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湖共生”的奇迹是这样创造的

2009-12-21 01:29周根苗袁中枚
新闻世界 2009年12期
关键词:滨湖巢湖合肥

周根苗 周 蕾 袁中枚

一、两条信息,彰显滨湖新区的示范分量

2009年11月,有两条信息相继进入有心人的视野。一条是:第十三届世界湖泊大会在我国湖北省武汉市召开。大会公布的相关资料显示,当前世界范围内的湖泊生态环境正在遭受人类无情的践踏,各类湖泊及其流域的水量与水质的安全形势及生态环境状况日益严峻,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面临着生物多样性减少、富营养化与复合污染等一系列生态危机。而在过去的50年里,中国己减少约1000个内陆湖泊,全国平均每年有20个天然湖泊消失。另一条是:截至2009年11月15日,位于我国第五大淡水湖巢湖北岸的安徽省省会合肥市的滨湖新区开工建设整整三周年。三年来,在安徽省委、省政府和合肥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强力推进下,滨湖新区各类项目总投资己逾300亿元,拟建并落实的房建面积达1374万平方米,相当于合肥市老城区房建面积的两倍,房建工程实际开工面积955万平方米,其中竣工并交付使用的仅安置拆迁户的楼房就达150万平方米,拆迁户户均拥有两套住房;新区区域主要道路已建73公里,建成区面积已达8.23公里;投资7.96亿元、占地545亩、总建筑面积30.5万平方米的合肥一中、四十六中、师范附小三所名校整建制迁入新区并于2007年9月1日开学,连同今年9月招纳新生的滨湖二小、师范附小滨湖世纪城小学,新区招生规模己达2万人;华东地区最大的拥有3000床位的三级甲等合肥滨湖医院于09年11月15正式对外开诊,华东地区最大的40万平方米购物中心即将开业,总投资120亿的滨湖世纪城开工面积已达300多万平方米,居然之家、华谊兄弟、苏宁集团等一大批国际知名品牌和33个商业、文化、办公、居住、金融服务单位纷纷入住;合肥市轨道交通1号试验段、南北高架一号线、沪汉蓉高速铁路合肥站、合肥集装箱码头以及渡江战役纪念馆、国际创新展示馆、滨湖轮滑场、滨湖国际会展中心、安徽名人馆等等,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近万名失地农民经过培训,进入新区的建筑、装饰、运输、物管、家政、水电安装、绿化养护、商业摊点经营二、三产业,今年人均年收入可达6500元,比新区建设前翻了一番,昔日“住一流楼房,上一流学校,配一流社区、享一流服务”的梦想己然实现……一座己集聚5万多人的生态、时尚、现代的新城己巍然耸立在世人的面前。日前正式公布的合肥经济圈将在2020年实现生产总值1.8万亿元,合肥滨湖地区再次被列入“中心”培育,其地位举足轻重……鉴于合肥滨湖新区在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管理模式,尤其是在生态环保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显著成就,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日前宣布,确定滨湖新区为我国“城市生态建设示范区”,这是我省唯一获批成为城市生态建设示范区的城区,在全国范围内也属凤毛麟角。两条信息似乎互不关联,然而,认真仔细地推敲,二者之间又存在着现实的内在联系,未来或将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生态城市建设中产生深远的示范影响。

在全球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众多国家的濒湖城市陷入生态危机从而悔不当初,我国内陆湖泊持续消亡的大背景下,合肥市居然反其道而行之,在我国八百里烟波浩渺的巢湖之滨大手笔并以惊人的速度建起一座新城,三年来居然完美地营造了无数人们梦寐以求的“生态环保、城湖共生”的优良环境,好奇的人们都想探个究竟:这种近似神话传说般的奇迹是如何创造的?

二、四面受阻,催动“生态滨湖”绝地逢生

其实,了解内情的人们都知道,建设滨湖新城是合肥市乃至我省的不得已之举,诚如中共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孙金龙所言,是被“逼”出来的。

纵观当今世界,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各国城市化的步伐日趋加速,我国城市化的大潮正以汹涌澎湃之势向前推进,我省的现代化也正以城市化为先导快速崛起。作为我省省会,合肥市的城市化及其扩张理所当然首当其冲。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合肥作为我省的核心城市,其承载力、幅射力和扩张条件等等均受到极大的限制。相关调研报告和统计数据表明,在合肥老城区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人口密度已超过日本东京,高达每平方公里3万人。至2005年底,合肥建成区224平方公里,城市人口亦达224万左右,已至每平方公里1万人的国际标准底线。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合肥每年净增17万多人,这还不包括从四面八方大量涌入合肥的流动人口。而要扩张发展,最基本的条件就是需要一定的空间。翻开合肥地图,人们就可以看到:合肥若向东延伸,便直抵肥东县城;向南发展,则直达肥西县城;向西而去,则有大蜀山和攸关合肥人命脉的两大水库;往北伸展,则有江淮分水岭的天然阻滞。东南西北皆无可能,唯一一块最具潜力、最适合开发的空间,便是合肥市二环路以南、濒临巢湖北岸200多平方公里的风水宝地了。开发这片土地,不仅使合肥市积存多年的发展疑难迎刃而解,而且通过河、湖水道,合肥可通江达海;利用在新城交织的312国道、合安高速、高铁合肥站、合肥集装箱码头等基础设施,凸显独特的交通和资源优势,可以带动合肥的产业升级和城市功能的提升,奠定合肥承接国际资本和长三角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前沿阵地的基础,进而形成环巢湖城市带的经济轴心,构建以合肥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圈,最终实现江淮儿女几代人打造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的梦想。

经过缜密分析几经研讨反复论证,2006年,省委、省政府正式宣布:“要把合肥建设成为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合肥市委、市政府积极响应,明确提出: “按照现代化、生态型的定位,大手笔策划,高标准建设,快节奏推进滨湖新区建设,力争五年内核心区初具规模、初展英姿,成为繁荣兴旺、城湖辉映的城市新亮点。”

然而,巢湖毕竟是我国第五大淡水湖,2005年成为我国第四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巢湖丰富的水资源固然是合肥市迈向现代化大都市不可或缺的条件,同时,它也是合肥以及沿湖市、县唯一的纳污水体。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随着各地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巢湖除了遭受周边农业的面源污染、水土流失及湖岸崩塌以外,周边流域的工业废水和城乡生活污水也成为一个主要的污染源,其生态环境虽不比太湖、滇池等国内一些著名的湖泊那样严重恶化,但也已成为富营养湖泊而不堪重负。濒湖建城会不会导致巢湖成为第二个太湖?会不会让巢湖遭殃而祸及子孙?为了妥善解决这一关键问题,合肥市在酝酿规划滨湖新区建设期间,就以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为指导方针,将“生态环保、城湖共生”作为首要目标。按照“世界眼光,国内一流,合肥特色”的要求,合肥市于2006年2月通过互联网向全球征集滨湖新区规划方案,全球102家权威机构纷纷投标。经过严格筛选,上海同济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英国沃特曼国际工程设计公司等8家设计单位竞标入围。其后,合肥市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将入选的方案向社会公示,在充分吸收领导、专家、市民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由深圳市规划院对8家方案进行优化整合,最终形成的规划方案突出了“生态环保”的理念和“独具魅力”的发展方向,尔后又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广泛征求各界人士和市民百姓的意见,在省内外引起强烈关注和反响。

2006年11月15日,随着中共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孙金龙的一声令下,第一根桩基深深地扎入滨湖地下。从此,合肥市正式拉开了滨湖新区建设的大幕,并从“环城时代”一跃而入拥湖而居的“滨湖时代”。

三、三篇“文章”,奠定“城湖共生”的美好现实

建设生态城市是当今世界生态文明的核心内容,也是我国城市发展新的必然趋势。滨湖新区建设在总结、吸收国内外濒湖城市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顺应了时代进步潮流和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根据“生态环保、城湖共生”的总体规划,新区建设排除了工业项目,从根本上消除了工业企业必然带来的大量废水、废气、废油、废渣等的污染,而是依托便捷、发达的交通、通信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着力打造金融、商贸、文化、旅游、休闲、会展等现代服务业核心基地。三年来,在合肥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包河区委、区政府借鉴上海浦东先进的管理模式而组建了包河区滨湖功能区党工委、管理服务中心,在围绕“生态优先”的原则着力创新建设理念、建设体制、建设内容、建设手段的同时,齐心协力想方设法,注重做好“绿”、“水”、“居”三篇大文章,并由此形成了滨湖新区生态示范的三大特色。

1、做好“绿”文章

绿色是生态城市的外在表现,加快绿化进程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基础。一个城市终年花繁叶茂,四季绿树成荫,不仅使城市环境优美,让居住者赏心悦目,而且花草树木可以涵养水源,净化空气,对濒湖建城尤为重要。为此,滨湖新区突破现行城市绿地的定额限制,将绿色定位为城区主色调,大规模地增加绿地面积,大幅度提高绿化品位。新区规划用地范围196平方公里,实际规划建成不到100平方公里,保留了近一半的土地用于防护绿化、生态农业、河流湿地等方面。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新区构建了多层次的绿化网络。按照“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规划,构筑了庞大的“绿色银行”,绿地率要保证达到50%以上,绿化覆盖率则超过60%,远远高于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标准。投资3.5亿元的环湖绿化景观带工程绵延60公里,预留了足够空间用于建设公共绿地;今年新区开展的为期两个月的绿化大会战投入了4亿元的资金,用于植树植被,栽种了大量大叶杨、银杏、香樟、白玉兰、桂花树、桃树、石榴树等等各种各样适合在新区生长的林木,使新区绿荫遍地绿意勃发!而区内塘西河、十五里河两岸在建和即将上马的体育公园、文化公园、中央公园、环城公园和滨湖公园,更是让绿色盈目,生机盎然!其中环绕滨湖核心区的环城公园,开建的面积就达9平方公里。此外,新区以100-200米的绿带划分了若干个大小5-10平方公里的生态单元,单元内部街道级绿地占地面积达到35亩,社居委级绿地占地面积达到6亩。为了减少环境污染,新区倡导绿色交通与土地使用相结合,提升快速公交和慢行交通出行比例,减少人们对小汽车的依赖。新区规划了52公里的轨道交通和85公里区间BRT,其中已建成BRT18公里,串联了已建成的大部分居住、產业和公共设施,通过合肥第一条双向12车道的徽州大道,滨湖居民乘车抵达市中心只需20分钟……开工三年来,滨湖新区已新建绿地面积逾300万平方米,其中公共绿地120万平方米,入住居民人均达24平方米,从而跻身我国先进城市行列。未来5年,新区还将围绕水陆交通网络,推进绿色屏障建设,营造312国道两侧的生态景观林,在南淝河、十五里河、塘西河和派河两侧及巢湖周边建设50米—300米不等的生态绿化带或防护林带,新区所辖每片区将修建一座不少于2万平方米的公共游园等等,届时,滨湖新区将在世人面前展现一幅森林“绿肺”、城市绿地与湿地“蓝肾”相互交织的绿色风景图!

2、做好“水”文章

为了将滨湖新区打造成生态新城,根据环巢湖流域的水生态状况,新区规划建设的重点是对巢湖区域的水生态进行治理、修复和重建。新区建设坚持 “保护、修复生态,治理污染,不增新污染”的思路,实施“水系治理、截污治污、调水补水、监控调度、生态重建”的组合治水方略,千方百计不让一滴污水流进巢湖。

做好“水”文章的重点之一是进行巢湖沿岸的治理,这是一项集防洪保安、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于一体的综合工程,其中的引江济巢每年可使巢湖长江交换5至10亿立方米的水量,两至三年后巢湖便可接纳一遍新鲜活水,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巢湖的水质。目前,合肥市域包括滨湖新区在内的56公里的巢湖岸线综合治理工程已全面铺开,通过沿岸的沟渠改造、河流疏导、人工安放水草、种植植物等等举措,有效地控制了巢湖富营养化加重的趋势,遏制了先前困扰巢湖的蓝藻爆发,形成了防洪、绿化、休闲、景观为一体的湖滨空间。

做好“水”文章的重点之二是加强“两河”治理。阅读滨湖版图,可见全长12公里的塘西河和全长28.8公里的十五里河犹如两条血脉,蜿蜒穿过新区汇入巢湖。由于年久失修,两河河道淤积深厚,水体污染严重,昔日的“两河”河水,人不能喝,牛也不饮,离河很远就能闻到臭味,多雨季节水患更是成了家常便饭,不仅危害了两岸数以万计的居民农家,也对巢湖水体造成了直接威胁。为了彻底改变“两河”面貌使其重生,新区缜密规划,“五管齐下”,三年来通过水系整治、截污治污、调水补水、监控调度、生态修复,已经逐段将“两河”改造成动态滨水空间和生态景观廊道。如今,人们徜徉在“两河”已经治理完工的河岸,但见水质清亮,河岸花草丰茂,绿荫连片,一派田园风光,让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按照规划,未来每年还有8000万立方米的清洁活水,从大别山的佛子岭、磨子潭、响洪甸三大水库潺潺流到合肥,补给“两河”和巢湖岸边的湿地。“两河”美好的明天值得人们期待!

做好“水”文章的重点之三是处理大量的生活污水。有人居住的地方就存在生活污水,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三年来,随着新区的不断扩张,常住人口已过五万,区内的生活污水也不断增加。为了“不让一滴污水流进巢湖”,滨湖的建设者们根据规划,以非凡的速度,日以继夜地建设污水处理厂。截至目前为止,日处理1万吨的塘西河污水处理厂一期5000吨已正式运转,二期也即将开工;日处理20万吨的十五里河污水处理厂一期5万吨已近收尾;规划中的新区污水处理厂也即将动工……在这些项目中,本着“高起点、国际化”的超前理念,广泛采用新材料新工艺。塘西河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就首开我省先河,采用了国内领先的ETS生态污水处理工艺,通过借鉴自然界水体自净原理,在被绿色包围的玻璃建筑里,将根系发达的专属脱氧、除磷的美人蕉、水竹、春芋、滴水观音等近千株观赏类植物种植在84个生态大圆桶里,利用控制系统,使高浓度的生活污水在类似自然环境的生态桶里得到高效处理,并以稳定的出水水质满足中水回用的需求;在建设滨湖惠园小区时,新区引进了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德国马丁超微生物膜技术系统,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得到的中水,可以用作家庭杂水、小区绿化、保洁用水,从而达到开源节流和减少污染的功效,实现了生活污水资源化。

做好“水”文章的重点之四是规划了大片湿地予以精心保护。湿地号称 “地球之肾”,是地球上具有多种独特功能的生态系统。滨湖新区的决策者们认识到湿地对保护巢湖、创建生态城的重要意义、为此将新城的启动区选在距离巢湖近5公里的位置开始建设,同时启动沿湖两岸的拆迁,“退耕还林”、“退圩还湖”、“退渔还湖”。新区沿湖一带,拥有20公里湖畔湿地,这些湿地的生态恢复,在新区建设伊始就被提上议事日程。该项目利用生物措施改善水环境,在沿湖湿地按沉水、挺水植物和防浪林带、生态护坡有序栽培布列,即可以消减风浪,又能吸纳巢湖水体中的氮、磷及有机物。与此同时,新区实施对沿巢湖三汊河、徐小圩、北涝圩、十五里河、蒋河口、丙子2814渔场等地约1.2万亩生态湿地进行保护,拆除人工围养(鱼)面积约1500亩,并上马疏竣清污、生态护岸、水源涵养等工程,通过种养水生植物,放养滤食性鱼类、底栖动物种群,对湿地生态进行保护。在未来的岁月里,大片湿地不仅为新区居民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资源,而且在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补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乃至在维持巢湖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等等方面均起到关键作用。

3、做好“居”文章

生态滨湖城的首要功能,说白了就是在城市放大效应下所应具备的以人为本的宜居乐居功能。为此,合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基础设施优先,社会事业优先,群众利益优先,聚集人气优先”,包河区委、区政府以及滨湖功能区管理服务中心则践行不移,以“四个优先”营造百姓宜居乐居的新空间。

既然最终目标是“城湖共生”,那么,宜居乐居也必须以生态环保予以统揽。为此,新区广泛应用新技术建造节省建筑。大凡建筑物的内部或外表,普遍采用保温材料、节能玻璃等节能建材;外墙则考虑遮阴效果,屋顶则考虑隔热效果,以减少千家万户对于空调的依赖;为了减少环境污染,新区积极推行住宅全装修模式,在降低装修成本的同时,保证材料质量,居室达到了“搬张床就能入住”的标准,从而避免了居民二次装修带来的一系列污染。

与此同时,小区还采用了雨水收集系统,通过各幢建筑的屋面和地面,收集的雨水进入沉砂调节池后排入景观水体,用于景观、绿化、杂用等等方面;新区还大力推动中水回用系统的建设。大量生活污水在深度处理后形成的中水,用于市政喷洒、绿化灌溉和小区冲厕,从而实现了生活污水资源化。按照规划,滨湖新区未来中水回用量将达到每天10万吨的规模。此外,新区还积极引进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对污染有害的淤泥、建筑垃圾、生活垃圾进行无害化或固化处理后,进行再生利用,形成良性循环;利用风能、太阳能发电系统解决道路照明、单体亮化、景观照明等公共照明,想方设法节省不可再生的能源。以保持新区可持续发展的活力久盛不衰。

大力推进生态社区建设,是做好“居”文章的重点章节。包河区委、区政府每年投入近1亿元资金用于滨湖新区管理与服务。目前实行街道级和社居委级的配套模式,街道级社区中心用地75亩,服务10-20万人,服务面积7至8平方公里,配套建設行政服务、医疗、商业、文化、体育等设施,并为居民配备占地35亩的社区公园、足球场等户外活动空间;社居委级服务半径300米,服务人口1至1.5万人,占地15亩,规划了绿地、社区服务综合楼、幼儿园等等设施。为了及时处理各个社区的建筑垃圾、污染物体,包河区市容局滨湖市容办配置了全省目前唯一一台价值80万元集清、洗、扫、吸于一体的第四代清扫车和一批用于环卫作业的先进设备,定人、定岗、定责,实行24小时三班制无缝对接,每天不间歇地对310万平方米的社区、摊点、道路、绿化带等进行清扫清运、冲洗除尘、保洁养护,并加大监管核查办度,不让一团垃圾一片废纸落地污染,确保新区整洁明净、空气清新、碧水蓝天、环境宜人,使数万新区居民尽享生态宜居的高品质生活。

弹指三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然而,对于滨湖新区来说,却是一个破蛹成蝶、翻天覆地的巨变过程。对于每一个滨湖建设者来说,是何等的自豪!对于每一个滨湖管理者来说,又是何等的欣慰!如今,人们来到新区,但见昔日荒湖僻野、岗冲起伏、人迹罕至的地方,一条条马路纵横交错,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块块绿地云蒸霞蔚,一片片水域清亮如镜;大道上车水马龙,小区内移步换景,河岸边繁花似锦,树林里百鸟啼鸣……在碧波万顷的巢湖北岸,一座近10平方公里面积的生态、时尚、现代的新城巍然耸立初展英姿!入住新区的数万居民,巢湖涛声夜入梦,千家万户尽枕湖。往昔付诸“生态环保、城湖共生”蓝图的美丽梦想,终于一步步地变成触目成真触手可及的美好现实!

猜你喜欢
滨湖巢湖合肥
合肥的春节
巢湖 外一首
巢湖,我的母亲
小小书法家
第一次扎水泡
快速城镇化地区人地关系研究
南方的冬天
小小书画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