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一根稻草沉了一艘船

2009-12-23 03:39章建萍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9年11期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师

章建萍

教育是发生在师生之间的真实生活世界中的社会活动。课程是学生的课程,课程教学应该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关注教育意义的建构、在现实生活中关注师生之间的对话与理解。高中新课标也指出,要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笔者通过分析一个普通班级的“众生相”,探讨在课堂教学中“关注每位学生”的策略和方法,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并带动整个班级的教学实效。

镜头回放篇:学生现象万花筒

一个班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不管他的行为如何“另类”,教师首先要做的应该是尊重他们,并利用好这些课堂资源。

1.“想表现又恶作剧”型

现象1:一进教室,就听到有学生在叫嚷:“老师,今天是不是上网一节课?”其中数陈勇的呼声最高。等大家慢慢平静下来后,我开始讲解Excel填充柄的使用。其间,我用一个例子“输入全班前两位学生的姓名,再用填充柄填充出全班学生的名字”调动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接着,我让学生在“自定义序列”中自己定义序列,并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俞建德填充出的是颜色序列:红橙黄绿青蓝紫,郭森权定义的是十二生肖……这时,陈勇举手要求演示。他上来后大手一挥,全班学生哄堂大笑。我一看,原来他定义的是“你妈、我妈、他妈的”。

2.“不劳而获,急功近利”型

现象2:在制作多媒体作品时,我拟定的主题是“中国传统节日知多少”。大多数学生一边搜索素材,进行整体规划,一边进行素材的采集与制作。蒋世耀和另外几位学生一直挤眉弄眼,我确定他们在玩什么鬼把戏。为了慎重起见,我先浏览了一下上交作业的文件夹。从上交作业的情况来看,他们倒是稳坐“沙发”,已提交完毕。但打开一看,原来他们想用从网上搜到的现成作品蒙混过关。而我的初衷是,让他们体验制作一个多媒体作品的全过程,感受如何进行需求分析和创作分析。

3.“操作不当,情绪低落”型

现象3:Photoshop制作中,我先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制作奥运五环。由于前几堂课的铺垫,学生熟练地掌握了区域的填充。正当大家完成了一个圆环,在考虑是再新建一个图层,还是复制该图层时,戴荧荧神色凝重,嘴里还嘀咕着什么。她旁边的学生不时来帮她,但两个人还是在唉声叹气。我走过去一看,原来戴荧荧想给圆填充红色,但计算机就是不给她面子,填充出来的都是灰色。她不好意思地说:“老师,今天我真是活见鬼了,做什么事儿都不如意。”

4.“消化不良,不懂装懂”型

现象4:在保存文档时,经常有学生找不到自己的文档放到哪儿了。于是,当学生保存制作完成的作品时,我趁热打铁,再次举例说明“保存三部曲(位置、名字、保存)”。我听到章杰在下面小声嘀咕,就让他站起来讲。他鼓起勇气说:“为什么要把‘我的电脑分成C、D、E、F盘呢?”一下子,教室里炸开了锅。有些学生批评他太迂了,有些学生讽刺他连这种常识都不知道。

对策篇: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上述现象在每个班级基本上都会出现。学生的这些表现,恰恰反映出了他们与教材、教师、课堂互动时无意生成的一些问题。充分利用好这些生成性资源,将会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给学生一个意外,让学生被感化

培养学生的信息伦理道德素养,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既要教给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方法,又要让他们形成良好的使用信息技术的态度和行为。然而,仅仅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是不起任何作用的。有些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表现得异常兴奋,主要因为他们被网络深深吸引了。当学生叫嚷着上网时,教师心中肯定不舒服。如果采用敲击鼠标的方式迫使学生安静下来,或者给他们脸色看,虽然暂时起到了维持秩序的作用,却也导致了学生对你的不信任,最终课堂死气沉沉,两败俱伤。

现象1对策:我调整了一下情绪,表扬了陈勇能上台操作演示的勇气,接着话锋一转,让他说说他和其他学生定义的序列有什么不同。他支支吾吾地说:“我的没有用武之地。”我没有指出他骂人的不文明,而是让他下课后自己反省,学生心服口服。

2.巧用“指桑骂槐”方式,晒出学生“金点子”

让学生学会技术操作或者利用技术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并不困难,难的是如何让学生正确地看待这些技术对日常生活、社会发展以及我们自身的影响,形成积极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主动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课堂中,对于教师布置的任务,有些学生并不感兴趣,但迫于平时作业成绩和学分压力,他们会想出各种方法糊弄过去。有些学生利用“网上邻居”进行资源共享,有些则会提交无内容的空作品,只是给作品起一个好听的名字。这些学生往往抓住教师不会当场批改作业的心理,借制作作品的时间浏览网页。

现象2对策:我没有当场把蒋世耀等学生的作品删除,而是借其他班的名义(不说出具体班级和对应姓名)指出,有些学生用这样的方式来完成作业:打开百度,输入关键词“中国传统节日知多少 ppt”,点击“目标另存为”,下载下来后,名字一改,万事大吉。这时,全班学生都笑了。学生的笑声最能调节气氛。蒋世耀等学生也笑得有点儿肆无忌惮,很有“成就感”。接着,我指出这种方法是个“金点子”。学生一下子静了下来,有点想不通:不会是老师也希望我们这样做吧?我笑眯眯地打开下载下来的文件,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其美观的界面、丰富的内容。学生明白了,原来老师说的是可以借鉴作品的优点,最后还要靠自己发挥才华。这时,我再观察蒋世耀等学生,他们也在认真地思考。这些学生很讲信用,教师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他们更想好好地表现一番了。

3.不“越俎代庖”,让学生自己观察图示

当学生向教师请教软件的某个操作步骤时,教师的行为是非常重要的。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你能否给学生答案,而在于是否有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这就需要教师转变过去那种知识传授者和知识垄断者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现象3对策:我先走到戴荧荧旁边,让她说出困惑。为了引起她的共鸣,我嘴上说:“耶,是很奇怪。”看到她的心情有所好转了,我提示她认真观察工作区的图示。良久,她脑门一拍,原来自己设定的是“灰色”模式,难怪……

4.敢于直面问题,给学生留下思考和尝试的余地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随着学生主体性、自主性的增强,学生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大大增多。教师要学会倾听,甘愿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并在倾听过程中发现他们困惑的焦点、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创意、批评的价值等等。这些问题或许会打乱你的教学节奏,但许多不曾预约的精彩也会不期而至。

现象4对策:一人有问题,众人来帮忙。既然章杰的问题提出后,有些学生的笑声有点儿“邪”,那就让他们来回答。我让何佳鹏来回答。他说了分区,但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意思,自嘲道:“老师,我是五十步笑百步。”这样一来,有类似疑惑的学生就不会感到自卑,他们并非钻牛角尖,实乃“消化不良”。课后,我让有相同疑惑的学生留下来,进行分组动手操作。虽然我要在课后花很多时间去整理机房,但学生求知欲的满足不就是我最大的满足吗?

策略提升篇:关注全体学生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信息技术课程更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了解学生的不同特点,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1.倾听学生心声,释放学生心中的快乐荷尔蒙

孔子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个体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时,需要获得满足,从而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反之,则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教师要做的是,关注学生经验,唤醒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果。

当学生有疑惑时,教师不能以强制的方式告诉他“你只要这样识记就可以了”,更不能讥讽他们。否则,学生会产生抵触情绪,以各种各样的理由交给你所谓的“请假条”。课堂中当学生出现认知错误或操作错误时,教师不能以一个“错”字马上堵住学生的嘴巴,不由分说地把正确答案双手奉上。面对学生的错误,是回避、训斥,还是宽容善待?我想首先要做的就是倾听,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从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听懂、理解。这样,学生的疑惑解决了,课堂就更真实、更有效了。倾听学生心声的方式可通过信息交流工具来实现,譬如电子邮件、QQ、论坛等。

2.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征,挖掘他们的优点

教师应相信和尊重每个学生,善于发现他们独有的兴趣、爱好和特点,并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自信心,都能得到理想的发展。有些学生天性好动、爱表现,让他们适当地“为所欲为”,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不抹杀他们的天性。教师再从侧面因势利导,使其扬长避短,发展健全的人格。有些学生对电脑操作很感兴趣,每次总是早早来到机房,教师可利用上课前这段时间和他们讨论课本以外的学习内容,或者利用课后给这些学生“开小灶”。在课堂中,让这些学生担任“辅导员”,指导本组学生学习。学生在互帮互助的氛围中自然会兴趣盎然、操作认真。

3.在交流、评价中关注每位学生

教师通过适时的学习评价,可以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控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评价,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找到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如在“网页制作”教学中,我批改了几次作业后,将学生存在的问题整理到Excel文档中,再把作业情况的详细说明用“批注”的形式插入对应的单元格中。当学生看到批注中的说明时,就能得到启示,从而纠正自己存在的不足。同时,学生看到同伴的成功,也会增强他们获得成功的动机。所谓“水涨船高”,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和相互评价,促进了相互理解,改善了学习氛围,也提高了学习效率。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信息技术教师更应该用智慧经营课堂,尊重差异,鼓励个性化发展。不能丢掉一根“稻草”,也别让一根“稻草”沉了一艘船。

参考文献

[1]李艺,李冬梅主编.信息技术课程:继承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

[2]苗逢春主编.信息技术教育评价:理念与实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

[3]顾建军,李艺,董玉琦主编.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12.

[4]赵连顺.运用生成性资源“精致”数学课堂[J],教学与管理,2006(7).

猜你喜欢
信息技术课堂教师
甜蜜的烘焙课堂
最美教师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美在课堂花开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教师如何说课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