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型作家离我们有多远

2009-12-24 10:49张瑞田
鸭绿江 2009年11期
关键词:鲁迅学术作家

张瑞田

一个不争的事实:现当代的杰出作家无不学富五车,无不具备宏大的文化视野,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对历史、政治、社会均有自己的见识。因此,在他们纷飞、雍容、冷峻、犀利的文字里,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力量、人格的力量,看到了一种文化的永恒与持久。

从民国到现在,被我们认同的作家,基本上具有成熟的政治理念、渊博的学识、高超的艺术表达能力。他们的才能不限于一个领域,所散发的智慧信息,甚至是一个时代的文化旋律。鲁迅是现代中国伟大的思想家,也是倍受争议、又必须承认的文学家。鲁迅对人的崇高与卑劣的洞见与分析,显示出了一个民族的思想高度。为此,我们在鲁迅闳伟博洽的文字里,看见现世的短长,人性的恶善。千古无对的鲁迅,是作家,是学者,是书法家,文化的复合特性,在他的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郭沫若亦如此。他治史学、文字学,他写剧本,写诗,在他才华所到之处,我们看到了人的无与伦比的创造能力。正如王国维评价沈曾植所云:“复广之以治一切诸学,趣博而旨约,识高而议平。其忧世之深,有过于龚(自珍)、魏(源);而择术之慎,不后于戴(震)、钱(坫)。”

王蒙也是迷人的作家,他写小说,又能指陈红学,对语言学也能说出一二。迩来研究老子,以作家视角,言道家之理,颇有人生况味。他首提作家学者化。可是,他没有想到,二十年后,我们对作家的评价所依靠的是作家作品的发行量。对市场的媚俗,让作家们不适应,也不开心。诗人刘征,书画造诣震动欧阳中石、沈鹏。两位书法大家,对文坛中人的书画水平啧啧称奇,说明了我们文坛不乏复合型的人才。李準、汪曾祺、严阵、刘家科、方英文、熊召政、徐小斌、王祥夫、荆歌等作家、诗人,不局限于一点一面,或以书画遣性,或于学术开拓智识,文化语汇博大精深,艺术感染力丰富而细腻,他们所建立的文学艺术世界精彩而迷人。

遗憾的是,因种种因由,当代书坛的复合型作家成了凤毛麟角。在庸俗社会学的冲击下,社会发展的单项度指标开始割裂人类丰富的审美向往,取而代之的是专业化、目标化、简单化、功利化的价值期待。当然,一个“减法”的社会是商业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分工的精细,使人们缺乏足够的耐心去进行超时空的文化与学术积累,文学与文化不对接,文化与学术不对接,技术与积累不对接,似乎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其实,这一切都是浮躁在作怪。物流与信息流的集合与辐射,直接导致世界范围的交流和沟通,在物质财富的诱惑下,没有几个人可以无动于衷,也没有几个人可以安下心来在传统文化的时空隧道里进行一番彻底的历练。另外,“官本位”、“金本位”价值观的泛滥,让坚持“文化本位”立场的知识分子都觉得不好意思,如果再摆出是花不开的架式,不被笑掉大牙才怪。

我们为什么需要复合型作家?文学的美学内涵是由思想、人格、文化、技术所构成,仅夸大文本技术含量,或者仅以书写的表面现象来判断文学的艺术价值,势必造成文学审美的弱化。文学需要作者以人格、学识、实践,建立独特而完整的艺术系统。文学离不开沧桑感,完整的结构,娴熟的笔墨,是文学基础的基础,与文学的整体意义不可同日而语。文学的沧桑感恰是文学整体性的架构,是作者情感、修养、思想、意识、才情的直接表述。复合型作家具有真实的人生体验、对称的文化、学术信息,成熟的笔墨驾驭能力,很容易体察到世界的敏感部位,准确表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生活状态、文学行为,以及来自生命本源的喜怒哀乐。

复合型作家的生存土壤比较贫瘠,但这不等于说,复合型作家就没有出现的可能性。时下所提出的民族复兴,其实就是文化重建、道德重建、价值重建的开始。

猜你喜欢
鲁迅学术作家
作家的画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鲁迅《自嘲》句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学术
创新需要学术争鸣