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都瑞金的教育情怀

2009-12-23 02:28徐光明吕江虹曾维平王锋旗
江西教育A 2009年10期
关键词:瑞金苏区教育

徐光明 吕江虹 曾维平 王锋旗

瑞金,江西省东南边陲的一个小县城。80年前,毛泽东、朱德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的主力部队从井冈山转战赣南来到这里。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宣告成立,瑞金成为“赤色的首都”,成为全国苏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从1929年到1934年,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苏区一共存续了5年零8个月。1934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临时中央政府等机关随部分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从这里出发,开始长征。

瑞金,这座永放光辉的红色故都,无数的中国革命先驱曾经在这里为救国救民而流血牺牲。他们艰苦奋斗,追求真理,这崇高的精神和伟大的功勋将千古流芳,万代景仰。

随着中央苏区的建立,老一辈革命家用自己的心血和智慧书写了无产阶级教育的崭新篇章。从各级政府教育机构的建立到苏维埃政权必须保障工农及其子女有享受教育的优先权,从普及教育到形式多样的干部教育、职业教育和妇女教育,从教材编写到教学方法的改革,一次次充满创意的实践和探索,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风雨如磐,关山迢迢。在共和国六十华诞即将到来的伟大日子里,我们再次踏上这片热血浇灌过的大地。我们穿越历史思考的迷雾,跨越群山万壑的凹凸,来聆听《菩萨蛮·大柏地》音符的豪迈真谛,去见证红都教育的沧桑巨变。

今天,新事业的辉煌和新时代的曙光正照耀着瑞金,我们欣喜地看到,瑞金的教育在科学发展的大道上正阔步前行!

◎ 继往开来,传统与今朝的融合 ◎

1931年11月,随着中央苏区的建立,在瑞金孕育形成了优良的苏区革命传统。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军民坚定信念、奋勇开拓、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用信念和意志、鲜血和生命铸就了光照千秋的苏区精神。

瑞金市委市政府和各级学校把继承和创新革命传统教育作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他们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充分挖掘当地革命传统教育资源,继往开来,传承苏区精神。

瑞金市委市政府着力打造“全国革命传统教育名城”,充分利用瑞金得天独厚的革命传统教育资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瑞金拥有红井、“二苏大”会址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纪念园红色资源,还有叶坪、沙洲坝、长征第一山等著名的革命旧址群,这些都成为教育后人最珍贵的精神财富和最有意义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为了加强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让他们知晓和传承这段红色历史文化,瑞金市组织城乡60多所中小学参加“追寻红色记忆、争做红都好少年”的主题教育活动;抽调20多名优秀的讲解员深入瑞林、丁陂、拔英等边远乡镇的中小学进行“红色文化”宣讲;将苏区革命历史编成《大柏地战斗遗址》《邓小平在瑞金》等小册子免费发放给学校;举行校园红色故事会和红歌会比赛,让万名学生走进“红色文化课堂”,去亲身感受红色激情燃烧的年代。这些活动的开展,对于弘扬苏区精神,追忆苏区历史,帮助青少年茁壮成长起到重要的作用。

每逢周末,许多中小学生来到该市的历史博物馆、旧居旧址群里,游红色景点,看红色歌舞,听红色故事,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洗礼。沙洲坝八一希望小学前身为1931年成立的苏维埃列宁小学,第一任校长是徐特立。该校学生在学习《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时,老师把孩子们带到红井旁,让他们舀一勺井里的水亲口尝一尝,同时还会邀请曾亲眼目睹毛主席带领群众挖井的79岁的杨荣增老人,给同学们讲他与红井的不解情缘。“每逢节日,我们都会让学生去红井边接受教育,并为来此地的游客做向导。”该校校长朱俐介绍道。

为扶贫帮困,弘扬爱心精神,瑞金一中成立了“爱心银行”,发动师生向“爱心银行”捐款,由学校根据学生困难情况进行帮助。自“爱心银行”成立以来,每学年可筹款三万余元。据统计,仅2007至2008学年就有330多位贫困生获助。回报社会,关爱他人,体现的是师生对社会责任的共同担当,是一种爱的升华。懂得感恩回报成为瑞金一中人所遵循的道德操守,同时也点燃了他们的赤子情怀。近年来,瑞金一中师生积极支持社会公益事业,主动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经常主动前往市区广场、街道社区打扫卫生,帮助孤寡老人;向社会各界义务宣传各种法律法规,积极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除了教学外,我们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心、责任心和公德意识。一个学生得了脑瘤,而已经离开了学校的十几个学生自发组织起来,将自己做家教所得全部捐给同学。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学生全部来自干部家庭。”袁登骅校长对此很有感触。苏区的优良传统正在瑞金一中代代传承,发扬光大。

“重温当年那段革命历史,接受传统教育,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更加坚定了战胜一切困难、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信心和决心。”这是瑞金一中所有学生在聆听“红色报告”后的共同体会。

陈发姑悲壮的故事,就让同学们深深震撼。1933年,陈发姑动员自己的丈夫朱吉熏参加红军。1934年10月,朱吉熏跟随红军长征离开瑞金,这一走就是整整74年。陈发姑等了一年又一年,朱吉熏却始终没有任何音讯,老人把对丈夫的思念全部编织在74双草鞋中……2008年,陈发姑老人带着对丈夫的无限思念和期盼走完了自己等待的一生。她的这种执着的精神已经走进了瑞金红色教育中,深深地印入了学生的脑海。

现年96岁的老红军刘家祁,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年龄最大的火炬手。离休30多年,刘家祁坚持用红军精神激励后人。尽管他年事已高,但他仍常年奔波在革命遗址之间,用自己丰富的革命经历,为青少年讲述那烽火连天的岁月。同时,他担任了瑞金城区6所学校的校外辅导员。有一次,在寒风冷雨中,他站在红井旁边,给小学生讲“红井”的故事。雨越下越大,但他全然不觉,身边的孩子们也听得入神,有的禁不住热泪盈眶,雨水与泪水交织在一起,“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的口号声在红井的上空久久回荡。希望娃娃们铭记那段峥嵘岁月,这就是老红军心中最大的愿望。

“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这句话、这个故事,几代中国人都耳熟能详。2009年,瑞金市沙洲坝一位语文教师致信各媒体,请求帮忙寻找小学一年级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的作者。她在信中恳切地说:“我们生逢新时代,感恩新中国。很想找到作者并邀请他‘回红井做客,重温那段令人感动的历史,回忆那些感人的故事,看看沙洲坝的巨大变化,分享祖国富强的喜悦……”这位教师用自己的行动来代言,作为苏区的后人,时刻牢记历史,感恩革命前辈。相信千万个像她一样的教育工作者,正用各种方式把苏区的精神传承于后人,教诲于来者。

梁文煌是革命接力棒中的一员。他是云石山乡的一位退休老教师,今年73岁。梁老师从1956年到1998年,在教育战线上整整工作了42个春秋,两鬓斑白的他见证了瑞金教育的发展变化。如今他的儿子、孙子、外甥等人还继续奋斗在教育战线上,真可谓名副其实的“教师世家”。梁文煌平时教导自己的儿孙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好好教书,为教育作贡献。他虽然不是红军,却用红军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他希望把苏区的好传统好作风在家中发扬光大。他的大儿子梁振山毕业之后就一直在乡村教书,像自己的父辈一样,默默地在乡村燃烧着自己的热血。有一次,梁振山上班迟到了,梁文煌严厉地批评了儿子,从此以后,不管刮风下雨,梁振山再也没有迟到过。身正为范,梁文煌用自己的行为来阐释苏区精神,教育家人。

2007年11月16日,在沙洲坝“二苏大”礼堂里,彩旗飘飘,红歌嘹亮,第二次全国苏区精神研讨会暨第五次红都瑞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联席会正隆重召开。20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嘉宾欢聚一堂,缅怀苏区历史,挖掘苏区精神内涵,探索爱国主义教育新途径。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我们重温历史,就是要告诫后人牢记那段光辉岁月。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要传承苏区时的优良教育传统,吸纳新时代的现代精神文明,让传统与今朝共同演绎着共和国的红色经典。

◎ 迎风破浪,命运与时代的碰撞 ◎

杨古村,一个贫穷而又偏远的小山村,可能在一般的地图册上是无法搜寻到的,但就是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却是人才辈出,灿若群星。杨古村离瑞金市区有35公里,交通闭塞,人口不足1000人,人均收入也不足1000元,然而正是这些普通的数字却在缔造无数个意义非凡的教育奇迹。从杨古村走出来的大学生目前就有100多人,其中11个研究生、4个博士生。杨遇春早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现任中国麻醉协会理事。杨群生和杨东林都是华南理工大学的博导,上个世纪80年代初,杨群生教授就以访问学者身份赴加拿大;杨东林教授是中国通讯理事协会的理事,在中国联通CDMA研究领域开拓自己的天地。杨勇华,武汉大学硕士毕业之后,任广州市房屋结构检测室主任。还有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厦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高等院校的大学生都在祖国的各条战线上,努力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而该村在瑞金从事教育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就有30多人。

在瑞金采访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每家每户最庄严的厅堂神龛位置上,都贴着用红纸书写的“天地国亲师”五个大字,与列祖列宗同等供奉,朝插神香,夜点膏火,终年供奉。瑞金人像许多炎黄子孙一样把“师”摆到了如此高的地位,可见他们对待教育是何等虔诚。

瑞金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不怕穷,不怕苦,就怕不送子女去读书。”还有“生子冇读书,不如养条猪”“目不识丁,枉费一生”等谚语,家喻户晓。瑞金人重视教育,对教师也格外敬重。现任杨古村教学点的刘积慷校长,毕业于宁都师范学校,从1997年到2009年,在这深山沟沟里一呆就是12年。本来他是有机会调到城镇去的,但当杨古村村主任杨昌茂听说刘校长要调离的时候,二话不说带头到乡政府,请求乡里把刘校长留下来。就这样,刘积慷留下了,把自己最宝贵的年华留在了杨古村。我们问他面对外面的诱惑,是否动过心?刘校长淡然说道:“肯定有,但是我们离开了谁来教这些小孩?每年到教师节时,村主任和村民都带着自家的土特产来看望我们,这里承载的是深情厚意,无法割舍。平时只要村民家里有什么喜事或者来了客人,他们都会请老师去家里坐坐,聊一聊,把我们当亲人一样。其实,他们的真情让我更愿意留在这里:守候着贫瘠的物质,收获的却是丰富的精神!”

杨古村人不但用情留人,并且花大力气返聘有经验的老教师。杨吉焕老师2004年退休,他在村里教了40年书,杨古村出去的博士和硕士大都当过他的学生。65岁本该是颐养天年时,但在听说学校的困难之后,杨吉焕二话没说就接受返聘,重新走上了教学岗位,为家乡的教育事业继续发挥着余热。杨昌茂主任说:“选聘杨老师,我们放心啊!说实在的,聘杨老师这样的老师就是为了培养更多的人才。村财政本不富裕,但是为了孩子的教育,值得!”有了这么敬业的教师,有了国家教育政策的扶持,如今杨古村的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村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高中以上,并且每年都有10多人参加高考。

村民杨永冠靠养三头猪和十来只鸭所得的收入来供养四个小孩子读书,自己却省吃俭用,如今他家已经有三个儿子考上了大学。听村里人讲,每当谁家小孩考上了师范、大学的,全村男女老少敲锣打鼓去喝喜酒,整个酒席上洋溢着激动和欢庆。这些从深山飞出去的金凤凰就成为各家各户小孩学习的楷模。

一个尊师重教的瑞金,肯定是最有希望的瑞金。大雨挡不住我们采访的行程,车子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一排排山向后翻滚,就像在翻阅瑞金的教育发展史。以前村里人出来读书都是走路的,没有现在这样的公路。由于居住分散,山高路远,这里住一两家,那边住三五户,每天清晨五点半左右孩子们就要从家里出发。由于他们大多只有七八岁,家长每天都要送他们一半路程,等跟接学生的老师会合之后,他们才放心地回去。最远的要走5公里山路来上学,没有自行车,靠的就是自己的双脚。在冬天,这些小朋友都要带两双鞋子,因为一路走来会打湿一双鞋子,进教室不得不换另外一双鞋,以免感冒。有时候,山洪爆发,阻断了小孩出山的道路,孩子们只能在家学习;有时候,遇到大雪封山,孩子们也只有在家自学。采访的那天中午,我们看到这些小孩都带饭吃,打开饭盒一看,基本上都是蔬菜,最好的菜是鱼干。如果是冬天,老师就帮他们把饭菜加热。吃苦的品性在他们幼小的心灵已经深深扎根,这为他们以后搏击风浪打下坚实的基础。

客家人,被称为中国的犹太人。瑞金客家人天生具有生意头脑,再加上自己的勤奋和坚强的毅力,走南闯北,大都干出了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目前,仅杨古村就有20多人在外面创办了自己的企业,开办了自己的公司。杨金昌80年代高中毕业,回村里当支书,后来他毅然放弃了村支书的职位,孤身一人到外地做生意。现在,他在赣州的南康、宁都等地开了几家饮食连锁店,资产达几千万。杨斗生今年45岁,高中毕业后,在广东、福建和湖南做起了香粉业生意,分厂遍布各地,资产大概有600万。《赣南日报》曾对杨古村这些生意人凭借知识发财致富的事迹组织过特别报道。

基础教育让以杨古村为代表的老区人民受益,瑞金的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也蒸蒸日上,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的佳话传遍红都城乡。

走进瑞金市中等职业学校的大门,“多一项技能,多一份选择,多一点成功”这15个红色大字首先映入眼帘。“我们职校主要是培养能适应社会、能适应现代化一线技术、管理岗位需要的劳动者。”校长刘向东向我们介绍道。为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劳动者技能,职校免费为农民工、农村妇女儿童进行培训,受益者达3200人。同时,学校还承担了新兴工业园区招收工人的培训任务。为了使教学更贴近实际,学校还在模具设计与制造、电子技术与运用等专业自编了教材,并与北大青鸟等机构进行合作办学。在“德育为先会做人,技能为本会做事”的校训指导下,职校的就业率达到了98.6%。

刘翔,瑞金市黄柏乡富桥村人。他当时被一些人认为最没有出息,1991年进入瑞金职校畜牧专业班学习,1994年毕业回家才发现自己学到的知识派不上用场。第二年,他来到厦门一家织造公司从事布匹销售工作。在积累了一些经验后,他放弃了在原公司的工作,自己开始了艰难的创业生涯。2001年,他投资50多万元在厦门同安成立了自己的布匹生产公司——厦门美润无纺布公司,现在他的公司净资产逾千万。谈起个人成长经历,刘翔说,尽管自己的专业不适合在厦门工作,刚开始的日子很艰难,但他始终没有忘记在职校那段学习经历。“要在奋斗中求生存”,这是职校给他的教诲,刘翔一直铭记于心。

2008年,瑞金市启动“农民知识化、公民职业化”两化工程,对未能升学的两千多名初高中毕业生提供免费培训,解决了市内企业的用工难题。职业教育的发展为瑞金经济建设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实用性技术人才。这些手握技能的学生和农民一走入社会,就成为各企业、公司的香饽饽,年收入都不低于3万元。是知识改变了他们的命运,让他们拥有美丽的人生。

瑞金私立英才学校创办于1993年9月,当时只招收小学一年级的学生,现在已是一所集小学、初中、高中为一体的民办学校。在办学环境日益严峻的情况下,英才学校坚持走平民化路线。“我们是以低工薪阶层、以农民工子弟作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现在很多家庭外出务工,孩子需要全托或者半托,为了适应需要,我们花大力气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力争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该校钟副校长向记者介绍道。目前,英才学校已发展到65个教学班,在校生达3000多人,成为瑞金市民办教育的一面旗帜。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在时代的浪潮中,瑞金人把自己的命运与时代的发展紧紧相连。他们坚信,教育改变命运;只要拥有知识,就能成就未来。在命运的风浪里,瑞金人正迎风破浪,使命运与时代碰撞出更辉煌更璀璨的和谐之花!

◎ 借力扬帆,使命与责任的交织 ◎

以毛泽东为首的老一辈革命家在苏区时就高度重视教育。1931年11月,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瑞金胜利召开,大会的宣言和宪法大纲中写道:“工农劳苦群众,不论男子和女子,在社会、经济、政治和教育上,完全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这是共和国最早以法规形式来规范教育的方针和内容,在当时异常艰苦的条件下,苏区教育主要是以识字教育、职业技能教育与干部培养为主,这是新中国教育最早的雏形。

作为革命老区,瑞金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扬帆起航,经济取得长足发展,但基础差、底子薄的现状一下难以改变。瑞金市委市政府在财政吃紧的情况下,对教育的投入却毫不吝啬,教育支出保证占到地方财政总收入的65%以上,可这依然难以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教育发展仍是摆在当地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2006年9月10日,正值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瑞金市委书记陈晓春为庆祝第22个教师节,向全社会发出捐建70所长征希望小学的倡议,提出“发动社会力量,用3年左右时间建设70所希望小学”的目标,希望社会各界都来关注红都的教育发展,使瑞金教育能够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倡议一出,八方响应。陈晓春书记和傅春荣市长身体力行,利用各种机会为长征小学捐建工作穿针引线。同时,他们组织专业队伍前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厦门等地召开长征小学推介会和瑞金老乡恳亲会,向各级组织、社会各界及瑞金籍在外创业人士全面推介长征小学建设项目。正是由于领导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全力支持,瑞金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借力扬帆,拉开了“新长征”教育的序幕。

这是一片为新中国诞生作出巨大贡献的红土地,瑞金教育的发展自然牵动着社会各界人士的心。人们怎能忘记,当年仅24万人口的瑞金,一共有11万人参军作战,5万多人为革命捐躯,其中1.08万人牺牲在红军长征途中,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17166名。为支持苏区建设和支援红军北上抗日战略转移,从1932年至1934年,瑞金人民一共认购战争公债67.5万元,为红军征粮24.8万担,其中41.5万元公债和捐集的所有粮食无私奉献给了苏维埃政府。这一连串的数据显得那么枯燥而又缺乏动感,可这些数据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叫震撼,什么叫奉献!远离了硝烟弥漫的年代,瑞金教育正向新时代迈进。

云石山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的第一山,1934年7月,毛泽东和张闻天移居到云石山寺办公。云石山的教育发展是瑞金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

云石山东山希望小学刘春水校长说:“我们学校在1986年以前只有两栋土坯教学楼,面积小,破烂不堪,只得租借当地的曾家祠堂来做教室。一旦遇到刮风下雨,教师的全部心思都集中在学生的安全上,哪有心情上课,所以教学质量是比较差的。”

2006年,广州军区东山宾馆某领导得知云石山小学的艰难窘境,亲自考察之后,慷慨捐建了东山希望小学,张万年将军亲笔题写校名。随着学校的发展,云石山东山希望小学原来租借的曾家祠堂影响了学校的再扩展。当地族人深恐迁移祠堂是对先人的大不敬,大都不愿意迁移。云石山乡党委书记曾志平是土生土长的曾家本地人,面对如此困境,他站出来动情地说道:“我们迁移祠堂是为了更好继承我们祖先的遗志,光大我们客家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我们迁移祠堂是为了把我们的学校建得更大、更好、更美,是为了让更多的小孩子能上得起学,再苦不能苦孩子啊!”一番肺腑之言,深深地感动了乡亲们。这时,曾家族长轻轻地咳嗽了一声,全场立刻鸦雀无声。微风吹动他那花白的头发,他说道:“志平啊,你为什么不早点和乡亲们讲清楚呢?既然是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着想,我们全族不但迁移祠堂,而且我们有钱的要出钱,有力的要出力!乡亲们,你们说,是吗?”这样东山希望小学的整体发展排除了最后的障碍,学校工程得以顺利进行。

2008年冬季,学校又花50多万元建起了一栋崭新的教学楼,并且建立了两个多媒体教室,一个远程教育教室,还有电脑室和图书阅览室等,教学设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崭新的教学楼和各种先进的教学设备,与城市教学软硬件相比,毫不逊色。刘校长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有一次,他在教《曹冲称象》一文时,学生不知道大象究竟有多重。由于农村的孩子视野狭窄,没有见过真的大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他马上通过多媒体的演示给学生看,大象究竟有多重,让学生有直观的视觉效果,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大象是不能用秤来称的,而要采用其他的办法来称其重量。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为老区的教育吹来阵阵清新的春风,教学效果大为提高。

2006年,怀着对老区教育事业的一片赤诚之心,74岁高龄的香港名医杜景成先生一行亲赴云石山乡田心小学实地考察。他轻轻走进教室,只见墙壁斑驳陆离,裂缝一道一道的,随时都有坍塌的可能。看着孩子们在风雨飘摇的教室埋头苦读,听着孩子们那清纯响亮的读书声,他抬头仰望这片深沉的蓝天,低头凝视这块深情的红土地,两行热泪潸然而下。他决定捐资30万元,援建云石山乡田心希望小学。

三年下来,乡亲们为了学校的建设用地,为了下一代成长的需要,迁移了自家的祖坟。在迁移补偿极低的情况下,田心村群众主动为学校让出15亩土地,在十来天时间内,主动迁坟360多座,让出风水宝地,建设成孩子学习的殿堂。附近的村民主动扛上柴刀斧头,砍倒了自家的果树,没有提出一分钱的补偿要求。叶坪乡黄沙村村民为加快学校施工进度,踊跃捐资10余万元,特意修了一条由319国道直通学校的水泥路。这样的事不胜枚举。

捐建者们被乡亲们种种无私的情怀深深感动了,杜景成决定再出资40万元,捐建另一所长征小学,并劝说亲朋好友出资捐建了三所长征小学。

祖国没有忘记这片红土地,截至目前,瑞金市协议捐建长征小学81所,落实71所,已竣工62所,新建校舍面积4.3万平方米。目前,长征小学已覆盖瑞金市16个乡镇,受益师生达到2万多名。统一的长征小学徽标,统一的校园文化长廊,统一悬挂在教室前面的国旗、教室后面的苏维埃旗以及教室两边张贴的革命题材的诗词和书画,无时无刻不在提醒学生们要缅怀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并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如今,一栋栋崭新漂亮的长征小学,成为红土地上最亮丽的一道风景。

在教育硬件得到极大的提高和改善的同时,全国各地也给瑞金教育输送着精神的软件。

2008年8月底,沙洲坝初中迎来了以齐鑫为代表的中国人民大学第10届支教团小分队。他们利用多媒体给在校老师举行了四期电脑培训,帮助分类整理图书,开展各种活动。一天晚上,有个初二的女生在教室突然感觉头晕,倒在地上。这时正好支教老师航阳进来,他马上用自行车送这女生上医院。由于不熟悉路,有几次差点摔倒。医生后来说:“如果再晚到一点,可能就麻烦了。”这样让人感动的一幕幕常常发生。“学校的生活条件相对艰苦,支教团成员在吃饭的时候要求跟老师一样,同甘共苦,不搞特殊待遇,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除出色地完成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外,他们还尽可能为学校分忧解难,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沙洲坝初级中学校长卢峰说,“支教团的到来,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思想,传递了先进的教育理念,更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注入了新鲜的活力。”难忘红都,难忘沙洲坝,“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在诗意送别的日子里,支教队员们满含泪水地说道:“一年的生活使我们变得成熟、坚强,懂得了理解、宽容、互助。我们学到了大学里学不到的知识,这段生活将成为我们人生中的美好回忆和宝贵的经历。”

本着对人民负责和对共和国负责的历史责任感,以陈晓春书记为首的党政领导并不满足于目前的发展规模,他们正全面规划瑞金新的教育发展蓝图。为均衡分布教育教学资源,市政府把瑞金一中整体搬迁工作作为近三年的重点工作来抓,同时启动城东小学建设、城南小学建设和瑞金三中新征土地的工作计划。

为解决上述诸问题,2009年6月23日下午,市政府傅春荣市长召开了市教育重点工程现场办公会,副市长曹瑞荣及瑞金市教育局局长曾书平等相关单位负责人参加会议,解决了10所城区学校有关教师缺编、教学设施不足、校建资金短缺等20多个困难和问题,切实提高了办事效率。副市长曹瑞荣说:“苏区时期重教的传统我们沿袭至今,在财政拮据的情况下,教育支出占了瑞金地方财政收入的60%~70%。瑞金市委市政府把教育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正大力实施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办教育仅仅靠责任心而没有感情是不够的,没有感情的投入是难以做好工作的。我们将本着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的态度引领瑞金教育事业朝着均衡、和谐的方向稳步发展。”

瑞金市教育局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在全市教育系统提倡快乐的工作理念:快乐工作、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带领教职员工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正是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不断更新工作思路,使得瑞金的教育发展步步向前,2007年瑞金市教学质量在赣州市综合排位比上一年前移2位,2008年又前移了3位,瑞金教育正逐步迈上又好又快的发展道路。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在前行的道路上,一定有风雨相伴,但是只要牢记历史的使命和承担的责任,瑞金人民就一定能打造有质量、有希望的长征教育!

瑞金教育的发展是新中国60年发展成就的缩影,在曲折中前进,在前进中发展;瑞金教育的变化是改革开放30年成果的见证,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瑞金教育的发展更是传承苏区精神的新征程和新考验。

祝福祖国,祝福瑞金。在伟大祖国六十华诞到来的伟大时刻,瑞金人民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高举和谐发展的光辉旗帜,大力弘扬苏区精神,他们正把瑞金的教育事业推向一个“彩练当空舞”“明朝更好看”的天上人间!◆

猜你喜欢
瑞金苏区教育
亲亲瑞金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苏区人家
苏区创业致富人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亲亲瑞金
腾飞吧,瑞金
红色故都瑞金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