己心灵所体验的印象,那么,音乐的这种优越性主要是因为它有一种最高的性灵——它能够不求助于任何推理的形式,而复制出任何内心运动来。

感情借着音乐中腾空直上的音浪把我们带进超越尘世之外的高处;情感借万古常青的艺术之翼把我们带进一个只有它才能进入的奥妙世界。那儿清新而自由的的呼吸使我们心旷神怡,我们满怀预感地参加到无形的存在,没有躯壳的精神生活中去。(转引《艺术特征论》第263—265页)

音乐对人心的拨动难以用理性解释清楚,它以积极向上的方面对人的情感,以激励、“净化”、“陶冶”,潜移默化地作用于人们的精神世界,使之更为丰富、优美、高尚。正如荀子所强调:音乐“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二战时,前苏联在卫国战争中,战斗进行到最艰难阶段,音乐在战场上奏响,极大地鼓舞了战士们高昂的斗志,此时音乐发挥了很好的激励作用。

肖邦的钢琴作品(第53号《降A调波罗乃兹》),我们从中可感受到马刀与马刺相碰撞发出的铿锵声以及雷霆般的马蹄声。作品为我们展现了无限想象的空间——眼前仿佛出现了漫天硝烟、遍地烽火、刀光剑影的战争场景,恍如置身其中。再有肖邦的《马祖卡舞曲》用一种民族舞蹈音乐的框架,赋予它完美的旋律,最活泼的和声,充满活力,多变、不拘常规的节奏,把一种乡间舞蹈音乐提升到诗歌的高度,诗画般的意境、如歌的旋律嬴得世人的赞誉。这种民间音乐旋律使人产生对祖国、对人民由衷的热爱与强烈的自豪感。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充满生气、热情,自始自终渗透着纯朴、真诚的感情,像一股清彻透明的山泉,沁人心脾。

这些都说明,音乐以它特有的穿透力、震撼力感染听众。钢琴演奏通过速度、力度、音量、音色、节奏等的变化,调式、调性运动、和声变换、踏板来表现不同的情绪,钢琴作品不同的织体,使音乐获得变化和对比,产生真实、强烈、深入人心的情感体验。如舒伯特的《魔王》左手由特定节奏重复构成的节奏型和弦织体,表现了寒风呼啸的黑夜,瘴气笼罩着的树林中,一位父亲抱着幼儿策马狂奔,急促的马蹄声给人一种紧张不安之感:孩子柔弱、奄奄一息、父亲惊惧焦虑、魔王冷血狡诈;菲尔德的《夜曲》分解和弦织体则表现出起伏流畅、优美宁静,恰如小溪流水。在钢琴演奏中我们被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而感动,同时在对作品的理解过程中体验情感、表达情感,也正是这种丰富的情感使我们心灵得到感悟和升华。音乐的优点在于它的情感功能,具有使人变得崇高的力量,这种信念的基础就是在于音乐所具有的情感功能去震撼人的灵魂,激发起直接的情感活动,从而影响人的性格,使人正视日积月累的偏见,摆脱某种枯燥的说教,摆脱现实对人的束缚,从而赋予人充沛旺盛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就是社会发展的力量。

三、健康的情感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创造力

由于音乐的不确定性、多解性、非视觉性和非语义性,需要通过主体进行联想、想象产生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心灵感悟,产生共鸣。钢琴演奏体现了鲜明的创作意识、创造思维和独特的创造行为。想象力越丰富、情感越丰富,不同层次的情感激发创新思维,为培养创造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钢琴教学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方面有着极大的优势,通过手、眼、耳、口、脑的协调配合,学会自然的想象、真实的感受、敏捷的反应、自由地表达。钢琴演奏者处于作曲家与听众之间,完成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通过乐谱记录的信息,按照自己的理解,在不能完全远离作曲家意图的基础上将音乐进行最高层次上的抽象和升华,这一过程就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过程。如《威尼斯船歌》(门德尔松作品30之36):这首升f小调,带前奏和尾声的二部曲式。从后人加上的标题中,可以想象美丽的小城,河上小船碧波荡漾的情景。教学中应要求学生理解门德尔松作品的音乐内涵,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左手分解和弦,在6/8拍的律动中,突出“船”在水波中轻轻摇荡的效果,右手柔和、连贯,优美地呈现如歌的旋律。教师从调性、曲式,和声进行的分析中,让学生对这首作品理解、消化后内心反省,内在感受。凭借对情景体验的直感,产生新的经验、新的情感,内化为自我的感悟,内化为个性化的知识经验。如左手的节奏安排,不能一板一眼地弹,“船”的摆动不可能像钟摆一样,这种弹性节拍的松紧,最难控制,最难处理,教师不可能定出规矩,应以音乐感受所决定。每个学生在节奏感觉上处理都不一样,表达的情感也不一样,不能让每个学生右手旋律的力度、音色控制、节奏安排等是一个模式,应让学生从内化中来表达,因为每个学生对这首“船歌”的感悟是不一样的,情感的体验和表达也不一样。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多元反应和个性化的体验,支持学生内化、体验、反应后的表达,教师特别需要从理性和感性两方面加以思维上的启发和引导,鼓励学生对乐曲进行主动思考、感悟、表现,让学生通过艺术手段、技术手段,情感表达方式在形式上、内容上完成艺术创造的目的。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创新思维的过程,从中可看出情感给予创新思维的巨大力量。

钢琴教学不仅是技能的学习,也是情感教育,学习钢琴的过程就是培养发展学生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创造思维的过程,也是智商、情商同步进步的过程。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曾指出:音乐教育主要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情感研究。我们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高科技时代,更需要高素质、综合能力强,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他们应该是具有坚强健全的人文品格、具备深厚的知识学养、广博的文化眼界、慎密而活跃的思维、健康而饱满的情感、敏锐的感知能力、观察能力,不俗的艺术素养和艺术情操。向音乐索取营养,实现现代教育培养目标,是学习钢琴的目的所在,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理应为此作出努力。

责任编辑:李姝

参考文献:

[1][匈]费仑茨·李斯特.李斯特论肖邦[M].张泽民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5.

[2][美]詹姆斯·胡内克肖邦画传[M].王蓓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美]·拉尔夫·史密斯.艺术感觉与美育[M].滕守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4]邢维凯.情感艺术的美学历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5]于润洋.音乐美学史学论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6][苏]高兹·论钢琴表演艺术[M].汪起璋·吴佩华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

[7][美]玛德琳娜·布鲁瑟尔.练琴的艺术—如何用心去演奏[M].邹彦·伍维曦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8]德海.美学辞典 [M] .北京:北京知识出版社,1986.

[9]王次炤.音乐美学新论[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形象思维钢琴教学创新思维
小学数学形象思维的培养分析
高中数学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高中数学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关于普通高校音乐专业钢琴教学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
中国钢琴作品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应用
钢琴教学中“音乐表现力”的培养和训练研究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巧用“错误”激活数学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培养职校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
创新产品、优化布局,让传统主流媒体传播更具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