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清末督抚的教育改革观及其社会影响

2009-12-18 08:47王树林刘天真
大家 2009年10期
关键词:思想观念教育改革

王树林 刘天真

摘要:19世纪中期以来,中国社会危机日趋严重,清政府发起了自强运动——清末“新政”。在这场改革中,督抚群体是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将教育改革看作是挽救时局的重要途径,宣扬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关键词:督抚 教育改革 思想观念

在清末的教育改革中,废除科举、创办新学堂等改革举措促进了中国教育向近现代教育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地方督抚对于现实问题的认识日益深刻,他们积极进行教育改革实践,以培养新型人才。

一、反思传统教育和科举取士制度

(一)传统教育无法培养急需的经世致用型人才

中国社会向近代的转型中,迫切需要实用型人才。然而传统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不符合近代社会的要求。

1898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指出,“中国书院积习,误以为救济寒士之地,往往专为膏火奖赏而来”(1)。次年他又强调,“书院之设,原以讲求实学,非专尚训诂词章,现在时势艰难,尤应切实讲求”(2),书院的学习内容已经严重偏离了实学的方向,以致实用型人才匮乏。对于传统教学内容,直隶总督袁世凯认为,“中国士子,向囿于章句帖括之习,于各种新学,多未讲求”(3);安徽巡抚王之春也批评,“俗儒专尚揣摩,以声调章句弋取科名之具,遂不免为世诟病”(4),二人道出了传统学校教育“儒学虽不废,名存实亡,非一日矣”(5)的悲惨境地。

(二)科举考试不能选拔出真才实学之人

1895年新疆巡抚陶模奏陈,“自古用人,文武并重,文有科目,武有营伍,立法之初,未尝不善,积久弊生,仕途日益杂,民生日益困,人才日益不可恃”(6)。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曾评论,“自明至今行之已五百余年。文胜而实衰,法久而弊起,主司取便以藏拙,举子因陋以侥幸。近数十年,文体日益佻薄,非惟不通古今,不切经济,并所谓文之法度文笔而具亡之”(7),如此言语深刻揭露了数十年乃至数百年科举制度的弊端。而关于科举考试中的作弊问题,浙江巡抚廖寿丰则是这样描述,“近年科举,怀挟枪替,陋替日滋,防不胜防,以云造就人才,亦祗见其弊矣”(8),这说明应试作弊之风盛行,已无法遏止。不仅是文科举,武科举也成为众矢之的,两江总督刘坤一联合张之洞奏陈,“硬弓刀石之拙固无益于战征,孤矢之利亦远逊于火器。应武科者,平日所习皆与兵事无涉,既不晓枪炮之精,复不谙营阵之法”(9),由于武科举考试内容的落后,国家无法获得近代军事人才。

二、强调人才强国和学校育人的重要性

(一)人才的得失有无关系到国家的强弱盛衰

清末督抚步调一致地反复强调人才的重要性,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有力的言论根据。他们说,“为政之要,首在得人。惟是时事日棘,在在需材”(两广总督陶模);“保邦致治,非人无由”(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国无强弱,得人则兴,时无安危,有才斯理;无人才则救贫救弱,徒属空谈,有人才则图富图强,易于反掌”(湖广总督张之洞、直隶总督袁世凯)。(10)

“有人才则国富民强,反之则贫弱无可挽救”已成为清末督抚的共识。

(二)学校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

在督抚们看来,兴教育、设学堂是培养人才的关键,他们急呼,“盖非育才不能图存,非兴学不能育才”(两江总督刘坤一);“今日欲图本富,首在修农政,必先兴农学”(湖广总督张之洞);“人才之盛衰,原于学校。将欲得人以佐治,必须兴学以培才。(山东巡抚袁世凯);“治国以求才为先,育才以学校为始”(安徽巡抚王之春);“学校人才为国势强弱所系,不能不设法举行”(陕西巡抚菘蕃);“学校为育才之根本。以今日之学堂,为国家作人基础”(贵州巡抚邓华熙)。(11)

在诸多论述中,以湖广总督张之洞见识最为广远,“国势之强弱在于人才,人才之消长在于学校。环球各国竞长之争雄,莫不以教育为兴邦之急备。”(12)张之洞已将兴学育才看作是顺应世界大势的必需之举。“欲强国家必得人才,欲得人才必兴教育”成为督抚们推动教育改革的理论依据。

三、提倡学习外国科技知识和教育制度及倡导留学

两江总督刘坤一认为“外国学堂法整肃而不苦、教知要而有序,为教师者类皆实有专长,其教人亦有专书定法”(13),指出“非游学不能助兴学之所不足”(14)。直隶总督袁世凯说,“近今东西洋各国,其文明愈著者,其学校必愈多”(15)。张之洞写到,“其制以大学造就文武之通材,以小学蒙学启发国民之忠义,化成国民之善良,全国学堂多至十数万区”(16)。

清末督积极倡导出洋留学。湖北巡抚端方认为,“学成而归,上足以备任用,下足以裕资生,实于大局不无裨益”(17)。张之洞在《选派学生出洋肄业折》中以日、俄等国领导人留学归国后变法而强的实例论证了留学的必要性(18)。云贵总督魏光焘也在奏折中例举古代游学事例以证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19)。张之洞更强调“论今日育才强国之道,自以多派士人出洋游学为第一义”(20)。关于留学的功效,张之洞奏陈,“出洋游历,分门考察,遇事咨询,师人之长,补己之短,用以开广见闻,增长学识,则实属有益无弊”(21),,“出洋一年,胜于读西书五年;入外国学堂一年,胜于中国学堂三年”(22)。在督抚大力的倡导下,清末留学教育得以迅速地发展。

四、清末督抚教育改革观的社会影响

(一)标志着统治阶层内部对改革的态度发生转变

清末督抚群起上书将教育的改革放在首要位置加以强调。这表明统治阶层内部对于改革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唯有改革才有出路已经被实力派接受了。

(二)督抚的言论对其他社会阶层具有带动作用

由于督抚位置的特殊,他们是地方权力的代表。当清末督抚群起宣扬教育改革时,其他社会阶层受其影响也赞同改革。这极大地促进了地方教育的发展。

(三)促进中国的学校教育由传统走向近代

清末督抚基于社会发展倡导教育改革必然促进学校教育在目标、制度、管理、教学等方面逐渐摆脱封建传统的影响,而与近代教育接轨,使中国的学校教育适应近代社会的发展,还以学校教育的本来面目。

清末督抚深刻地影响了教育改革的进程和方向,他们起到了其它社会阶层无法替代的作用。在强烈的“变革教育以强国”观念的激励下,他们开始继续着19世纪后期被认为是不成功的教育改革,从而引发了中国近代史上教育的巨变。

注释:

[1]《劝学篇·设学》,张之洞著

[2]《致西安鹿尚书》,张文襄公全集,电牍五十

[3]朱有王献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

[4]《清史稿》,志八十一

[5]《劝学篇·变科举》,张之洞著

[6]《奏请递减科举折》,朱有瓛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7]《选派学生出洋肄业折》,张文襄公全集卷57

[8]陈学恂、田正平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

[9]《筹定学堂规模次第兴办折》,张文襄公全集卷57

[10]《奏稿》,张文襄公全集卷27

[11]《遵旨筹议变法谨拟采用西法十一条折》,张文襄公全集卷54

(王树林(1975—):男,河北保定市人,讲师,教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教育发展与改革,保定学院教育系;刘天真(1975—):女,河北保定市人,讲师,软件工程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教学及继续教育,保定学院教育信息技术系。)

猜你喜欢
思想观念教育改革
中国现代独幕剧的30年(1919年-1949年)
新形势下纪检监察干部应强化的三个观念
智能手机普及化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创新研究
浅谈“EEPO有效教育方式”
学有所悟,学有所乐
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的应用研究
浅谈大学教改中创新型的物理试验问题
动物医学专业面向官方兽医与执业兽医教育改革的探讨
高中体育教学现状与改革对策探究
关于伦理之理的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