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险些辍学

2009-12-23 02:28董秀兰
江西教育A 2009年10期
关键词:乡音上门学费

董秀兰

我出生在景德镇偏僻农村的一个贫困家庭。我的启蒙老师是本村的一位民办教师,上课时满口的家乡土话。小时候的我非常贪玩,根本不懂读书的重要性,父母也无暇顾及我们的学习。如果一直生活在我的故乡,我不可能走上教书育人的岗位。原因有两点:首先,当时我们学校的师资力量很薄弱,老师连声母、韵母都读不准,我们根本就学不到什么知识。其次,家乡的风气不太好,赌博成风,大人们普遍不重视孩子的教育。1990年,我们举家搬迁到邻县一个镇上。那是我外婆的家乡。

在外婆、舅舅的帮助下,我顺利进入了镇中心小学就读。由于我说话带有很重的乡音,一开始常常受到同学的嘲笑和歧视。于是,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尽快改掉乡音。没多久,我说话就不带乡音了。长期以来,当地的群众都比较重视教育,学习好的孩子常受到隔壁邻居的夸奖。学校除了抓教学质量的提高外,还注重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由于我学习认真,各方面都进步很快,老师也越来越赏识我,同学们把我选为班长。后来,我年年都当班长,年年都被评为“三好学生”。几年过后,家中的弟妹都陆续上学,几个孩子的学费让父母不堪重负。父亲便想让我辍学,他说:“女孩子能识几个字就行了,别读啦!早点回家帮父母干活。”倔强的我据理力争,可是父母就是不改变主意。为此,我闷闷不乐。得知这些情况后,我的班主任老师李咏梅多次上门做我父母的工作,并帮我担保学费;其他任课老师也轮番上门开导我的父母……在老师们的努力下,我的父母终于同意让我继续念书。老师的无私关爱为我铺就了一条通往远方的路。如果没有这些老师的远见和帮助,我可能初中没毕业就辍学了。人生在世,有些恩情无法报答,只能铭记于心。

后来,我如愿考上了景德镇师范学校。2001年,我正式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当时,正遇上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各个学校都在实施素质教育。如今,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全免,现在的孩子们不必再为交不起学费而发愁。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感到无比的欣慰!◆(请本文作者速与本刊编辑部联系,以便奉寄样刊和稿酬)

猜你喜欢
乡音上门学费
乡音永久
我的兴趣班学费
乡音如歌
“孔子曰”之孔子的学费
上门可行 诊疗不可
生意上门
美上门:“爱美丽”是个刚需
送祸上门
大学学费“涨声”背后
The Value of a University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