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叙事的三种策略

2009-12-21 01:29
新闻世界 2009年12期
关键词:叙事策略舆论引导叙事

陈 晨

【摘要】叙事是一种思维和表述方式,它能够引领我们认识和理解世界。新闻再现原初事实的过程正是一种叙事过程,把握一定的叙事策略无论对事实信息有效传递还是对观点的传输都具有积极意义。本文通过对叙事的三种策略分析,认为一定的叙事策略可以提升舆论引导效果。

【关键词】叙事 叙事策略 新闻报道 舆论引导

著名新闻学者陈力丹曾说:“‘新闻是我们司空见惯的一种叙事形态,正是新闻这种叙事形态的文本,比公文、文学更有力地通过无形的积累与无时无刻的流程,巩固着或改变着人们的观念、影响着人们的情绪,也反映着社会的脉搏。”①叙事是一种思维和表述方式,它能够引领我们认识和理解这个世界。新闻正是利用“叙事”的方式将“事实”这个本源进行传递和表述,从而影响人的价值观。新闻叙事策略是为了完成叙事行为,达到一定的叙事效果而使用的话语构建策略。②笔者认为新闻叙事策略应是一种主动的选择,通过显性层面构建事实的基础来实现隐性层面意识形态有效的构建。

在以前长期的新闻实践活动中,我国新闻媒体过于强调新闻的政治教化功能,忽视了叙事功能,造成宣传效果的瓶颈,加之新闻报道叙事方式单一、表现方式陈旧,写作模式化,重陈述而轻表现等致使其陷入“平台期”。新闻报道方式已阻碍了其进行信息和意义传输的效果,这对新闻媒体进行舆论引导工作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将叙事学引入新闻领域十分必要,新闻报道本身的过程性和多维度性等特点决定了它就是一种叙事,而新闻构建意识形态的作用,又让叙事学多了一层借鉴意义。通过新闻话语,运用正确的叙事策略进行叙事行为的包装是一门亟待认识和加强的表现形式。

叙事声音策略

所谓叙事声音是指叙事者的存在方式,也就是叙事者介入事实的程度。在叙事学中,“叙述者是叙述文本分析中最核心的概念。叙述者的身份在文本中的表现程度和方式,以及隐含的选择,赋予文本以特征。”③叙述者通过自己的语言组织来叙述文本。不同的叙述者通过不同的叙述表现方式来表达倾向,而不同倾向性的表达效果直接联系于叙事声音的策略。

根据叙事者在新闻文本中的介入程度,叙事声音可分为三种类型:缺席的叙述者、公开的叙述者、隐藏的叙述者。④缺席的叙述者指在叙述文本中难以发现叙述者的存在,语言色彩中性;公开的叙述者或以“旁观”的姿态来叙述事件,或以亲历者的眼光来观照事件;隐藏的叙述者介于缺席的叙事者和公开的叙事者之间,叙述者完全隐藏在“幕后”。

叙事声音的划分对新闻工作者意见的传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通常在新闻文本中,隐藏的叙述者和公开的叙述者是混淆的,没有明确的区分界限。这个混淆通常表现在文本中引语的使用和议论话语的表达。引语的表述根据不同的基准选择了不同的人称形成了文本的叙述层次。正确运用不同引语,通过事件当事人的“话语”传递隐藏的真正叙述者的意图。引语的运用不仅使新闻画面具有逼真的现场感,而且使受众深信不疑,叙述者通过甄选具有阐释意味引语来进行隐藏的意义表达。对于议论的新闻话语,有些叙述者缺乏隐蔽技巧,直接站在事实的层面上进行直接宣传和表达,导致了明显的意图灌输。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作为舆论监督类的一档新闻栏目,我们发现它的议论性语句全部借由事实的当事人之口来表达,将真正叙述者的观点和意见不露痕迹地融在话语里,从新闻人物的角度出发,将议论作为新闻叙事的有机组成部分。

叙事时间策略

叙事时间策略包括叙事时间的顺序、频率和时距三个方面。时距和频率的交叉、交替形成了节奏。正确把握时间策略对叙事的倾向性表达具有一定意义。

按照事件或时间段在叙述话语中的排列顺序和持续顺序,可把叙事次序分为顺叙、倒叙和预叙几种。许多新闻都采用顺叙的方法,事件本身的时序和新闻时序一致,按照首先、然后、最后等方式进行叙事。但一味地采用顺叙的方式无疑会使新闻死板,让受众失去兴趣。因此倒叙也是许多新闻报道采用的一种方式,打乱事实的时序和叙述的时序进行叙事,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和魅力,热奈特将其称作“时间倒错”。在一些深度新闻报道中,叙事者通常用倒叙的方法将结局提前告知受众,进而从后往前追溯,探究根源,很好地切合了深度剖析的特质。这种报道顺序的采用,吸引受众将注意力放在新闻背后所要解释的深层原因上,引发受众思考。更多的新闻报道则采用了将顺叙和倒叙相结合的叙事方法,系统展示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过程,突出一些细节和有意义的内容,实行时序中的“无时性”穿插能引起受众的重视,这是一种表达叙事者倾向性的有效手段。

时距是对故事时间与叙事话语时间长短的比较。叙事学把时距区分为省略、概要、场景和停顿四种情形。通常叙事者为了满足其意图,唤起受众的注意会通过控制时距来实现。比如有效地运用“场景”和“停顿”,即插入等长或长于故事的叙述形成某种暗示,营造某种意图。此外,四种时距的交叉形成了叙事节奏,叙述者通过叙事节奏的掌控来调节受众的心理和情感状态。

叙事框架策略

“记者叙述一条新闻的观察点或视点构成一条新闻框架,就如同一幅镶在镜框里的照片一样,这个相框决定了读者能看到什么或看不到什么,记者决定把什么内容收进新闻报道的相框内,同时把什么内容排斥在相框外。记者们不仅决定框架应该收进何种事实,同时记者还设计框架、制造语境,以便记者选择的事实能被读者理解。”⑤这种取舍事实、设计框架、制造语境的过程就是记者传递意见的过程,而取舍事实、设计框架、制造语境的策略则是保持良好的传播效果的关键。

随着媒体专业素养的提高,新闻报道已不仅仅是对事实流于表面的报道,而是担任了深度透析事理的本质和舆论引导的作用。因此在新闻学中引入 “框架”,透过框架表示意义,即掌握正确的叙事框架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第一,题材选取

“取舍事实”是指面对社会上诸多事实,记者会根据自己的意图进行材料选取,这个选择的过程则存在了记者的主观意见的渗透。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新闻题材的选择应触及关系社会矛盾、问题和体现时代精神风貌、价值的重大事件,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注意多元声音的平衡,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促进稳定和和谐。

第二,视角选取

新闻的叙事视角分为叙事视角和立意视角。叙事学认为,叙事视角讲的是谁在看;立意视角讲的是什么被看,它们的出发点和投射方向是互异的。即立意指记者通过事件所表现出来的立场,叙事视角是记者选择怎样的视角来进行叙事。通常一件事实具有不同的叙事角度,叙事角度不同所呈现出来的立意不同。

第三,制造语境

“制造语境”是在前面的基础上进行语境修饰,从而让受众进一步清晰框架内部事实。“制造语境”包括叙事顺序、时距、频率等因素,此外隐喻、转喻、象征等方法在制造语境方面的作用很大。

叙事是我们用话语描述世界的方式。新闻报道也是一种叙事行为,叙事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传播效果。在叙事中运用一定的叙事声音策略和叙事框架策略对构建意义、进行舆论引导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①曾庆香:《新闻叙事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第1页

②齐爱军:《关于新闻叙事理论框架的思考》,《现代传播》,2006年第4期

③[荷兰]米克·巴尔著:《叙述学导论(第2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版,第19页

④蔡之国:《对新闻叙事学有关问题的研究》,《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⑤李希光:《新闻学核心》,南方日报出版社,第52页

(作者:河北大学08级新闻学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姚少宝

猜你喜欢
叙事策略舆论引导叙事
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
论晚清史词的“词史”特质
东方奇幻与眼球审美:对中国魔幻电影的解读
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及对策分析
法制节目策划的再创新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电影《逃离德黑兰》的叙事研究
大数据、网络舆论与国家治理
《猩球崛起2:黎明之战》中的隐喻探究
BBC纪录片对中式教育的影像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