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思维导图在教育应用研究的调查与分析

2009-12-23 03:39高志军李海青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9年11期
关键词:概念图导图思维

高志军 李海青

思维导图是一种新型的思维工具。它是由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托尼·巴赞创立的,是人们将某一领域内的知识元素按其内在关联建立起来的一种可视化语义网络[1]。它让人的左、右半脑在思维过程中同时运作,将左脑的逻辑、顺序、条理、文字、数字,以及右脑的图像、想象、颜色、空间、整体等各种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最终将思维痕迹在纸上用图画和线条形成发散性的结构[2]。

思维导图的实用性很强。据一项调查显示,思维导图应用得最多的领域分别是:待办事宜、准备演示、做笔记、问题解决、项目计划、做决定、知识管理、项目管理、个人思考和写作。正是因为这些优势,思维导图在国外教育领域得到了比较广泛的运用。如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等国家将其设为必修课,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国家也在大力推广思维导图,甚至在中国的港、澳、台地区,思维导图也有很好的普及和应用。而在我国内地,思维导图在2000年前后才真正得以推广。那么,思维导图在国内教育应用的现实状况究竟怎样?它的发展趋势又是如何呢?

一、思维导图在国内教育实践中的发展历程

在实践方面,我们将思维导图在国内教育中应用的历程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

1.个体应用初期阶段

1999年~2004年初,一些学术研究者和技术应用者发现了思维导图,并积极开展思维导图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以期对教育教学产生更多积极的影响。较典型的代表有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河北省唐山开滦二中齐伟、上海市上南中学的张国正、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实验室的赵国庆和曲志男等。

2.群体化初期阶段

2004年~2005年,一些专家和学者通过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将其推广,让更多的一线教师接触、认识和使用思维导图。例如,黎加厚在上海以及江苏的苏州、昆山等地就举办了信息化研究型教师培训班,让更多的中小学教师走进思维导图,并将其应用于教学中。此时,思维导图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刚刚起步,只有一部分教师接触和使用了思维导图。

3.精英个体阶段

2004年~2006年,较早接受培训的教师中,一部分返回工作岗位后坚持使用思维导图,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自己得到快速成长,并成为所在学校的骨干。如上海浦东高中的唐宛涟把思维导图和物理教学结合在一起,使得这个非重点中学的物理班高考分数比重点中学的平均分(111.43分)高出5分。这一阶段,在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基础教育中,思维导图已由实验逐渐进入常规教学实践中。

4.区域化推广阶段

通过前几个阶段的发展,更多的教师开始认识和使用了思维导图,并以上个阶段的精英个体为核心,辐射到了较大的范围。如浙江海盐教师博客(www.jsblog.cn)上对思维导图设有专门的讨论区或专栏,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承担了《新课程指导下应用思维导图优化教学效果的实践研究》课题,上海向明中学更把思维导图运用到了科技创新训练上,并屡次在上海电子作品制作大赛中获奖。

二、国内对思维导图的教育应用研究

在教育应用研究方面,我们以“思维导图”为关键词,在中国期刊网(CNKI)中检索到2000年初~2007年12月底的论文共75篇。其中,硕士论文16篇,博士论文1篇,期刊论文58篇。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1.教育应用方面的研究统计[3] [4] [5]

思维导图的教育应用研究论文在近几年内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其中2004年共2篇,占文章总数的3%。分别是赵国庆、陆志坚的《“概念图”与“思维导图”辨析》和韩振国的《宏观着眼 微观入手——利用思维导图上好复习课》。此时,思维导图在教育中的应用还处于尝试阶段,应用层次较低,停留在感性认识层面,如知道什么是思维导图,大致了解它可以用来干什么、怎么用。

2005年论文数量已经有了较大的增长,出现了10篇期刊论文。主要研究如何绘制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在某些学科中的应用初探、思维导图的优点等。这些论文大都站在教师的角度来分析思维导图对教学的好处,还没有将学生的自主性考虑在内。

2006年应该是思维导图教育应用的快速发展年,相关研究论文已达19篇。研究内容深入到了英语教学中,并介绍了一种基于思维导图和Java语言的思维导图词表构建软件,进一步研究了概念图和思维导图的结合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2007年,国内在不断进行思维导图应用实践的基础上,相关研究成果较2006年有较大攀升,短短一年内发表相关文章43篇,占文章总数的58%。文章内容主要探讨思维导图在不同教育层次以及不同学科中的应用,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泛。思维导图的使用者们不断探索出其新的用途,比如用思维导图制作教学课件和网页课件,并将自己的成果与他人分享。

从研究内容来统计分析,其分类论文数量见下表。

分析上表中的数据我们看到,思维导图在“理论研究”上所占比例最大,为文章总数量的48.6%,“教学实践”次之,占25.7%,再次是关于如何绘制思维导图的实践应用,占10.8%,与概念图的结合研究占9.5%,科技活动、设计、外国教育应用、软件介绍各约占1.4%。

2.思维导图教育应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1] [6] [7]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思维导图在国内教育应用进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理论研究的创新少,重复多。这是思维导图教育应用理论研究中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从现有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在2004年和2005年,很多文章都有创新。而到了2006年,尽管一年内产生了19篇文章,但其中很多文章都是重复以前的研究,较有创新价值的文章不多。这表明思维导图已成为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和焦点,同时从侧面也暴露出学术研究跟风的浮躁情绪。

(2)理论研究多,实践应用少。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新的思维工具,最重要的就是在实践中的应用,通过“实践→理论→实践”这样一个过程,不断提升其教育应用的质量和水平。反观我们很多理论研究文章,都是泛泛而谈,没有实际应用;不是从实践中进行提升和总结,而是理论的东拼西凑,对思维导图的教育应用作用不大。

(3)国外借鉴研究少。从分析中我们还发现,研究国外思维导图教育应用的文章只有1篇。尽管研究要讲究“本土化”,但研究和借鉴应用得较成熟国家的经验及其创新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国内在应用和研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才会减少盲目性,增加方向感。

(4)思维导图的滥用。有部分研究滥用了思维导图的形式、图形和软件。不管合不合适,都要用一用思维导图,以显示自己在创新。甚至某出版社打着“思维导图”的旗号,把中学教材用MindMap重新编排一遍。其实,像数学等逻辑性强的科目,并不适合用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工具,思维导图在表现逻辑性、时间性等方面是较难胜任的,对于一个纯线性的思维活动来说,列出清单可能比使用思维导图更合适一些。

(5)与概念图的混淆。我们发现,将思维导图和概念图混淆的错误不仅存在于教师中,也存在于研究思维导图的先行者中。两者的确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它们都能展示人们的思维过程。这就使两者的结合使用成为了可能,但结合使用不等于混为一谈。

(6)其使用地域分布不均衡。从研究中发现,思维导图大都在北京、上海、南京、苏州等较发达城市使用,而在中部或西部地区的使用率很低。我们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学习者不愿意放弃自己已经习惯了的学习观念和方法,在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上的路径依赖性很强。

三、思维导图教育应用的发展趋势

思维导图能够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能使师生双方都从新的视角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梳理、深化拓宽,从而实现对知识的活学活用,还有助于教师的科研和学生的自学。思维导图易学易懂,如果学习者能把它作为一种提高记忆、完善计划、锻炼思维、提高能力的方法加以运用,一定会提高学习效率。此外,思维导图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的最佳模式和真正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在软件方面,思维导图应用软件的诞生,使思维导图在数字化的世界里发挥了其潜能,并取得了实际的效果。技术的发展为思维导图未来的发展带来了更多可能,比如可以将“手写输入”方法融入思维导图软件中,让思维导图软件成为能够随意手绘的工具,可以在移动设备中制作流畅的思维导图。我们还可以预见,基于三维动画的思维导图在不久将会出现。伴随着更加人性化的国产思维导图软件XMIND 2007的出现,思维导图在我国将更加普及。

参考文献

[1]尚卫平,赵国庆.关于“概念图”与“思维导图”的调查研究[J].信息技术教育,2005(10).

[2]向冬梅,孙冲武.将思维导图应用于生成学习的探讨[J].网络科技时代,2007(8):91.

[3]韩振国.宏观着眼 微观入手——利用思维导图上好复习课[J].中国电化教育,2004(8):48-50.

[4]赵英芳.思维导图在个人知识管理中的应用初探[J].教育技术导刊,2005(9):4-6.

[5]杜惠平,何琳,侯汉清.一种新型组织系统——思维导图可视化词典[J].图书馆杂志,2006(12):45-48.

[6]赵国庆,陆志坚.“概念图”与“思维导图”辨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4(8):42-45.

[7]杨凌.概念图、思维导图的结合对教与学辅助性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6(6):59-61.

[8]曲志男.计算机与思维导图[DB/OL],http://www.yourblog.org.

猜你喜欢
概念图导图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烃思维导图
借思维导图算24点
角的再认识思维导图
概念图在小学高年级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概念图教学功能初探
概念图构建中概念关系提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